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实践 > 正文

融媒体时代记者的专业素养

2019-09-06 10:22:0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中   作者:韩福林 郄传威

摘要:  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更需提高专业素养,破除本

  记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更需提高专业素养,破除本领恐慌,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学习、革新。

  跟上融媒体时代的步伐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记者们更要有危机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思想和角色的转换。传播移动化、小屏化,需要记者具备用户思维,重视用户体验,搞明白什么样的媒介需要哪种形式的内容表达,坚持内容为王,围绕原创、精品、深度和本土做文章;要有编辑意识,主题报道要出新出彩,舆论监督要直击问题,公益宣传要体现担当,用更具可读性、可视性的作品提升话语权,赢得公众认可。

  新闻每天发生,人们关注的重点、媒体报道的内容与角度却不尽相同。提升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度,需要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有在各类文件会议中淘新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抢新闻、在日常采访中挖新闻的能力。记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这是基本功;将这双“新闻眼”炼成“火眼金睛”,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面对海量信息,记者要广泛搜集各类新闻线索,将最近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事件信息汇总起来,对有价值的采访线索进行分析、归类,按照先重大后一般、先急后缓的原则,确定好采访目标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新闻策划接地气,报道才有底气

  确定了选题,如何将其更好地呈现给公众,则是对记者策划能力的考验。特别是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更需要精心策划。报纸的读者、电视的观众、两微一端的用户,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关注重点、偏爱的接受方式不尽相同,需要记者用心策划,才能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

  2018年8月,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潍坊遭遇特大洪灾,青州、临朐、寿光等多个县市受灾严重。灾情就是命令,不仅各县、市媒体记者紧急出动,中央和省级媒体也派出了强大的采访团,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方位报道抗灾救灾进展情况。当时,青州广播电视中心作为本土主流媒体,在灾情发生后,也采播了大量一线新闻,但与上级媒体相比,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相差较大。抗洪抢险期间,我们的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了跋山涉水、背负生活物资紧急驰援受困群众的人民子弟兵,采访了连夜奋战、全力排涝的异地消防官兵,采访了远道而来的救援队和忙碌在一线的志愿者,采访了用心守护群众健康的白衣天使……一个个感人事迹、一幅幅感人画面组成一道道靓丽风景,新闻播出后,让人肃然起敬,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为全面、立体地展现青州人民与社会各界众志成城、抗灾救灾的场景,我们在移动客户端——青州广电闪电号策划推出了《暖心!这些颜色担得起一句“谢谢”!》,用“希望绿、温馨橙、深沉蓝、热情红、洁净白”向人民子弟兵、消防官兵、蓝天救援队、爱心义工和志愿者以及广大白衣天使致敬,他们身上的制服成为灾区最亮的色彩,也在广大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荣登闪电新闻闪电号一周优质内容榜(2018.9.1—2018.9.7)榜首。

  做新闻策划,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思、多学、多练,然后用心实践。特别是主题性报道,策划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主题反复凝练、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从中央媒体到各省、市、县,都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全景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农业进步、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历程。无论是单一稿件采访对象的选择,还是系列报道主题的划分,都离不开每一名记者、每一个团队的精心策划。

  打好基本功,做融媒体传播的多面手

  学习型的融媒体记者,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所谓记者的基本功,当然离不开看、跑、问、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勤、腿勤、嘴勤、手勤。眼勤,就是要有一双“新闻眼”,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闻,能够看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能够在采访现场敏锐发现、捕捉到与众不同的信息。

  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跑新闻是每一名记者的常态,只有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才能采集到鲜活的新闻素材;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新闻事实。

  所谓嘴勤,就是要多问,多与报料人、同行、群众沟通,可以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收集到更多线索;多与采访对象交流,可以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挖掘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记者是问题的提问者,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千差万别,采访中不必刻意去找寻想要的答案,而要留心发现让你意外的惊喜。比如每逢重大节假日,央视开展的街采报道,记者问“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采取突然发问的方式,全程记录被采访对象的思考、回答过程,让人倍感亲切、自然。由此可见,问题和答案不是唯一重要的,问答的状态和场景同样珍贵。

  把采访到的信息变为新闻,考验的是记者的写作能力。无论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最终能否抓住公众的眼球、吸引大家的注意,靠的就是报道的内容,这就对记者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人要具备连通“天线”与“地线”的能力。所谓“天线”,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清楚中央关心什么,决策层的注意力在哪里;而“地线”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要明白民众的感受是什么,社会人心的痛点、共鸣点在哪里。只有把“天线”与“地线”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更多正能量。

  在掌握一般新闻写作规范的同时,融媒体时代的记者更要创新写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学会如何用镜头语言、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表现形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比如一个普通的时政新闻,如何从会议文件中找到与普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切入点,然后用接地气的方式对其进行细化解读;如何将枯燥难懂的政策、数据,用H5或者图表的方式进行可视化的生动再现,让人一目了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用更具感染力的文字和有冲击力的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等,这些都需要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

  恪守党性,不忘初心

  记者报道的是事实,追问的是真相,必须具备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要坚持党性原则,每一名记者都要有党媒姓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守纪律、讲规矩,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凭空捏造,不可为了点击量而博眼球、做“标题党”,一定要实事求是,对自己报道的新闻事件负责到底;采访不可停留在事件表面,而要客观全面,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及时性与差异性就是它的“左膀右臂”。随着“移动优先”战略的实施,第一现场的抢夺也更为激烈,抢新闻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不盲目跟风,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每一名记者的专业素养。内容权威、方向正确,是记者应该坚守的底线。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与使命,牢记责任与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优秀的新闻作品赢得媒体的公信力,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媒体人更是面对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新闻事业稳健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青州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