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传媒个案 > 正文

《南方周末》绿色版的报道策略

2017-02-28 17:24:54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作者:唐春兰 李妮斯

摘要:  《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近年来,雾霾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必然加大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以唤起政府、企业、公众的觉醒,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为驱赶雾霾、重现碧海蓝天出一份力。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绿色新闻这一概念的传播。《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南方周末》以绿色版为主要阵地,是国内首个将环境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版面进行报道的报纸。自2009年创立以来,绿色版以多角度的内容设置和多方位的报道策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本文以《南方周末》2014年、2015年的绿色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报道策略的分析,探讨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策略之一:内容设置多样,侧重“绿色”

  《南方周末》绿色版自2009年10月创立以来,分别设有绿色、低碳、环境、生活、能源、城市等专版,绿色版每周四个版面,每期平均发稿七八篇,有时会根据需要扩展或缩减版面。在笔者研究的2014年和2015年的所有样本中,总共44期的《南方周末》绿色版合计拥有版面193个,平均每期4版。其中“绿色”版面有74个,“环境”版面有52个,“低碳”版面有24个,其他版面42个。

  绿色版报道的范畴较以往的环境新闻更广泛了,它既包括传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领域,也包括环境问题涉及的新领域,如城市建设、气候、食品医药安全、能源利用、节能低碳等等。

  《南方周末》在2008年之前的环境新闻报道的内容很少。2008年的环境新闻报道分散在大参考、科学、能源、民生、自由谈等版面中,“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环境新闻报道的版面较以前有明显增加。在突发环境新闻事件发生时,会临时增加版面,如2016年7月14日的战洪峰版,针对南方暴雨的系列报道。

  策略之二:从“绿评”到“绿眉”,汇集各方声音

  《南方周末》绿色版每期除了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度报道外,还增设了一系列新闻版,并在不同版中插入来自不同阶层社会人士的稿件,用不同的形式把具体的环境现象及其涵盖的问题展现给受众,增进了各界的意见互动。

  “绿评”由专家学者主笔,从意见领袖的角度对绿色话题进行分析、评论。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绿评”栏目总计登载22篇新闻评论,专家学者撰写的新闻评论为15篇,占比高过一半,大大超出《南方周末》记者所写的新闻评论。这是因为环境新闻有专业性的要求,而学者和专家能够在专业的范畴给予精准的阐述和科学的解析,在评论中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的意见。

  绿色版除了用固定的版面登载专家学者的专业评述外,自2010年5月20日开始,还把最为引人注目的版眉位置用于登载社会民众对环境新闻的主张、立场和建议,约300字的篇幅。这有利于记录发生在公众身边的环境事件,把普通百姓的心声融入环境议题的商讨之中,蕴含着“绿眉”栏目所承载的内涵和使命。

  “绿眉”栏目稿件涉及各类环境问题,小到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到增加住宅区域绿地,都是公众的真实的所见所感,体现了“绿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个性,丰富了环保的内涵。

  除了上述的“绿评”和“绿眉”,还有一些诸如“绿色世界观”“绿色观察”“一周绿盘”等栏目,同时,《南方周末》绿色工作室还与腾讯网“深度对话”栏目联手推出高端人物访谈栏目“绿色对话”,利用有限的版面资源,扩容海量的信息。栏目变化多样、趣味无穷。

  策略之三:图文并茂,强化可视性和吸引力

  绿色新闻版在编排上看重各类版面元素的统一协调使用,目的在于增加整体版面的生机活力,强化报纸的可视感和吸引力。以文字稿为主搭配使用图片是绿色新闻版的一大特色,并且在使用图片时不吝惜版面空间。①

  通过对《南方周末》图片使用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和2015年《南方周末》的298个绿色版,累计使用了503张图片,其中,新闻照片135张,漫画122张,新闻制图114张,人物肖像87张,分别占绿色版图片总量的29.8%、26.4%、24.9%、18.9%。

  在笔者看来,照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众,因为它是时间和空间瞬间的记录,照片的本质就在于其瞬时性,恰恰是瞬时性赋予了照片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道达尔天然气泄漏,北海溢油痼疾难改》的新闻图片传达绿色观念,增加受众的绿色意识,给受众的情感带来了巨大冲击。

  新闻漫画以其形象性的特点,常常犀利地揭露出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达到发人深省的传播效果,进而深化报道思想。新闻制图则通过示意图的方式解构报道内容,将很多复杂的事件形象化、直观化,为读者接受新闻内容提供了便利。

  绿色版专栏里时常出现专访和圆桌访谈等形式,每一篇访谈基本上都搭配使用了人物肖像,这种方式有利于读者形成对访谈对象的初步印象,随之产生信任感。

  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略显晦涩的环境报道更加鲜活地传播给受众,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增强了传播效果。

  策略之四:报道地区分布有侧重,以点带面

  《南方周末》绿色版新闻报道的地区侧重于国内,同时兼具国际视角。其报道的重心在于国内事件,但是将报道思维置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这样的报道方式深刻地体现了其《为绿而生》宣言中的“放眼这个星球,记录并推动这个国家的绿色进程”的宗旨。

  《南方周末》绿色版新闻报道的对象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偏远地区为辅。2014年和2015年绿色版的集中报道区域分布在北京、广东、浙江和上海这四个省市,其余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也愈发明显。从另一个角度看,东部发达地区环保技术和观念较发达,整治环境的力度也大,因而这些地区报道数量的增多能够起到表率作用,让全国其他地区借鉴和效仿,同时有利于将偏远地区的环境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不  足

  较之于西方媒体,《南方周末》的环境新闻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对群众的心声反映不够,不能够全面真实地呈现环境问题。在版面分布上,环境新闻的聚集区在绿色版,只有偶然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地震、雾霾事件出现时,其它版面才会报道。最近两年,只有4篇环境新闻报道被刊登在头版头条上。就普遍认知来说,上头版头条的新闻可以深化受众对环境新闻重要性的知晓程度,进一步促进媒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②这样才能令受众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加深对环境问题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张海峰:《环境报道的新尝试——〈南方周末〉绿色新闻板块特色分析》[J],《青年记者》,2010年6月中

  ②龚芳敏:《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南方周末〉环境新闻报道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唐春兰: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妮斯:成都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新闻科新闻通讯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