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青记调查】新闻传播教育变革之路

2020-07-13 16:51:58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作者:卢文炤

摘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称“清华新传”)决定停招本科生、扩大硕士生规模的消息,再次激起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热议。

  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称“清华新传”)决定停招本科生、扩大硕士生规模的消息,再次激起学界和业界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热议。

  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因应时代之变?新的时代会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新的可能吗?6月12日到23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推出调查问卷《清华新传停招本科,您咋看新闻传播教育之变》,意在从众说纷纭中梳理出更清晰的观点脉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16份,下面是调查结果。本刊对问卷书面回答进行了精选,力求呈现多方观点。

  1.您的身份是______?(单选)

  a.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    17.07%

  b.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    20.19%

  c.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     3.85%

  d.新闻传播院系教师      27.16%

  e.媒体从业者            21.39%

  f.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者   3.13%

  g.其他                   7.21%

  2.对清华新传停招本科,您怎么看?(单选)

  a.学校整体层面基于“强基计划”做的调整,不是学院自己的改革,仅为个案,不具推广价值           37.98%

  b.适应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值得其他新闻传播学院借鉴 15.63%

  c.仅适合高层次新闻传播学院,具有局部推广价值         32.45%

  d.弊大于利,无借鉴意义  10.58%

  e.其他                   3.36%

  3.对于“新闻无学”的观点,您的看法是什么? (多选)

  a.新闻有学,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31.49%

  b.新闻有学,但目前学科根基不够坚固                         58.17%

  c.新闻无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6.49%

  d.新闻无学,入行门槛低,实践带来更多新闻素养               19.95%

  e.其他                   4.09%

  4.对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独立性和跨学科性,您的观点是什么?(单选)

  a.专业独立性强、跨学科性弱  7.45%

  b.专业独立性弱、跨学科性强             56.49%

  c.互相渗透,不分强弱   33.89%

  d.其他                   2.17%

  5.对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您赞同本科阶段直接就读新闻传播学科还是其他学科?(单选)

  a.直接就读新闻传播学科  15.14%

  b.就读中文、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学科                24.52%

  c.就读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工学科                    5.29%

  d.都可以,殊途同归,结合学生本人的兴趣进行选择             55.05%

  6.您认为“本科阶段其他专业+硕士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哪一种能更好地平衡新闻传播通才与专才教育?(单选)

  a.前一种                   25%

  b.后一种                32.45%

  c.若准备本科毕业即就业,后一种更好,否则前一种更好         37.26%

  d.其他                   5.29%

  7.您认为学界培养目标需要与业界需求完全匹配吗?(单选)

  a.需要                  49.28%

  b.不需要                40.62%

  c.其他                   10.1%

  8.您认为新闻传播院系为媒体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是有哪些方面的素质?(多选,最多选5项)

  a.人文修养              66.59%

  b.政治素养              54.33%

  c.思维能力              63.22%

  d.新闻专业精神          75.96%

  e.新闻理论素养          37.26%

  f.新闻采写能力          56.25%

  g.新媒体技能           35.58%

  h.文字基本功            33.17%

  i.交往和表达能力         30.05%

  j.吃苦耐劳精神            12.5%

  k.其他                    2.4%

  9.您认为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教育特色怎样?(单选)

  a.多数新闻传播院系有自己的特色  7.21%

  b.个别新闻传播院系有自己的特色  89.9%

  c.其他                   2.89%

  10.在“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时在线上”的移动互联时代,您认为适合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时间是:(单选)

  a.义务教育阶段          37.26%

  b.高中阶段               11.3%

  c.大学阶段              16.35%

  d.学界和业界共同面向社会随时开展相关教育                   30.77%

  e.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                       2.88%

  f.其他                   1.44%

  11.您认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前景如何?(单选)

  a.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53.13%

  b.平稳发展              24.52%

  c.前景不乐观            20.67%

  d.其他                   1.68%

  12.您认为新闻传播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添灯文化传播CEO赵楠:更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多多普惠教育,讲授新闻传播背后的“道”,以指导市面上泥沙俱下的各种“术”。在学生心里种下看世界的种子,而非移植成木。

  河北读者(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高校教育不但与日后工作需求脱钩,也和在校期间的科研学习脱钩。很多急需的技能并不包含在培养方案里,只能依赖学生自学。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郝雨: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树立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目前新闻教育西化较严重,西方标准和西方价值处于强势状态。尤其在这次新冠疫情新闻传播中,许多新闻人过于看重美国模式、美国新闻价值观,在新闻价值观和专业价值取向方面不够清晰。

  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逄春阶: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追求真相的职业精神、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言之有物的专业素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润喜:当前急需解决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读或者很少读经典原著的尴尬现状。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彭广林:防止“三化”,第一是目标矮化;第二是专业窄化;第三是技术神化。

  宜春日报社副社长辛冬妹:新闻专业的学生走上新闻从业岗位写不出像样的消息稿,是专业素质缺乏吗?不是。是文字表达能力不行吗?也不是。关键是缺乏实践表达能力。一则新闻,从采访到成稿,远不是靠书本知识和大学课堂学习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大学新闻专业应实行开放式办学,延伸办学链条,让学生到传媒一线学习,以学指导练,以练丰富学,提升学的水平。

  江苏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新闻并非无学,它更像是学科路上的十字路口,吸纳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开设更为广泛的学科,而不局限于新闻传播。

  四川读者(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首先是平衡新闻传播教育的学与术问题,区分新闻传播教育本科、研究生、博士各个阶段的教育,专硕与学硕也要区别开来,还要努力构建新闻传播学科的独立体系。虽然可以从众多母学科背景抓理论用,但中国本土的新闻教育在理论体系和实践方面都还在探索阶段。清华改革是一次冒险的探索,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这种风气是正面的。其他高校不要急于模仿,而是探索自己的模式,发挥自己的优点、特长。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张晓敏: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进入通识课程。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重在培养专业人才,当前以下3个方面比较重要:1.基础素养;2.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3.理论视野。

  江西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要撤销某些实力一般高校的新传专业,因为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很强,学新闻传播学就像在学手艺,师傅带着徒弟,手把手教,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种目的,师资力量是特别重要的。在一些普通学校,老师自己都不怎么会,学生怎么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要走精英化路线,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因为他们要深造的话需与跨专业的学生竞争。新闻传播专业的考研门槛低,好多跨专业的学生考上了国内新传名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俄语频道王彤:我是从事对外传播的新闻人,单位中的同事基本都是学习外语专业的,虽然经过10多年的实践,但还是有一部分同事不能适应新闻工作,新闻素养有待提高。我个人的感受是,选择新闻专业的学生和选择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个性、能力、爱好等方面都不一样,在本科阶段受到的训练也不同,这些都对他们的职业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本科阶段的新闻专业是有必要的,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对专业内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青海读者(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学生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基础学科方面的底子薄弱。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文学: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本是两种取向,传播学理论多源自西方,中国本土理论阙如;而新闻学理论多源自我们党的新闻实践。这两种理论交织、碰撞,给学生造成很多迷茫和困扰。所以,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

  安徽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新闻传播学学习的内容广泛,但是专业性不强,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往往采写编评摄的能力处于知而不精的状态。这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四年后还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所以,在本科阶段可以对一些专业性技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江西读者(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新闻传播教育应本科即培养思维,这种思维贯穿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一些技巧、方法等看似满足业界需要,然多与业界脱轨。本科若实行新闻传播学导师制教学,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很有意义。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刘丹凌:新媒体发展下的知识与技术结构调整,“新文科”建设中的跨界、跨域、跨文本思维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素养、国族意识强化等。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雒仁启:培养技能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专业素养和情怀,不能盲目迎合新媒体、新闻业界的需要,因为业界有很多急功近利的因素。

  湖北读者(媒体从业者):在智媒时代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品牌,需要各类学科知识交互的融合人才,更需要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人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李先生:1.课程设置更新速度滞后和新闻传播实践发展迅速的矛盾;2.本科教育重学科内“理论知识介绍”,轻人文素质涵养和语言文字基础能力训练;3.政治素养的强化、家国情怀的培育。总之,新闻有学,但不能“闭门造车”;学术研究向纵深挖掘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实践的指导和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引领。

  北京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如何将政治逻辑、技术逻辑、市场逻辑融合在一个体系内。

  山东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最急需的是解决学生的不可替代性问题,现在多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不论什么专业似乎都可以到媒体工作。现在和未来影响学生教育与成长的因素还有:1.教育领域,部分传媒专业高校教师有“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的思想,照本宣科,与行业一线脱节严重;2.工作环境,多年来的媒体红利,在保证了从业者收入的情况下也造就了其一定的惰性,不思进取,甚至出现车马费、有偿报道等乱象;3.行政影响,部分行政领导治理理念落后,新闻监督意识薄弱,公共应急措施不力,又乱插手媒体行业,致使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萎缩,破坏了媒体行业的公众形象。

  湖北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1.本科阶段对业界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进入业界竞争力弱;2.新闻传播专业全国开花但某些院校教学质量堪忧;3.国际视野培养不足,信息环境较闭塞;4.本科出国学习机会较少,学校支持有限。急需解决视野狭窄问题。

  上海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一窝蜂建新闻传播学院但有些名不符实,有的只有个别教授撑门面,教师无心教学,学生学不到东西。

  天津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新闻传播需要变革,但这种变革并非取消本科专业,而是在本科阶段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拥抱新技术、新趋势,让本科新闻教育更有价值和含金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更有深度和研究倾向。

  甘肃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核心);第二,强化专业主义(专业理想)教育(关键);第三,追求特色教育(如地域特色);第四,面向公共传播实践(科学传播、健康传播、公共传播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赵玉桥:新闻的核心很简单但也很深邃,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写手,却缺少有良知、真正敢为民发声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学校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做的是坚守,而非一味顺应潮流跟风。新闻传播教育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最终只能越走越窄,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主任、山东大学客座教授肖辉馨:1.课堂教学与实践所需相差太大;2.相关学院极度缺少实践型教师;3.新闻专业尤其需要通识教育,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不足;4.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决定了增量的量级,必须加强。

  河南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本科生):全国各地的新闻学院差距太大,好的如人大南大,学生做的报道很好,差的一些地方院校学生四年几乎没有实战经验。新媒介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机会,比如申请公众号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成本并不是太高。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新闻学院的校园媒体大多依附于院系,施展空间有限。未来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单独设置一个教学平台,如南大的“NJU核真录”等。

  北京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抛开过去基于大众传媒模式的知识体系,重新建构“宽口径”培养人才的概念内涵。也就是重新理解对口的行业,不再以到媒体就业为核心诉求,而是把专业媒体作为核心点之一,建立灵活的课程包、工作坊,保持具有弹性和适应能力的课程(培养)体系。

  福建读者(新闻传播院系教师):需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不是紧跟业界。

  华北理工大学教授黄璐:1.从学科成长来说,学科开放有利于提升研究水平和学科地位,避免学科的圈子化和窄化发展。本专业学生和跨专业学生的良性竞争无形中提升了研究水准。2.从新闻实践来说,具有跨专业背景的新闻工作者今后将越来越重要。以体育领域来说,专业体育记者和评论员太缺乏了,因为不接受专业背景的教育,有新闻经验也从事不了专业报道。

  江苏读者:新闻传播教育是21世纪不可缺少的教育,从小抓起,这样才可以让公众在早期获得很好的新闻传播理念,防止后期因滥用新闻资源而造成影响恶劣的“键盘侠”这类网暴群体的存在。同时对大众进行新闻传播教育也会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正确利用新闻资源才是公民应该做的。

  江西读者(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作为一名学生,感触就是求职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新闻的热爱消散,且大多数课程注重启蒙教育,未能对学生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科研成果大不如理科类专业,缺乏实践导致在工作中被迫迅速成长,最终大多数学生选择非新闻类工作。

  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郜书锴:第一,新闻理想必须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第二,新闻思维必须活,与世界和人保持连接。第三,科学精神必须固,唯有如此才能发展。

  (本期调查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