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实战 > 正文

全线出击,深耕疫情新闻多元价值

2020-07-16 09:37:20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作者:汪文汉

摘要:  从1月21日长江日报全面启动疫情防疫报道以来,截至5月1日,我共采写刊发报道285篇。回首这段报道经历,我将从战疫一线、下沉社区、日常

  从1月21日长江日报全面启动疫情防疫报道以来,截至5月1日,我共采写刊发报道285篇。回首这段报道经历,我将从战“疫”一线、下沉社区、日常战线等不同维度分享此次报道中的心得体会,与业界同仁研讨交流。

  战“疫”一线:只有扎实深入才有新闻

  1月26日,火神山医院启动建设第三天,我在现场为长江日报网友做直播。那个场景,就如同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当日10点,我来到位于蔡甸知音大道的火神山医院项目建设工地,穿过坑坑洼洼、满是淤泥和石块混杂的工地。我沿着道路边走边直播,大卡车呼啸而过,地面上是10多厘米厚的泥巴,星星点点的泥巴溅到我身上,一天直播报道下来,浑身上下都沾满了泥水。2月1日,火神山医院首批病房搭建完,我穿梭在正在装修的活动板房走廊中,给网友全方位展示火神山医院未来的病房是什么样子,我也是媒体记者中最先进入活动板房直播的记者,其中一些病房的照片被网站转载,并刊登在学习强国平台上。

  2月3日,武汉市启动方舱医院的建设。报社立即启动方舱医院的报道,我被抽调到方舱报道组。对绝大多数武汉市民而言,方舱医院是一个新生事物,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于我而言,同样如此。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信息输出场地,记者如何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我从2月11日开始负责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报道。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武汉当时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实际可入住床位1461人。根据多年的经验,我首先对接武汉客厅所属的东西湖片区战线的同事,又经过查询,得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我随后找到相关医疗战线记者,联系上医院通讯员。尽管从双管渠道着手,但在报道初期,并未获得任何有效的新闻线索,突破暂时为零。

  随后,我想到新闻采访的核心是找到人,找到人就找到了新闻。如果从外围无法获取线索,那么“进”到方舱里面呢?2月13日,我在朋友圈发布线索征集求助:希望有人提供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患者的线索。随即,卓尔集团品牌总监王振宇联系我,告知其汉口北公司同事汤鹏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舱,并组建了一个三人群。就此打开了缺口。汤鹏当天就推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巴哈古丽·托勒恒,我获悉了其在方舱医院里表演新疆舞蹈的信息,汤鹏帮我要到她的手机号。我于是加上巴哈古丽的微信,跟她进行了视频连线采访。制作的抖音视频《“新疆古丽”巴哈古丽·托勒恒,在“方舱”跳出“当今中国最美舞蹈”》获得长江日报好稿,播放量135万,点赞7.4万。

  2月14日中午,仍然是汤鹏向我提供线索,告知方舱里有一名高三学生,正在备战高考。我立即通过汤鹏与这名高三学生进行了视频采访,《高三学生方舱里备战高考》报道就这样诞生了。高三学生的报道出炉后,C舱护士、淄博市沂源县人民医院副护士长桑园为这名高三学生购买了手机。其后,桑园获得阿里天天正能量奖,我又写成《为高三学子助考买手机,山东护士获“战‘疫’英雄”奖》等报道,得到广泛传播。

  通过汤鹏这个切口,找到的大都是患者,要想采访医生护士,必须另辟蹊径。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进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主要有3支国家医疗队和8支护理队。这些救援队和护理队分别来自各大医院。于是我检索这些医院的官微,主动与官微联系,搭建医院这条采访路径。

  2月15日,我在浏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官微时,突然看到上面刊登了一封信,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马刚的8岁儿子写给他的。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好线索,随即通过114查询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电话,几经辗转,当晚8点,终于联系到马刚。当天晚上9点钟,稿子《银川8岁小朋友给武汉小朋友的一封信》传到报社。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接触到的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越来越多,延伸的链条也越来越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大小事,我都能第一时间获悉。

  采访方舱医院,不仅要通过手机、网络联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入现场。我抓住每次接近方舱医院的机会,来接近采访对象。2月15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康复者首次出院。当天下着大雪,我拍摄的短视频《武汉客厅第一批患者出院》被人民直播转载,点击量达66万。2月17日,武汉客厅第二批康复者出院,我独家采访了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钱磊,写成通讯《一名记者的战“疫”故事》,被很多媒体转载。

  方舱医院是我这次疫情期间报道最为突出的部分。从2月12日至3月8日,26天时间,我先后5次抵达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大门口,与患者、康复者近距离接触,先后点对点采访了40多名医护人员和患者。

  下沉社区:在重复日常中挖掘“意外”

  社区是这次武汉疫情战役的第二大战场,全市三万多名干部职工下沉全市3329个社区,工作时间之长,服务之细,前所未有。我先后深入15个社区采访,捕捉了一些鲜活的典型案例。

  我负责的战线是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和港发集团,因此下沉采访的社区也是这两条战线的社区。写下沉干部,不能泛泛谈工作,不能夸大其词,只能还原新闻事实。我深入铁机社区,发现这里最大的问题是“菜矛盾”。居民很多属于还建户,在附近工地上种菜。疫情初期,很多居民都惦记着菜地的菜,但又不能出门,他们就想了很多招,翻院墙,集体到门口打掩护溜出去等。下沉队员李昌贤主动从老家运来菜,还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集中采摘菜地的蔬菜进行回购,并组织志愿者到农场采摘便宜的蔬菜。根据这一情况,我写成稿子《从老家运,到农场定,下沉社区的他们想方设法让居民吃到新鲜菜》。

  在15个社区跑了一圈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所有的下沉干部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上门排查、电话排查、团购、买菜、买药、门岗值守等,大同小异。要在这些日复一日高度雷同的工作中找出新闻点,确实很难。尤其是很多战线单位,都有宣传他们下沉工作的强烈欲望,这对战线记者来说,又涉及战线通讯平衡和有用信息提炼的问题。

  我在采访中摸索到一个基本办法,就是要求下沉干部多聊“意外”。其实讲意外就是讲故事。讲下沉的小事、琐碎事,越精彩越好,越离奇越好。每次我听到的故事,回家后能想得起来的,就打开电脑写。不想写,就说明故事不精彩,没有传播力。

  我每深入一个社区,就能发现一则新闻,从没有跑过空路。两个月里,通过不间断深入15个社区,先后写出30多条社区新闻,很多新闻都是独家报道。

  武汉经发粮食物流公司的16名突击队员下沉硚口区韩家墩街公安社区,负责四明公所和西江月厦两个小区的24小时值守。采访中,下沉干部代佳在聊天中随口说现在亲戚住在一起久了也成仇人,随即讲了一个故事。他在某次值班时碰见一个60多岁的老人拖着行李箱从小区往外走说要回家,老人是黄冈人,腊月二十六被家住西江月厦小区的妹妹接来过年,一住就是两个月。刚开始还好,时间久了因为生活习惯和开支等问题出现矛盾,老人一气之下拖着行李箱要回家。下沉干部就此展开调解,最后做通了两个老人的工作,自此以后,代佳就成了这一社区的居民“调解员”,居民家里有了矛盾都来找他。根据这一线索,我写成稿子《居民气呼呼拖着箱子要回家,他变身“调解员”化解家庭矛盾》。

  日常战线:把每一条线索“挖透”

  在报社记者分工中,战线记者是最庞大的一块。一个战线记者,如果想做得顺风顺水,不是靠与通讯员维护好关系,也不是靠跟战线领导维护好关系,关键是把战线稿子做好、做充分。而疫情期间,战线记者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细致,往往新闻都是埋在战线的线索中,要靠记者去挖掘,去“榨干吃尽”。

  我负责武汉市所有的港口码头等航运战线,另外还有海关、海事、长航以及汉西车务段等战线,因为大都是跟货运打交道,不具有传播性,跟公交、地铁等新闻富矿相比,港口航运战线历来是新闻的“老少边穷之地”。然而疫情期间,这些“老少边穷之地”的通讯员来稿量较平常增加,有时候一家单位一天来稿三四条。怎样从中去粗存精,考验记者的“眼力”。高水平的记者,就是从通讯员来稿中找出新闻点,进行补充采访,把新闻点做扎实,做透彻,做出亮点。

  汉西车务段今年是疫情期间货物抵达的重点车站,外省发来的捐赠物资80%都是抵达汉西车务段。2月14日,袁隆平院士捐赠的200吨大米抵达武汉,汉西车务段通讯员苏庆丰很快把材料传给我,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事新闻价值大,马上将稿子补充完善,《袁隆平院士捐赠200吨大米运抵武汉》在微博第一时间刊发,收获了257万人次观看,获得当日好稿。

  企业复工复产,是这次疫情下半场的重点报道。这次疫情使武汉的各行各业损失非常大,复工复产可以说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如果想恢复生产,必须有两个因素,一是保证在岗人员,二是保证物流通道。而我所负责的战线,包括了滚装码头、花山港、中欧班列等物流单位,其间的报道都有声有色。

  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物流畅通,确保物资进得来出得去。3月28日,从武汉发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恢复运行,我意识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性。武汉的中欧班列恢复,跟其他地区的班列还真不一样,其新闻价值在于武汉的特殊性。汉欧班列的恢复,说明武汉疫情已经好转,外贸企业开始复工,这里面潜藏着不少经济信号。我当天9点就赶到吴家山货场,去见证这一特殊时刻。我拍摄的照片在长江日报一版刊登,同时在长江日报的长江融媒、微博,甚至在学习强国等公共平台刊发,并有大量网站转载。

  重点投资项目也是复工复产的重点。我高度关注港发集团11个重点项目,深入施工现场。4月1日,在港发集团长江新丝路公司会议室,签约双方并没有出现在同一场合,但签约双方的头像同时显示在正前方的大屏幕上,签约协议很快上传,经两方确认,随即促成一场“云签约”。该报道推出后,先后有多家企业给我打来电话,询问“云签约”的相关细节,通过这则报道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全市很多企业项目采用“云签约”的方式。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也是舆论之战。身处全国抗疫最前线的武汉,党媒记者不仅要报道抗疫工作成效,真实讲述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还要有效耕耘各个战“疫”领域隐藏的“新闻线索”,用多元、纵深的信息矩阵构建暖人心、聚民心的正向舆论场。

  (作者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