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每月盘点
2014-09-25 11:07:0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8月优异策划
☆《反社会者》,《中国新闻周刊》,8月18日,2014年第30期
简介:在今年这个酷热的夏季,杭州和广州分别发生了两起公交爆炸案,在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的同时,也散布着焦糊与血腥的气息。清晰分辨出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是保护无辜人群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反社会肇事者最终选择铤而走险,通常与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精神病理学上对此以一种病理人格来对待,社会学家则探讨除个人病理原因外的社会原因,是否社会缺失了某种功能组织,比如社区、宗教、NGO救助组织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是仅次于温饱的人类第二层需求。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今年73岁的徐景安,撰写了《保障市民精神健康应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议》。他曾参与起草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总体规划,如今他关注的改革方向从经济转向社会。2009年4月,他创办了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
点评:在公交纵火、幼儿园杀童等案件中,无辜平民甚至孩童被残忍侵害,虽是个例,却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预防反社会者出现极端行为,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如社会保障、家庭的关爱、社区和公益组织的帮扶、宗教的教化等。徐景安说,从巨大的维稳费中拨出一个零头,就可建起全国的情感护理系统,对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
备选策划:
☆《朋友圈(juàn)养什么——那些刷屏的帖子和我们时代的症候》,《南都人物周刊》,8月18日,2014年第28期
☆《你们打拼世界 我们定义世界》,《南都周刊》,8月18日,2014年第30期
8月优异报道
☆《近20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去哪儿了》/王新明 李放 李劲峰 谭元斌,新华社,8月27日
简介:最近,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状态,这难免令“土地账”成为一本“糊涂账”,由此滋生四大乱象:做高成本、体外循环、侵占挪用、减免寻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等介绍,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税收收入有限,土地收益往往被用于为地方财政“补窟窿”,“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点评: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近13万亿,13年来的土地出让金比去年全年的全国财政收入还要多,这些大多是百姓的血汗钱,确实需要好好审计。
备选报道:
☆《爆炸》/陈璇,《中国青年报》,8月13日
☆“得了大病怎么帮”系列报道,《人民日报》,8月12日、14日、20日
☆《“消失”的转基因院士——李宁的学术与生意》/刘俊 张维 王继周,《南方周末》,8月28日
☆《环境才是永不枯竭的资源》/马景阳 程芃芃,《大众日报》,8月8日
☆《环保部门岂能成“黑厂辩护人”》/李建国,《检察日报》,8月20日
☆《城市灰域》/荆鹏飞 范洪雷,《生活日报》,8月29日
☆《“埃博拉”虽猛,走出非洲不容易》/高博,《科技日报》,8月2日
8月优异评论
☆《要删就删伪文章》/侯江,《北京晚报》,8月27日
简介:上海一年级上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而古诗学习是中国孩子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绝好途径,不知此举用意何在?现在语文课本本身就有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胡编滥造的“童话”故事、不具备科学精神的科普文章、干瘪乏味的思想灌输、大量主题先行、行文做作的所谓写景写人记事的范例,让孩子学得索然无味、疲于应付,有些文章甚至会困扰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性的了解。语文课改,不是一个对课本简单删减的过程,而是一个改变观念、实事求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点评:语文教材的改动是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作者提出语文课本的四大缺失,一针见血。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感受、学习汉语之美,传承汉语文化精粹并加以创新。语文教学应与思想教育、科普教育等剥离,回归真正的语言教育。
备选评论:
☆《走心时代如何“走心”》/桑林峰,《人民日报》,8月4日
☆《不动产登记应回归“财产权保障”原点》/社论,《新京报》,8月16日
☆《借旅游经济之手推带薪休假一把》/练洪洋,《广州日报》,8月22日
☆《“一定范围”的公开好像“毛玻璃”》/娄士强,《齐鲁晚报》,8月11日
☆《“德商”更重要》/施建石,《解放日报》,8月1日
☆《惟靠公开护航,才能杜绝“提钱越狱”》/李斌,人民网,8月27日
8月优异理论
☆ 《今日中国反腐败的“三个自信”》/辛鸣,《中国青年报》,8月18日
简介: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有人担心反腐败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会挫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甚至会失政亡党。但是,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反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是正能量而不是相反:(1)反腐败重塑了政党形象。腐败的只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体而不是政党本身,如果放纵腐败分子“绑架”党,不仅党的形象会受拖累,党的存亡也真不好说。(2)反腐败保护了党员干部。十八大以来通过反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可以清白为官、廉洁从政,而不必去琢磨小圈子、顾忌潜规则。这样的环境才是对党员干部更真挚的关爱和更有效的保护。尽管现在看起来被处理的党员干部数量似乎多了些,但相比未来被保护的党员干部,不过是九牛一毛。(3)反腐败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健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才是健康的。资源配置转型在房地产市场、公务用车、宾馆培训机构等方面皆已出现,这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信号。
点评:这篇文章针对一些人对反腐败的担忧和疑虑,旗帜鲜明地提出“三个自信”,分析深刻,很有说服力。不是党不好,而是某些党员不好,避免党的形象、执政环境、经济发展被腐败分子所“绑架”,就需要强大的自洁能力,让贪腐者“宁遇阎王莫遇老王”。
备选理论:
☆《学习邓小平:品格、风范及智慧》/高屹,《行政管理改革》,8月10日,2014年第8期
☆《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张顺洪,《人民日报》,8月8日
☆《荷兰的“生态民主”》/马利军,《学习时报》,8月29日
8月优异版面
☆“为生命让路”,《齐鲁晚报》头版,8月5日
点评:8月3日下午4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4日,李克强总理在察看废墟上救援情况时,几名战士抬着刚获救伤员走出,李克强主动让道,让伤员先走,并抬起手臂护送队伍离开,版面上方主图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下图是8月4日,车辆、行人在狭窄的道路上艰难地进出灾区。两张图片反映了灾后救人的急切心情和救援的真实情况。
备选版面:
☆“震恸云南”,《深圳晚报》头版,8月4日
8月热点网议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
简介: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8月8日,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首播,收视率高于同时段其他影视剧。尽可能真实地表现1976年到1984年的历史变革,是主创者的初衷。该剧被认为尺度很大,一些历史事件被“脱敏”。此剧在热播的同时也引发网上热议,如粉碎“四人帮”是不是毛泽东的遗志、粉碎“四人帮”当天北京是否下雨等。导演和编剧通过媒体积极地回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
点评:这部剧展现了邓小平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智慧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恢复高考、拨乱反正、家庭联产承包制、知青返城、引进外资等。电视剧虚实结合,情节紧凑,颇有看点。不足之处是由于拍摄时间紧,细节上有些粗糙。另外,该剧进行了艺术虚构,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剧中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的,实际上剧中经常出现的夏家、田家是虚构的。不管怎样,这部电视剧还是让人感觉很“解渴”,邓小平对人民意愿的尊重、把握世界大势的智慧,让人感佩。他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现在听来仍非常响亮。有人说邓路习走,改革的主旨一脉相承,让人看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备选网议:
☆92岁老干部杨维骏坚持举报白恩培
☆香港19万人参加“和平普选大游行”
☆北京警方查明郭美美曾多次进行性交易
☆演员柯震东、房祖名涉毒被抓
☆微软、奥迪等被反垄断调查
☆高雄燃气爆炸
☆美国向伊拉克北部发动空袭
8月传媒人物
☆黎丁:“‘光明人’的好榜样”
简介:8月14日,96岁的光明日报原副刊编辑黎丁静静走完了他的生命之旅,光明日报称他为“‘光明人’的好榜样”。光明日报编辑韩小蕙说,黎丁工作起来,“有一种舍身沙场的劲头”。不论刮风下雨,路途遥远,也不论假日年节,什么也挡不住他去跑稿子。跑回来每每先细读一遍,拿着毛笔把疑惑之处一一描画清楚,再在小样、大样上一遍遍地检查核对,直到准确无误地见报才能释怀。结交朋友、结交名家是黎丁等老一辈编辑的工作方式和优良传统,黎丁经常访问各界名家,组约稿件,文化界的人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活字典”。
点评:黎丁不仅是“‘光明人’的好榜样”,也是所有编辑的好榜样。他与作者交往的虔诚态度与高尚品格,核对稿件的认真负责精神,都是编辑的标杆。
☆何宗就:“从电视到大视频”
简介:8月27日,在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台长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做了题为《从电视到大视频》的演讲,他认为,从受众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分。受众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媒体信息,并力图获取最适合自身的信息服务形式。伴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视频传媒开始迈进无所不在、随时随地、海量多样、个性传播的“大视频”时代。在“超级编辑部”和台网一体化融合的基础上,电视台将可打造平台化的媒体服务,包括:(1)统一的内容平台;(2)基于受众收视行为的大数据平台;(3)跨媒体的多屏分发服务;(4)精准的版权和广告运营。
点评:受众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点播”视频节目已变为现实。电视媒体需要满足受众“点播”的需求,使自己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方式发生相应改变。
☆罗振宇:“未来商业的本质是基于人格层面的信任”
简介:2013年,“罗辑思维”发起的两次会员招募分别在5小时与24小时内入账160万元和800万元。今年6月,他在90分钟内售出了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系列实验的成功印证着他对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把握。罗振宇曾是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制片人,名字在央视滚动过多年,但他的人格除了身边几个人外乏人知晓,仅仅是个符号,是互联网突然掀开了这个幕布。他认为,未来商业的本质是基于人格层面的信任,“罗辑思维”形成的社群是高度契合、是有爱的,有爱就有信任。
点评: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对一些事情的解读常常是颠覆人的认知的,给人很多启发,他对智慧与人格的展现、对爱与信任的打造,创造了粉丝经济。但粉丝是否会产生审美疲劳等问题,是“罗辑思维”在喜新厌旧的新媒体圈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