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新中国70年“舆论监督”的观念发展及其理论研究

2019-09-03 17:15:21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作者:邓绍根

摘要:——以《人民日报》为分析样本

  当前,全国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热潮。《纲要》第八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加快形成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建设目标,“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建立合力和实效”①。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之后,对全国“监督体系”的又一次极其重要的论述,且先后均将“舆论监督”列为重要的监督方式。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历次中国共产党最高文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均使用过“舆论监督”一词。“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术语之一。因此,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关口,从《人民日报》回望“舆论监督”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和使用的情况,可以观察到它由新名词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日常用语的发展过程。它是新中国70年思想观念更新促进政治清明,建构起国家监督体系的生动体现,更是新中国70年舆论监督理论发展展示新闻学术研究繁荣的缩影。

  新名词“舆论监督”时隐时现,进入学术视野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1940年11月7日创刊)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合并而成,先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1949年8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在北京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早在晋冀鲁豫时期就使用了“舆论监督”一词。1948年5月13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报道消息《认真检讨政策,发展生产,晋绥生产会议闭幕》中写道:“各级政府与金融贸易机关,则须认真解决群众在生产中的各种困难,恢复农村借贷,大力发展各种副业,并实行奖励生产政策,以村为单位选拔劳模,并克服过去对劳模只表扬不批评,夸大假造成绩的现象,对二流子要有目标的教育改造,发动群众舆论监督。”②这里的“舆论监督”是群众通过公众舆论对公共人物(坏人)开展批评。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并没有立即使用“舆论监督”一词,第一次出现“舆论监督”,是1950年8月30日,“对以上两种不正确的态度,必要时并组织读者集体力量,实行群众舆论监督,以达到批评的目的”③。这里的“舆论监督”是群众通过公众舆论对公共事务(坏事)开展批评。这是中共中央于1950年4月19日发布《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后,全国上下开展报纸批评过程中,《人民日报》转载了1950年8月22日《解放日报》的稿件。

  《人民日报》在1949-2019年上半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使用“舆论监督”总共3598次(按一篇一次计算),每年平均51次有余,其总体情况见下表:

表1:1949-2019年上半年《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的次数


年 份 次数 年 份 次数 年 份 次数 年 份 次数
1949 0 1967 0 1985 0 2003 137
1950 1 1968 0 1986 3 2004 148
1951 0 1969 0 1987 22 2005 116
1952 0 1970 0 1988 132 2006 116
1953 0 1971 0 1989 90 2007 141
1954 0 1972 0 1990 22 2008 111
1955 0 1973 0 1991 29 2009 154
1956 1 1974 0 1992 72 2010 139
1957 0 1975 0 1993 55 2011 168
1958 0 1976 0 1994 61 2012 147
1959 0 1977 0 1995 52 2013 187
1960 0 1978 0 1996 62 2014 179
1961 0 1979 0 1997 90 2015 99
1962 0 1980 1 1998 132 2016 114
1963 0 1981 0 1999 144 2017 88
1964 0 1982 1 2000 171 2018 121
1965 0 1983 1 2001 149 2019.6 32
1966 0 1984 1 2002 109    

  从下表看,《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的分布情况极不平衡。1949-1981年33年间,《人民日报》仅三次使用了“舆论监督”。除上面提到的1950年8月30日外,第二次是1956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在全国节约粮食的报道中说:“当时,全国城乡各地对浪费粮食的行为形成了群众性的舆论监督,这是一种极可喜的现象。但是,近一年来,节约粮食的空气逐渐淡薄了。”④这里的“舆论监督”也是表达出群众通过公众舆论对公共事务(坏事)开展批评的意涵。第三次,是1980年6月22日,《人民日报》号召学习周恩来在亲属问题上坚持党的立场:“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向党的很多克己奉公的领导同志学习。要通过教育和学习,形成一种强大的持久的舆论监督力量,使得那种违反党的立场照顾亲属的现象,不但无人顺从迎合,而且有人挺身而出,敢于批评揭发。”⑤1981年1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希望各级党委善于运用报刊开展批评,推动工作。这就为新闻界进行批评报道,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政策依据。全国新闻界积极开展批评报道,使得“舆论监督”等词汇开始出现于报端。1982-1986年,《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虽然平均有1.2次,但也出现了1985年没有使用的状况,仍然属于时隐时现的状态。总之,1949-1986年,“舆论监督”在《人民日报》上时隐时现,作为新名词使用并不稳定;但“舆论监督”吸引了新闻学界的关注,进入中国新闻学者的研究视野。如1981年5月,孙旭培先生在硕士论文《刍议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多次采用“舆论监督”。他认为“舆论监督是实施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手段之一”,并指出,“舆论监督具有别的监督方法不能代替的特点。”⑥他赋予了“舆论监督”新义:新闻媒介对国家施政活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1982年7月,甘惜分出版的著作《新闻理论基础》也指出舆论对社会具有监督作用。他在评论报纸批评有人射杀白天鹅时说:经过这样经常的舆论监督,这类行为将会大大减少。⑦

  “舆论监督”备受关注,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1949-1986年,新名词“舆论监督”在《人民日报》上时隐时现,开始进入新闻学研究视野;但是从1987年开始,《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次数持续走高,逐渐成为日常用语,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1987年是中国舆论监督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首先,1987年是舆论监督理论建设的丰收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理论文章《略论舆论监督》,系统阐述了舆论监督理论。该文对舆论监督定义为“广大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实行应有的监督权,就是舆论监督”,明确指出了舆论监督对象,“对国家各项工作的监督……也包括对党本身的工作和干部的监督在内”,阐明了舆论监督的社会监督、人民的自我监督性质,详细介绍舆论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决策、工作、法律、道德、理论等方面的监督,最后指明了开展舆论监督的关键,“在于观念的逐渐改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真树立人民是国家主人的观念。……还有赖于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和法律化”⑧。其次,“舆论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重要概念,第一次正式写入了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报告。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从此,“舆论监督”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话语,进入中国的政治生活,并开始融入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在我国舆论监督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全国传达、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过程中,“舆论监督”风靡全国各地,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再次, 1987年成为“报纸批评”和“舆论监督”此消彼长的分水岭。这在《人民日报》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该年,“报纸批评”在《人民日报》出现17次;而“舆论监督”则有22次,首次超过了前者。⑨最后,一个更能反映媒体属性的新词——“新闻舆论监督”也于1987问世。12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说:“现在批评报道深入不下去,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很难。这主要不是记者问题,而是我们有些干部对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正确的认识。”⑩它脱胎于“舆论监督”的语境之中,但有更加活跃的生命力。

  1988年,《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达132次,其中10次使用了“新闻舆论监督”;同年,“舆论监督”也被新闻学者首次列为辞条收入了新闻学工具书《新闻学小词典》:“舆论监督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行为:人民(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包括执政党)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批评、赞扬或提出建议)。这种社会行为的特点是:一、相对的独立性。二、公开性。三、对被监督者具有无形的强制性。对新闻媒介来说,舆论监督是它的固有属性,这种监督可以分为决策监督和行为监督两大类。”⑪

  1989年,《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达90次,其中“新闻舆论监督”有8次。同年,“舆论监督”辞条被收入了《社会科学大词典》;其理论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一本以“舆论监督”命名的著作《疲软的舆论监督》(侯军,中国妇女出版社)问世。该著作阐述了舆论及舆论监督、新闻界舆论监督疲软的政治、历史、社会原因,探讨了使疲软的舆论监督振作起来等问题。在学术界关注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同时,党中央也加强了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其理论也逐渐形成。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在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长篇讲话,其中第六部分就是“正确实行舆论监督”。他阐明了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的关系,“舆论监督包含批评报道,但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批评报道,它在我国已成为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他定义舆论监督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批评,通过新闻媒介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考虑,这就是舆论监督。”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理论的成熟,为顺利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1990年后,“舆论监督”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辞条纷纷列入各科工具书,如《实用领导科学大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中国审计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方法大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新语词大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应用写作大百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等。关于舆论监督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舆论监督与廉政建设》(朱昌平,1991)、《光荣的使命——首届全国城市报纸舆论监督好新闻及部分论文作品选》(黄宪生,1995)、《舆论监督论》(唐惠虎,1999年)、《第四种权力 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昝爱宗,1999)、《舆论监督与新闻策划》(艾风,1999年)、《舆论监督十年 1989-1998》(云南日报社编,1999)等。“舆论监督”也被写进了中国法律法规,如《报纸管理暂行规定》(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一词再次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形式,也逐渐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中。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和记者编辑座谈,并题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成为党中央领导重视舆论监督的美谈。“舆论监督”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也持续走高。1998年132次,1999年达144次,2000年171次,创历史新高。

  “舆论监督”频繁露面,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舆论监督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监督合力的阶段。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最为活跃的实施主体。对于公共事件,往往是新媒体首先介入,传统媒体随后跟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舆论监督”成为《人民日报》高频词汇。2001-2019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使用数高达2455次,每年平均129.2次。除2019年从1月1日至6月30日32次外,仅2015年99次和2017年88次低于100次以下,2013年《人民日报》使用了187次,创历史最高纪录。

  “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词也浮出了水面。2006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刊文说:“针对不法行为或者不当行为进行善意批评的网络舆论监督,采用‘网络通缉令’这种新形式应当受欢迎,有利于改进社会风气,还能纠正不当的或者不法的行为。”《人民日报》在观察时评中认为:网络爆料、网络调查、网络舆论等网络监督形式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靠群众反腐败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拒腐防变机制,网络舆论监督无疑为这一机制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2013年11月16日,“互联网监督”也出现在《人民日报》,党中央指出:“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进入21世纪后,舆论监督理论研究全面开花,深入开掘,硕果累累。据“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30日),以“舆论监督”为书名的学术著作或书籍达51种。它们分别是:《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王强华、魏永征,2000)、《新闻舆论监督》(杨明品,2001)、《新闻舆论监督探索》(宋锦绣,2001)、《探索与实践 全国省级以上党报舆论监督优秀论文集》(王新、李和信,2001)、《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 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展江,2002)、《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田大宪,2002)、《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侯健,2002)、《新闻舆论监督艺术》(江武烈,2003)、《当代舆论监督新论》(李春邦、林万里等,2003)、《舆论监督紫皮书》(展江,2004)、《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王艳,2004)、《舆论监督一路尴尬》(黄根兰,2004)、《新闻舆论监督研究》(苏简亚,2004)《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王梅芳,2005)、《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于为民,2005)、《长治实践——吕日周与舆论监督》(张华、宋民毅,2005)、《新闻舆论监督探新》(刘国民,2005)、《舆论监督权论》(周甲禄,2006)、《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展江、白贵,2006)、《一纸风行十年丛书 舆论监督、新闻调查卷》(李炳祥,2007)、《舆论监督法治化研究》(唐光怀,2007)、《他改写一页历史 吕日周舆论监督创新评述》(伍仁、雪澜,2007)、《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 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展江、张金玺等,2007)、《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王强华、王荣泰、徐华西,2007)、《舆论监督与法律保障》(林爱,2008)、《舆论监督研究》(许新芝、罗朋、李清霞,2009)、《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研究》(杨嘉嵋,2010)、《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自由 一个新闻舆论监督的考察》(王毓莉,2010)、《新闻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韩立新,2010)、《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朱颖,2011)、《中国环境问题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以五个民族自治区为例》(王冬梅,2011)、《中国电视舆论监督研究》(刘舜发,2011)、《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李娜,2011)、《军队舆论监督探析》(刘光明,2012)、《程序正义视阈下的舆论监督》(周云倩,2012)、《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工作研究》(刘赋,2012)、《钢的笔 深圳特区报30年舆论监督作品集》(陈寅,2012)、《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赵双阁,2012)、《食品安全公共危机的舆论监督》(程景民、薛贝,2013)、《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余伟利,2013)、《舆论监督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叶战备、惠娟,2014)、《新时期反腐倡廉视角下的舆论监督研究》(于红,2014)、《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思路创新》(张春林,2015)、《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张春林,2015)、《人民法院独立审判与舆论监督关系研究》(时永才、高一飞,2015)、《依法审判与舆论监督》(徐迅,2015)、《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陈建云,2016)、《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研究》(韩军,2017)、《清流集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周可达,20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理论与实践》(詹珩,2018)、《权力制约视域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郭莉,2019)等。这些著作从舆论监督的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困境与改革等多层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细致的研究,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据以上51种书籍统计,2000-2019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每年均有新的舆论监督学术著作问世,平均每年2.55种;其中,2000、2008、2009、2016、2017、2019年均为1种,2001、2002、2010年均为3种,2003、2006、2013、2014、2018年均为2种,2004、2005、2011、2015年均为4种,2007、2012年均为5种。在学术著作纷纷出版的同时,大量舆论监督相关论文在各大报刊上涌现。据“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1987-2019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33年间以“舆论监督”命名的文章达6315篇,平均每年为191.4篇。

表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舆论监督”命名的文章数量


年份 篇数 年份 篇数 年份 篇数 年份 篇数
1987 5 1996 41 2005 258 2014 271
1988 84 1997 88 2006 254 2015 248
1989 73 1998 179 2007 333 2016 236
1990 21 1999 300 2008 333 2017 194
1991 13 2000 265 2009 352 2018 200
1992 16 2001 257 2010 369 2019 70
1993 24 2002 214 2011 329    
1994 38 2003 266 2012 315    

  在表2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以“舆论监督”命名的文章最高年份是2010年,369篇;除1987年5篇外,其他均在两位数以上;1998-2018年均在三位数以上,其中除1998年179篇和2017年194篇外,其他均在200篇以上,且2007-2013年连续保持在300篇以上。这充分说明舆论监督研究一直是新闻传播学术的热点话题问题。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断创造新名词、取得学术新突破的70年。1949-1986年,“舆论监督”作为新名词在《人民日报》时隐时现,其观念也由“群众通过公众舆论对公共人物(坏人)开展批评”发展到“群众通过公众舆论对公共事务(坏事)开展批评”,进入新闻学研究视野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被学者定义为“新闻媒介对国家施政活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1987-2000年,《人民日报》使用“舆论监督”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次数持续走高,且正式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话语,进入中国的政治生活,并开始融入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逐渐成为日常用语,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舆论监督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对坏人坏事的批评报道进行了延伸,包括了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为依归的表扬和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作为辞条不断收入各大工具书,舆论监督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01年至今,“舆论监督”成为《人民日报》高频词汇。特别随着我国舆论监督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监督合力阶段,表达运用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特性的词汇不断涌现,如“网络舆论监督”“互联网监督”等,舆论监督理论研究全面开花,深入开掘,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舆论监督的理论研究及其涌现的学术成果,反映出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新闻学繁荣发展的缩影。

  【本文为2019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及其实践研究”(项目号:19BXW001)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02页

  ②《认真检讨政策,发展生产,晋绥生产会议闭幕》,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8年5月13日

  ③《报纸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人民日报》,1950年8月30日

  ④《从各方面节约粮食》,《人民日报》,1956年12月4日

  ⑤《一切干部在亲属问题上都要坚持党的立场》,《人民日报》,1980年6月22日

  ⑥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⑦邓绍根:《“舆论监督”的历史解读》,《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3期

  ⑧胡绩伟:《略论舆论监督》,《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9日

  ⑨邓绍根:《报纸批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从〈人民日报〉看中国舆论监督的历史变迁》,《新闻学论集》,2010年第25辑,第222页

  ⑩任愚颖:《欢迎舆论监督》,《人民日报》,1987年12月19日

  ⑪陈力丹:《新闻学小词典》,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94页

  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人民日报》,1990年3月3日

  陈建云:《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观点碰撞》,《人民日报》,2006年7月26日

  《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人民日报》,2009年2月3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