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10-12-20 21:47:57

来源:   作者:

摘要:

  11月优异策划:

  ☆《好人郑承镇》,《生活日报》,11月15日、16日

  简介:11月14日晚,先后收养400多个流浪儿的济南老人郑承镇去世。11月15日,《生活日报》在头版配大幅图片以《好人郑承镇走了》为题作了报道,在A4~A8版做了“好人郑承镇”专题,分“现场”、“追忆”、“争议”、“印象”四部分,对郑承镇老人的事迹作了报道,并配发了编辑部评论《因其平凡 尤其可敬——我们为什么关注郑承镇》。在“追忆”部分,《“我嘱咐他,你放心,孩子们都安排好了!”》等报道感人。
  11月16日,《生活日报》再以两个版的篇幅做了送别郑承镇老人的报道,分“送别”、“怀念”两部分,其中,《今天,让我们送老郑最后一程》、《“送老人最后一程,是我们全队驾驶员的心愿”》等报道让人落泪。
  点评:正如该报编辑部评论中所说的:“我们为什么关注郑承镇?郑承镇代表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信念、叫坚持、叫爱心……这种爱心,给了孩子们温暖,给了市民感动,给了城市灵魂……我们一起张扬善,一起诠释人性温暖的真谛,一起呼唤更多平民英雄。”媒体对这位慈善老人的关注,有助于弘扬爱心,助推慈善事业的发展,给人温暖。
  备选策划:
  ☆《从亚运到亚运:管窥中国风云激荡20年》,《瞭望》,11月16日
  ☆《亚运开幕》,《广州日报》,11月12日

  11月优异报道

  ☆《“我不想一直穷下去”——走近弱势群体》/顾仲阳,《人民日报》,11月18日
  简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究竟怎样?有哪些诉求与期望?该如何改善他们的处境?人民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这一报道是记者对云南、贵州、河南、四川等地一些弱势人群的调查的反映,全文3000多字,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弱势人群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心声,并对如何提升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做了探讨。
  点评:党报记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走近弱势人群,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与诉求,为弱势人群代言,体现了记者和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更多的媒体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备选报道:
  ☆《上市房企囤地大起底》/刘德炳,《中国经济周刊》,11月2日
  ☆《暗访郑州酒托》,《河南商报》,11月2日
  ☆《深大无官》/武欣中,《中国青年报》,11月5日
  ☆《揭秘网络推广》,央视《焦点访谈》,11月7日
  ☆《真沾化冬枣哪儿去了》/廖雯颖,《齐鲁晚报》,11月9日
  ☆《透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养老困局”》/王研 王海鹰 吉哲鹏,新华社,11月16日
  ☆《普洱茶跌8成 茶园荒芜茶厂关门》,央视《经济信息联播》,11月19日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再访郭明义》/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陈光明 史竞男 人民日报记者何勇,新华社,11月22日
  ☆《临汾的选择》/周昂,《中国周刊》,11月22日
  ☆《乌鲁木齐市“黑车”现象调查》/王雪迎 刘冰,《中国青年报》,11月25日

  11月优异评论

  ☆《别让孩子“假”在起跑线上》/白岭,《京华时报》,11月6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最近浙江一所小学的大队委的网上投票选举弄虚作假说开去,认为如果弄虚作假之风从孩子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他们的未来会走成怎样真是很难想象。评论还指出,作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扰乱价值观,而如果“起跑线”本身的方向走歪了,赢得越多,跑得越快,方向就错得越远。
  点评:有语云:“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这篇评论看似就一件偶发小事展开,从中却能发现大义,可谓借小事阐明了一个大道理。标题套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醒目,有冲击力。
  备选评论:
  ☆《解决“血荒”离不开社会营养》/谢勇,《人民日报》,11月2日
  ☆《从总理的“对不起”说到公仆的“基本功”》/奚旭初,《羊城晚报》,11月17日
  ☆《能否让群众“审计”廉租房保障金》/高扩,《齐鲁晚报》,11月18日
  ☆《谁来和成都争当改革前沿》/周虎城,《南方日报》,11月18日
  ☆《违法分包工程不能再容忍下去》/杨金志 陆文军,新华社新华时评,11月18日
  ☆《乱收费是“不合理”还是“不合法”》/曹林,《扬子晚报》,11月19日
  ☆《稳定物价,“信心”同样贵比黄金》/徐锋,《广州日报》,11月22日
  ☆《公车改革需要上层“范本”》/王学文,《大众日报》,11月23日
  ☆《“3Q”道歉,丛林法则未变》/王毅,《新京报》,11月23日
  ☆《“抱团招生”何谈“自主”》/肖鹰,《光明日报》,11月24日

  11月优异版面

  ☆《新京报》创刊7周年特刊封面

  点评:11月11日,新京报出版创刊7周年特刊,特刊封面用插图的形式串起了今年一年新京报所做的重要报道和取得的成绩。这个特刊的版面长达1.5米,从构思到成品,历时将近一个月。版面色彩明快,构图流畅,刻画细腻,引人入胜。

  ☆《上海全城守望相助》,《东方早报》,11月17日
  点评:上海“11·15”大火发生后,各媒体给予高度关注。11月17日,《东方早报》头版用九幅来自失火大楼内部的劫后景象图片,构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并以“上海全城守望相助”为题,讲述数千市民自发到失火现场悼念的细节。

  11月热点网议

  ☆腾讯逼迫用户二选一:装了360就不能用QQ
  简介:从今年9月底开始,中国最大的两家客户端软件公司腾讯和360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的纠纷。后来,360发布可以去QQ广告、关闭QQ秀及QQ会员的“扣扣保镖”。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称在双方纠纷解决之前,腾讯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点评:360和QQ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离不了的工具性软件,各自都拥有大量的用户,但市场经济的竞争应是积极的、理性的,以“山大王”的方式绑架用户来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是非常落伍的观念,真想不到这是高科技公司的作派。
  备选网议:
  ☆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
  ☆重庆公安局长称将对歪曲事实的报社和记者进行“双起”
  ☆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引发高楼消防热议
  ☆中央七部委联合行动遏制消费价格上涨
  ☆大三学生环游中国70个城市,日志走红网络
  ☆网曝史上最牛女清洁工,网友感动
  ☆名校组成“北约”、“华约”,自主联考被指为“掐尖”的恶性竞争

  11月传媒人物

  ☆李普:报道历史时刻
  简介:新闻名篇《开国大典》作者、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李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1月8日13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李普1918年8月出生于湖南湘乡(今涟源市),原名李前管。历任中共长沙县嵩北区委书记、《观察日报》特派记者、《新华日报》记者、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社长、中原总分社采访部主任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新华社总社采访部副主任、特派记者、记者组副组长,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等职。1978年5月至1982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
  点评:李普一生采写过不少报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入选小学教材的《开国大典》。如今再读这一名篇,仍能让人感受到那时人们的欢喜和激动。能报道开国大典这样的历史事件,是一个记者的幸福。

  ☆范敬宜:新闻事业值得奋斗终生
  简介:范敬宜1931年出生,江苏苏州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精于诗书画。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2010年11月13日13时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点评:对范老的纪念文章已经很多,这里不再赘评,只摘录几句他的话,与同仁共勉: 
  1.不论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社会责任感是永远不能改变和丢弃的。
  2.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3.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新闻事业充满风险,但值得为之奋斗终生。
  4.年轻人不要只盯着眼皮底下0.5平方公里,应该放眼960万平方公里。
  5.当代媒体的浮躁是因为缺少文化。因为文化缺失,就只能靠炒、造、搞来“制作”新闻,这已经超出了道德的底线。

  ☆周有光:105岁开专栏
  简介: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原名周耀平,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因博学,被称为 “周百科”。最近,他应邀成为《炎黄世界》杂志的专栏作者。
  点评:周有光先生可算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典型,他今年6月初开博,现在又开始为杂志写专栏,百岁老人的生命力给人以鼓舞。当代年轻人,好好向这位老先生学学吧,不要未老先衰。

  ☆郭运德:出任天津文广局局长
  简介:11月18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经天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任命郭运德为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
  郭运德1958年出生,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济宁县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主任科员,中央赴安徽徽州讲师团副团长,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副处长、处长、副局长,中宣部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是最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到省区市交流正式任职的66名干部之一。
  点评:郭运德是在文学评论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型媒体人,出版有多部著作。从报纸到广播影视,郭运德实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跨越。中央媒体的从业经历,有助于他领会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好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学者的视角和品位,有助于他引领广播电视节目格调的提升。

  ☆ 芮成钢:提问美国总统
  简介:11月12日,G20峰会在韩国首尔落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离开韩国前召开的记者会上,一度因坚持维护韩国媒体的提问权利,与以记者身份提问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发生了短暂激辩。芮成钢自报家门后,奥巴马试图拒绝其提问。芮成钢则坚持自己“代表亚洲和韩国朋友”发问,最终争取到了本次G20峰会期间唯一一次由亚洲国家记者向美国总统提问的机会。
  点评:事实上,这已是芮成钢第二次提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伦敦G20峰会上,芮成钢一直举手,引起了奥巴马的注意,最终芮成钢的执着让奥巴马把提问机会给了他。此次提问之后,芮成钢在其博客上说,我们亚洲记者大都超敬业,但有时的确比欧美同行更腼腆。其实,提问对话美国总统不是什么大事儿,奥巴马几乎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性甚至是进攻性的问题,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本期盘点主持:王立纲)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