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面对面 > 正文

我们这样办杂志

2009-06-19 11:56:43

来源:   作者:

摘要:——专访《IT时代周刊》总编辑曹健

  ●  本刊记者  王立纲
  《IT时代周刊》2000年在广州创刊,是一本以“深刻解读信息时代商业变革”为主题的商业杂志。《IT时代周刊》引进国际资本,引进欧美成熟期刊管理经验,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观,以调查见深度,以分析见独家,以商业故事见功力。一流的记者遍布世界各重要城市,80%的稿子为该刊记者原创。创刊以来,凭借内容的独家性和深刻性,《IT时代周刊》的发行量持续增长,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杂志之一。
  2008年7月,《IT时代周刊》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被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杂志评为“中国标杆品牌”。
  先进的管理出精品。而管理之“先进”,体现在杂志运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上。在细节上做到位、做彻底,期期坚持从不懈怠,《IT时代周刊》让人钦佩。

  9年积累了近10万优质读者的数据资料
  《青年记者》:曹总编,您好!有个细节我很注意,贵刊寄来杂志的信封上都有每个读者的编号、到期时间等信息,这个工作做得很细致,我想知道贵社到底有多少人在做读者服务这项工作?
  曹健:可以说,从创刊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读者的服务工作,我们也建立了很强的读者数据库。通过9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数据库有近10万优质读者的详细资料。我们的客服人员,包括呼叫中心一共有十几个人。他们通过邮件、电话以及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与读者保持24小时的沟通,读者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详细、及时、优质的答复。比如,我要新增加一个赠阅读者,我会通过MSN把这位读者的有关信息发给客服人员,他们收到后会立即与这位读者联系,核对收发地址、电子邮箱、电话、工作单位等有关的详细信息,无误后,纳入客户数据库,并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如赠阅截止时间等,都一目了然。

  要想做精做细,必须专人专事
  《青年记者》:请问贵社现在总共有多少人?从事采编、广告、发行和其他业务的各有多少人?
  曹健:我们全杂志社现在大约有近200名员工,从事采编业务的大约有60多人,从事发行业务的大约有70多人,从事广告业务的只有6个人,剩下的就是负责网站维护以及行政和财务、会展方面的人员了。你也许会问,一本杂志怎么需要这么多的人?一般的杂志几十个人已经很多了。谁都知道,21世纪人才最贵,但,要把一本杂志做精做细,必须专人专事。也许你还会问,为什么发行队伍也很庞大啊?是的,我们认为,一本内容优秀的杂志,如果不能做好发行,是很失败的。我们立志让读者在想到它时就能买到它,所以,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发行人员,来做深做细市场。即使我们在有些区域委托第三方发行,我们自己的发行经理也要经常检查和维护零售点,调查杂志好不好卖、杂志有没有摆在最显著的地方等。
  《青年记者》:不过,在济南的报摊上好像还见不到贵刊?是不是还没有覆盖到一些二线城市?
  曹健:是的,有些二线城市还有待进一步覆盖,这也正说明我们的发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青年记者》:贵刊所配的一些小资讯、数据图表等很见工夫,这些东西都是在写稿时就准备好了的,还是排版时根据版面情况配的?是否有专人负责这一工作?
  曹健:我们内部分工很细,这个一定是有专人负责的,光靠编辑记者是不行的,一是精力达不到,二是不权威不专业。
  《青年记者》:我发现您的各类活动较多,而两周就要出一期杂志,编辑部内部的运转是怎样保持协调畅通的?
  曹健:我们专门有自己的会展部。他们和采编部门协同作战,互相之间不受影响。

  一本顶级杂志不能有错别字和病句
  《青年记者》:对每期贵刊我都认真阅读,贵刊的信息量极大,但出的差错却不多,请问贵刊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曹健:在行业内,我们的校对工作的确做得很认真,我们认为一本顶级的杂志是不能有错别字和病句的。国家规定有万分之二的容错率,但我们要求是零错率。你想,要是读者在你的杂志上发现了错别字或者句子不通,他心里的感受是什么?他马上就会怀疑你文章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我们不但有两个专职的校对人员,在杂志进厂前还有第一读者认真把关。在管理上,进厂前,第一读者只要发现一个错别字就奖励20元,这里包括标点符号。同时对相关的责任编辑以及校对进行处罚。每发现一个错别字,对责任编辑以及校对扣罚20元奖励给第一读者。
  《青年记者》:请问,让第一读者读完全刊是需要时间的,这在时间安排上是怎样做到最高效率的?
  曹健:第一读者的阅读时间是有保障的,这是关系到有没有差错的重大问题,是必须保障的。
  《青年记者》:贵刊在编排校对环节的流程是怎样的?
  曹健:我们设了一校、二校、三校程序,以责任编辑与专职校对为主。出清样后,移交给第一读者。到了第一读者手上再发现错误就算很严重的差错了。前几年没有专职的第一读者,我们就发动全体员工互相检查错别字。

  新闻报道对事不对人,一切取舍皆从专业的角度考虑
  《青年记者》:对百度这样的大公司,贵刊敢于大张旗鼓地批评,大家都在一个圈里混,不怕以后不方便?不怕丢了一个合作伙伴?
  曹健:我们眼里没有大小公司之分,我们有的只是有没有新闻,如果有新闻我们肯定要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最大的使命,就是让自己成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就是把新闻的真相还原给读者。百度在一些事情上做得不好,我们就是要批评,就是要在IT业内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风气,这也是为整个中国的IT业着想。否则,一些坏做法流行会祸害整个行业。但百度如果有一些创新的做法,我们也还是会报道的,我们只对事不对人,一切取舍皆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没有个人的小的利益考量,这也是那些被批评的公司不找我们麻烦的原因,都是事实,要想媒体不批评,你就别做坏事嘛。

  地域化的办媒体思路真的太老土了
  《青年记者》:贵刊前些年的封面故事的页码好像比现在要多,现在好像不太看重这一块内容了,各栏目有些齐头并进的感觉。您是怎样看待杂志各栏目在整体内容中的配置和各自的分量的?
  曹健:过去我们的封面报道比现在长一些,但后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读者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读者并不喜欢就一个事往大里扯的做法,因为那样并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反而浪费了版面。所以,我们就把封面报道的文章进一步精简。这是为了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因为一本杂志所呈现给读者的信息必须在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否则,只顾及大块头专题,挤占了其他栏目的空间,杂志会显得信息量少。
  《青年记者》:贵刊现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都设有工作中心,重心好像在北京,而总部是在广州,现在贵刊三地的业务分工各有什么侧重?
  曹健:信息时代无总部,呵呵,我们全部在网上办公,广州是组稿中心、排版中心、印刷中心、财务中心、发行中心。北京是运营中心,上海和其他地方主要负责采编和发行。
  我们没有“三地”的感觉,我们的联系没有任何不便,反而更方便了,到哪里都很快很方便,哪里都有家的感觉,这才是网络时代的媒体和媒体人应有的感觉。那种地域化的办媒体思路真的太老土了。

  不思进取、苟且偷生是可耻的,我们要做精品中的精品
  《青年记者》:面对普遍看淡纸媒体的行业趋势,贵刊在长远的发展规划方面有什么打算?
  曹健:无论当年电视怎么红火,也没有影响电台和报纸。同样,今天互联网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纸媒体。被淘汰的是劣质媒体和泡沫,他们本就不该有,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才有了这么多的报刊,办报刊水平低,又不思进取,赖在行政关系上苟且偷生,是很可耻的。
  杂志媒体要向精品方向发展,把简单的资讯留给互联网。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是要把自己打造成精品中的精品。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杂志的广告受了两个月的影响,现在广告开始大幅度反弹,形势出奇得好。
  《青年记者》:作为一家媒体的掌舵人,您的管理方式是怎样的?是传统的媒体多用的那种方式,还是有些类似工业的流水线式的管理?
  曹健:把媒体当商品,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既有媒体本身的管理属性,更多的是有产品的流水线式管理属性,这样才能保证杂志有持续的高质量。我们内部其实是一个购买过程,编辑代表杂志社向我们的记者和外面的作者购买稿件,进行包装;发行部向编辑部购买杂志,然后发行部再批发给全国的经销商,杂志的生产本身是和其他的工业产品没有任何区别的。要是杂志不好卖了,编辑部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和批评,因为每期杂志的零售数据很快就能反映上来,对零售我们有第一时间的调研。
  《青年记者》:谢谢您接受专访。○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6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