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题 > 正文

新时期医学记者守正创新的报道路径

2019-03-05 17:26:0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中   作者:江昀 蒲虹宇

摘要:  医学记者通常喜欢把自己说成转译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翻译各种医学期刊并对其信息进行分类,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然后将科学和统计

  医学记者通常喜欢把自己说成转译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翻译各种医学期刊并对其信息进行分类,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然后将科学和统计学术语转译成一般读者能看懂的新闻。有较长记者生涯的医学记者,一般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反省,对新闻工作者所应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评估,进而思考:医学记者只是简单地报道医学新闻,如新的发现、医学期刊中刊登的“突破”,还是也应该担当起医学的舆论监督者的责任,像报道商业、环境等新闻那样,揭露医疗卫生界的不法现象和不端行为?

  当下医学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如今许多的医学研究貌似科学,事实上却是旨在促销的伪研究。“伪研究”一词,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伯纳德·卡罗尔博士提出的一个概念,此类伪研究不会推动科学进步,只会增加某种已获批准的药品的市场份额。许多伪研究确实试图给出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但是都因为不能提供科学而有用的数据而宣告失败。例如,研究人员对数百名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实验,一半的人施用抗抑郁药物左洛复,而另一半人施用安慰剂,研究发现用左洛复组的平均情绪比用安慰剂的那组略有改善,其所发现的区别有一定的统计意义①,但实际上,病人本身并未感觉有所好转。

  在我国,有一些临床研究经费由制药或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而不是全靠政府资助。随着私人资助研究的比例在过去20年里的稳步上升,私营企业对研究项目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发表、新闻报道内容的控制也在加强。例如,很多记者没有注意到,制药产业通常拒绝给出那些可能对销售有负面影响的数据。然而,尽管我们不愿看到学术界的科学家受到金钱控制,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与由政府或其他独立来源资助的研究相比,科学家们在产业资助的研究中,显然更有可能得出有益于资助者产品的发现。因此,在报道此类问题过程中,医学记者必须保持基本的道德底线,以防止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产业利用其与科研人员的经济利益关系,来曲解医学研究,也要避免单纯把科研人员当做获取毫无偏见的研究结果的唯一信息来源。

  医学记者守正创新的报道路径探索

  新时期公众对于医学研究相关报道的需求越发显著,也给医学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医学记者更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报道理念,守正是基础,医学报道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不动摇;同时,创新是方向,通过丰富报道维度、创新报道形式,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促进医学报道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1.树立批判意识,强化监督职责。随着医学越来越商业化和政治化,医学记者应履行起批判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虽然当前医学记者的重心在于报道医学研究,但还必须为每一项新发现提供社会、政治和科学背景信息。现在,要做好医学新闻报道,需要的不只是对分子生物学或临床试验设计的简单理解,以及如何表达相对风险和绝对风险之比,还需要正确地理解医疗产业在推动医疗科学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得树立批判意识,质疑有关病理的假设。

  比如,在网络中搜索像“C-反应蛋白”和“心脏疾病”等词,会找到大量这方面的报道。这些报道说,科学界最近在预测心脏病方面取得了最重要的发现。但这些报道很少提供这样的信息——“C-反应蛋白”检测是否比目前的心脏病预测方式,如血清胆固醇水平或压力检测的预测方式更为有效。“C-反应蛋白”扫描检查是能帮助人们避免受到心脏病的侵扰,抑或只是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少有文章对此发出诘问②。因此,针对类似“C-反应蛋白”研究的进展,写出的报道应该更有调查性、分析性和怀疑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理解科学。通过查阅相关研究的摘要和结论,明确什么是“C-反应蛋白”,且为什么会与心脏疾病联系在一起。第二,了解研究背后的一些相关背景。向研究人员请教,为什么有人会认为“C-反应蛋白”最值得调查,其价值意义在哪里。第三,拓宽报道的思维角度,至少找到一个倾向于对此项研究持怀疑态度的消息来源,了解其怀疑的问题和原因。第四,仔细思考谁将可能是这篇研究结果报道的受益者,最好先看看谁为这项研究提供资助,是政府还是某家希望利用研究结果作为“C-反应蛋白”营销工具的医药公司等。

  2.拓宽报道维度,确保报道全面、公正、准确。当一项研究成果刚刚发表在一份权威期刊上,医学记者要迅速就此进行报道,那么资助该项研究的制药公司、相关科学家与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理想的采访对象。首先可以拜访大学或政府的医学研究组织,这里有专门的医生、研究人员和统计人员,他们可以对许多治疗手段、测试和药品的疗效、安全性进行评估。这些研究组织应当说是公正的,他们会根据当前的医学知识水平,对相关疾病使用的药物和手术等实证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接着,在看完医学研究部门的评估报告后,可以到论文研究人员的单位去进一步了解研究论文产生的背景。再者,为了使报道更丰富,还需要增加相应的患者群体的意见。

  在现代,越来越难区分哪些是真正代表患者实施监督的“草根组织”,哪些是医药企业针对某种疾病展开营销而培植的“人工草皮”。比如,英国有一家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制造商葛兰素史克公司曾和科恩&沃夫公关公司合作,目的就是推销治疗综合性焦虑症的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全国各地的记者都收到了官方组织提供的新闻稿,新闻稿的作者还采访了葛兰素史克公司举行营销活动时的患者实验对象。结果却是葛兰素史克公司为一种药物开拓了市场,但这对于并不是真正适用该药的患者,埋下了严重的副作用隐患③。

  3.立足受众,提升医学报道的科普性。当医学记者在报道前具备了批判意识,就能在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及其结论缺陷的情况下,进一步采访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也是创新报道方式最难的环节,即与研究人员讨论的时候,应该了解研究人员与产品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学者们会不太习惯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的研究可能因其所受资助而产生偏差这样的说法,许多人会感到愤怒。尽管如此,要是希望通过了解研究背景来找到报道的方式,就必须得问这些问题,同时这也是记者的职责。

  首先,了解研究的基金从何而来。假设研究是由企业资助的,接着应当询问是谁发起的这项研究,是研究人员还是公司。如果是公司发起的这项研究,那么公司对研究的设计和数据有多少控制权,是否看过全部的数据以及是否对数据做过分析。接下来应当询问期刊文章的真实作者是谁,是科学家还是公司。如果科学家承认论文是由制造商或公关公司代写的,那么仔细检查研究结果的消息源,就显得倍加重要。最后,询问相关的研究人员或论文的联合作者是否与公司有经济利益关系。例如,是否有人持有顾问合同,或持有股票或股权;研究者是否是公司的一名发言人等。国内有一些期刊要求研究人员提供这些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都会照做,所以需要记者刨根究底。

  通过调查相关背景、询问以上相关问题,做出来的报道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跟医学新闻一样,卫生保健报道也应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评估。记者的工作不是去吹捧医学研究,而是在商业资本与医学研究交叉地带的黑暗角落投下光明。

  注释:

  ①马天剑:《从甲流疫苗的谣言反思媒体的医学报道》[J],《新闻知识》,2012年第10期

  ②杨六香:《医学报道缺乏科学性的原因何在》[J],《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6期

  ③吴卫红:《关于灾难医学报道的思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年第3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2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