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题 > 正文

带着问题解读“台儿庄”

2012-12-10 17:44:0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逄春阶 齐淮东

摘要:

  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副组长  逄春阶  齐淮东
  
  《大众日报》刊发的消息《台儿庄古城:舍了房产换遗产》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大众报业集团主要领导直接指挥而产生的收获。回忆采写过程,我们的体会是:站在高处才能看得准,带着问题才能访得准,深下去才能写得准。
  近年来,各地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创意满天飞,往往一个文化创意出来,就圈一片地,把文化项目做成了房产,劳民伤财,导致文化项目“虚热”,后患无穷。
  2011年下半年,党要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题是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预计,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肯定会成为各地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利用舆论的力量,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记者的使命。
  文化产业怎么搞?有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模式”?带着这个问题,2011年9月下旬,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带领我们到台儿庄调研。我们了解到,台儿庄与文化项目的“虚热”相反,是停了近6亿元的房产,按照世界遗产标准重建古城,把房产变成了遗产。他们按照古城原有机理重建,传承了文化基因,这就跟不着边际的假古董建筑有着质的区别。
  站在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看待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做法,就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其方位。也就是说,通过台儿庄古城重建,可以很形象地回答如何看待文化资源、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台儿庄古城重建模式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看清了,还得深挖。深挖的办法,就是深入现场,蹲住,挖出新东西、真东西来。我们在台儿庄古城采访了6天。了解到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的台儿庄,2006年谈了半年、投资近6亿元的房地产项目终于确定。但履新不久的枣庄市市长陈伟考察来到台儿庄,果断叫停房产项目。他想的是,不能破坏了文化资源。经过3年调查、论证,梳理出台儿庄古城的独特价值,认为台儿庄大战,具有重大世界影响,不可替代;运河资源,更具独特性。这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包容性强,徽居、闽南建筑、鲁南民居、欧式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的建筑并存。重建古城,对于文化保护,意义重大,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于是下决心完全按照原来的城市肌里和水系,按世界遗产标准兴建,从而形成了文化保护、传承的台儿庄模式。我们慢慢梳理出围绕台儿庄古城重建台前幕后的新闻事实和大体脉络。
  然后,我们实地考察台儿庄古城的城市机理、台儿庄战役弹孔墙、古运河古码头等,采访了古城重建的砖雕、石雕、木雕工匠,入住古城的8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以及台胞郁化清等游客。我们还跟时任枣庄市市长陈伟就古城重建、非物质遗产保护等问题做了两次共4个多小时的深谈,又与台儿庄古城管委会负责同志、古城市场运营部门座谈。
  通过深入采访,我们逐渐挖掘到台儿庄古城重建模式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启示,即:重建的是一座古迹,一座文化城,一座旅游城,更是一座三产城,一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比如,外观是古迹,内里却是现代化的店铺、娱乐场所,白天可参观,晚上可住宿;而在“非遗”一条街上,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活”了起来,“非遗”技艺得到传承,“非遗”产品得到销售。重建的古城还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形象的窗口,人气在聚集。从2010年“五一”试营业到2011年9月,已经接待游客200万人,一批大商家云集台儿庄投资。古城价值评估资产已经达到153亿元。
  面对一大堆素材,下笔时却无所适从。好在,这次采访准备比较充分,傅总带了古城建设、城市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5本专业书籍,我们边采访边学习。我们还带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资料,插空补课。通过解剖“台儿庄”,对文化产业发展和非遗保护,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为准确评估古城价值而拍卖的一座建筑——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时,一下子兴奋起来。我们就从这里写起:
  9月23日下午,枣庄市台儿庄古城重修的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以每平方米3万元的价格,被深圳海王集团购得,用于展示医药文化。“这是为准确评估古城价值而拍卖的唯一一座建筑,去年5月完工时核算出的成本是每平方米2658元。”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部说,“按此计算,古城一期净资产已达到153亿元,无形的遗产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这也成了消息的导语,从拍卖价格上写出了文化产业的“分量”。消息结尾,我们引用了时任枣庄市市长陈伟的话点题:“变房产为遗产,变景点为经典,台儿庄古城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越来越得到彰显。”
  这篇稿子获奖了,虽然署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名字,但我们知道,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个环节的人员,都一丝不苟地打磨着作品。比如,报社总编室编辑们精心编辑,刊发那天晚上,仅仅标题就推敲到次日凌晨2时多,小版样出到第6个,已经是凌晨3点多。想起这些,就让我们感动。

  来源:青年记者2012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