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建构
2020-09-28 16:54:05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中 作者:黄玉敏
摘要: 自1988年开办以来,历届央视主持人大赛推出了鞠萍、撒贝宁等一代又一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带来了电视节目的黄金发展期。如今
自1988年开办以来,历届央视主持人大赛推出了鞠萍、撒贝宁等一代又一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带来了电视节目的黄金发展期。如今,距离第六届主持人大赛已经过去八年,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形态,新型传播技术的应用,小屏、竖屏的发展趋势,内外传播所面临的新挑战都在重新塑造着电视媒体。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电视媒体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融合转型朝纵深发展,传统主持人的媒介素养建构在全媒体时代也面临严格的考验。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专”于新闻业务,还要积极“融”于时代,回应时代关切,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掌握新型传播技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第七届主持人大赛在节目设置、考核内容以及选手表现上都实现了创新突破,顺应了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及节目主持人融合发展的要求。此次大赛诞生的新闻类冠军邹韵就是典型的记者型主持人,其熟练的新闻技巧、敏锐的时代眼光、深切的人文关怀令其脱颖而出,也展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主持人的全新要求。
电视媒体适配融合发展需求、提供全新舞台
1.以融媒体理念设计的网络面试成为全新亮点
此次主持人大赛打造的网络面试平台成为电视节目融媒体设计理念的新亮点。网络面试点的开设,令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可以通过最新的声画同步的网络可视云技术实现在线面试,实时连线现场评委进行点评,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达到了融媒体渠道全覆盖,丰富了比赛的全球化视野。
另外,网络可视云技术打造的面试现场类似于“网络直播”,给选手带去了不同于面对面交流的全新挑战。参赛者们要面对“小屏”的考验,适应“屏幕”特性,突破“屏幕”隔离出的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展现人格化传播能力和多媒体适应能力,真正做到“大屏”和“小屏”的无缝衔接。
2.虚拟观众评审制度切实提升用户参与体验
在互联网语境下,电视节目制作及主持人培养都在追求“正能量”与“喜闻乐见”的咬合。前者靠“专业”来把关,后者则依靠大众的艺术感知能力。此次大赛的一个进步就是在评审机制中提升了大众的地位。为了保证观众参与的代表性与普遍性,大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出了网络“千人评审团”。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大众评审团成员只需要通过手机自拍采集面部图像,就能获得专属的虚拟形象,代替真人出现在“虚拟评审席”上参与比赛。在每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通过随机滚动的方式现场连线一名大众评审对选手进行点评。其对应的虚拟形象也会出现在大屏幕中,实时同步大众评审的动作表情。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互动技术中的应用,让用户提前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全新互动体验,也提升了观众的观看趣味。此外,电视节目对5G实时传播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突破了信息的传输限制,将大赛场景迅速扩展到各个端口。
3.创新赛程设置深化“四力”教育实践
新形势下宣传思想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因此,在赛程设置上特别添加了考察主持人“四力”功底的“走出去”环节,鼓励电视节目主持人走出演播间,走到新闻人物中间去,去观察、提取和凝练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素材,感受时代在小人物、小地方上的变化。通过让主持人置身第一新闻现场,生动诠释了“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实践真理,切实提升了宣传作品的感染力。同时,该赛程着力于培养适应融媒体传播的人才,不再单纯考验主持人“播”“报”功能,而是培养集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后期制作等采写编技能于一体的全才型、专家型主持人,大大拓展了其职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更加符合融媒体环境对“专才”和“全才”的需求。
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养要求
1.娴熟的新技术运用能力
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全媒体的发展本身就带着技术变革的影子。在技术驱动下,对新型信息生产方式、表现手段、传播特点的了解与应用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掌握的重要命题。娴熟应用新技术、熟悉互联网知识无疑成为了选手们的加分项。在第一阶段的比赛中,来自人民日报社的果欣禹与以她为原型打造的人民日报首款AI虚拟主播果果共同亮相,并在自我展示部分配合默契,逗人发笑。AI虚拟主播走进新闻播报台,正是媒体探索更快速、更准确的优质内容生产的一个重要实践,并且在应用时能给观众带去新奇而又丰富的观看体验。另一位六强文艺类选手李莎旻子,在决赛环节的视频作品中多次利用了无人机航拍视角。评委董卿指出,对马兰村地理环境的俯视拍摄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起到了更好地解释新闻背景、诠释新闻主题的作用。熟练掌握航拍无人机技术,能让新闻实践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另外,曾有学习过人工智能专业经历的清华才女刘慧凝、会用代码作诗的理工学霸龚凡、介绍互联网推荐算法的董星辰等主持人的卓越表现,也证明了对新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也是全媒体主持人必修的课程,他们需要超越电视媒介,去把握传播背后的技术逻辑。
2.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
在各种节目形式争奇斗艳的当下,观众被养刁了胃口,更加热切地呼唤高品质电视节目内容的回归。主持人是否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机敏的应变能力、灵活的串联能力是架起节目与用户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的关键。因此,主持人大赛要求选手有更好的业务针对性,能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播”和“报”的功能,集采写编评播于一体,朝专家型、学者型主持人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需要严格遵循基本的业务要求,比如严格把握节目时间、节目节奏、节目主题等等。
此次大赛的新闻类冠军是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的新闻记者邹韵。长期的新闻实践让她的表现更有底气,不管是第一阶段的即时评述,还是决赛阶段的“走出去”,从公交车让座事件到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故事,邹韵对小人物和大时代的把握,对新闻访谈、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播报的运用能力都得到了专业评审团和大众的高度认可。新闻实践中真实的经历是她一路过关斩将的重要利器。在评委点评中发现,时间把握不准确、评论离题、观点不突出、主题提取错误等问题在选手中普遍存在,也是大部分选手落选的重要原因。可见,扎实的业务能力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立身的根本。
3.正确的政治导向把握能力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重视主流舆论对青少年的引导力。主持人作为节目的发言人,更有责任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时代新人。因此,此次节目将具备过硬导向把控能力视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主持人的最新标准。选手们在自我展示、即兴述评、经典节目主持、走出去等环节都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对中国发展精神的传播能力,表现出了较高的对正确政治导向的把握能力。
从“希望女孩”苏明娟到“最敬业变脸”的收费员,从乌兰牧骑退休老队员到井冈山龙潭景区保洁员,选手们从小人物、小事件入手,升华到了教育资源的提升、行业标准的变化、人民的坚守精神等时代的主题,引领观众去思考社会现象、感受国家变化。在新闻组9进6的比赛中,选手白影走进迎丰村,报道了村主任王丰华带领村民一起圆梦的故事,让观众从小人物的切身经历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缩影,提升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社会议题的关注,深度切合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的时代主题,让新闻报道有了思想和时代的高度,感染观众为“中国梦”去奋斗、去自豪。另外,博士杨安在《时代青年说》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讲述,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讲活了马克思是如何从“问题青年”变成“革命偶像”的,告诉观众正确的奋斗目标及梦想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对引导青少年积极思考有着重要意义。
同样,部分选手在时代格局和导向把握上有些许偏差,比如选手尹颂在介绍避暑胜地井冈山时曾被评委提醒指出,神山村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在介绍类似地点时,主持人更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懂得将小人物的发展变化与大时代的发展同步起来,提升新闻格局。
4.敏锐的人物共情能力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提到了“移情”能力对减缓他人苦难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也发现,媒体人首先要拥有移情能力才能获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打开新闻采访的窗口,做出公正客观的报道,而不是将冷漠无情当作客观的前提。新闻对“人”的关注与呈现令新闻有了温度,是记者不忘初心的重要原因,也更能使观众理解记者在新闻呈现背后做出的努力。文艺类第二名的选手张舒越在“走出去”环节中,切实扎到了基层,与采访对象合力推动陷入沙土的车子、邀请乌兰牧骑退休老队员重登舞台等举动,展现了媒体人到基层去的踏实与接地气。
同时,这种共情能力还包括人格化的传播能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媒体人真正将屏幕背后的“人”放在了心里,新闻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有着十年从业经验的选手周瑜,在自我展示环节讲述了自己的报道经历。她描述了在救灾时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一位陌生大姐送她三块饼的暖心举动让她明白了新闻人的职责是关注新闻背后的“人”,她的真情流露也成功引起了现场的共鸣。有着“青年版白岩松”称号的冯硕尽管与冠军失之交臂,但他在比赛中讲的“选题要超越信息本身,才能带来更直抵人心的温暖”获得了在场专业评委的高度认同,他将云南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当作自己坚守的初心与方向,对自己笔下的新闻人物表现出了高度的关切。这种对新闻人物的高度关怀能力通过报道移情让受众感受到了新闻的温度。
结 语
此次主持人大赛被称为“神仙打架”,评委们专业的点评也被赞一针见血精彩纷呈。其双重专业的背后是新闻人大量的实践与知识摄入,充分适应了全媒体时代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全方位的发展要求。尽管部分选手仍存在外语能力不过关、应变能力不强、评述不到位等情况,但是评委专业的点评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对提高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养、培养专业的新闻宣传队伍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带领作用。
参考文献:
①黄坤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2016年3月17日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9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