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需要具备质疑精神
2013-04-25 09:47:4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蔚
摘要:
● 王 蔚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的作者迈克尔·舒德森,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及其历史、大众文化。全书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开展,全文带有强烈的美国色彩。美国新闻业经常受到“不客观”的指责,舒德森从这个质疑开始,分析了新闻客观性在美国诞生的诸多原因。
舒德森在绪论中就提及政党环境对于美国报业追求客观性的刺激。美联社收集的新闻要提供给各种政治立场不同的报纸,只有尽可能使其报道“客观”,才能为所有成员和客户所接受。1900年,美国社会已经完全摆脱了政党报刊进入了商业报刊时期,贯彻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时机成熟。
美国20世纪出现了公关代理人,这有些类似于我国的新闻发言人。这一行业的兴起使报纸再度受到质疑,记者很难确认他们拿到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更难保证自己的新闻不是对信息源的宣传。这种质疑逼得记者除了选择客观报道,别无他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记者一种追求免责心态的驱动。
不过,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往往身兼行政职务,而记者的地位与之不相称,大多是发言人的“传声筒”。即便记者采访亦有特殊接待,因而我国的记者缺乏职业意识,新闻往往伴随着宣传。现在新闻越来越向行业转变,但记者亦很难客观报道涉及广告客户的负面消息。
舒德森提到,李普曼是客观性理想最睿智、最强势的代言人。在《舆论学》一书中,他揭示了追求客观性背后的情感驱动:“当我们的头脑深刻意识到人类思想的主观性时,我们的心灵却前所未有地迸发出对客观方法的热情。”在实践上,李普曼也有一系列的具体观点,比如认为应成立国际无党派通讯社,推动新闻业进一步专业化: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新闻业赢得尊严,使“客观性理想至高无上”的信念在新闻从业者中深入人心。然而,中国的历史上没有“李普曼”。中国在报纸起步阶段,梁启超直言报纸有通上下的职能(尽管这种观点在当时主要是为了说服光绪帝同意办报),主张以一种参与者的姿态来撰写新闻。
美国各种质疑客观性的观点,除了质疑外部影响外,还有就是质疑新闻制作者无可避免的主观性。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调查性报道,在媒体中建立了几个至关重要的立足点,在机制上确立了媒体的地位,因为调查性报道需要客观地进行表述。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容易被人们接受。
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土壤不够肥沃。报纸更多地肩负着宣传义务,并习惯从行政角度来解决道德问题,因而很难自发产生对客观性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记者对于现实的质疑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正是这种态度给了美国新闻的相对客观性。我们的报纸在商业化、政治环境和历史传统方面都有不利于新闻客观性的因素,却并未停止对客观性的追求。
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按照客观性要求的模式来写新闻,但缺乏质疑精神的新闻是无法保证真正客观的,即便采用了最客观的写作方法,记者笔下的新闻也未必就是客观的。客观性不仅仅是中立、不带个人色彩,以及简单模仿客观性的行文,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能够不断质疑看到的情形、质疑听到的叙说、质疑笔下所再现的世界究竟是否是对现实符合标准的拟态反映。只有记者质疑在先,才能写出被更多受众认可的新闻。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