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个案 > 正文

戏曲节目如何传播好中国文化

2018-11-21 12:39:3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中   作者:李建军

摘要:——以《中国戏曲大会》为例

  当下关于戏曲传播的议题,经常被人提起和讨论。这一方面说明戏曲具有的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传播发扬;另一方面说明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统戏曲文化如何与当代审美语境相结合?即:怎样的戏曲传播才符合当代审美接受的规律,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由此反映到戏曲领域,一是要求向传统文化的深处开掘,重新挖掘和发扬中国戏曲的文化根基,传递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相通的思想价值体系;二是注重传播“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情怀”有效地转化成为“大众喜爱的语言”。近期,中央电视台的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此为案例,对戏曲节目如何传播好“中国文化”这个课题做一些分析。

  回归大众:新时代的大众戏曲

  如果没有观众的审美接受,那么戏曲艺术就失去了传播的基础,更不用说继承和发展了。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听到了经典的传唱曲目,或者赞叹着剧作家的敏捷才思。然而,在这背后有一股不可忽略的强大力量推动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那就是千百年来热爱、迷恋戏曲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艺术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受众,它就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或者成为博物馆艺术,失去了活生生演出的生命状态。

  对于观演的问题,梅兰芳就曾说过:“到谭鑫培那边看的,大半都是懂戏的所谓看门道的观众,到自己这儿来的,看热闹的比较多了。”①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的观众才懂得戏的精华与门道,那些“看热闹”的人虽然不一定懂很多,却是多数。所以,梅兰芳认为戏曲的盛衰“是靠多数的观众来决定的”。②进一步讲,当今的戏曲节目也要用大众喜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如此才能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建立起巩固的群众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下,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应运而生。在主题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开掘,展示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在美学上,通过对戏曲美学的阐释,展示中华文化审美独特的精绝神妙——重在萃取戏曲精华和能量,对中国故事、中国气派礼敬。在结构上,它通过趣味性的答题竞技将节目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安排,让戏曲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架,与大众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大众而言,“‘可参与性’才是电视传播戏曲艺术、戏曲文化的关键”③。这样一来,电视机前的戏曲受众就有机会了解它、参与它、传播它。

  “零门槛”: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这里说的“零门槛”,不是指戏曲是一门没有门槛的艺术,而是指戏曲与观众的距离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即:在较短的时间产生节目传播的效应,从而唤醒收看节目的观众对戏曲文化的热情。

  在《中国戏曲大会》中,没有了“选手竞唱”的形式,代之以戏曲知识问答,从而把节目的参与者从票友层扩大到了戏迷层。因为能够参加竞唱的,往往是票友——但票友只是戏迷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戏曲节目无法让观众产生互动的兴趣,这其实并不利于传播的目的。虽然票友们的竞争表现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但整体而言这是在重复着其他戏曲节目的常规模式,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它的“参与性”和“大众化”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对于大部分不熟悉戏曲的电视观众来说,他们不仅对唱段是陌生的,而且对文本的故事、音乐的节奏和演唱的技巧等都是陌生的。事实上,通过“零门槛”的设置(相对简单而富有趣味性的题目),可以有效地提升普通观众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这样的戏曲节目确实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戏曲文化,消除人们对戏曲的陌生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会觉得戏曲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才喜欢的传统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戏曲大会》节目中,年轻人才是参与者的主力军,而年纪最小的选手甚至不到7岁。那些来自港台或国外的选手,绝大多数的选手是85后。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里,我们不应该孤芳自赏,应该对大众传播的媒介形式抱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同时,不忘初心,保持戏曲本体自身的艺术特征。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借用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载体,达到讲好“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而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的成功,不仅超越了形式本身,更是把传统文化移植到电视观众的心中,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戏曲的生命力以及戏曲文化的无限可能性。

  内外兼修:《中国戏曲大会》的趣味性与神韵美

  电视节目有它特殊的传播规律,那就是节目需要具有趣味性,才更能走近观众,得以流传。在题型的设置上,《中国戏曲大会》可以说是新颖独特的。除了常见的竞技环节,还有评委们的精彩点评,甚至还有艺术家作为嘉宾选手,与在场选手和百人团一同答题,这些拓展性的节目主体既唤醒了观众对戏曲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又让观众欣赏到表演上的手眼身步以及优美动听的唱腔。

  当我们在强调节目的趣味性时,当然也不能忽略它的艺术审美。“戏曲是一个世界,是由眼神、妆容、手势、身段、步伐、声音、语气、唱腔、服装、道具、动作、舞蹈等组成的独特的歌舞演故事的表达体系。戏曲是一面镜子,照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演进轨迹。戏曲是一种智慧,用极简、极慢的表达,凝聚出无限丰富的视听盛宴。一道水袖,可以让天地分立;一个步伐,就已经生死永离;一句唱词,时间便已永恒。戏曲连接了古与今,沟通了快与慢,诠释了道与术。就是这小小连接,让你感受人性的进化之美。”④

  说到底,戏曲以一套独特的虚拟表演来呈现程式之美与写意之美,这是与以写实为基础的西方舞台艺术不相同的。当然,我们不期待戏曲闭门造车,而是期待它能走出国门,让世界的观众都欣赏到戏曲的古典之美。而《中国戏曲大会》也邀请了侯少奎、孟广禄、魏海敏等戏曲名家,来展现各剧种的经典剧目片断,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可以欣赏到戏曲的“意、趣、神、色”,欣赏到京剧的《闹天宫》、泉州高甲戏的木偶丑角……

  结  语

  光彩夺目的戏曲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⑤我们用戏曲节目讲好“中国文化”,既与新时代相匹配,又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戏曲诞生于中国,但它是世界的瑰宝,需要将之分享给世界各国人民。而《中国戏曲大会》以“回归大众”“零门槛”和“内外兼修”的节目形式亮相荧屏,戏曲丰富的文化积淀得到了精彩的呈现和广泛的传播。可见,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里,更应该注意到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并以创新的形式和充实的内容,更好地把戏曲文化传承和传播下去。

  注释:

  ①②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2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第116页

  ③江逐浪:《〈中国戏曲大会〉:戏曲更需要亲近》,《光明日报》,2017年8月11日

  ④沈辉:《〈中国戏曲大会〉以独特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与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袁慧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小梅对话》,《学习时报》,2017年10月16日

  ⑤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