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面对面 > 正文

报纸的路还很长

2008-11-10 09:01:07

来源:   作者:

摘要:

    ——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戴玉庆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日报在全国平面媒体改革浪潮中多次引领潮流,成为报纸改革的先锋。但在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以门户网站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充分显示出在动态报道中的优势。有统计表明,通过网络和手机电视获取奥运信息的读者占45%,而通过报纸获取奥运信息的读者还不到30%。对于中国报业今后的发展走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却认为,尽管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但报纸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还有很多钱可以赚,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会再出现一批走向市场的优秀党报

    问:广州日报的创新之举颇多。但现在有些人说,广州日报不像党报。你怎么看?
    戴玉庆: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广州日报不像党报了呢?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那种旧的党报模式还在起作用。时代变了,我们不能用脑子里固化的那种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党报标准来看待现在什么是党报,什么不是党报。如果薄薄的、就8个版,新闻选材全部是官方的会议、文件,认为这样才是党报的话,那广州日报肯定不像党报。不是广州日报不像党报,而是党报也要与时俱进。
    广州日报无疑是党报。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委、政府的基调来办报,我们的报道始终围绕着中央、省委、市委的中心工作开展,这一点是判断一张报纸是不是党报的根本标准。但为什么又说要与时俱进呢?在基调上与党委、政府保持了一致,但如果不创造性地工作,上级发什么稿就登什么稿,这张报纸还有什么活力啊?党委是管方向的,管重大政策的,不是管具体怎么编报的。党委是希望我们用新闻的规律,用新闻记者的聪明才智,把党委想说的话变成新闻,而不是把党委的想法写成“八股文”。基调、导向是正确的,又尊重市场规律,党委满意,老百姓欢迎,做报纸的人也觉得带劲,这是个多好的局面啊。
    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中国会再出现一批与时俱进、走向市场的优秀党报,因为大家终究会认识到,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报业“寒冬”是因为市场预期过高

    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介质壁垒已经被完全打破,广告商对于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都想去尝试,传统平面媒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前报人们担忧的热点是,报纸在吸引广告上进入了“寒冬”。“寒冬”真的来了吗?
    戴玉庆:不同的报纸对报业“寒冬”有不同的体验,正所谓冷暖自知。比如2007年国内很多主流大报的广告都增长缓慢,但我们广州日报却增长了20%以上,我们感觉这个寒冬已经过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广州是经济特别活跃的地区,别的城市还没感觉到“寒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实际上我们在2004年下半年就感受到了,但我们2006年很快回暖,2007年就彻底摆脱了所谓的“寒冬”。
    还有一点,之所以会感觉到“寒冬”来了,是我们对报纸这个行业早先的预期太高了。认为它垄断程度比较高,进入的门槛比较高,竞争比较弱,所以投资到这个行业是肯定赚钱的。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3年报业经营有很好的成绩,是因为赶上了当时很好的经济形势。再有,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对报纸的影响远没有现在这么大,报纸行业是一片繁荣,预期极佳。结果到了近几年,国内都市类报纸越办越多,并且没有什么差异,经营模式上没有什么创新,原来的预期就比较难实现了。
    问:回顾这30年的媒体发展历程,按说传统媒体在涉足新媒体上应该是最有优势的,因为有强大的采编团队、财力等,但现在成功的商业

    网站似乎都没有传统媒体背景?

    戴玉庆:的确。全世界最好的网站,比如美国在线、雅虎、谷歌等门户网站和大型搜索网站,没有一家是老媒体办成的。按说传统媒体应该最适合搞新媒体,但这些成功的商业网站却没有一家是传统媒体背景,这其中是有规律的。
    首先,传统媒体行业涉足新媒体时,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不是风险投资,本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同时,传统媒体本身还在赚钱,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在观望,当时也没有显示出新媒体强大的冲击力,刚刚出现网站的时候,传统媒体并没有很重视。相反,一批风险投资去冒了这个险。一批搞IT行业的新人,也许他们本身虽然不懂新闻,但他们对技术很熟悉,很敏感地察觉到这种技术在传播界的应用很有前景。
    相反,我们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有一套现成的运营模式、赢利模式、业务模式,都很成熟了,做起业务来也很顺,反倒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有些不思进取了。经过十年八年,一批大型商业网站、门户网站、搜索网站已经办成功了,他们开辟的这种传播模式逐渐被一批具有相当消费能力、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接受。
    问:那么,传统媒体现在还可以插足新媒体吗?
    戴玉庆:新媒体出现的规律是,一开始就很集中,它跟传统媒体不同。美国走到一城一报用了上百年时间,但新媒体一开始出现就是集中的,比如谷歌,几乎把全世界的搜索服务全都垄断了。对传统媒体来讲,现在才去插手新媒体,就新媒体行业集中程度高的特征来讲,已经失去很多机会。媒体行业讲究“先来者为王”,过去我们也经常讲“快鱼吃慢鱼”,这一点在新媒体上的体现最为明显。现在已经成型的几个门户网站,像新浪,一出手就把海量新闻信息垄断住,也把特定的广告来源占领。它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上百年才走向集中。传统媒体现在再办一个类似的新网站去跟他们竞争,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财力,但切分到的商业蛋糕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块。

    平面媒体还有很多钱可以赚

    问:从目前的趋势看,新老媒体融合在哪些层面上可以操作?
    戴玉庆:现在全世界的传统媒体都在探索怎样同新媒体融合,都没有成熟模式,一般是自己的报纸(报业公司)办一个网站。即便是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传统媒体的网站,同美国在线等网站相比也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要探索的话,中国人外国人要一起探索,因为我们都是传统媒体,都忽视了进入新媒体的最佳期。因为我们背上了传统的包袱,把这个时机错过了。在新媒体出现新机遇、新突破的时刻,在有射门机会的时候,我们都没去踢那个球。
    但也不是说传统媒体就不能涉足新媒体。因为大家都认识到,新媒体发展的过程还在继续,远没有终止。虽然出现了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搜索网站,初步出现了集中经营,但空间还很大。传统媒体能否创造出一种新媒体赢利模式,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能的,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能力,把平台搭建得更多样化,在新闻的采编、信息的处理方面,传统媒体始终具有优势。
    问:在你看来,中国的平面媒体今后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
    戴玉庆:现在有一些悲观的论调认为,平面媒体发展的趋势就是被取代。但实际上,即便在新媒体出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相互包容的,像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都是共存的,不会说这个东西出现后其他的都会被横扫一空。我觉得一个基本的趋势是,大家还是可以共存的,只不过是谁占的比例更大一些的问题。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楚,如果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来看问题的话,很可能做出极端的错误决策。
    我曾经考察过欧洲、美国的报业,相比之下,中国的报业发展走得是最顺利的,美国走得最糟。美国自从通过把报纸推向上市公司以后,各种各样的净利润率、每股赢利率等指标,卡得报纸一点都不敢投资。明明报纸影响力还挺大的,为了追求净利润更高,自动去缩减发行,压缩成本。编辑部通过几十年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一批骨干也被裁员,就为了给华尔街做一个漂亮的报表。结果把报业这个很特殊的行业搞得没有影响力了。这个教训我们是要吸取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要控制成本,而是我们坚信,传统媒体在运营模式上是成熟的,还有很多钱可以赚,尤其是在中国。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