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高校校报如何做到“三贴近”

2013-01-15 19:47:3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李雷 余玉荣

摘要:

  ● 李雷  余玉荣
  高校校报是学校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办报育人”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对内反映、促进改革和发展,对外宣传学校工作的职责。不断改善高校校报的质量,让高校广大师生真正喜欢它、期待它,就应该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
  
  “三贴近”:高校校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高校校报“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阶段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校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梅茨曾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故事。大名鼎鼎、臭名昭著者均不难发现。但作为一个报道者,你必须去挖掘那些隐埋在‘普通’公民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的职业中迸发出的精彩有趣的事情,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但这些需要你去挖掘。”这句话蕴涵着一个道理:报道者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
  目前,有很多高校的校报陷入“套”中,新闻格式化、报道公式化。师生爱读、能与心灵发生共振的东西少,已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实际、生活和师生之上。“翻着报纸套路子,关起门来想点子,抓起电话要例子”,是当前“无竞争”压力下许多高校校报办报方式的写照。然而,“涉浅水者得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高校校报工作者只有怀揣满腔热情,与师生心贴心,才能让人感动、促人行动。
  
  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1.客观报道,“平视”交流
  高校校报是学校的宣传舆论工具,它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以及学术的严谨性,其选题和切入点必须充分考虑校报的独特定位和读者需求,这是它和一般商业性报纸的本质区别。但高校校报也具有一般媒体的共性,必须遵从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编辑校报的时候,要注重客观报道,找准报道的角度。这看起来很抽象,但做到并不难,只要到广大师生中去,反映他们的心声,站在师生的角度看问题,报道视线从“俯视”或“仰视”改为“平视”,就能真正做到想师生所想,尽可能地适合师生的生活方式、习惯语言和情趣品位。
  有一次,笔者写了一篇通讯稿,报道一位在国际健美操锦标赛上获冠军的健美操运动员。他从小离开父母,独在异乡,父母离异,家境贫寒,承受了太多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然而他还是那么乐观,那么热爱生活。采访他时,听到这些经历,我深受感动,于是他在我的笔下形象是那么高大。但编辑看完稿子后,不满地说:“为什么你作为老师,作为记者,采访学生的时候要去‘仰视’他呢?”但我坚持不改,因为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并没有刻意去“仰视”或“俯视”谁,我既没有把他当做一名出身寒门的学生去同情他,也没有把他当做一位功成名就的英雄去崇拜。
  只有将视线放在合适的角度,才能更深切地感受采访对象,从而发自内心地讴歌采访对象的高尚之处,颂扬诚实、善良、正直的美好品格,写出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稿件。
  2.深入实际,关注师生
  实现“三贴近”要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师生,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多反映师生生活中生动、鲜活的新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出生活中有报道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报道才能够吸引人,让人感受到报纸中蕴涵的平凡的生活,才不至于让校报空洞,缺少对读者的吸引力。
  比如,高校师生对时事热点都极为关注,高校校报就应该反映一些时代性强的东西,注入时代基因,让师生从校报里了解更多想知道的东西,做到“看校报,知天下事”。又如,学生对于老师都有自己的评价,很多学校的校报就开设了“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师生共同关心的栏目,搭建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平台。还有的校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了“求职谋略”、“校园安全知识”、“信息窗”,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用信息。
  校报还应反映师生所愿,为师生“请命”,把深藏在广大师生心中的要求和愿望、认识和评价写出来。只有深入到师生中去,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发现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才能激发新闻灵感,激活创造力,才能让编者、作者和读者产生共鸣。校报的信息资源只有“取之师生,报以师生”,才会成为 “师生之爱,师生之盼”。
  3.锐意创新,与时俱进
  一是观念创新。高校校报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改变“高高在上,我编你读”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为学校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把师生喜欢不喜欢、师生高兴不高兴、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好坏成败的标尺。
  二是视角创新。高校每年在相同的时候都要举行类似的活动,如在9月初迎新生、庆教师节,接下来是中秋节、国庆节、记者节,然后是元旦,庆祝活动不外乎是晚会、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如果不从视角上去创新,很容易使每年的内容都相似。因此,要坚持多样化、多视角做报纸,不能用老眼光进行报道,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比如,同样一个新闻,可以换个角度去写,往师生关心的地方“靠”,这样才能常变常新,增强报纸的可读性。
  三是内容创新。应主动创新校报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主动满足师生的需要,不能让师生来适应报纸的内容。比如,以前大学生出国的少,现在关注这方面的多起来了,这就要求校报主动地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还比如,现在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校报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强这方面的报道内容,让校报把住时代的脉搏。
  4.语言平实,图文并茂
  有亲和力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高校校报应多联系高校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多采用师生喜闻见乐的形式,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比如,在语言上,应少打“官”腔,多讲实话,讲“普通”话,这样才能增强校报的可信度和亲和力,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赢得读者。过去,许多媒体曾采用“采访札记”、“工作研究”、“热点追踪”、“新闻观察”等形式,撰写分析性、解释性、问题性报道,分析和提出问题,具有一定深度。密切联系实际、联系师生,这是高校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新闻宣传就会做得好,就会受到师生欢迎;若主观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这样的报道就没有读者。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很快,用来潜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人把当今时代比作“读题时代”、“读图时代”,一个好的标题、一幅好的图片往往成为读者愿不愿往下看这张报纸的决定因素。因此,校报也应当了解读者的这种心态,多在标题和用图片上下工夫,多用醒目的标题和图片来反映学校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师生的共同关切。只有经常推陈出新、变换形式,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留住师生。
  坚持“三贴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个奋发有为的过程。实现“三贴近”的办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一定会创造出更多办法和方式。我们要切实联系实际,分析情况,提出问题,抓住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采写出更多更好的分析性、解释性、问题性强的新闻报道,让我们的读者觉得校报可读、爱读、想读。这是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也是高校校报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