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广电视听 > 正文

电影视觉技术革命下的光影尝试

2017-06-16 14:33:32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作者:崔有为 郑红红

摘要:——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3D、4K、120帧/秒技术格式的电影,导演李安用悲悯的人文情怀观照战争中英雄个体的生命悲剧和内心世界。影片讲述了19岁的少年比利在战场上抢救战友被意外拍摄,一夜成名,他和战友们作为英雄受邀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结果发现自己不过是美国消费社会的一个爱国主义符号。他们在被迅速消费之后旋即失去了光环,甚至被侮辱和排斥。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①光影是电影艺术的灵魂,它不仅真实还原物质世界,更是一种观念形态和心理感受。光影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都具有重要烘托作用。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具有一定实验性和开拓性的光影艺术运用精品,其中橄榄球赛中场秀和伊拉克战场交火两场戏尤其出彩。

  技术与故事的完美合体:浸润式观影体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监制本·热尔维说:“参加测试的观众看了一部分镜头,他们说看过战争场面之后的40分钟,他们还在颤抖。”③这种震撼的观感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橄榄球场鲜艳的绿草地,伊拉克战场上飞扬的尘土,宛若亲临。大师李安没有让120帧成为一种“炫技”,而是一片“绿叶”,视觉化与思想性、批判性融为一体。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模糊了旁观者与参与者的界限,实现了“他者的主体化”,让观影者和主人公一样真切地感受中场秀的盛大俗艳与真实战场的惨烈悚然;观众追随镜头,不停地在战场和秀场之间“穿越”,感知这位少年寻找使命和归宿的心路历程。

  这部“史上视效最清晰”的电影回答了从卢米埃尔和梅里爱时代便开始争论的话题:电影应该摹写现实还是制造梦境?其实,任何伟大的电影都是现实和梦境的统一,当你身处其中,它是真切的现实;当你抽身其外,它是清晰的梦境。

  超清镜像下的浮华尘世:中场秀

  影片呈现了华丽缤纷的中场秀,逼真的镜像建构起尘世浮华,将纸醉金迷的诱惑置于高度商业化的狂欢语境中,观众在电影镜像中获得庸常生活无从体验的感官满足。橄榄球场腾空的焰火,仿佛就在眼前绽放;士兵们的森林绿军装、啦啦队队员的宝石蓝队服……这一切都给观影者无比的接近感。导演通过艳俗的光影营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场秀变成了喧嚣的名利场,各种欲望就像是空中的烟花在空洞而绚丽的色彩中游走。超级偶像摇曳着曼妙的腰肢,啦啦队忘情的热舞,烟火齐放,偌大的体育馆群情沸腾,营造出这个浮躁时代的大热闹与大辉煌。而战场上的英雄在这大热闹、大辉煌里只能像机器人那样任人摆布地机械行走,举着手敬着神圣的军礼,曲终人散,屏幕上还留着少年英雄惊惶而茫然的脸。

  中场秀各种表演元素的乱入,强烈地模糊了少年的身份认同:暧昧的歌曲、热辣的舞蹈和庄重的阅兵表演格格不入,猝不及防地构成了美式爱国主义符号。而对于赛场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来说,这一切不过就是一场秀,充满了超现实的荒诞感。这种歌舞包裹下的爱国主义变成了失落意义的符号,人们在真真假假中迷失自我,带着社会定义的面具,身着华服,一起演绎着盛世繁华。

  超清镜像下的人性挣扎:铁血战场

  影片中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节制,仅在闪回中描述了一次小规模遭遇战。导演用写实手法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士兵内心的恐惧和慌乱。特别是比利杀死一名伊拉克“圣战徒”的近距离画面比典型的好莱坞式战斗场景更令人揪心:两人在水泥管狭促空间里贴身肉搏,在毫无章法的本能缠斗中,比利用匕首刺穿了对方的喉咙,“圣战徒”双目圆睁,脸上写满了绝望和痛苦,鲜血缓缓地从脑后流出。生死对抗中两个人的面部表情、脖子上的青筋,还有刀划过皮肤流出的鲜血都真实得可怕。这个画面恐怕将变成比利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痛苦缠绕和午夜梦魇。

  战争对人性的剥离是将一切温情丢进炮火中淬炼,直至人性扭曲。战争是人类生存中最为荒谬、最为残暴的一幕,银幕中战争的残酷、狰狞和嗜血让观众产生心灵深处的震颤和恐惧。在这部影片中,暴力镜头只是点缀性的一鳞半爪,但足以震撼人心。新格式的视觉效果是一个强大的武器,但是导演很克制地使用它,让它发挥作用,不让它喧宾夺主。

  电影借助于数码世界营造出来的真实,寥寥几笔战场描写足以揭示战争的残酷及给人造成的无法愈合的精神伤害。这些镜头令人唏嘘,令观众发出本能的呼喊——要和平,不要战争。就如同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希恩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每个人都是其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不是那些追求贪欲和权力的人的玩物。对于那些超过1800名躺在国旗覆盖的棺材中返回家园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儿子或女儿,而不是被鲁莽使用的炮弹。”④

  彩色与黑白的调侃:记者发布会

  著名摄影师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⑤

  在中场秀之前,战士们参加了记者发布会。记者们的问题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记者们眼中,这些美国大兵为伊拉克带去的是民主、自由和安全。回答记者提问是这部电影展现军人身份分裂最为传神的一幕,他们循着社会的期待与规制言不由衷地述说战争。作为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一场战争,伊拉克战争可谓血腥且旷日持久、富有争议。由于一直未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的合法性遭到广泛质疑,政府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一群英雄来维护形象。比利们只不过是掩饰荒谬的政治谎言而特意熬出的一碗浓浓的爱国主义鸡汤,中场秀和记者发布会只是一种仪式,英雄的身上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内容。战士们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幕,电影用了非常巧妙的色彩手法:当美国大兵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时,人物变成了黑白色;当他们说出媒体期待、符合政治正确的假话时,人物是彩色的。电影在隐喻,在新闻发布会上,真实想法是不光彩的;只有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才是彩色的,受人欢迎的。

  李安用他近乎调侃的色彩转换和幽默的光影设置刻画了士兵们口是心非的无奈,充满了对政治正确和政治宣传的嘲讽,消解着政府和媒体关于战争的乌托邦神话。在这个标榜和平、崇尚英雄的国度,政治正确的情怀,让一切赞美变成了虚情假意,就像中场秀那满天炸裂的烟花,虚无而短暂。

  结  语

  李安导演大师级的光影叙事带给观众的不仅有火力全开的感官享受,还有徘徊于现实与梦幻中的情感震撼。真实和虚幻在光影中模糊了界限,观众与主人公一起头晕目眩,一起恐惧战栗,仿佛进入了电影,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一个“英雄”士兵眼花缭乱的真实人生。

  注释:

  ①姚汝勇 杨玉霞:《光影里的叹息声——从电影本体读影片〈一声叹息〉》[J],《电影文学》,2006年第9期,第42页

  ②彭立:《电影的生命元素——光影》[J],《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第16页

  ③崔阳:《李安新片让观众颤抖,这部神作到底有多神?》,《影视圈》,2016年9月14日,第1版

  ④《反战母亲希恩》,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s2005/antiwar.shtml

  ⑤张一林:《简析电影〈暖〉的色彩运用艺术》[J],《电影文学》,2014年第11期,第143页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