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再谈如何办好报纸?

2019-09-03 17:08:1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作者:张立伟

摘要: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这是近三年来的第二次强调。第一次,是2016

  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这是近三年来的第二次强调。第一次,是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看望人民日报版面编辑,勉励大家精益求精,把报纸办得更好。

  如何办好报纸?在当前特定现实中,当务之急是固本培元。

  本地真相快报

  何为报纸的本与元?不能靠书斋或编辑部冥想,要以报纸实践为依据,找到“当前”而非“未来”的办好报纸途径。“当前”,即所需资源容易获得、能以现有人才、普遍熟悉的技能解决问题。三者缺一,条件未成熟,方案不能为报纸所用,尚属于对“未来”的设想。

  从一个事实说起:报纸是本地新闻的头号记录者。尽管报纸和电视台都派记者“跑线”,但电视受制于音像呈现的特点,对不适合拍摄的新闻往往放弃。而且,电视新闻容量小,它如同报纸的重要版面或新闻摘要。

  最深耕本地的媒体。当然是报纸,其外在表现:同级媒体,报纸记者人数最多,比电视多,更比广播、期刊或新媒体多。众多记者深入本地的条条块块,培育新闻源、阅读专业资料、长期追踪事件和人物,因而能挖出其他媒体不易发现的新闻。

  “深耕”只是新闻多吗?新媒体、自媒体或许更多,然而,正因为“自”媒体,有各自的需求、角度、情绪、偏见、圈子……它们会报出一些事实,但真相在“用户生产内容”“消费者即生产者”,尤其在圈子化的互粉互黑互撕中经常被搞乱。中国叫“吃瓜群众”“坐等真相”“一脸蒙”;欧美叫“后真相”。自媒体兴起后,尤其对痴迷手机和网络的用户来说,不明真相几成常态。

  《纽约时报》奉辞伐罪,旌麾直指,以多媒体密集推出广告:“真相难寻”“真相需要我们站出来”“真相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这是新环境,不!准确地说是新媒体给报纸创造的最大机遇!你不是深耕本地吗?你就全覆盖本地,挖掘和讲述真相——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还要快报快快报——你有那么多记者,别轻易裁员,把这支队伍带好,严禁鸡毛蒜皮,优先快报本地真相。有这个转型升级,你看报社记者会有多牛。

  真相六面体。真相,新闻界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比如,常说真相是事实的本质,是事实的360度展现。什么本质、怎么360度?新闻学不要“本质主义”,即要求从本质属性对现象作最终解释,那是波普尔反复批判过的;而要“操作主义”,它是“这样一种思想: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①。可观测是报纸的真相报道,由之抽象出真相的6个侧面。

  ——核实传言真伪。2010年底,《钱江晚报》推出《真相》栏目,“终结网络传言,还原事实真相”。选题标准:1.网络热传,转帖、跟帖较多;2.相关方未回应,或回应未消除疑点,网上继续发酵;3.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不拘泥题材重大与否。我说新媒体给报纸创造了机遇嘛,没有网络传言,哪有《真相》选题?

  传言如风,核实如山。新媒体创造了环境机遇,其同报纸能力相匹配,才是“我”的“有效机遇”。迅速找到核心信源,交叉采访印证,你的快报真相才是准确的、有公信力的。

  ——查询事件坐标。网络新闻是“热点驱动”,全球热点后浪追前浪,再重要的本地新闻也常被下一个热点淹没,因而网络新闻总显得“碎”。这又是新媒体创造的环境机遇,它“碎片化”,你“去碎片化”。深耕本地,查询和定位事件坐标,找出事实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常被忽略的隐秘联系。2010年4月27日,《武汉晨报》头版头条刊发《白沙洲大桥通车10年修9次》,批评武汉重要过江通道——白沙洲大桥施工质量不过关、交通管理不到位。稿件链接了媒体公开报道的大桥10年维修史,以及武汉市市长不久前视察大桥维修工程时对桥梁管理的要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原事件性质。往往事实清楚,但性质众说纷纭。尤其对那些错综复杂、舆论对立的事实,还原其性质,报纸出了不少经典报道。像《莫把开头当过头》《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关广梅现象》……还原事件性质,既要查真伪,又要定坐标,更要澄清事实在广阔社会生活中的含义。把事实放入背景,确定它和其他事实的联系,它的意义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因而它更难,但一旦做到,报纸就是真相的“第一定义者”,敲响主流舆论的“定音鼓”,像《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皇甫平)。

  ——回应公众质疑。柏拉图认为意见是“介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东西”,是“根据现象作出判断的能力”。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根据现象作判断。后真相流行前,有识之士就忧心忡忡。埃德尔曼公关公司总裁说:“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②谁说没有?时代有病,报纸就是医生。

  2008年南方抗冰救灾的关键时期,网上出现了许多不满和质疑,甚至称冰灾不是天灾,是人祸。质疑集中在:相对于我国北方,南方的降雪量或持续时间都不如,为什么冰冻强度却超过北方?为什么南方气温远不及北方低,滞留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乘客,感觉比北方还冷?南方冰灾的损失为何比北方大?“感觉比北方冷”怎么扯到“人祸”?这就是“根据现象作判断”的“意见”,回应得用“知识”排挤“无知”。当代知识高度专业化,报纸记者长期“跑线”的积累就派上用场。《湖南日报》记者展开调查,采写了《千里冰封缘何起——湖南气象专家解析罕见冰冻》。首次明确指出造成冰灾的主要原因是雨凇。雨凇是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由冻雨形成,不易铲除,破坏性极强。雨凇形成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利的降水,二是地面温度长时间低于0℃,三是有利的逆温层结,南方的天气刚好符合这三个条件。正是在雨凇天气条件下,看似不多的雪,却结了厚厚的冰,带来重重的冻、严重的灾。③报道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

  ——公共热点落地。公共热点没有区域性,它是全国甚至全球瞩目的。你深耕本地,就让其落地吧。2014年5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海峡都市报》派出多路记者,暗访当地机关、国企、高校食堂、五星级酒店,曝光浪费陋习,又对省粮食局、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农科院等省级机关单位的浪费现象点名曝光,引起强烈反响。

  ——协商共识真相。真相是共识的产物,是共识造就真相。而协商产生共识。2011年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重新启动,选址一直是公众舆论的焦点。五个备选地附近的居民,都不愿把焚烧厂建在自家旁边。当年4月29日,《南方日报》报道了几种可能的协商方案:1.把选址权交给公众。把反对声音纳入合法程序。2.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建垃圾焚烧厂对当地的生态、经济都有影响,要对失去发展机会的地区适度补偿。3.公众监管不可或缺。要有政府、专业与民间的三重监管。

  黑格尔说,悲剧是“正与正”的冲突,双方都有理由,也都有理由把对方否定掉。如果诉求都这样坚持,那就悲剧连台了。报纸是大众媒体、聚众媒体,尤其需要包容各方,及时深入报道协商意向、协商程序、协商成果,以及对协商决议的监督执行。反过来说更清楚,避免局部矛盾激扬化、炒作化、对决化,避免族群陷入撕裂、失衡和恶性冲突。这需要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甚至多家报纸报道多方诉求,在多方争执中引导妥协,培养哈贝马斯所谓“商谈理性”。而协商造就的真相,从公众获得力量,最有共识也最坚韧,它是对抗“后真相”的生力军。④

  真相六面逐一看过,再总论。有人说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或洋葱头的那个心,诗一样迷人,实质还是“本质主义”,即从本质角度给现象“终极”回答。无底洞或洋葱头,何者利于记者报道?放弃本质主义,接受“操作主义”。比尔·科瓦奇说:“一个概念指导着寻找真相之路。科学家、执法人员、情报专家和记者对‘真相’有着基本的共识。他们认为,真相是暂时的,同时又是经验性的:真相是相对于现有证据来说的一种最具可能性的陈述。”⑤这是真相的操作性定义。一是重视“现有证据”;二是坦承“最具可能性的陈述”。新证据出现,真相会逐步揭开,愈发清晰。操作主义的好处,是把概念与可观测事件相联系,使概念从个人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使概念客观化、对象化、公开化,允许任何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概念进行检验。

  纸上增值垄断

  “本地真相快报”是综合性日报。略加修改,也适合专业报,像“黄金真相快报”“科技真相快报”;或对象报,像“女性真相快报”“老年真相快报”;或周报,像“一周真相快报”。只要报纸深耕某个条、块或面,就在“真相快报”之前加定语。进一步说,快报免不了出错,需要报纸之间、媒体之间互相监督和纠错,一个健康的报界及新闻界的存在,能保证真相准确披露。

  综合报是一般,专业报是特殊,以下仍论前者。报纸再造,就天天盯牢快报真相?不!快报真相是王冠的钻石,是报纸最重要、最耀眼的新功能;它不否定传统功能,甚至以后者为依托。寻根究底,报道“生活是怎么样的”,及时深入生动报道读者的日常生活,是报纸的传统功能。为何是依托?关键是,“共识造就真相”是所有真相的基础。比如,一张5元钱的钞票,背后有对市场、物品、金融、政府不言而喻的一系列共识。缺乏共识前提,细节纠缠不休、公婆各说;前因后果,更是鸡同鸭讲。新闻报道“生活是怎么样的”,是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凝聚共识。日常生活报道不让读者失望,关键时刻快报真相,读者才较易相信和认同——今天的新闻就是这样;当下的真相就是这样。

  日常生活与真相报道,都要靠“纸”增值。那张纸多年备受诋毁,却屡次砍不掉,因为它是报道素材的增值体。

  四层增值。第一层,入选印刷。有价值才印在纸上。看美国作家威廉·鲍尔斯的经历,边吃早点边看报,发现报纸“比20年前更加有用。……报纸没联网,所以能把你从数字旋涡中救出来,给大脑一片更平和宁静的空间”⑥。走到哪儿?走到与网络差异化的媒体呀!世界需要多样性,这根植于人性——任何东西都会腻!经济学有专门名词:边际效益递减。纸网必须差异化:纸上是增值品,网上是低档免费品。纸,是差异化的天然物质区隔。

  第二层:采写生动。有价值才印刷,重要价值是采写。

  报纸困境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别光赖新媒体;很久我们都不重视采写增值,只要“干货”,只要“有话直说”。有话直说?有位总编辑大摇其头:“‘有话直说’,文章一定不好看,必须伤脑筋在‘直说’的过程中保留一点点白描的‘花’和疏针的‘绣’,清楚明白的文章才有风格。”这位总编辑是谁?董桥,曾任香港《明报》总编辑。董桥说:“花拳绣腿是文章的根基。”⑦花拳绣腿者,叙事技能也。将其糅进采写,那些厌倦网络,愿意“细细咀嚼”的读者,才有好稿可读。

  第三层增值:策划话题。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版专题、纵深述评等。

  第四层增值:编辑思想。头条二条、加框凸显、新闻配评论、编排风格、专栏结构、文化个性、各版之间的呼应对话,等等。那张纸“砍”不得,纸绝不是传送带一样没头没脑的“载体”,它是采写编的“增值体”,采集的素材和成型的报纸,前后大不同。

  垄断区隔。纸,不仅是增值体,还是关键垄断资源。垄断者,单一的卖者也。报纸有双重垄断,一重由政府授予,采访权和版权,合法把其他人排除在外。采访权是独家新闻,版权是独家盈利的必要条件。另一重是物质壁垒,那张纸,构成同其他信息的天然区隔,是保护纸上增值的充分条件。

  谓予不信,有报为证!有30年历史的英国《独立报》,2016年砍掉纸质版,转型为数字媒体。研究显示,停印前后读者总数基本持平,但受众的总阅读时长惨遇滑坡。该报一半的印刷版读者“几乎每天”都看报纸,而它的在线访问者每月仅会阅读两篇报道,前者日均花费37-50分钟的时间读报,而后者平均每个月只付出6分钟。尽管此前报纸发行量只有4万份,而网站的月活跃用户有5800万人,但纸质版读者花在阅读新闻上的时间占到全部时长的81%,后者仅占19%。停印一年后,受众在《独立报》上的总阅读时长从55.48亿分钟下降到10.56亿分钟。

  研究结论:《独立报》化身纯数字媒体的举动削弱了自身的受关注度,它缺乏集中性,人们难以深入阅读它提供的新闻,而是浅尝辄止。为什么?纸是天然区隔,像护城河一样把“所有”网上竞争对手排除在外;拿起这张纸,又把网下“许多”竞争对手排除在外,边读报边听广播者毕竟是少数,同时看电视的就更少了。纸上确有四层增值,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读者应接不暇,笑啼杂之,增加“集中注意的阅读时长”。砍掉那张纸,是自毁护城河,让数字报成为网上“不设防城市”。上述研究说:“就印刷物而言,报纸几乎没有对手,而它在网上则拥有无限的竞争对手。”没有对手,纸上增值是垄断的充分条件。

  上述研究还说:“今天,媒体人从网上大量获取新闻的行为其实是比较极端的,而普通人在网络上的需求则更为多元,包括但不限于新闻网站、社交媒体、流视频等等。”哲学家假定人人爱沉思,媒体人假定人人爱新闻,这多荒谬!普通网民上淘宝、用拼多多、点“饿了么”……数字报,同它们互为竞争对手,你凭什么竞争得过“食色性也”?!研究结论是:如果告别印刷,“当那一天到来时,报纸的读者可能根本不是转化,而只是随之消散,导致媒体的传达率和影响力都急剧下降”⑧。

  情感漫步。衡量读者“集中注意的阅读时长”,我们沮丧地发现,它对新闻不利。一是新闻非刚需,好些新闻可读可不读。二是自媒体兴起,有时间差的独家新闻几乎消失。三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读几段就可弃。因而,新闻垄断十分脆弱。让脆弱变坚韧,把读者更长久地黏在纸上,就要在新闻王国之旁大力开发情感漫步区。

  丹麦未来学家罗尔夫·詹森说:“我们想锻炼情感生活,就像我们锻炼身体和头脑一样,未来闲暇时光的一大部分将要花在情感漫步上。……它允许我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热情或失望。事件过后,我们又恢复到正常状态——体育事件是允许我们紧张激动的执照,票价里包含了情感操练的费用。”⑨报纸也是允许我们紧张激动的执照啊!近几年,不少报纸新闻减版,副刊增版。副刊是情感漫步的核心区,美国报纸常见的专副刊主题有:健康与美体、园艺、音乐、夜生活、儿童与家庭、名人与绯闻、旅游、读书、地方史、伦理、科学、军事、电影、视频、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家庭、交通、购物与商场、环境、饮食、婚礼、学校、汽车、关系、爱好、家居装修、犯罪与安全、户外、高尔夫、职业摔跤、划船、电视、古典音乐、汽车大赛、休闲车、徒步与骑车、宠物、滑雪、摇滚音乐、志愿者、保龄球、赌博、计算机、技术、气候、舞蹈、打猎与钓鱼、宗教、网站、死亡、毕业生。⑩

  登新闻王国,观副刊景区。百草丰茂,莺娇蝶戏,有步行绿道者四。其东,从劳作到休闲:美体、园艺、音乐、夜生活等;其西,从本埠到外地:儿童与家庭、名人与绯闻、旅游、读书等;其南,从当前到历史:地方史、伦理、科学、军事等;其北,从非虚构到虚构:电影、视频、电子游戏、视觉艺术等,中国还有文艺副刊的传统。四条绿道,其间还有不少交叉小径的花园、凉亭、长廊……秘响旁通、伏采潜发,把读者更长久地黏在纸上。当然,副刊同新闻一样不是刚需,但副刊有情感忠诚。而且,纸上四层增值,对副刊照样适用,副刊更要采写生动、精心编排。报纸独家新闻或有减少,但与不同副刊配合,报纸依然个性鲜明,依然是“单一的卖者”,垄断就是这样巩固和加深的。

  去纸化:教训惨痛、你还想试?读者或有疑:你从个案推出普遍结论,《独立报》效果不佳,或许是临时工干的?不是个案,不是临时工,那是源远流长的潮流。乍一看,那张纸实在毛病多:生产和运送成本高,从商品变垃圾的速度快,出版商老想“去纸”。1950年代,刚从“二战”中喘过气,饱暖思折腾。试图用传真机的前身来取代报纸,又出版每日微缩胶卷,配以掌上阅读机。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开发出报纸的替代品,由出版商大力推向市场。骑土报业集团、时代镜报集团、田野传播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都积极投入去纸化,耗费了大量金钱。全都昙花一现。⑪

  1980年代,报纸如日中天,又一次饱暖思折腾。先被图文电视吸引,希望以通信线路传输数据。然后盯住计算机,“消除印刷厂的经营成本是每一位报纸发行人的梦想”。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报业公司“闯入电子信息投递的新领域”。这一次,麻烦来自广告商,其“关心在线读者的稳定性和在线广告提供给读者的实际展示时间”。广告商不认可,实验纷纷失败。1995年,奈特-里德报团关闭其开发电子报的试验室,总裁说:该项技术“不过是未来很远的事情,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这里和现在”

  我见广告商多妩媚!其担忧一针见血:“关心在线读者的稳定性和在线广告提供给读者的实际展示时间”,后者就是“集中注意的阅读时长”!前者呢?网上冲浪或看手机,网民缺乏传统媒体受众的忠诚度,当然也没有稳定性。

  第三次大规模去纸化实践是1995年起大搞电子版,搞“数字优先”“读者迁移”到如今。20年的追求,广告商蓦然回首,飘轻裾、翳长袖,咯咯笑甩你一串傲娇数据。辜晓进教授2016年在美国的调查显示:传统媒体数字平台,“单价上不来。与纸媒相比,报纸数字端无论是收费订阅还是各类广告,价格都被大为降低。移动端主宰上网行为后,其广告价格又低于PC端。”数字版广告,“PC端普遍不到纸媒广告价格的十分之一。到了移动端,广告价格被压得更低,普通报纸移动端的价格仅相当于PC端的五分之一” 。这意味什么?一个纸媒读者的价值,是PC端用户的10倍,是移动端用户的50倍。这又意味着,别说激进的“去纸化”,就算改良的“数字优先、印刷置后”,假设报纸每年损失10%的读者,要维持收支平衡,移动端用户需要增长500%!想想这精卫填海的重任吧。

  那张纸砍不得!媒体融合也罢,新型主流媒体也罢,总有基础和主体。回顾孙子的智慧: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不是“胜-败”的机械两分,而是“胜利-失败-不胜不败”的辩证三分。在孙子看来,比胜利更值得追求的,是不败!胜利有赖于很多条件,不败,依靠自己的深谋远虑和内政外交即可;而不败,也就排除了对手胜利的可能性。

  不到三年,习总书记两次强调办好报纸。办好,当然包括实务与研究。如果一份新闻传播专业刊物,有10篇“办好报纸”的研究,每篇都以十之八九的篇幅谈网红、10万+、变现、唯快不破……余下之一二,笼统提一提办好报纸;还不如用八九篇来谈网红,一两篇专谈办好报纸。我希望新闻传播专业刊物,每期都有一两篇专论办好报纸的文章。

  注释:

  ①[加]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2页、第44页

  ②[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6页

  ③马宁:《重大题材报道——提升影响力的“强音”》,《新闻战线》,2010年第2期

  ④张立伟:《构建意义:超越新闻传播的信息范式(下篇)》,《新闻战线》,2017年第7期

  ⑤[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⑥[美]威廉·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195页

  ⑦董桥:《英华沉浮录(五)》,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114页

  ⑧苟于清编译:《还指望用户从线下自动转到线上吗?看看砍掉纸质版、只做数字版后的〈独立报〉吧》,“德外5号”公众号,2018年10月22日

  ⑨[丹麦]罗尔夫·詹森:《梦想社会:为产品赋予情感价值》,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⑩[美]蒂姆·哈罗尔:《报刊装帧设计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1页

  ⑪[美]约翰·希利·布朗、保罗·杜奎德:《信息的社会层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8页

  [美]罗伯特·G·皮卡德、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第176页

  辜晓进:《规模优势:报业融合转型的丛林法则——大报转型的马太效应VS小报融合的三条出路》,《新闻记者》,2017年第8期

  (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二级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