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题 > 正文

新时代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传播

2018-04-17 20:53:39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下   作者:褚肖依

摘要:——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曲阜)论坛综述

  2017年11月25日,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曲阜)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论坛围绕“新时代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传播”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会议还设置了以“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和“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与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两个分论坛,对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活动中树立鲜明的“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表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讲述中华文化的思想特色、精神追求、突出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其次,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感染力。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地多样性文化展开平等对话。此外,应兼顾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学术视野,在彰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依托全媒体传播方式对儒家文化资源进行多维度传播,建立数字化传承机制,构建易于国际传播的儒家文化话语体系,打造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郭庆光教授指出,弘扬传统文化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继承”,保障传统文化精髓,不忘初衷、坚守本来;二是“创新”,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有效创新,有以下三点:一是传统文化文本和语境的创新;二是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创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促进品牌平台建设,扩大用户覆盖面积;三是在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渠道、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推动以传统文化体验为主题的国际旅游项目、商业文化产品的开拓和研究开发,以市场化的方式拓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渠道。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吕芃认为,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更好地发挥影视剧的载体作用,增强影视剧的文化担当。一是要增强文化包容意识,平等对话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共生共荣、共同成长;避免文化自卑、文化自大,理性科学、实事求是。二是要树立民族共同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输出品底层价值观的一致性,呈现统一的国家形象。三是要坚守伦理底线,契合当代价值理念;对接当代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四是要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原创能力,推动形象化输出;提高影视作品质量,发挥影视剧最生动广泛的传播力量。他表示,面对国际传播的文化壁垒,影视作品是目前我国输出国家文化最有效、最形象、最方便的载体。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教授就互联网思维与儒家文化传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认为互联网思维核心关键词有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和颠覆式创新。其次,互联网思维可分九种:一是用户思维,将“以用户为中心”贯穿在儒家文化品牌、定位、研发和生产各个层面;二是大数据思维,树立数据意识,建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数据库,进行精准化营销;三是跨界思维,高效率整合低效率,促进儒学与其他学科对接;四是简约思维,儒学产品要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说起来简单;五是极致思维,践行工匠精神,寻找国际文化受众的痛点、痒点、兴奋点;六是迭代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小处着眼的微创新,据受众反馈快速迭代;七是平台思维,打造内部“平台型组织”,促进儒家文化共建、共享、共赢发展;八是社会化思维,利用社会化工具,获得更优传播效果;九是流量思维,提高用户关注度,提升流量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教授以公共外交为切入点,表示在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努力寻找文化契合点。当下,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成为推进公共外交的新手段和新渠道,内容生产与整合、渠道创新与建设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可能。张教授表示,在新的数字公共外交概念下,要基于互联网技术,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品牌,建构人与人关系的外交方式。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强调建立在互动传播基础上的双向沟通与交流模式。她还指出,Web2.0时代的公共外交在形式上是一种隐蔽政治主体的柔性外交,要发挥非政府行为体的身份优势,关注用户体验,考虑受众需求,“利己利人”,做好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上海建联商学院项俊辉院长表示文化首先要共享、共通,才能共鸣,进而实现价值。就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而言,要首先落地为“我需要我分享”,再最终上升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共鸣是从感觉到感悟,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让世界人民感悟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产生共识,进而达到共鸣。他还指出有共赢才能有共鸣,从观点普及认可到观念普及认可,再到思维方式的普及认可,是共鸣产生的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王朋进副教授从定位与策略两个角度,发表了对当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看法。儒家文化是个抽象的思想概念,在对外传播时会碰到不同文化系统、意识形态的障碍,要寻找可以对接的思想切入点,破除意识形态差异、认知刻板印象,激发共识共鸣与认同感。一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关键层面寻找中西文化对接点,战略层面建立传播突破点,多种声音自由表达;二是日常化的儒家文化感受,选择生动具体、日常化、生活化的传播方式,如发挥影视作品的载体作用,中医药、武术和饮食等文化带动作用;三是仪式化的儒家文化体验,采用打动人心的传播模式,产生文化认同感。

  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田辰山表示,面对不同价值、逻辑混杂,话语概念与思维意识失去逻辑带来的思想意识混乱状况,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要突出对儒家文化的“阐释”,而非单纯的“翻译”。要改变中国话语被动的现象,传播中国话语;阐释中华语义环境,在内核、整体结构上,将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打破“一多二元”话语对理解中华文化的障碍,讲述中国是个信仰“一多不分”哲学,根据“一多不分”而想、而做、而说、有“一多不分”特色语言的民族;讲明中国儒家文化,讲好“一多不分”的中国故事,澄清、解除困惑的问题,增强世界范围的共鸣。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涂可国所长认为,儒家文化传播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对外交流结构不合理、“走出去”模式较为单一、对外交往缺乏精品力作等问题。因此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品牌化,打造儒家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品牌,推进品牌战略化、整体化运营;二是多样化,广泛开展儒家文化交流活动,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三是媒介化,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话语权,传播“受众本位”规律、提高对境外传媒的开放程度、增强山东传媒人传播儒家文化的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四是平台化,建设多种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和设施;五是立体化,全面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儒家文化大交流、大传播的格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副主任张凯在《〈安乐哲儒学大家项目〉一多不分阐释儒学的有效经验》中,通过“一多不分”阐释儒学,扩大儒学的传播和影响。他认为,首先要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讲习的形式向其他国家传播儒学文化;其次,以此项目为契机,组织青年学术精英,对当代传统文化代表性著作进行翻译,实施编篡《儒学跨文化阐释词典》,编辑出版“中国走向世界丛书”;再次,建立“儒学时代网络电视台”,拍摄“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叙述”大型文献教育片,以影视片为载体促进儒学的国际传播;最后,在海外举办儒学学术研讨会,加深对儒学的认识。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傅永聚教授认为,以孔子学院的建立为小试牛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为“反C突破”,标志着“东学西渐”新时代的开始。我国要勇担大国责任,增强中华民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主流话语权,在传播媒介、形式方面,接地气有实效,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传播方式提供借鉴意义。他指出,文化交流虽是双向互动的,不对等交流是常态,先进文化向后进文化地区的强力辐射和传播,是历史上“西学东渐”和新时代“东学西渐”出现的原因。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书文发表了题为《人类文明共同体视野下的儒家文化符号体系建构》的演讲。首先他讲述了符号的意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符号既是文化创造的伟大成果,又是文化创造不可或缺、最具普遍性的工具。其次,文化符号具有准确性、单一性、涵盖性的特征,文化符号体系可分为实体性符号和非实体性符号,如语言文字符号、社会结构符号、信仰仪式符号、节庆符号等。此外,对于儒家文化符号体系,他设想分为原基性符号,如孔子及圣人符号、《论语》及原典符号等;以及生长性符号,如服饰符号、饮食符号、器物符号、节庆符号等。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路则权以孔子学院创新项目为例,对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建设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对其评价要置于中国和世界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优势、接受批评、改进不足。要认识到借助孔子学院这样一种传播方式的可取之处,逐步达到文化自觉。另外,对于深厚的文化资源,要加强内部文化认同,凸显儒家文化对世界社会治理的独特贡献,促进与其他文化结合,寻找共同价值。

  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与讲好中国故事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艳玲教授认为,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一项连续复杂的工程,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好”,要选择多维协同、同向同行路径,形成传播合力。一是主体维度,横向构建儒学国际传播的网络化主体结构,发挥多种主体的协同力量;二是内容维度,明确儒学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三是方式维度,实现儒学国际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纽带作用;四是环境维度,建立良好的内外环境,强调国际话语权;五是媒介维度,整合儒学国际传播的媒介,实现跨介质传播;六是受众维度,进行受众地域细分和策略选择,确保传播有的放矢;七是效度维度,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传播活动提供指南。

  “北京时间”新闻总监戴元初发表了题为《用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鲜活故事传播儒家文化》的演讲。首先他将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进行了比较,指出共同价值包含着和而不同的对于文化价值的共享以及共荣的量的价值背景,是动态的,是随着时间、交往的主体而变化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其次他表示,只有蕴含着核心价值的鲜活故事才能完成有效的传播,同时要注重情境,全面了解特定传播对象的生活环境与生态,匹配对应的鲜活故事。再次,充分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倾听,用开放、包容、分享的精神,努力减少与目标受众期待之间的文化缝隙。最后,要走出以说服的姿态做文化传播的误区,原生态的文化往往是中国文化当中最丰满的部分。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学术部部长刘新传以互联网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后真相时代为切入口,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展现,发现儒家文化在传播中的力度和效率并不理想,故在儒家文化传播的国际故事中,要先讲好中国故事。此外,互联网中传播率较好的往往带有文化基因,这便是依附于情感的米姆现象,具有变异性、选择性、模仿性特点。他认为,要植根于原有本体、基于米姆中的体验式传播,将原有话语与当下最鲜活、最现代的情境有机结合,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和生命力。要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现代生活情境、现代共同话题、情感体验、现代网络思维相结合。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邱凌以近30年西方主流媒体对儒家思想的报告为切入点,得出了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认知程度、关注程度以及兴趣,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播策略。报道的议题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复兴儒家文化的原因;二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内涵的理解;三是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四是儒家思想未来发展的问题,即做好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党内民主三方面的调整。报道的特点,一是对儒家思想评价较为客观、平衡;二是从政治角度的考量体现出了相对较浓厚的形态色彩;三是表面客观,但有含蓄而隐晦的倾向性;四是翻译的大众化、通俗化。

  《儒风大家》杂志主编李路以“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为例介绍了对儒家文化的自媒体传播探索,他认为,要在众多有创意的微信公众号中脱颖而出,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改进。首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两个独立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内容生产团队,新媒体注重用数据来说话。其次,传统文化类的微信公众号不能单纯依靠“真鸡汤”,需要体贴时代,思考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击中当代人的内心,琢磨受众的心理。最后,要坚持勤奋创作,持续创新是新媒体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琳介绍了西方世界北美地区的儒学研究和传播情况。首先,英语世界当中的儒学研究趋势,大致可分全球化语境、亚洲现代化语境、亚裔美国人语境、新比较方法及儒家经典文献等五类儒学研究。其次,英语世界当中的儒学研究现状是西方汉学偏向孔子主义,通过多元开放的传播途径,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的生长和发展有相对良好的态势。最后,西方儒家思想与传播正在通过华人文化机构、主流媒体报道、孔子学院、高校学生儒学团体、国际哲学会议各科研机构、海外书院、新媒体等快速地开展和蔓延。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刘俊发表了题为《中国传媒艺术国际传播的本土价值贡献》的演讲,他认为人类艺术可分为两类,文学、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和以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数字新媒体为国际传播中建构主力的传媒艺术。后者是人们接触密度最高,接触频率、渠道最便捷,欲望最强烈的艺术族群,也是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更为重要的方式。实现中国文化的引领力,要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认同度。同时,中国影视艺术国际传播效力的达成、传媒艺术提升国家形象需要两个阶段,一是讲好中国故事,解决内容问题;二是传播中国价值,实现价值影响。这要求价值输出要成体系,聚焦中国本土价值,彰显特色并有普适作用;遵循共通价值理念,集中推出,形成爆点。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