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实践 > 正文

深度报道:媒体融合中纸媒逆袭之本

2017-11-21 10:19:52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下   作者:蒋明

摘要:  以严肃深刻而著称的深度报道,一直是构成纸媒严肃新闻的核心内容,被视为纸媒特别是党报的拳头产品。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多

  以严肃深刻而著称的深度报道,一直是构成纸媒严肃新闻的核心内容,被视为纸媒特别是党报的“拳头产品”。然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多年形成的媒体生态,让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一些纸媒对是否需要坚守深度报道产生了犹疑。事实上,媒体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纸媒为受众提供独家的、高品质的深度报道,打造深度报道精品栏目,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度报道是纸媒核心竞争力”不动摇

  深度报道早已有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媒体就开始定期推出特稿、特刊来报道重大事件。深度报道曾经为《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既赢得良好口碑,又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8月,北京奥运会,很多报纸就这两次重大事件纷纷推出大策划、大版面的深度报道。可以说,在纸媒的年代,深度报道为纸媒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广泛流行,纸媒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度报道也随之迷失方向。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度报道仍然是纸媒的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纸媒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厘清什么是真正的深度报道。

  根据《新闻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根据美国的《哈钦斯报告》,“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深度报道不论如何被定义,都离不开社会性和深刻性两大要旨。报道者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新闻事实表面,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深度报道的角度独特,认识全面,思考深刻。所以,对新闻现象背后根源的探究以及新闻自身所具有的延展性,构成了深度报道的可读性。

  由于深度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使得它留给公众的印象停留在大篇幅上。然而,在媒体融合的今天,必须拓宽深度报道的外延,不能局限于一种新闻体裁,有着独家观点和独特表达方式的评论、摄影图片以及新闻漫画等也应该被纳入深度报道的范畴。

  当前,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传统纸媒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理念,除了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动态新闻外,仍要坚守深度报道这一新闻品种,努力将新闻做详尽、做深刻、做透彻,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正视纸媒深度报道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深度报道是纸媒的传统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纸媒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纸媒的深度报道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如果不正视并着力破解这些难题,化劣势为优势,打造纸媒核心竞争力将沦为空谈。

  1.受众对纸媒深度报道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

  传统纸媒的深度报道普遍篇幅较长,读者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而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的泛滥,使得很多人不再深入思考,人们更愿意用娱乐的心态看待公众事件,事件本身的意义被消解,简讯式、标题式的新闻成为新闻阅读的主流,人们对深度报道的关注度呈下降趋势。

  2.受众的日常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性改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的盛行,海量信息的包围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受众会被随时冒出来的新鲜信息所吸引,不再有耐心阅读一些“鸿篇巨制”的深度报道。由此而来,受众的日常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性改变,浅阅读、短阅读逐步取代了深度报道的长文阅读,这是深度报道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3.优秀采编人员出走而后继人才储备不足

  如今,报纸发行量逐年下降、读者大量流失和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一些报社开始让深度报道部门“变脸”“瘦身”,这无疑传递了一种深度报道难以为继的信号,从事深度报道的采编人员信心变得不足,优秀采编人员流失严重。而新入职的年轻采编人员成长于网络时代,接触新媒体较多,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难题浮出水面。

  4.深度报道不“深”,质量下滑

  在新媒体大量涌现、深度报道关注度下降、采编人才流失的背景下,纸媒的深度报道普遍出现质量下滑,报道不“深”,内容同质化、常态化现象严重。比如,每到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绝大多数纸媒都会推出一些与民生问题有关的深度报道,但在寻找民生话题时往往落入俗套,都在聚集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在此类报道求稳的前提下,这种常态化的深度报道没能做出真正的深度。

  当然,尽管当前深度报道面临困境,但是纸媒的深度报道仍是其他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要想留住读者,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深度报道力度,以优质的新闻内容实现“逆袭”。

  纸媒深度报道要实现转型升级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纸媒的深度报道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1.细分读者市场,精准定位受众

  纸媒要想在媒体融合中突围,就必须对受众进行重新定位,首先就是对深度报道读者群的精准定位。以往,深度报道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新闻选题也比较广泛。如今,深度报道的选题不能再面面俱到,期望得到所有受众的欢迎,而是要细分读者市场,精准定位读者群。特别是各级党报,要锁定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高校学者等高端读者或是社会精英人士。这部分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相对较多,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因此,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针对读者细分后的市场,做出精耕细作的差异化报道。

  2.凭借自身优势,做足深度报道

  一方面,纸媒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发审稿程序,拥有一支作风正、专业化强的采编队伍,这是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保证。另一方面,纸媒拥有比新媒体多得多的新闻采访便利,有条件对新闻事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深入调查,满足受众对新闻背景、细节展示、前景预测等深层次的阅读需求。以党报为例,作为政府的权威发声平台,能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政策信息并对新政进行分析解读、权威评析,帮助公众了解其内容及影响,并运用自办的新媒体平台,与“两微一端”联动,率先发声引领舆论,这是党报相比其他媒体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以党报为代表的纸媒应抓住自己的核心阵地,将内容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抢占制高点。

  3.改变话语体系,丰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的亲和力

  深度报道给受众的固有印象是严肃古板,而互联网时代,受众更乐于接受一目了然的可视化信息和更加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深度报道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提升报道的亲和力。

  形式多样化,是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采写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纸媒依然采取过去单一的报道手法,就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其传播的范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形式多样化,除了要结合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外,文字表达上也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不同阅读习惯,人性化地考虑阅读舒适程度。比如,可以根据报纸、手机、电脑网页、Pad等用户的不同需求,对内容进行不同的编排。

  深度报道的内容创新要与话语形态转型相结合,避免高高在上、过于严肃。要提高话语表达的通俗性和大众化,善用群众喜欢的网言网语,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目共睹的事实、身边的案例数据,使报道内容更易于理解、接受和认同。此外,深度报道可以学习借鉴新媒体的形式创新,结合微信微博的小视频、热点话题等形式转换发声方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4.加强深度报道版权保护,促进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由于我国版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纸媒花费高昂成本采编的深度报道瞬间就被一些网络媒体零成本地转发,以致深度报道的原创价值大打折扣,导致许多媒体不愿投入高昂成本去做回报不配比的深度报道。因此,纸媒要实现行业逆袭,就必须树立强烈的版权意识,积极争取法律对深度报道著作权的保护。

  纸媒还应更新办报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深度报道的内容来源及背景资料收集等。并借用“中央厨房”理念,促进内容资源共享,降低深度报道的成本。

  结  语

  融媒体时代,纸媒特别是党报,要拼的仍是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不断创新的真实、权威、深度的优质内容。深度报道仍是纸媒置身媒体竞争的最大优势,也是必须坚守的内容底线。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纸媒的深度报道应摈弃内容同质化、常态化之弊端,切实肩负起内容制胜的重任,在受众定位、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使其在严肃和娱乐中找到平衡点,并不断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就有可能实现新一轮发展。只要深度报道在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的情况下,能够寓以鲜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公众对社会的认识思考,纸媒的内容优势便是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①陶韶菁:《技术崇拜还是内容为王:当前公众对党报传播的认知逻辑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

  ②罗孝平:《浅阅读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破——以海南日报〈深读〉版为例》[J],《新闻战线》,2015年第15期

  ③尹安学:《增强稀缺性是“内容为王”的关键——兼论纸媒“内容为王”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新闻战线》,2015年第15期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