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发现采访对象的“不一样”

2015-09-30 09:29:47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下   作者:储靖农

摘要:  作为一名内刊记者,我所采访报道的对象都是本单位职工,有的熟悉,有的陌生。这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不同,他们对采访对象大多是从完全陌生

  作为一名内刊记者,我所采访报道的对象都是本单位职工,有的熟悉,有的陌生。这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不同,他们对采访对象大多是从完全陌生开始,一点点地了解,而我对采访对象即使不熟悉,也并非纯粹没有交集地陌生。我身边一定会有人认识并且熟悉那个采访对象。所以,我写出来的东西,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并非易事。要采访出采访对象鲜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提炼出其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也并不简单。十年来,我先后完成了数十篇人物专访,刊登在本单位的内部刊物上。自己总结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找亮点,让采访对象更立体

  我采访过的人物,有些是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一员,有些则是各种评比中的先进典型。面对这些报道对象,我主要用口头采访、直接观察、采集资料、体验感受等几种方法。采访一个人物前,我一般都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这个人物的材料,比如工作总结、日记、上级部门的鉴定、网络信息等等,再对这些材料进行“提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证实,挤出多余的“水分”,选取确凿的事实。

  2008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内刊推出“我的岗位我的集团”专栏,主要由我执笔,报道默默奋战在集团各单位、各部门不同岗位上的佼佼者。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燕赵都市报首席记者李文河(笔名小山)。当时的新闻事件是:2008年11月,前往山西洪洞县采访矿难的一些真假记者争先恐后地领“封口费”。而在之前的4个月,时任燕赵都市报调查部主任的小山遇到了同样的事,他的选择是拒绝了100万元的“封口费”。说实话,拒绝“封口费”,只是守住了新闻记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但是,当厚厚的一摞人民币真实地摆在面前时,谁能保证自己丝毫不动心?小山拒绝了100万元“封口费”,而面对巨额诱惑不为所动的真正原因,则是他的“坚守我心,责任如山”。这个结论,是通过我与小山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提前翻阅过他采写的舆论监督类报道,从他真诚直率泼辣尖锐的文风中得出来的。这篇人物专访作为专栏的开篇之作,也得到了小山本人的认可。

  找细节,让采访对象更鲜活

  关注细节也能使报道锦上添花。2005年5月我接到一个任务,采访赴上海报道第48届世乒赛归来的两位记者,记者采访记者,既有趣也是挑战,因为人家是写稿子的行家里手呀!我的报道角度主要是体现他们采访世乒赛的辛苦。两位记者侃侃而谈,信息量很大,而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两人不同的亮点。比如,描写两位记者的疲惫,我就撷取了两个小细节,一位记者打电话问候家人,拨出去的是单位的电话号码而他毫无察觉,对方接电话时他直接喊“爸”;另一位记者在接受采访间隙抱着照相机呼呼睡去……他们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跃然纸上。

  找特点,让采访对象更生动

  通过与采访对象的交流,找出那个具有个性的“点”。2014年5月至7月,我先后采访了6位在集团系列报刊广告经营中的先进人物,他们的共性是广告业务量都在自己所处的单位中出类拔萃。在采访他们时,完成业绩的表述似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如何写出他们的不同,我费了不少心思。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采访河北农民报广告中心种子部主任李丹丹。在采访她的时候,她一直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一开始我很困惑,这么“抵触”,还能与我好好聊天么?为了找到“料”,我就和她从入行开始聊,因为她是在河北农民报广告部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能一直坚守,一定有理由,也一定有故事。果然,打开话匣子的她娓娓而谈,我仔细倾听,渐渐地,一个积极、勤奋、要强、好胜的广告人形象逐步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文章的脉络就此形成。于是有了《李丹丹:“常青树”的秘密》。

  找评价,让采访对象更真实

  花费一些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采访对象,对提升稿件质量会很有帮助。比如,我在接到一个采访任务时,会先去询问他身边的人,听听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对总编室财务主管师洁的报道,就是“道听途说”与现场采访相结合而成的。《师洁:每一分钱都姓“公”》这个标题,也正是她对待财务工作认真严谨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对这些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我尽量用平等视角观照典型,发掘他们的不平凡精神,通过实录性报道还原人物本身,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表现普通人的经历和内心,运用文学手法为新闻事实注入感性内容,努力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人物。

  如果一个人能通过我的文字,又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感动,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我愿意乐此不疲地做下去。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