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采编技法 > 正文

纸媒体育报道如何适应新形势

2015-10-20 17:23:19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作者:李志刚

摘要:  在网络的压力下,原本作为纸媒报道重头戏的体育新闻报道,处境艰难,部分纸媒现在已经撤销了体育新闻部,更多的纸媒则压缩体育版面、控

  在网络的压力下,原本作为纸媒报道重头戏的体育新闻报道,处境艰难,部分纸媒现在已经撤销了“体育新闻部”,更多的纸媒则压缩体育版面、控制出差经费。与此同时,一些针对纸媒体育新闻报道的片面、偏激甚至是不实之词层出不穷,有人甚至说“体育报道,可有可无;体育记者,谁都能干”。事实真的如此吗?纸媒的体育报道究竟如何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

  体育报道是纸媒“差异化”的突破口

  进入21世纪,体育运动在强化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国际交往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精神的文化需求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体育产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朝阳产业。体育运动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固有的健身、娱乐等功能范围。这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而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与体育联姻,一方面是大众传媒的传播使更多的人喜欢、了解体育运动,推动了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另一方面,媒体通过加大对体育赛事的报道,也可以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以,无论从报道方向还是经济利益上看,体育报道都可以成为今后纸媒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纸媒体育报道的误区

  现在说纸媒不太重视体育报道,可能很多媒体都会觉得委屈。客观事实是,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2004年北京亚洲杯,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纸媒曾经掀起过“体育报道”竞争的狂潮。只是现在来看,当时的竞争更多是低端、无序的,这也是那波狂潮迅速退去的根本原因。

  我国体育职业化起点低、时间晚,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深度介入体育报道随之较晚,导致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曾经靠单纯传播信息便可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现在社会各界对体育记者存在偏见的一条重要因素。这样的报道产生的弊端体现在纸媒的体育报道上,表现为时效性不强、内容覆盖面少、观点单一、缺乏新意等问题。

  在上述情况下,虽然纸媒拿出大量的版面报道体育,但联动意识差,与读者互动不够以及同质化严重、负面报道太多、假新闻过滥等问题,使得版面资源浪费与新闻信息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过多的冗余信息也使得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焦虑,传播效果不佳,最终导致各家纸媒削减体育版面、压缩体育人员、降低报道分量。

  纸媒体育评论的重要性

  过去纸媒的体育版面,新闻大都按“上半场和下半场”的时间顺序编排,是场上素材的简单罗列,没有作者的思考,自然也谈不上逻辑组织加工。这些不能称作体育新闻,充其量只能是体育战报。这些体育战报是时效性极强、更新速度极快的新兴网络媒体所需要的,对于纸媒而言,其新闻价值极低,不应该成为报道的重点。

  如今,新闻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编排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而评论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深刻的见解,体育评论的重要性应该引起纸媒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受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化”与“平民化”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大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体育新闻评论应该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体育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

  2014巴西世界杯期间,笔者到现场采访,2014年7月10日,在《齐鲁晚报》发表了《中国足球还要不要学习巴西》的评论,文中鲜明地提出“巴西队在半决赛中1:7被‘德国战车’狠狠碾过,‘还要不要学习巴西’,一下子成了大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解读。考虑到最近几年,中超各队对南美球员尤其是巴西球员特别青睐,以鲁能泰山为代表的不少队伍,提出了“全面巴西化”的青训策略。这篇评论,时机选择比较准确、观点比较鲜明,笔者比较满意,也确实受到了报社领导、业内同仁以及读者朋友的较高评价。

  纸媒体育报道的雷区

  1.过度娱乐化。体育源于游戏,游戏的目的之一就是娱乐大众。它能够在生活节奏日益变快、工作和学习压力日趋加大的当今社会,使人们放松心情,从紧张而繁琐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这种娱乐功能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也是体育新闻报道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此外,注重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功能可以为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使媒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但是在阅读率、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下,过分地将体育新闻娱乐化,将会使体育事件本身在报道中被淡化,甚至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从长期来看,也将消解体育新闻的价值、意义及地位,为害甚巨。

  2.捏造歪曲事实。“故事化”是纸媒新闻报道尤其是体育报道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讲故事”是把事情深入浅出地说清楚,绝不能为了求新求变而捏造歪曲事实。前些年,国内体育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涌现出一批声情并茂的好文章,但也出现了一些假、大、空的稿件。

  新闻报道是有社会责任的。关注体育活动中折射出的民生动态、人们生活在某些细节上的变化,是能够以小见大反映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新动态、新发展的,因此体育新闻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如实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绝不能凭空捏造移花接木。虚假体育新闻的报道,即便在短时间内可以“吸引眼球”,但从长期来看,会使体育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降低。

  3.只重视竞技体育报道。据笔者统计,竞技体育报道在济南纸媒体育版面所占比例超过80%,而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等社会体育新闻的报道不到20%。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很大程度上是阅读率、广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驱使。根据调查,关注竞技体育新闻的多为中青年男性,他们拥有旺盛的购买力,是纸媒体育版面的“核心读者群体”。

  纸媒体育版面重视竞技体育、重视大赛报道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媒体报道的偏离会使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片面化,错误地将竞技体育看做体育的全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媒体也将很多潜在的读者、客户拒之门外,还放弃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①周维华 陈小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必然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刘红霞:《体育新闻娱乐化——娱乐因素及表现方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吴飞 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以及新闻娱乐化》[J],《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④刘静 肖奂禹:《当前体育新闻的后现代倾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⑤毕雪梅 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许灿:《浅论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偏离本质的现象》[J],《学园》,2011年第8期

  (作者单位:齐鲁晚报体育新闻中心)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