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页>专题 > 正文

媒体变局中报业的难点与创新

2006-05-15 16:19:50

来源:   作者:朱学东

摘要:

  2005年是报业的拐点。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楼宇电视等正在分流传统媒体的市场。目前国内全国性的综合类日报的阅读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05年的11.1%,下降了3.4个百分点。在2005年CDMS春季数据中,整个居民总体15-64岁,平均每天读报的时间是51分钟,而25-34岁人群每天读报时间下降为45分钟,年轻的15-21岁人群每天读报时间下降到42分钟。
  广告流失、读者分流,报业受伤最深。老鸭先知秋水寒,美国是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报纸发行量连续20年下滑。默多克预言:分类广告将转向互联网。2005年美国报业的基调是裁员,裁员人数超过2000人,人才流向新媒体。这跟我们一样。
  传统媒体是原创内容的供应者。博客出来以后,很多原创的东西出现在博客上,变成新媒体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的对手,比如分众传媒,三年时间做了十个亿,今年甚至要超过20亿。传统媒体出现高原状态,这很正常。哪个行业都会出现盘整,为什么报业不可以盘整?真正的问题是新媒体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今年春节后,我很认真地研究电子杂志,委托上海的同事帮我做访问。他问上海的白领,上海的白领说不看电子杂志,他问一个在上海做生意的台湾人,50岁左右,他说看电子杂志。现在在内地做电子杂志的都是台湾人。广告公司也开始重视电子杂志这个平台。台湾城邦的老总有一个观点,他说做电子杂志找总编辑,要到高中生里面找,因为他们代表未来。这当然很极端。我们找大学生都不放心,怎么能找高中生呢?但是,未来谁是我们的消费者?当然是年轻人。老同志也是我们的消费者,但最有力的消费者还是年轻人。
  新媒体最可怕的是带来不确定性,这种后果还尚未真正展现。我们从观念、制度、技术等各方面还没有做好应对准备,要么是轻敌、要么是自大无知。我到过很多地方传媒,见过很多高楼。为什么大家热衷于建高楼?我们热衷建高楼是因为我们的钱没地方花,当我们有钱来扩大再生产、上新品种的时候,办个杂志批不了、办个报纸批不了、甚至要扩版也批不了。好在地产市场一直比较好,造楼房没有亏太多,可能还让我们挣了不少钱。我到北京有一家非常有名的杂志社,很惊讶总编辑办公室的豪华。在同一个写字楼的另一边,是一个美国很有名的媒体,我发现它的总编辑的办公室比我的办公室还小。资本家的钱是要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放在门面上。
  我们很多难以言表的制度造成目前的尴尬。病入膏肓,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解决不了。所以,现在提出要搞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规则和框架。过去二十年,中国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很繁荣,而且还有一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市场机会。回头看看这些变化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仅仅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员工工资提高了,大楼建起来了。但是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浪费了很多机会。
  我们还可以浪费吗?不行了,我们忽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样给了竞争对手机会,我们受保护,同样也会受制约。没有受保护的新媒体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而且新媒体是建立在全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它们的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新媒体没钱可以,可以融到风险投资,然后包装上市。这种扩张速度是我们靠积蓄永远达不到的。而且它们的技术、管理都比较领先。
  早改早主动、晚改晚被动,不改没出路。《华盛顿邮报》在线教育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报纸收入本身,《今日美国》网络广告收入已经达到报纸的10%。 要尝试学习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共存,解决面对未来如何成为新媒体的问题。找对了方向,前方就会有无限的光明。“全球出版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网络的挑战,一是中国的机遇。”这是日经社总裁Yukoh Kawamura讲的一句话。市场决定命运,态度改变命运,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方向,找到未来。
  (作者为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董事)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青年记者2006年第8期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