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面对面 > 正文

一份提供思想和观点的报纸

2008-04-21 14:53:12

来源:   作者:

摘要:——专访《学习时报》总编辑周为民

  ●  周  瑾


  “求真创新、以学资政”

  很多媒体并没有自身的观点,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展示,最后还要特别声明“嘉宾言论不代表本媒体的观点”,周为民在访谈伊始就强调,《学习时报》是一份有自己立场的报纸。
  记者:周总,请您介绍一下《学习时报》的影响力,以及它最直接的追求。
  周为民:《学习时报》创刊于1999年,是胡锦涛同志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郑必坚同志任常务副校长时创办的。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题写了报名,胡锦涛同志撰写了发刊词。当时的大背景,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处于面向新世纪的重要发展阶段,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围绕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特别是理论创新进程正在深入展开,因此,这份报纸应运而生。
  《学习时报》有什么特点?它和通常的报纸有什么不同?最直观的一点,《学习时报》和当年梁启超办的报纸有点相似,也是一份“有论说而无新闻”的报纸,不做新闻,而是提供观点,提供思想。为什么我要把它和梁启超办的报纸相比呢?我以为,这种形式上的相似说明了一点,就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是很需要专门、集中地提供思想和观点的报纸的。梁启超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而近30年来,中国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之中,这样空前深刻的体制变革和社会变迁,需要同样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种种阻碍发展进步的陈旧思想要破除,变革时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研究、要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思想和观点的报纸就大有用武之地。它如果能深刻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进步的大趋势,进而顺应时代潮流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就一定会形成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学习时报》就是要做这件事。它的主要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它按照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着力反映在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上郑重、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样来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治国理政提供思想、学识、理论上的支持,叫做“求真创新、以学资政”,这就是《学习时报》的主旨。
  记者:《学习时报》怎样起到这个作用?
  周为民:首先是本报自有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立场不仅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本报的言论中,而且贯彻在选题、组稿、对稿件的取舍等各个环节。这是我们的主心骨,所以,本报不会在不时发生的一些错误倾向、错误思潮面前迷失方向,不会因为这股风那股风而东倒西歪。不是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吗?我们把坚持、维护、捍卫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我们这份报纸最大的社会责任。
  和这一点相联系,我们的办报原则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坚持党性,以区别于一般的媒体”。党的报纸,理所当然地要坚持党性,这是无可置疑,也毋庸讳言的。在我们看来,一份思想理论型的报纸,讲坚持党性,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最大、最高的党性。所以,一方面,《学习时报》不会为违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条件;另一方面,《学习时报》不回避任何所谓尖锐、所谓敏感的问题,我们历来反对以消极、退缩的精神状态办报,如果那样,还不如趁早不办了。但是,对任何问题,都必须以负责任的郑重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力求对问题作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说明,目的是要有助于按正确的方向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这里就有一个立场的问题、党性的问题。
  第二句话:“突出思想性,以区别于一般的宣传”。同样是宣传我们共产党的主张,包括基本理论、路线等,但是有好的宣传,也有一般的、不好的甚至是劣质的宣传。本报力图做好的宣传,而好的宣传,首要的是必须有思想深度。报纸讲究可读性,我以为,可读性首先来自思想性,真正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是思想的力量。新时期以来,党提出的重大论述、概念、命题,本身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但一般的宣传只是千篇一律地简单重复,照抄照搬,仅仅在文字、语言上保持一致,或是同样千篇一律地用那么几个词空洞地作一番“高度评价”。这种形式主义的宣传多了,就把本来很好的东西搞成了空话套话,湮没、消解了它们的思想内容和创新意义。长期以来,这种情况是比较多见的。《学习时报》就是要与之区别开来,力求抓住要领,有深度地揭示阐发新时期以来理论创新成果所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用中央党校学员的话说,就是“人云亦云不要云,老生常谈不要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真诚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敷衍塞责,就要在思想理论上真有一些见识,而不是不明所以。
  第三句话:“注重学养,以区别于一般的议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深入展开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汇,相互激荡;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在发展的新阶段上,各种利益群体都有一些新的利益诉求,由于这些原因,在社会的民主、开放程度日趋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很活跃,社会上议论很多,也有一些不满情绪,一些错误倾向和思潮也在加剧社会不满情绪。这些,都在各种媒体上有所反映。我前面说过,《学习时报》不回避任何问题,但要正确地回答问题,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上面两条,或者说与上面两条相统一,这个第三条也很重要。本报力求在各种问题上所发表的文章,都要有学养的支持,对于所谈论的问题,要有知识和学术积累的基础,观点是有研究而提出来的,不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随意浮泛和情绪化的议论,不是空喊大口号,空谈大目标。
  这三点本身是统一的。有一些问题看起来是政治上的错误或不当,但根子其实是学力不够、学养不够,没有对问题的真正研究,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例如,虽然也看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但脑子里的思想资源主要还是过去苏联模式那一套意识形态的东西,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东西,这样发出来的议论怎么会正确?还有,学了一些西方的“左翼理论”的,或是学了一些“右翼理论”的,却都对中国的国情和基本问题缺乏深切的认知,照搬之下,貌似在“学理”上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大谬不然。往往还有这种情况,越是缺乏郑重深入的研究,就越喜欢以所谓“敢说话”来追求一时轰动,或是以道德标榜来迎合错误思潮。这都是学风不正和欠缺学养的表现。

  有影响力的思想源

  可以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学习时报》发挥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源”的作用。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为例,有读者说他在《学习时报》上阅读了《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等50多篇文章,使他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记者:《学习时报》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份权威性强、特色明显的报纸?
  周为民:“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源”是《学习时报》的一个定位,或者说是追求的目标。为了发挥这种作用,《学习时报》的办报方针是“依托于读书,着眼于问题”。读书与问题的结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有理论,所以读书这件事极为紧要。领导同志创办《学习时报》,并亲自以“学习”二字命名这份报纸,直接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由此推动党内进一步形成读书的风气、好学深思的风气。
  但读书是为了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时报》的主旨既是“以学资政”,所着眼的问题就集中于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大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是两方面问题:一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这是强调探索、研究理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二是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现实问题,这是强调要抓住那些有重大分析价值、理论价值的实际问题,要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发现其理论意义,这是在变革时期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
  在文风上,《学习时报》的特点或要求也是两句话:“反对党八股,拒绝假大空”。这是在稿件取舍上的一个标准,相应地也是对报社工作人员的要求。怎样才能避免“党八股”、“假大空”?那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必须具有相应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水准。我曾和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说,“《学习时报》的记者有一个简称,叫‘学者’”,虽是开玩笑的口吻,但意思是十分严肃的。不如此做不好《学习时报》的工作,在文风上也会不知不觉地被党八股、假大空的流弊所同化,那就成了坏的宣传品。
  相应地,在格调上,《学习时报》的特点或要求是庄重、郑重,是“大家闺秀”,不是“小家碧玉”,更绝非“风尘女子”,哪怕是“风尘才女”也不行,当然,也绝不当“马列主义老太太”。
  记者:除了对领导干部,《学习时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如何?
  周为民:《学习时报》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党政干部,也面向理论界、学术界知识分子。关于本报应发挥的作用,我们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更有效地把党的思想理论公共化,另一方面是更效地把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成果体制化。新时期以来党的思想理论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和道路,所谓更有效地把它公共化,就是要通过好的、恰当的表达方式,把它充分传播开来,让它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中获得最广泛的认同和理解。第二个方面的任务,就是同样要以好的、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国内外那些对我们观察和处理中国问题富有价值的重要思想、学术成果被各级领导者、决策者所了解和掌握,从而使之被合理地吸纳、转化为方针政策。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系列重要文献、决定中,不断吸收了当代国内外思想学术研究中的很多发展成果,这是实现创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所以,学习时报有意识地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求在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中起到某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现实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党政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工作性质、方式、话语系统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一定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不充分,甚至你看他是腐败分子,他看你是自由化分子。其实,更多一些了解以后就会发现,大家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关注、思考、处理共同的问题,从总体上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所以,相互的了解很重要。在这方面,《学习时报》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机会,发挥了一些作用和影响。

  维护党的文化形象,增强党的文化力量

  打开《学习时报》的网页,网页页眉上赫然写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很多读者讲述了自己学习《学习时报》受益的故事。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确实很重要,但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周为民:是这样。“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习时报》离这样的目标,还有继续努力的很大的空间。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我们这份报纸应该担当的文化使命。从1999年创刊,8年来,我们对这一点一直是自觉的、坚持的,今后仍会一如既往。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学习时报》的工作,要有利于为我们共产党的文化形象增添光彩,有利于增强党的精神文化力量。
  实际上,我们共产党的力量首先在于思想文化的力量。马克思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学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一开始靠的也是杰出的知识分子,这在俄国有普列汉诺夫,在中国有陈独秀、李大钊。我们共产党最初创立的时候,不就是只有几十个知识分子吗?为什么能不断发展壮大?靠什么能不断感召、吸引、凝聚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不仅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灾难,而且是严重的文化灾难,也严重损害了我们共产党的文化形象,严重削弱了党在思想文化上的感召力、吸引力。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建设的任务,而且包括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任务。而党作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当然必须有很好的文化形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力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力。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以为,其中尤其危险的是脱离知识分子和青年。这不是仅仅从消极意义上说的,例如,不是仅仅从保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说的,而是从我们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这个积极意义上说的。靠什么来最广泛地凝聚知识分子和青年呢?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靠思想文化上的吸引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这一点,丝毫也不能轻视。
  任何一份党报,你的文化内涵如何,不仅决定了你的影响力如何,而且关系到我们共产党的文化形象。毛泽东当年批评邓拓是“书生办报,死人办报”,强调要“政治家办报”,是有特定含义的,与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路线联系在一起。今天,继续沿用政治家办报的说法,从正确的方面来理解,当然也有一定意义,就是要有政治意识,注重政治责任,但简单片面地强调政治家办报并不妥当。离开足够的文化素养,政治家办报的说法很容易成为不负责任、照抄照搬的最方便的托词,名曰讲政治,实际是形式主义盛行,是以党八股、假大空、粗陋幼稚的宣传来敷衍塞责。这种情况如不纠正或防止,只会使党的报刊日益丧失公信力、影响力,这是在宣传上自废武功。而党报党刊的公信力、影响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这样来认识问题。什么死人办报云云,是骂人的话,自然无须再计较,但否定书生办报是不对的,办报就需要能真心诚意好好读书的人。今天,在注重政治意识的同时,应当特别强调学者办报、文化人办报。我再重复一下,不少政治上的错误或失当,根子在办报者的学识学养不够,因此,只一味强调政治家办报是无济于事的。
  办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在如何把报纸办好的问题上,我们现在很需要一种文化上的觉醒。
  (作者为《对外传播》杂志总编助理)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