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都市报的时政新闻更要“接地气”

2017-10-23 14:53:34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作者:陈玮

摘要:在都市报抢不到政策发布和重要会议的第一手资料时,深入群众的二次解读,是传统媒体相比于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会议新闻要讲“民生故事”

  时政新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反映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是,都市报时政记者要贴近民生,写出读者感兴趣的文字,就要从民生的视角切入,改变“八股”式的时政新闻报道,为群众答疑解惑。

  这给都市报时政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了解熟悉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政治主张,保证时政新闻的政治方向,从大局出发,围绕中心策划选题开展报道。都市报时政记者参与党委政府的常规会议比较少,这就需要时政记者每天关注国务院和省府的网站,以及党媒党报的相关报道,了解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和最新的政策发布,及时掌握党委政府的政治主张和工作重点。

  除此之外,把“高大上”的时政新闻写到读者的心坎里,还要找出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深入基层群众中,避免单方面地传递信息。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脱贫攻坚这一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采访了山东脱贫任务比较艰巨的四个市的主要领导,请他们介绍本地的脱贫攻坚经验和下一步计划,由于之前在这几个地市都深入采访过贫困户,在采写这篇稿件时,从当地了解到的贫困户入手,对于四个市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提问。同时,在稿子中,以贫困户的故事贯穿,不仅拿到了权威解读和独家信息,也使看起来枯燥的时政新闻讲出了民生故事。

  注重人脉积累,找到文件背后的“人”

  在都市报抢不到政策发布和重要会议的第一手资料时,深入群众的二次解读,是传统媒体相比于新媒体的优势所在。这也要求时政记者在平时注意人脉资源的积累,能够在解读会议文件时,第一时间找到文件背后的“人”。

  比如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出台后,被称为“最严党纪”。中纪委及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解读。我和同事认为,要做出有都市报特色的时政报道,必须抓住读者最想看到的信息,而读者最关心的,是与自己最相关的信息。我们找到了十几位在党委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干部,正是由于多年的跑口经验和与跑口单位的密切联系,对方才放心对我们“掏心窝子”,说实在话。于是,我们采写出了在“最严党纪”之下党员干部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不仅使时政新闻接地气,让读者感同身受,而且在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时,有了自己的特点,避免了同质化。

  时政记者要做“杂家”

  时政记者的人脉资源并不能局限在跑口单位。做到时政新闻接地气,首先自己需要弄懂时政信息。但时政记者接触的往往是总体布局以及整体的战略规划,最后还需要落实到各级部门,这就需要时政记者做个“杂家”,接触不同领域的人,了解各个领域的情况。

  去年6月,山东品牌建设大会召开,放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这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品牌的建设意味着企业要改变低成本扩张,转向向创新、质量要效益,制造出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美誉度的产品。我和同事通过深入采访分析山东的经济现状,写出了《世界500强山东只有俩,短板在哪里》等文章。时政记者应该通过稿件打破认知的空白,更加深入准确地传达信息。

  时政新闻也可以玩些新花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跟随住鲁政协委员赴京的列车上,刘大钧接受采访时提出应该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补贴,我把这段采访拍成视频,经过剪辑上传到齐鲁壹点客户端,点击量达到了400多万。时政新闻与新媒体结合,能够使之更加接地气,同时,对于传统媒体不适合刊发的内容,也是有效补充。

  今年,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启动了“泺源知事”和“时政眼”新媒体栏目,前者通过对热点时政事件的整合分析,以新媒体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加以呈现;后者则是时政新闻视频类栏目,用记者出镜的视频来报道时政新闻。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在对报告提出的“橄榄型经济”进行解读时,除了对权威专家的采访外,我和同事还走到街头,采访路人对于“低收入”“高收入”的认识,记者走进镜头,作为“主播”进行报道。

  时政记者需要转变意识,适应熟悉不同的媒介技术,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也更能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作者为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