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业界资讯 > 正文

每周业界资讯集萃2019年9月2日·第618期

2019-09-04 08:10:43

来源:综合   作者:姜玲

摘要:目录丨contents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六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中央级新闻单位申领新版新闻

 目录丨contents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六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中央级新闻单位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有新规

  《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发布

  CNNIC发布第4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发布 人民日报居亚洲报业榜首

  《新闻联播》正式入驻短视频平台

  “学习强国”与梨视频签署正能量传播战略合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号”飞机首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播

  新华智云发布25款自主研发媒体机器人

  腾讯云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合作

  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揭牌

  《中国青年报》稿件再次入选国家级语文教材

  台湾《旺报》创刊10周年:继续为两岸互动交流努力

  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成立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国研智库战略合作

  成都传媒集团与哈工大大数据集团战略合作

  《兰州新区报》正式创刊

  《鄂尔多斯晚报》停刊 变身为日报都市版

  《中国保险报》将更名

  《科学故事会》杂志创刊

  “好奇心日报”宣布恢复更新

  优酷与微博战略合作 “视频+社交”双向打通

  总局“76号文”对IPTV建设发展有何深意?

  新京报“我们视频”变现的三条路径

  澎湃总编刘永钢:生态战略引领媒体融合下半场

  人工智能“武装”媒体的六大实践案例

  《泰晤士报》数字订阅增长秘籍:确认过评论,锁定对的人

  海外500家媒体教你如何追上数字订阅的风口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新华社/2019-08-31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

  通知指出,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制定颁布《条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宣传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宣传解读和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8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强调,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网络化改造和技术升级,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新闻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服务于正面宣传。加快高质量广播电视内容供给,推动超高清内容制作、交易、版权保护全链条体系建设。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利用VR/AR技术实现内容传播精细化与沉浸化。研究云平台技术,开发分布式云架构,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新闻宣传新业务,打造服务社会、服务用户新业态。

  在促进内容生产、传播手段现代化和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支持智能技术和创新服务在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广告服务、会展服务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开展绿色印刷、数字印刷、纳米印刷、按需印刷、智能印刷等技术、装备和材料研发与应用,加大印刷技术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研究,完善印刷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物联网、现代物流等技术、产品与装备在新闻出版领域的集成应用,构建新闻出版业现代供应链体系。
 

  中央级新闻单位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有新规

  微信公号“传媒评论”/2019-08-29

  中宣部传媒监管局8月23日发出《关于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创建和认证新闻采编学习组织的通知》,对中央级新闻单位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做出具体要求。

  《通知》指出,今年将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对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开展在线岗位培训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可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考试为现场闭卷考试,时间初定10月上旬。9月15日前,各新闻单位须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完成新闻采编学习组织的创建和认证,否则无法参加考试和申领新版新闻记者证。

  记者从《通知》中看到,这次通知的新闻单位是指中央在京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及纳入核发新闻记者证范围的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8

  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发布《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继续增长,经济规模稳步提升。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687.5亿元,较2017年增长3.1%;拥有资产总额23414.2亿元,增长5.6%;所有者权益11807.2亿元,增长4.4%。其中,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提速,营收增速在8个产业类别中名列第一。

  2018年,主题出版、主流报刊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国出版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类图书2497万册(张),较2017年增加1370万册(张),在22类图书中增速居首位;共有7种主题图书进入年度印数前十。列入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图书单品种平均印数27.8万册,增长3.1倍。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年度印数超过3200万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超过600万册,《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8》超过980万册。与此同时,主流报刊发行量不断扩大,《人民日报》平均期印数突破350万份,蝉联综合类报纸第一;《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平均期印数超过450万册名列期刊第一。

  我国图书出版结构在2018年持续优化。新版图书品种继续减少,印数大幅回升;重印图书品种与印数均超过新版图书,图书出版单品种效益提升。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4.7万种,较2017年降低3.1%;总印数25.2亿册(张),增长10.7%。全国出版重印图书27.2万种,增长5.7%;总印数57.7亿册(张),增长7.2%。此外,原创图书出版在2018年进一步升温。24种原创文学、少儿图书年度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7年增长33.3%;67种原创少儿图书年度印数达到或超过50万册,增长39.6%,占年度印数50万册及以上少儿图书品种的73.6%。

  在报刊出版发行方面,报刊出版总印数、总印张与定价总金额继续降低,降幅普遍收窄。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总印数降幅缩小,所占比重继续提高;文学艺术类期刊继续大幅下滑,比重持续降低;文化教育类期刊降幅加大。2018年,报纸出版总印数较2017年降低7.0%;总印张降低13.8%,收窄1.3个百分点;定价总金额降低1.4%,收窄0.9个百分点。全国性报纸总印数78.26亿份,与上年相比增长0.15%,实现近5年来首次回升。期刊出版总印数降低8.0%;总印张降低7.3%,收窄2.8个百分点;定价总金额降低2.7%,收窄1.0个百分点。

  更多出版传媒集团在2018年进入“百亿”阵营。2018年,共有21家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增加3家;其中,6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均超过百亿,3家集团资产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百亿。全国119家出版传媒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3.7亿元,较2017年降低1.3%;实现利润总额319.5亿元,增长4.6%。此外,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在2018年主业经营突出。37家在中国内地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501.4亿元,较2017年同口径增长4.0%。新媒体公司和发行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报业公司同口径收入止跌回升。

  在版权贸易总量规模方面,2018年,全国共输出版权12778项,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11830项,包括图书10873项、音像制品214项、电子出版物743项;图书版权输出较2017年增长1.9%。共引进版权16829项,引进版权总量降低7.1%,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降低8.0%,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减少。
 

  CNNIC发布第4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

  凤凰网/2019-08-3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30日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应用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多个方面展示了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201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六个特点。

  一是IPv6地址数量全球第一,“.CN”域名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286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4.3%,已跃居全球第一位。我国IPv6规模部署不断加速,IPv6活跃用户数达1.3亿,基础电信企业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12.07亿;域名总数为480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185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2.9%,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5.5%。2019年6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2019”在京召开,大会围绕网络强国战略大局,回顾中国互联网二十五周年发展历程,聚焦互联网基础资源行业发展,展示前沿创新技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六成,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提速降费”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幅增长,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

  三是下沉市场释放消费动能,跨境电商等领域持续发展。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较2018年底增长2871万,占网民整体的74.8%。网络购物市场保持较快发展,下沉市场、跨境电商、模式创新为网络购物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在地域方面,以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拓展了网络消费增长空间,电商平台加速渠道下沉;在业态方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持续增长,利好政策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在模式方面,直播带货、工厂电商、社区零售等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网络消费增长新亮点。

  四是网络视频运营更加专业,娱乐内容生态逐步构建。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各大视频平台进一步细分内容品类,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运营,行业的娱乐内容生态逐渐形成;各平台以电视剧、电影、综艺、动漫等核心产品类型为基础,不断向游戏、电竞、音乐等新兴产品类型拓展,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为中心,通过整合平台内外资源实现联动,形成视频内容与音乐、文学、游戏、电商等领域协同的娱乐内容生态。

  五是在线教育应用稳中有进,弥补乡村教育短板。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部分乡村地区视频会议室、直播录像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名校名师课堂下乡、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渐普及,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手段弥补乡村教育短板,为偏远地区青少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提供了可能,为我国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

  六是在线政务普及率近六成,服务水平持续向好。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整体的59.6%。在政务公开方面,2019年上半年,各级政府着力提升政务公开质量,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在政务新媒体发展方面,我国297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已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加快办事大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网通办”“一站对外”等逐步实现;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各级政府以数据开放为支撑、新技术应用为手段,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县级融媒体发展方面,各级政府坚持移动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建设原则,积极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成效初显。
 

  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发布 人民日报居亚洲报业品牌榜首

  人民网/2019-08-28

  8月27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19年《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揭晓。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品牌入选。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入选品牌最多的三个国家。《人民日报》居亚洲报业十大品牌第一位。

2019亚洲报业10大品牌

排名 500强排名 品牌英文名称 品牌中文名称 国家/地区
1 49 PEOPLE’S DAILY 人民日报 中国大陆
2 63 YOMIURI SHINBUN 读卖新闻 日本
3 91 ASAHI SHIMBUN 朝日新闻 日本
4 94 MAINICHI SHIMBUN 每日新闻 日本
5 111 THE REFERENCE NEWS 参考消息 中国大陆
6 116 NIHON KEIZAI SHIMBUN 日本经济新闻 日本
7 130 ZHEJIANG DAILY MEDIA 浙报传媒 中国大陆
8 131 NANFANG DAILY 南方日报 中国大陆
9 138 GUANG ZHOU DAILY 广州日报 中国大陆
10 174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南方都市报 中国大陆

  《亚洲品牌500强》的评判标准是品牌的亚洲影响力,品牌影响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得利润的能力。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价亚洲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亚洲领导力(Asian Leadership)。此次中国(包含港澳台)入选的品牌共计212个,占整个亚洲品牌500强的42.4%,位居第一,其中中国大陆入榜品牌有155个;日本有138个品牌入选,占亚洲品牌500强的27.6%,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韩国,入选49个品牌。丰田汽车、国家电网、工商银行名列前三,占据榜单前十名的还有海尔、本田、腾讯、三星、华为、中国人寿和中国石油。

  本年度《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来自金融、传媒、食品饮料、信息技术、零售、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在内的40个相关行业的品牌入选。其中金融是入选品牌最多的行业,共有62个品牌入选,占总入选品牌数的12.4%。
 

  《新闻联播》正式入驻短视频平台

  钛媒体/2019-08-25

  8月24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宣布《新闻联播》正式入驻快手平台并发布了第一支入驻视频。

  在视频中,主播李梓萌这样评价《新闻联播》和快手间的共同点:《新闻联播》开播至今已经41年了,可能比很多老铁的年龄还要大。我知道,快手的Slogan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新闻联播每天都在记录中国,记录真正追求幸福与进步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快手平台,让新闻联播能与世界的每一个用户连接、互动。

  据悉,《新闻联播》宣布入驻快手并发布首支预告视频后49分钟内播放量便已突破2800w,目前首支视频播放量已达1亿1千余万次。
 

  “学习强国”与梨视频签署正能量传播战略合作

  环球网/2019-08-29

  近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梨视频签署正能量内容传播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学习强国”首次引入市场化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内容。

  据双方签订的协议,今后,用户每天都可以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浏览到由梨视频提供的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瞬间。

  截至目前,梨视频已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输送了近3000条优质原创资讯短视频。未来,梨视频还将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定制化的内容生产。

  梨视频与“学习强国”的合作,将国内正能量短视频生产的基础设施,导入国内正能量内容分发传播的最强平台,意味着这一全新的视频化的“日常中国”,将会以更清晰的面目呈现给广大受众。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号”飞机首航

  新华社/2019-08-28

  8月28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号”飞机在海口美兰机场首飞。首航执飞海口至北京航班,未来将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重要城市。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是响应品牌强国战略的综合服务体系,旨在“服务民族企业发展,助力中国品牌建设”,致力于服务民族企业的品牌创建进程,大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的企业多数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

  此前,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陆续开通了展示民族品牌形象的高铁专列、地铁专列,并冠名卫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

  新华网/2019-08-2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月28日联合中央有关部委、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国家重大工程主导单位,以及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共同举办“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新一轮“广告精准扶贫”和“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两大公益宣传传播活动同时启动。

  据介绍,“品牌强国工程”将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平台,通过全媒体传播品牌强国战略,助力培育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国家级品牌。

  据介绍,“品牌强国工程”是总台发起成立“品牌强国战略联盟”后,助推品牌强国战略的又一举措。“品牌强国工程”分为强国品牌、TOP品牌、领跑品牌、国资典范品牌四个层级。

  2020年新一轮“广告精准扶贫”和“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同时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多个省区市的党委宣传部签署了2020年度的“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主导单位签订“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项目;并与首批20家优秀品牌企业签约“品牌强国工程”战略合作伙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播

  光明日报/2019-09-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9月1日上午7时正式开播。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大湾区之声新媒体平台同步启用。

  定位于“一流湾区、一流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之声(简称大湾区之声),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域内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时传播中央权威声音,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传播“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一流湾区、一流生活”理念打造的大湾区之声频率和新媒体将突出四大特点:一是服务国家大局,履行国家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立足湾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二是聚焦财经科创、生活资讯服务,加强财经及创业就业等资讯采集和政策解读,满足大湾区内受众工作及生活需求;三是以粤语播出为主,并设有客家话、潮汕话等方言节目,贴近大湾区收听习惯;四是受众目标年轻化,设置多档年轻人关注的文体娱乐、网络热点、文化精品等节目,以及满足青年生活就业需求的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类节目。
 

  新华智云发布25款自主研发媒体机器人

  中国青年报/2019-08-28

  新华智云8月26日发布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希望能用智能化的技术、媒体机器人来解决媒体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更快更好地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

  新华智云是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成立的一家媒体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被业界称为“技术公司里最懂媒体、媒体公司里最懂技术”的公司。

  26日发布的25款媒体机器人中,助力新闻人“采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8款,分别为:突发识别机器人、人脸追踪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文字识别机器人、数据标引机器人、内容搬运机器人、多渠道发布机器人、热点机器人等。助力新闻人“处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17款,分别为:智能会话机器人、字幕生成机器人、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视频防抖机器人、虚拟主播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剪辑机器人、数据金融机器人、影视综快剪机器人、体育报道机器人、会议报道机器人、极速渲染机器人、用户画像机器人、虚拟广告机器人、一键转视频机器人、视频转GIF机器人等。

  “在未来,媒体是否具备了智能化,这将成为媒体最重要的特点。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闻人在新闻资源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面临新的痛点,需要新技术来解决。但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从媒体角度来讲,有些事情是固定不变的。”新华智云联席CEO傅丕毅说,采访和写稿是媒体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对新闻资源的采集和处理,这是媒体在任何时代的两个根本工作和重心。

  在新闻中,突发事件“唯快不破”。新华智云针对这一刚需研发的“突发识别机器人”会自动识别属于突发事件的媒资,提醒记者、编辑优先处理。机器人还能自动识别突发事件媒资中有价值的新闻片段,如警务、医务人员等,其算法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5%。在不久前的台风“利奇马”报道中,“媒体大脑”中来自受影响地区的现场素材被打上了突发事件的高亮标签,提醒编辑优先处理。
 

  腾讯云与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合作

  经济日报/2019-08-27

  8月27日,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信通产业集团”)与腾讯云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

  今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做出了全面推进“三型两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落实“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目标的核心任务。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围绕电力系统的各环节,应用“大云物智移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智能电网相互渗透且深度融合的智慧物联体系。通过它可以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的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共享数据、服务、资源、信息和能力。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着力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体系,同时就多站融合、绿色综合能源等业务展开探索,共同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应用创新等技术在电力业务领域的融合应用。本次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把握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机遇,围绕国网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需求,在关键的技术平台和业务应用领域联合探索。

  未来,腾讯云和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将充分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同时聚焦平台建设运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揭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2019-08-28

  8月26日,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及揭牌仪式在山东青岛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山东省委书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参加仪式,共同为“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揭牌。

  聂辰席在致辞中指出,此次青岛影视博览会和主题活动,聚焦5G主题,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引领性,顺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聂辰席对推动5G高新视频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大力推动视听内容创新创优。二是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强化高新视频技术自主研发应用。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努力做强做优高新视频产业生态。

  仪式现场签署了《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规划》。

  “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将重点布局5G条件下更高格式、更新应用场景的高新视频内容产品创新、高新视频云、高新视频软硬件设备研发生产、高新视频应用集成创新、内容监测监管和数字版权服务以及高新视频产业运营等六大板块,打造涵盖高新视频生产、传播和服务的端到端产业链,构建高新视频生态圈,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新视频产业示范区。
 

  《中国青年报》稿件再次入选国家级语文教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9-08-29

  在新版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选取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其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该单元中最“年轻”的一篇。这篇稿件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

  在这篇文章背后,这名90后的女记者于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和叶雨婷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各大媒体的老牌记者,在轮番轰炸的激烈同题竞争中,她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

  据了解,这是继中国青年报老总编辑王石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之后,中国青年报稿件又一次入选国家级语文教材。
 

  台湾《旺报》创刊10周年:继续为两岸互动交流努力

  新华网/2019-08-30

  台湾《旺报》8月29日在台北举办创刊10周年庆,并表示将继续为推动两岸互动交流努力。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董事长、《旺报》创办人蔡衍明在致辞时表示,《旺报》是台湾第一份专门报道大陆及港澳新闻的报纸,帮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发展情况。《旺报》将继续努力,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大陆、认识大陆,促进两岸增进了解和互信。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表示,《旺报》在创刊时就强调“两岸好,台湾才会好”这一理念,过去10年全方位报道大陆,为两岸的和平互动作出突出贡献。十年来,《旺报》推出“台湾人看大陆”及“大陆人看台湾”征文比赛等活动,真实传达大陆资讯,为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提供窗口。
 

  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成立

  中国江苏网/2019-08-29

  8月28日上午,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成立,“中华药港 创新出海”全媒体采访行动同步启动。

  去年以来,为了更好服务江苏各地高质量发展,新华日报社陆续在全省各地成立分社。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的成立,让新华日报社与连云港的关系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新华日报社将以此次成立分社为新起点,与连云港携手深化合作、纵深拓展,推动双方改革发展驶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国研智库战略合作

  新华报业网/2019-08-30

  8月30日下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国研智库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机构设立的智库平台,国研智库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整合国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库资源,创新发展以智库为核心业务的文化产业,旗下有出版传媒、咨询研究、会议会展、大数据、教育培训、智能金融、智库园区等七大业务。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国研智库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携手打造智库品牌,联合举办高层论坛,在江苏掀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同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还联合国研智库,就“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年成就和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等课题展开专题调研。下一步,双方还将围绕相关产业合作、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度合作。
 

  成都传媒集团与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每日经济新闻/2019-08-29

  8月29日,成都传媒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数据集团在哈尔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立足自身战略布局、专业经验和产业优势基础,围绕成都传媒集团“天府智媒体城”建设规划,在技术、项目、人才、科研、教育、产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本次签约,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确定将在天府智媒体城建设以及融媒体中心建设、互联网技术支持、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双方将引入哈工大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为成都传媒集团融媒体建设提供智慧解决方案;为红星科技公司提供技术咨询、专家顾问、软件研发、网络安全服务等,实现技术与应用层面的强强联合;为天府智媒体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引入图像语音识别、智能写稿、数字娱乐机器人等技术项目,以及数字媒体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设计实验室、智媒体信息安全运营中心等项目;联合共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学院、媒体大数据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媒体融合创新孵化中心等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产业创新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兰州新区报》正式创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3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8月20日,《兰州新区报》正式出版发行。

  据介绍,《兰州新区报》由甘肃日报社主管主办,将为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兰州新区、宣传兰州新区、支持兰州新区提供一个权威平台,从而更好地凝聚起推动兰州新区建设的强大正能量。甘肃日报社、兰州新区党工委将以《兰州新区报》创刊为契机,主动对接新媒体,充分发挥新技术支撑引领作用,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手段,统筹做好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手段,大幅提升新闻传播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鄂尔多斯晚报》停刊 变身为日报都市版

  微信公号“长江”/2019-09-01

  8月30日出版的《鄂尔多斯晚报》,在头版发布告读者信《并非休止符》,宣告已出版15年的《鄂尔多斯晚报》停刊。

  告读者信称,晚报改版后,将打造一份全新的《鄂尔多斯日报·都市版》。该报编辑部称,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媒体变革浪潮中,我们将顺势而为、整合资源、主动转型,再创鄂尔多斯文化的新锐品牌。

  鄂尔多斯晚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目前仍在正常更新。该报官方微信发文称,8月30日挥别《鄂尔多斯晚报》,9月2日相约《鄂尔多斯日报·都市版》。
 

  《中国保险报》将更名

  微信公号“编前会”/2019-08-28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保险报》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保险报》于1994年1月5日正式创刊,是一份以保险宣传为特色的全国性财经大报,也是中国保险业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是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重大信息披露权的指定媒体。《中国保险报》为工作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每期对开八版,全国发行。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

  据了解,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设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8年4月8日上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历史。
 

  《科学故事会》杂志创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8

  8月22日,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科学故事会》杂志创刊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表示,《科学故事会》既要打造优质内容,也要注重形式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品牌;办刊团队要充分整合资源,深入思考不同传播手段和平台的联动模式,着力扩大读者群体和市场。他还提出,要提升作品的文学水准,从而更好地呈现科学中的经典故事。

  《科学故事会》主要读者定位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杂志的创刊,得到了科普科幻文学作家叶永烈、刘慈欣,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褚君浩、杨焕明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为适应新时代科学传播的新趋势,《科学故事会》不仅专注于纸质杂志,还致力于搭建一个全新的“科学传播融媒体”。
 

  “好奇心日报”宣布恢复更新 评论将定时发布

  ZAKER资讯/2019-08-28

  8 月 28 日,商业媒体“好奇心日报”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宣布恢复更新。

  据介绍,过去 3 个月,“好奇心日报”进行了裁员、调整办公室、对部分业务切割等调整。恢复更新的“好奇心日报”将保留“大公司头条”“城市早报”和“为什么读书”“好奇心研究所”这 4 个栏目,但不会像以往每天更新两篇长文章和数十篇短资讯。

  此外,“好奇心日报”对评论审核进行了调整,在每天的 10 点半和15 点放出部分评论。同时,它还表示,希望与出版界合作,或收费阅读,具体的收费机制仍在研究。

  2018年8月2日,“好奇心日报”因未经许可长期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开设原创新闻栏目、组建“新闻采编团队”等问题,被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约谈。2019年5月27日,好奇心日报官网发布消息宣布停更3个月。
 

  优酷与微博战略合作 “视频+社交”双向打通

  观察者网/2019-08-26

  8月26日,优酷、微博共同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围绕“视频+社交”双向打通共建娱乐内容生态。

  此次合作中,双方社区全面打通,实现用户账号和内容的实时互通:优酷用户在观看视频后,不仅能看到来自微博超话的讨论内容,绑定微博账号后,用户在优酷星球发表的内容评论互动等数据也会同步至微博超话甚至个人微博,获得更多用户反馈,从而找到更多兴趣相投的爱好者。此外,在微博上被某个短视频片段吸引后,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的正片入口完整追剧。

  另据悉,在短视频的合作上,优酷还引入了阿里达摩院的视频指纹识别技术,对于非优酷链接的短视频同样可以在识别出源自优酷版权后一键回流到正片,让短视频和长视频无缝连接。
 

  总局“76号文”对IPTV建设发展有何深意?

  微信公号“全中看传媒”/2019-09-02

  近日,广电总局下发2019“76号文”,也就是《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规范对接工作方案》。这是总局3月27日在京召开全国IPTV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之后,加强IPTV管理、推进规范对接的一个具体举措。

  从“3.27”会议开始,IPTV就成为今年广电总局和各地工作重点,相关文件出台和整改措施都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76号文”作为其中关键一环,有不少深意值得业界关注。

  体现了IPTV政策的延续一贯性

  “76号文”的第一部分就是“严格按政策要求推进规范对接”,并且重申是“落实”IPTV之前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传输系统相关开办单位要按照广电播出机构负责集成播控、电信企业负责信号传输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务院三网融合推广方案,落实《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总局第6号令)、《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局〔2010〕344号)、《关于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广发〔2012〕43号)、《关于当前阶段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新广电发〔2015〕97号)等相关政策规定。

  不难看出,2010年到2015年,总局先后下发的“344号文”、“43号文”和“97号文”,都是主要针对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的。这三个规范性文件是IPTV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设计,已经对IPTV总分平台之间的分工和责任进行了十分明确的界定。

  “76号文”重申了落实IPTV的政策文件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三网融合以及IPTV建设管理一以贯之的“态度”,说明“IPTV规范对接”的政策是有延续性的。这一点没有改,也没有变。

  重在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的规范对接

  “97号文”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关注点都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管理”。而时隔4年之后下发的“76号文”,从文件名《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规范对接工作方案》就能读出,这次是强调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的规范对接。

  事实上,广电总局在“3.27”会议提出,“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推进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之间、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与传输系统之间的全面规范对接。”

  从 “76号文”对于“IPTV规范对接”表述对象的细微调整,意味着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的对接,是自上而下的,在总平台统领下,分平台与传输系统之间进行规范对接,这符合“在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规范对接基础上,加快推动与IPTV传输系统按要求对接”的先后逻辑。

  通过技术系统一致性来实现总分平台的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76号文”中有一项表述: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分平台采用经总局批准的统一系统软件,按照总局管理规范实行统一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管理、统一电子节目指南(EPG)管理,实现统一的计费和用户认证。

  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强化了总局对总分平台统一技术系统的管理,有利于通过统一系统软件实现总分平台统一的业务运营和用户管理,从而推进总分平台的规范对接。

  凸显IPTV阵地的重要性,强化总平台完整内容透传

  IPTV是广播电视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延伸,是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平台和意识形态阵地,承担着把党和政府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主渠道重要使命,在重大宣传报道中的独特传播价值日益凸显。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今年以来IPTV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动作。

  如何凸显IPTV阵地的重要性?广电侧的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无疑是这一角色的扮演者,而两者之间的“协同配合”必不可少。

  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如何协同配合?“76号文”是这样强调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将内容传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集成播控分平台,分平台再将总平台的完整内容和分平台的内容传至本省(自治区、直辖市)IPTV传输系统,IPTV传输系统不得传输其他来源的内容。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总平台的完整内容传至传输系统,不仅确保让党的声音传下去,也突出了总平台在IPTV格局中的“总播控”地位。

  将IPTV与有线电视一样纳入监管体系

  IPTV的用户规模已经与有线电视平分秋色。因此,加强IPTV的监管和监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3.27”会议已经指出,“健全IPTV监测监管系统,完善中央与省级上下联动的监管技术系统和监管体制”。广电总局随后在印发的《关于开展IPTV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更是明确提出,“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传输系统与监管平台的专项对接是IPTV通过验收的必要条件”。

  这一点在“76号文”也有强调: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和传输系统开办单位根据广电监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向IPTV监管平台提供节目信号接口和数据接口,将IPTV节目信号和运行数据准确、完整、真实、有效地传达到广电总局指定地点和监管平台上,并永久授权无偿接收。

  有利于IPTV健康有序发展,给出了规范对接时间表

  国务院三网融合总体方案、推广方案,以及《专网及定向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总局第6号令)都对广电播出机构和电信企业的分工做了要求。

  整体来看,“76号文”为IPTV建设发展按下了全面规范对接的“快进键”,包括细化了IPTV 集成播控平台与传输系统对接的具体要求,给出了分两个阶段进行全面规范对接的时间表,还列出了6大项、24条的具体执行工作。

  这些具体的要求,进一步厘清了广电侧和电信侧的分工,有利于广电机构与电信企业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把IPTV建设好、运营好,从而促进整个IPTV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京报“我们视频”变现的三条路径

  微信公号“清博舆论”/2019-08-29/王爱军 刘刚 晴天

  2017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2016年9月11日,新京报社上线“我们视频”,成功抓住了短视频的风口,迅速跻身于时政资讯类视频新闻行业一线梯队。

  清博大数据特别邀请了新京报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和执行制片人刘刚,聊一聊“我们视频”的成长之路。

  Q:据悉,“我们视频”长期对外招聘,目前已经达到怎样的规模?平均日产多少条视频?

  A:经过长时间的招聘,目前,我们视频共有正职采编人员130余人,实习生20余名,工作日日均生产新闻视频(包括直播短视频和小视频)条数150条左右,月均生产条数约3000多条,涵盖时政、社会、经济、文娱、趣闻、国际等多个垂直细分领域。

  三年时间,我们视频基本形成大内容、大运营、商业和版权四大版块,产品形态包括直播、短视频和小视频,基本上实现了早期定下的用直播、短视频和小视频覆盖重大新闻的现场的目标。

  Q:视频拍摄不仅辛苦,拍摄中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您认为拍摄新闻类视频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哪类新闻最不好取材?“我们”是怎样克服的?

  A:最困难的地方,可能在于记者对于镜头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是否适配自身的技法,这方面的提升不仅缓慢,周期也很长,需要不断从临场实践里面检验所学内容,再反哺自身,进行技能迭代。当然这可能主要是针对一些聚焦人物的特写题材上。

  在社会监督类选题上,我们担心的反而更多的是记者能不能拍到,有没有缺漏,相比如事实和真相,画面质量还是要让步于结构逻辑链条的完整性的。实际上这就是所谓不好取材的新闻。毕竟不论是揭黑还是曝光环境污染,不同于正面宣传,来自反面的阻力从来都只大不小,更需要记者付出时间、精力、毅力、勇气等,“打铁也要自身硬”,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一部分运气,“越努力越幸运”。

  Q:存在就要生存,“我们视频”拥有这么庞大的人才团队,是怎样实现“自力更生”的,如何实现变现的?

  A:我们视频的变现途经一共有三条路径,一方面是版权收益,一方面是来自各大平台的流量分成和广告分成,此外我们也设立了商务开发组,进行一些商务广告洽谈变现。

  实际上,好的内容,独家的采访增量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里面依然稀缺,对于核心当事人、核心画面足够迅速、到位地聚焦和表达,能给平台带来的流量非常可观,这也是我们能够有自信去实现版权和流量变现的信心所在。

  当然,现在的大部分媒体存在广告和采编、运营脱节的情况,我们也针对这一情况对商务领域有所拓展,把创意设计、服务等模式融入商务合作中,不再简单是做广告位这种传统的形式。

  但要说明的是,平台在收购流量的时候,对于内容供应商的价值还是体现不够。我们也期待在未来能够有给内容供应商足够有尊严的分成模式,体现优质内容的真正价值,并加大知识版权侵权的处罚力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

  Q:“我们视频”取得如今的成绩,您认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还有哪些不足?

  A:成功在于,一方面新京报社予以了非常多的支持,除了相关的牌照、资质,还有各个部门平日里给予的帮助,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一方面腾讯给予了我们版权合作上的资金基础,能够有比较充裕的资金。

  此外,适逢移动小屏终端升级,带宽提速降费,让更多用户能够从容使用手机看视频,奠定了我们的用户基础,使得我们在恰逢其时的时候能扬帆入蓝海。

  最后,也和团队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100多人的努力分不开,可以说“我们视频”是工作量很大的一个部门,我们经常用视频效率来对标文字效率,以此想办法进行流程再造和提升,每个人不论是管理岗、记者岗还是编辑岗、运营岗,从前端到后端,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这也是所有人为移动新闻短视频新闻人这一身份,为新京报“我们视频”这一品牌付出的汗水凝结成的产物。

  当然,我们团队还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7岁,从拍摄技法、采访能力、突破能力、叙事结构、镜头语言等方面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我们要下沉垂直各大领域,完成推广工作也不断需要靠流量校正自身的行为,甚至我们还需要完成自给自足的盈利目标,可以说我们现在还是起步阶段,不足的地方很多,我们前面没有什么明确的模式可效仿,所以只能上路,一边前行,一边不断地去探索。

  Q:视频化已经是当前信息传播中非常显著一个特征,视频新闻也成为了纸媒转型的有力工具,如今“我们视频”在新京报处于怎样的一个定位?在未来发展中还有怎样的目标?有哪些新的规划?

  A:2016年,新京报就率先开始了视频转型,并且随后提出了“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的口号。

  目前“我们视频”的日产量,加上动新闻的日产量,日产接近200条,是报社内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并且在新京报app和各大平台终端的pv、vv长期稳居头部。可以说,视频内容是新京报内容资讯池子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京报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的规划目标:一是持续提升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稳居中国新闻移动视频的头部地位;二是版权收入之外,商业开发有大的突破,使得我们视频能够实现自主创收、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养一支成熟的坚守新闻生产规律、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优秀团队。

  作为第一代中国移动新闻视频生产团队甚至是第一代中国移动新闻视频人,没有前人经验借鉴复制,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拥抱新技术、占据新的传播渠道,既是谋求我们视频自身的最大发展,也是为新京报媒体融合转型助力,更是为中国传统媒体转型进行的有益探索。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生态战略引领媒体融合下半场

  《传媒》/2019-08-23

  2014年7月22日,原创时政新闻网络平台澎湃新闻横空出世,以多篇重磅原创报道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五年后的7月19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19外滩新媒体峰会暨澎湃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澎湃新闻总结了其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发布了全新的生态战略。本文专访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为大家解码澎湃新闻的发展经验。

  新传播技术成为影响我国媒体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媒》: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作为媒体融合转型的“前锋”,您是如何看待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媒体融合应该从何处着力突破?

  刘永钢:我们正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媒介形态不断更迭,传播格局不断重塑。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随着这样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清晰,新媒体的竞争正在变换赛道。在大致完成了以平台搭建、资源整合、流程改造、技术升级等为主要标志的媒体融合转型“上半场”之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不仅仅是跨媒介的融合,而且是跨时空、跨物理屏障、跨主体身份、跨功能的更深层次融合。

  全媒体平台是新型主流媒体构建的前提,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我们深刻地感觉到,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媒体的生态化发展日益明显,主流媒体只是整个媒体生态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所说的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最初时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阶段,逐步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理想状态进化。我们必须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

  新传播技术成为影响我国媒体生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所有环节都不再是孤立和单向的,都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进了整体的传播生态之中。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媒体运行和传播过程,媒体的演变趋势呈现为从融媒体走向智媒体的鲜明特征。因此,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应在移动优先、媒体智能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新兴媒体管理等方面着力突破。

  抓住5G机遇  放眼未来发展

  《传媒》:五年来,澎湃新闻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果,今天澎湃新闻又站在新的起点上,您对澎湃新闻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构想?又是如何部署的?

  刘永钢:在媒体融合坐标下,内容生产已不再是写一纸文本那么简单,其背后离不开新的传播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接下来,我们将以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目标,充分应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力打造生态化的新媒体。

  一是内容生态化:优质原创内容+专业开放内容+交互社区内容。作为内容生态化的基础步骤,澎湃新闻将内容源区分为优质原创内容、专业开放内容和交互社区内容。优质原创内容是澎湃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创作上,我们延续内容为主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严肃、严谨、专业、权威、新锐作为澎湃特色,在新媒体产品的深度报道方面不断加码,增强内容软实力。专业开放内容主要是通过“澎湃号”这一开放平台,聚合湃客、政务、媒体等各领域专业创作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主流媒体优质内容。澎湃新闻还将原来的互动社区产品“问吧”进一步升级为“澎友圈”,通过打通内部各种用户关系,进一步强化用户生态、内容生态和舆论生态,打造全新意义上的交互社区。

  这些优化步骤都是我们践行“源头活水计划”的关键所在,即打造一个优质、开放、专业的媒体平台载体,进一步推动构建PUGC生产模式,为全网提供权威、专业、靠谱、丰富的海量内容,为内容生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是技术生态化:从技术跟随应用者变为技术发现集成者。全媒体生态的构建,技术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体发展在宏观的传播环境、中观的新闻生产与分发系统以及微观的用户等层面都呈现出了新生态特征。

  从传统媒介到移动端只是传播介质变化的一个开始,随着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来极有可能万物皆媒,主流媒体的内容必须对于各种智能终端都能有效适配,从而形成一个生态化的主流媒体场域。对此,我们提出“无所不在计划”,即利用技术手段,同时也通过采编创新,有效适配各种智能终端,推动形成一个生态化的主流媒体场域。

  比如,目前我们通过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克隆出具备和真人主播一样播报能力的“AI主播小菲”,推动澎湃在媒体深度融合、新闻时效性等领域不断升级;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建立5G新媒体应用实验室。通过种种探索和努力,让内容和技术之间的适配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在内容管理上,澎湃新闻也将进行整合创新,集成利用各种最新技术,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人工+智能+制度”的海量内容管控审核体系。这套体系能够自我积累、自我学习、自我升级,将是一套真正的生态体系。

  从单纯的技术跟随应用者到技术发现集成者,我们正朝着这个身份转变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三是运营生态化:努力摆脱单一、孤立的传统发展路径。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应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即如何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推动运营生态化,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经过五年的发展,澎湃新闻已经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运营创新,推动商业模式不断进化,业务收入每年上一个台阶。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市场手段实现更快速的战略扩展,更科学的企业治理,更有效的团队激励,从而占领更广阔的互联网主阵地。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增强自身的内生动力,加大全媒体的布局,充分利用内容优势,强化“造血机能”,实现从媒体化价值变现到平台化价值变现升级,推动商业模式不断进化,实现生态变现、生态成长。

  《传媒》:五年来,澎湃新闻探索出了怎样的商业模式?在7月19日澎湃新闻主办的澎湃生态大会上,发布了澎湃生态战略,对此,您是如何构想的?

  刘永钢:目前,澎湃新闻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商业模式,收入日益多元,结构日益合理。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在品牌广告、版权输出、政务服务、技术输出、管理服务、会议活动、知识付费等领域拓展收入。

  尽管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在政策、内容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资金、理念、技术、运营、产品等方面都与商业网站有差距。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要向纵深发展,必然要补齐这方面的短板。为此,我们提出“相互赋能计划”,为媒体生态链上的伙伴提供赋能,通过与商业网站在资本、技术、产品、分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和相互赋能,来打通融合转型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取长补短,共建全媒体生态,共同做大做强做好。

  比如,澎湃拟推出PAI视频项目,通过与业内领先的商业资讯客户端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集全媒体(视频为主)素材征集、加工、审核、分发及版权交易为一体的平台。目标是为澎湃进一步提升原创资讯短视频生产和分发能力。

  除了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技术生态、运营生态以外,接下来,我们还将更加主动适应、融入整个媒体生态,最终和其他主流媒体一道成为整个媒体生态的引领者,全力将澎湃新闻打造成为全国性的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级产品,加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媒体内容供应商和传播平台,形成以内容创作和分发为核心的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武装”媒体的六大实践案例

  微信公号“网络传播杂志”/2019-08-13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词。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中,其重要作用也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希望通过“武装高科技的智能技术”来提高新闻发稿效率,提升新闻服务质量。那么效果如何?中国日报网的6个实践案例很有料!

  融合发展指导原则

  第一阶段试点要经验,第二阶段扩容要效能。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优化好存量,做好增量,立足三个“要求”实现“五化”。

  三个“要求”

  立足国家关于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要求,立足中国日报集团融合发展策略的战略要求,立足新技术驱动媒体发展的战略要求。

  “五化”

  将“云化、产品化、移动化、智能化、可视化”扎扎实实落到融合发展业务中,将中国日报的融合发展向纵深快速推进。

  务实做到“四个深度融合”和“六个常态化”。

  “四个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内容生产与运营的深度融合;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

  “六个常态化”

  中央厨房报道指控常态化;记者全媒体采编常态化;内容智能生产常态化;大数据辅助决策常态化;网络及内容安全常态化;技术驱动创新常态化。

  六大实践案例

  中国日报网从2014年开始着手对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尝试和探索,目前基本具备了三大核心能力,即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媒体计算能力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力。这得益于中国日报网坚定不移走跨界融合之路,秉承科技+媒体的战略原则,借助行业领先的大型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语音智能服务提供商、大数据应用与传播的科研机构等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若干成果落地转化,在智能生产、智能语音、媒体大数据的应用等方面有如下几点实践。

  1.线索发现及选题辅助分析

  中国日报网利用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大数据融合技术,采集全球主流媒体网站5000余家、主流社交媒体账号2000余家,每日采集数据量约200万条。为中国日报网采编用户提供传播影响力分析、热点发现、线索发现、选题辅助、竞品标杆监测等大数据编务辅助决策功能。

  其中线索发现为编务人员提供相关主题下最新、最热的报道、评论线索,并结合实时互联网热点,利用主题聚类、文本语义分析等技术提取相关主题,并分析该主题下重要媒体报道情况。

  2.智能化生产

  中国日报网立足未来媒体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系统升级改造。于2016年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微服务、DevOps持续交付、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建设即服务)等设计理念,对老旧系统全面重构,规划建设了中国日报融媒体产品智能加工体系,将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的媒体业务功能全部服务化,具备快速迭代升级和横向扩展能力,为未来5-10年的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IT支撑体系。

  整合自身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资源,快速加工更适合新媒体传播形态的数字产品、智能化产品、可视化产品,并依托用户行为大数据,实现多渠道智能发布、用户互动反馈、多屏幕自动适应的统一技术平台,全面提升互联网新闻内容创新力、渠道传播力和影响力。

  驱动中国日报融合发展全面向产品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型。该智能化生产平台已投入使用2年,并以微服务的方式不断优化及新增智能化生产工具。

  3.用户画像及精准传播

  中国日报网在贯彻用户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同时,收集必要的最小化用户信息和行为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于2017年在全网及客户端内以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用户行为采集和分析,形成个体及群体用户画像,并实现了基于用户阅读习惯、用户地域、用户标签等的精准内容推荐,以及基于稿件文本语义分析的关联稿件自动分析推荐,实现了网站及客户端内容传播的千人千面。

  4.全球传播效果分析及实时辅助决策

  中国日报网于2017年上线的编务辅助决策系统,通过利用稿件采用智能比对技术、跨平台传播链路分析技术、媒体传播影响力评估技术等核心技术,构建形成了中国日报网新媒体报道、海外社交媒体报道在全球实时落地采用、传播分析和综合影响力评估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新闻报道评价体系。

  这有效解决了目前业务考核完全依靠人工统计,数据监测面过窄,无法提供跨媒体实时采用分析,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新闻报道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的问题。同时,能够有效指导编务决策,有助于增强融合报道、对外报道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站在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影响力。

  5.智能语音技术系列产品

  包括:新闻机器人、听新闻、语音评测。

  依赖目前业内先进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评测等技术,中国日报网近两年来陆续在中国日报客户端上线了若干基于语音技术、媒体大数据积累的智能化产品,包括“听新闻”服务、新闻机器人、英语语音评测服务等。

  (1)“听新闻”服务。利用文本识别、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中国日报App新闻内容“机器人”语音播报功能,从“读新闻”向“听新闻”转变,提升用户体验。

  (2)新闻机器人。中国日报网新闻智能机器人通过引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主动感知用户需求。依托央媒新闻报道内容,构建媒体知识库、知识图谱、媒体大数据平台,基于语音和文本的智能识别,以及智能语义分析技术实现新形态的媒体服务交互方式。利用自然语言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式问答的双语新闻智能机器人,为用户提供新闻资讯类、时政新闻类等信息问答服务。

  (3)语音评测服务。为提升移动端新闻资讯视听体验与中英文发音评测的强互动型学习体验。语音评测服务依托于中国日报丰富的内容资源,借助国际领先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中国日报的海内外中英文语言学习者提供专业、便捷、高效的口语评测服务。

  6.基于大数据语义分析的内容安全管控:可疑文本识别

  中国日报网智能生产平台提供了稿件可疑内容的审核识别服务,利用语义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文本碎片化处理,提供相似度计算、情感分析、语境分析、概念标注等。将传统敏感词识别服务提升为语义层面差错识别服务。对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国家重要领导人名字书写错误、职务错误,以及灵活新增等多类情况进行自动识别、提示,辅助人工审稿,提高审稿效率,降低错误率,避免形成不良传播影响。

  人工智能与媒体行业融合发展前景

  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语音处理、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媒体行业的发展态势。随着智能技术的运算能力、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深化,为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媒体应抓住机会、积极转型,以智能技术作为媒体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战略工具,围绕“四力”开展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脚力”,双向互动、紧密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能力;“眼力”,全球舆论研判、议题设置的观察判断能力;“脑力”,大数据实时辅助决策的思考分析能力;“笔力”,智能采编、智能写作、辅助生产力提升的内容生产能力。

  在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即时性、准确性、海量互动等方面代替甚至超越人类,却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进行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深刻的逻辑分析。防止价值判断上存在偏向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必须结合人类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让未来新闻业的智能化发展偏离人类的价值理性,从而担当起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小  结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泰晤士报》数字订阅连续增长秘籍:确认过评论,锁定对的人

  微信公号“全媒派”/2019-08-28

  一年时间,《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数字订阅用户增长19%,达到30万;一周可免费阅读2篇文章的注册用户,从去年4月的300万增至500万。

  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的内容找到了对的人。本文带你看看老牌报纸焕发生机的秘密。

  3个月,1000篇文章,18个标签

  过去一年里,《泰晤士报》用了大量时间对往期内容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希望能清楚哪些因素在影响读者,以制定内容战略,刺激用户的规律性访问,借此增加留存和订阅。

  去年6月,《泰晤士报》找到8位兼职,利用标签技术将过去17个月发布的1000篇文章重新分类标记,每篇文章用内容基调、标题类型、文体和地理位置等13个元数据进行标记,这些标准又在PV、页面停留时长、评论、收藏、分享、是否因此注册或订阅等10个反映互动情况的标准上有所体现,整个过程耗时3个月。在此研究基础上,《泰晤士报》制定了全新的内容战略。

  举个例子,因为缺少补充或独家报道,主页新闻流量常常表现不佳。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泰晤士报》将主页上的新闻减少了15%左右,而用户“闲逛”的时间反而因为内容的减少而增加。数据上看,手机端的读者每天在主页上的浏览时间增加了28分钟,较上一年增长了25%。而在2016年3月,由于受到免费资讯的冲击,《泰晤士报》决定放弃最具价值的突发新闻更新模式,采用一天三更的方式按版本更新。

  《泰晤士报》负责该项目的用户总监Taneth Evans表示,“媒体行业需要利用互联网找到合适的指标,那些粗略的标准,比如‘好的功能能刺激表现’,对编辑部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们需要用最具体的数据得出结论,为相关从业者和整个公司提供帮助。”

  锁死评论区

  在《泰晤士报》,评论是增加留存的关键杠杆,尤其是记者和读者的互动,但这项工作非常耗费资源。编辑部成立了内容复盘制度,5人组成的评论运营小组能轻易找到不同文章类型的优先级,对症下药,在评论区建立更多讨论。

  通常情况下,独家新闻、案例研究、专栏和评论文章为高优先级,评论编辑小组会及时跟进讨论,保持评论区活跃度,如果有用户参与文章讨论,运营小组便会通知文章作者加入其中,同时,也利用投票形式鼓励边缘读者参与互动,具体评论情况视文章类型决定。

  调研发现,参与评论的用户的阅读次数是不参与评论的用户的三倍。整个订阅用户群体中,有65%的用户会积极评论,或是从评论区受益,整体占比极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评论越多,互动越多。事实上,一篇文章的前5条评论对用户的浏览时长产生极大影响,随着评论增加,用户的互动意愿也会增加,但评论增加至50条后,用户的评论意愿便会降低。

  Evans表示,我们开始关注评论质量而不是评论数量,一旦数量增至上百甚至上千,用户的浏览时间将会受到消极影响。

  官方并未透露出具体的用户流失率,但在今年6月,《泰晤士报》表示,其AI评论推荐工具James已经帮助公司达到流失率减半的成绩。

  社交媒体运营

  除此外,社交媒体组也开始策略性地运营Facebook上的内容,对内容基调和标题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多的推荐流量,此前,Evans曾错误地估计了标题对流量的影响。

  “事实证明,Facebook用户和网站读者的口味差别极大,但标题党的确和我们的调性不符,不过,实际实践中也发现,标题中加入引用会有更高的推荐流量。但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已经表示要严打标题党内容了。”

  为了向数字订阅用户提供区别于纸质版读者的附加值,《泰晤士报》推出了一些独家资讯福利,比如,“那些前往碧水天堂的富人们”这样的内容通常会在下午5点前发布,让通勤用户能在报纸付印之前先睹为快。

  目前,Evans团队将继续关注读者和内容的互动,尤其是和新读者的连接。

  精细化运营时代,《泰晤士报》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科技和人工的配合下重新界定内容,对评论和社交媒体的差异化运营,让好内容找到了对的人。
 

  想追上数字订阅的风口?海外500家媒体教你正确跑步姿势

  微信公号“全媒派”/2019-08-29

  【导读】新闻业数字化转型之后,内容付费将走向何方?

  路透社此前的调研显示,在2019年,76%的被访媒体已经采用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如今,数字订阅的竞赛者们正走到风云变幻的十字路口。如何高效吸引读者、转换订阅,一直是悬于行业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来自Shorenstein中心和Lenfest研究所的研究者在2011年至2018年期间对美国500多家媒体进行了调研,并在今年8月发布了研究成果,试图科学解答订阅风口之下的种种困惑。

  本文编译了此次调研的结果,通过梳理海外媒体的数字订阅现状,一同来看进入下半场的内容付费赛道,媒体如何正确“跟风”。

  研究的主要结论:

  数字订阅正迎来一次“文艺复兴”。对于新闻编辑室而言,市场指标、最佳打法都在不断变换。这预示着新闻市场将迎来一个长期稳定的阶段。

  行业指标对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市场渗透率、受众参与度、付费墙停止率、转化率、留存率将成为衡量订阅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如果想要提高订阅转化率,就必须以读者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简化订阅的支付流程。此外,还可通过定价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订阅流失的原因,寻找方法提高用户参与度,以提升留存率。

  媒体必须不断创新以留住读者流转的注意力。订阅表现最优异的新闻机构往往是提供优质内容的那些。这表明,优质新闻本身的创新,应该成为新闻业长期关注的领域。

  数字订阅的高光时刻

  许多营利性的新闻媒体正面临着数字广告带来的“收入陷阱”。在这种商业模式中,页面浏览量是重要指标。浏览量驱动的数字广告模式衍生出一套低成本、高数量的运作方式,而非鼓励质量高、独立性强的新闻,这可能与新闻业的初心背道而驰。

  当数字订阅成为媒体的商业模式时,用户的留存与黏性至关重要。为了吸引、留住读者,媒体必须生产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新闻机构的商业目标与编辑室的价值观则要更兼容。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闻的消费者确实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付费,在数字订阅方面取得显著增长的媒体,其营收比行业中位数高出近10倍。

  基于这种优越性,研究人员也提倡以订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在过去的五年中,数字化订阅快速发展。尽管大多数新闻出版机构,尤其是报业,已建立了基础的数字订阅模式,但一切才刚刚开始,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要想走出一条漂亮的花路,就要继续探索更精细的行业指标和商业模式。

  内容付费的最佳示范

  数字订阅模式可以用一个漏斗模型进行简化。漏斗宽阔的顶部代表广阔的潜在市场,逐渐变窄的颈部代表用户参与,底部则代表付费的忠实用户。

  研究中观察的媒体基本都围绕以上模式:用户获取→用户参与→用户订阅及留存。其终极目标是拓宽“漏斗”,以实现订阅份额的增长。

  通过对500多家新闻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表现最佳的媒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更明确的用户市场

  研究人员在对整个新闻机构和市场动态进行观察后发现,表现最佳的媒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数字战略建立在一个定位更明确的市场上,并将最优服务限定于该用户群体。

  新闻机构在测量其市场时,主要关注其在该地区的数字读者和与之相对应的独立访问量,即市场渗透率。虽然在衡量媒体成功与否方面,市场渗透率不算最可靠的指标,但它能够反映出媒体在某地域的影响力。

  若以这一指标为衡量标准,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Network和Boston Globe Media Sites的市场渗透率最高。前者市场渗透率为31%,几乎是行业中值的两倍;后者23%,在所有被调查的机构中排名第二。

  这些新闻机构的优异成绩表明,在其关注的市场中,一家媒体如果能确保自己成为独特且重要的新闻来源,那么它们便很可能催生巨大的数字需求。这两家公司都是付费墙、计价器的早期试验者。这种商业模式意味着对用户参与度的重视胜于广告收入,便于形成以读者为中心的运营策略。这种策略助其在各自市场中形成优质报道的良性循环,产生更多的用户订阅、更持续的用户参与。

  更精准的受众参与

  研究人员在对15家都市报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其数字受众中,68%的读者在30天内看了一篇文章;23%的读者在30天内阅读2-5篇文章;占比仅9%的固定用户,在30天内阅读的文章数超过了5篇。把握“铁粉”,就把握住了内容付费的核心人群。

  用户参与度高的媒体往往会拥有更多“铁粉”。固定用户比例超过平均水平(9%)的媒体恰恰是那些重视受众参与的团队,例如社交媒体内容推广、专业的时事通讯及受众开发团队。此外,用户参与度亦是留存率的主要指标之一,采取各种方法促活,能够让用户获得更多每月续订的动力。

  通过参与度,亦可检视媒体的成功与否。在被调查的媒体中,排名前10%的新闻机构的用户参与度几乎达到了后10%的三倍。

  更“吝啬”的付费门槛

  就付费门槛的设置而言,大多数媒体都过于“慷慨”,需要提高“停止率”来强制读者转换为付费用户。

  所谓“停止率”指的是在所有数字用户中,被订阅提示符、付费墙、计价器阻隔访问内容的百分比。将被阻隔阅读的人数除以期间的独立访问量,就可得出停止率。

  停止率的高低往往是区分媒体是否表现出众的标志。大多数报纸只停止了一小部分读者,而那些数字订阅成绩更好的媒体停止率则高得多。在被调查的500家媒体中,行业中位值为1.8%,而位居前20%的媒体向研究人员汇报的停止率都在4.2%以上。

  从定义来看,停止率低便意味着只会有一小部分读者订阅,订阅比例可能不足。要想提高停止率,应该怎么做?答案是——紧缩计价规则、提升用户参与。

  就前者而言,大多数媒体的停止率都在变得越来越“吝啬”。以《纽约时报》为例,在2011年首次设置付费墙时,读者每月可免费阅读20则新闻,如今下降为5篇。从2012年至今,可免费阅读的文章数量从平均13篇降至5篇,目前超过一半的媒体都提供5篇及以下的免费阅读限额。

  而后者证明:实力雄厚的都市报平均停止率为3.64%,大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这些媒体通常在受众开发、社交媒体宣传、新闻时事通讯上投掷巨资,以增加受众参与度。

  更便捷的支付过程

  在读者转化为付费用户的过程中,“转化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指的是在被付费墙拦截的用户中,最终选择订阅的用户比例。它和停止率可以帮助新闻机构有效预测订阅情况。

  在调查的500家媒体中,排名前十的新闻机构平均转化率为1.3%,也就是在所有被付费墙拦住的读者中,有1.3%转换为订阅用户,而行业中位数只有0.5%。转化率是检验媒体订阅表现的重要指标。

  来自10家主要都市报的数据显示,一旦用户进入“漏斗”底部,即转换为订阅用户的阶段,用户数量平均下降90%。29%的读者会阅读页面的付费报价,并提供自己的邮箱账号;接下来,仅有14.8%的用户输入自己的支付信息;最终,只有9.9%的读者突破重重围栏,按下支付键,订阅完成。

  这些订阅步骤恰如一层层筛网,90%以上的用户在付费过程中选择退出。这种情况在移动客户端上更为常见,台式机的转化率是手机的5倍。

  因此,可能遭遇的任何“不便”都会对转化率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页面加载漫长、说明不清晰、字段冗杂多余、报价不易理解等等。

  对于订阅表现优异的媒体而言,细节决定成败,优化订阅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成功的关键。此外,平台也在努力简化步骤,例如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Facebook Analytics、Google以及Apple的iOS订阅计划。

  更深刻的流失反思

  表现优异的媒体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订阅者流失的原因——无论是取消订阅,还是支付失败。目前表现最佳的媒体开始开发消息测试的选项,希望用户的订阅和留存情况都有可靠的数据支撑,建立一个由数据驱动、不断优化的运营模式。

  反思之后,媒体应该作出的改进是:对于亮点内容、往期故事加以优化,定期产出创新产品,这些都有助于用户感知新闻品牌的价值,增加可持续的订阅。

  风口之下,砥砺前行

  数字订阅的下半场已经开局,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首先,这种出版模式为行业设定了新的参考标准,例如停止率、转换率、留存率等等。如上文所言,媒体开始对新闻内容开展效果测试,希望通过具体的数据反馈为订阅服务的优化提供可靠借鉴。本研究中定义的停止率、转换率、留存率就是通过500多家媒体提供的数据生成,进而成为行业参考的指标。

  此外,用户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媒体开始推出极具吸引力的定制内容;试图将自己的新闻品牌塑造成帮助读者更好生活的资源;把握定位清晰的价值观,迎合自己的受众群体;提供以读者为中心的内容,减少用户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这些操作上的限制纳入考虑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够套用这种与读者互相促进的商业模式。但通过模仿行业内的优秀打法,也许能够帮助媒体增加用户参与度、建立一个稳定的订阅群体,并开始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

  在订阅的风口之下,内容付费似乎已成为行业的必行之道。风口确实存在,但盲目跟风断不可取,不妨见贤思齐、砥砺前行,同看订阅的浪潮将往何方。

  (本期责任编辑:姜玲)

 

来源:综合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