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感悟
2013-08-02 10:11:2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马强
摘要:
● 马 强
充足的案头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基础
记者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需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无论记者的社会阅历、采访经验、知识储备多么深厚,也不可能对所采访的行业、对象有全面的了解。所以,采访前的案头准备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新闻稿件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怎样的案头工作才算是充分的呢?
首先,在采访前应了解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信息,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采访时说外行话是大忌,例如,有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医学专家,由于听不懂医学的一些专业名词,每次提问时都要专家对他说的名词进行一下解释,最后,采访对象烦了,扔给记者一本医学科普书籍,请他读完后再来采访。这种尴尬就是由于记者准备不足造成的。记者不一定非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但是要掌握基本知识点,以便在采访时占据主动,也可以使采访更加深入。
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来设计提问方案和制订采访提纲,对采访方法、采访过程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阻力或问题等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选取新颖的角度是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
采访的时候有两条禁忌,一个是记者不能先入为主,先入为主容易睁着眼睛说瞎话,采访内容容易太主观,对采访对象的谈话断章取义。例如见到市民说家里暖气不暖和,记者就直接判断供热企业偷工减料,殊不知新老管网在换压环节也可能存在问题;再一个是记者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容易导致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最后造成事倍功半。
有位记者曾去采访某工地野蛮施工破坏古遗迹的新闻。工地的工段长首先说施工如何紧张,又说工人都是雇来的,再说事先没有接到通知。谈到这里,该记者果断地打断了他的解释,直接问:“你事先是不是知道这里是考古工地?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造成既成事实?”在记者的追问下,该工段长理屈词穷。像这种采访对象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记者在做批评性报道时经常会遇到,因此记者要善于控制采访的方向。
娴熟的提问技巧是采访成功的保障
记者只有具备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快速地使被采访对象心情放松进而敞开心扉。记者应当钻研提问的艺术,使采访对象与记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采访过程得以顺利开展。
首先,应当合理地提问。在采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为了弄清一个真相而引发很多问题的情况,这时要注意所提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其次,应当注意提问的方式。采访中的提问可以分为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假设性提问、激将式提问和追问等。语言技巧是保障采访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不同的人要注意不同的说话方式,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例如采访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最好从生活状况、种的庄稼、家庭情况等家常事入手来了解农民,并慢慢引导,使采访顺利进行;采访工人、教师或者公务员等,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以便使交流顺利。记者应当对之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和触动采访对象兴奋点的问题,使采访过程按预想的思路进行。
结 语
总之,记者只有熟练掌握并成功地运用采访技巧,才能使采访更加深人、细致、全面,进而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记者只有不断地对采访技巧进行摸索和尝试,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使报道锦上添花,最终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①宋兴明:《民生新闻采访线索的获取途径》[J],《今传媒》,2008年第6期
②任庆 吴朝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③罗筑娟:《解读采访对象的身体语言》[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尚书权 罗建东:《新闻采访也应“未成曲调先有情”——从五次不成功的采访谈新闻采访技巧》[J],《新疆新闻出版》,2008年第4期
⑤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临沂市广播电视台)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