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刊首快语 > 正文

两会上的记者与官员

2016-04-11 01:41:45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作者:杨杰

摘要:  无论是被当做“喉舌”“瞭望者”还是“看门狗”,媒体都是多元的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是在摄像大哥的汗味中度过的。任何一个会场,总有一排摄像大哥“堵”在眼前。那是一群神奇的人,大冷天穿T恤也会满头大汗,时而抱着死沉的三脚架找角度,时而摘下缠在机器上的耳机专注地看画面,有时也会因为抢机位吵起来。这些胡子拉碴、五大三粗、看上去总是凶巴巴的汉子,做得最让人震惊的事情是在凌晨1点起床,哆哆嗦嗦地站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空旷广场上排队,因为最好的位置就那么几个。他们再辛苦也不是两会上的主角,最抢眼的还是他们镜头里的那些人。

  在A省的媒体开放日,这些爱冒汗的摄像大哥心里也该有点融化吧?会议一开始,主持人先说了句:“我刚才仔细地数了一下,全场一共有××台摄像机,其中×台在高位,请摄像师一定注意安全。”两位新闻官举着一个粉色的大牌子,笑呵呵的,全场360度展示给百余位记者,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和手机号,“如果在会上没有提问机会,会后随时与我们联系”。在同样来自A省的著名互联网大佬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摆了满满一桌子三明治供手忙脚乱的记者填饱肚子。

  温暖人心的时刻并不总是那么多,有时一盆冷水浇下来,能让人气得“冒烟”。摄像大哥镜头里的B省媒体开放日一片太平:冷静、柔和、秩序井然。但镜头之外,则是刀光剑影。在问答环节结束后,一名一直没得到提问机会的记者站起来问了一个关于该省某事故的问题,主持人竟然变了脸色,指责这名记者不懂规矩。

  不知道主持人所说的规矩是什么,在另一个中西部省份C省的媒体开放日,我可能属于不守“规矩”的那种记者。C省在年初也爆出了负面新闻。被摄像大哥挡住的我,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举手,一直等到那些熟悉的媒体记者提问完毕后,主持人突然指了指我,“把话筒给那位记者吧,她举半天手了,不好意思啊”。我当然问了那个负面新闻为什么会发生,并在心里盘算C省的官员可能会用什么借口推掉回答。官员的脸色出现一丝变化,但还是给出了一个虽然官方但仍然诚挚的回答。被搪塞惯了的我竟然有点感动,觉得自己撞了大运。挡在前面的摄像大哥回头望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无论是被当做“喉舌”“瞭望者”还是“看门狗”,媒体都是多元的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极。作为信息的中转站,它可以是放大镜,也可以是消声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前辈们回忆20年前的两会,官员们普遍不善于处理媒体关系,看见迎上来的记者,都是摆摆手绕着走。时至今日,在媒体面前缺乏自信的官员仍然不少。其实,官员回应负面新闻,也可以是正面宣传的契机。行使监督的权利,给社会一个交代是媒体的应尽之责;善待媒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该是官员的必修课。那些被问到负面新闻时坦诚开口的官员,并没有迎来舆论的洪水猛兽,不是吗?

杨杰
中国青年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