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2019年11月)

2019-12-02 10:58:48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作者:

摘要: 11月优异策划    ☆新中国文学记忆,《光明日报》,5月17日-11月22日  简介:5月17日到11月22日,《光明日报》几乎每周在周五推出

 11月优异策划  

  ☆“新中国文学记忆”,《光明日报》,5月17日-11月22日

  简介:5月17日到11月22日,《光明日报》几乎每周在周五推出“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一唱雄鸡天下白”,特刊以《毛泽东诗词》开启文学记忆之旅,陆续回顾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之歌》等激荡人心的红色经典、《致橡树》《平凡的世界》等新时期文学作品、《三体》等新世纪文学作品。特刊基本每期聚焦一部作品,刊发一篇长文详细回顾作品创作、出版过程,配发一篇短评及梳理作品多种形式的传播与影响。

  点评:特刊拨动读者的记忆之弦,重温一部部在新中国70年历史中曾广泛传播和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作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备选策划:

  ☆“养老保障全球互鉴”,《瞭望》,11月11日,2019年第45期

  ☆“人脸识别的哲学”,《新民周刊》,11月4日,2019年第42期

  ☆“我们如何疗愈痛苦 走进心理咨询室”,《三联生活周刊》,11月18日,2019年第46期
 

 11月优异报道  

  ☆《阳澄湖里的“蟹污染”》,央视《经济半小时》,11月11日

  简介:伴随着大闸蟹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多,阳澄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深。为了防范水质变坏,当地政府部门从2001年起开始不断压缩大闸蟹养殖的围网面积。但是,最近几年周边村落的村民将自己家农田挖成池塘,引入阳澄湖水养殖大闸蟹。记者用无人机拍摄发现,周围村落被星罗棋布的螃蟹水塘团团包围。池塘里的螃蟹用鱼和玉米来投喂,池塘里的水一年一换,养殖完的废水再回流到湖中,这样一来,养殖废水带来的污染还是还给了阳澄湖。

  点评:“蟹经济”日益红火,越发严重的“蟹污染”却未引起重视,这一报道聚焦了虽然有治理举措,但阳澄湖水污染一点没减少的怪象。11月12日,央视趁热打铁推出后续报道《阳澄湖:野蛮生长的农家乐》,关注农家乐排放的污水对阳澄湖水质造成的严重破坏。在当前乡村经济、全域经济发展的热潮下,央视的报道是一针“清醒剂”,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备选报道:

  ☆“记得——寻找‘张富清’式退休老战士”系列报道,《齐鲁晚报》,11月13日-18日

  ☆“‘明眸皓齿’工程”组合报道/汪子芳,《钱江晚报》,11月1日

  ☆《“梅姨”拐卖案:重逢家庭的另一场战役》/王翀鹏程,《新京报》,11月15日

  ☆《离“无塑开学季”还有多远?记者探访文具店——“三无”塑料书皮还在卖》/赵喜斌,《北京晚报》,11月6日

  ☆《“绑架”消费者,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依赖症”咋治》/郑生竹 潘晔 杨洋,新华社,11月20日

  ☆“电子烟乱象调查”系列报道,央广《新闻纵横》,11月1日、2日

  ☆《“朋友圈代写”服务调查:2.2元可买上百文案,“定制富人”有风险》/詹晨枫,《南方都市报》,11月5日

  ☆《房屋中介频频“爆雷”调查》/佘欣,《华商报》,11月4日

  ☆《4款奶茶不含奶,奈雪等14款无糖奶茶却含糖……》/张文章,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11月14日

  ☆《“明星村”高光之下烦恼多》/白明山 白田田,《半月谈》,11月15日

 11月优异评论  

  ☆《家是应该回而不是用来毁的地方》/张晓雨,《北京青年报》,11月15日

  简介:离家一个半世纪有余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最近正式“返乡”,与其他六尊已经回家的兽首铜像一起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反观如今的香港,有人却拼尽全力毁家,用暴力将自己的家园与同胞陷入混乱与恐惧中。当然,让香港重新回到正轨的良好愿望,正在为人们注入不向暴力低头的勇气。香港市民自发清理路障,香港城市大学的法治课在混乱中坚持完成。这些举动,有力讲述了家是用来回、用来守护的地方。在香港当下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期待更多人被唤起不向暴力低头的勇气,让更多文物、更多人回家。

  点评:这篇评论以马首铜像回归祖国与香港乱局做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凸显香港暴乱带来的严重伤害和非理性,呼唤爱国、爱家情怀。

  备选评论:

  ☆“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系列评论,《人民日报》,11月7日起

  ☆《关于增速,要正心态,更要燃状态》/沈仲文,《深圳特区报》,11月11日

  ☆《让劳模工匠在社会舞台找到“满满的存在感”》/林琳,《工人日报》,11月20日

  ☆《留住城市的烟火气,留住城市的魂》/辛省志,《南方周末》,11月21日

  ☆《物业管理满意度低 根源是维权难》/马涤明,《中国青年报》,11月7日

  ☆《莫让“财务戏法”成连续剧》/余颖,《经济日报》,11月14日

  ☆《教育减负是一场协同战》/周磊,《湖北日报》,11月1日

  ☆《让“盲道”成为互联网标配》/练洪洋,《广州日报》,11月8日

  ☆《深圳为什么要设立“企业家日”》/社论,《晶报》,11月1日
 

 11月优异理论  

  ☆《实现“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有机融合》/徐斌,《大众日报》,11月13日

  简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时代改革中,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制度完善发展的三个尺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建设的目的;而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果,又反过来确证中国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点评:这篇评论论述了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中国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为何科学合理等,分析了“制”与“治”的辩证关系,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解读及时深入。

  备选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何毅亭,《学习时报》,11月18日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张磊,《经济日报》,11月6日

  ☆《积极建设和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刘志彪,光明网,11月6日
 

 11月优异版面  

  ☆“选择上海就是选择更好的未来”,《新闻晨报》头版,11月7日


  点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办,以“拥抱进博,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19上海城市推介大会11月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1月7日《新闻晨报》的头版以“选择上海就是选择更好的未来”为标题,林立的高楼和竖排的一行行文字营造出上升之感,大写和小写字母组合的“Shang Hai”穿插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中。“选择上海,会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丰富的数据场景、给力的创新协同”“上海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了今天”等话语,标示出上海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版面设计独具一格,是对新闻的恰当导读和对上海形象的有力诠释。

  备选版面:

  ☆“记者节,我们为自己打call”,《贵州都市报》头版,11月8日

  ☆“一‘桐’祈愿和平”,《现代快报》头版,11月19日

  ☆“高空抛物入刑”,《银川晚报》头版,11月15日

  ☆“秋叶缤纷”,《楚天都市报》头版,11月20日


 11月热点网议  

  ☆网红直播带货乱象多

  简介:今年“双11”,阿里巴巴称开场1小时03分,淘宝直播引导的成交就超过去年“双11”全天。“长袖善舞”的主播,正成为带货的重要渠道。不过,高额佣金激励下,涉嫌虚假宣传、刷单等乱象的当红主播频现。近两三个月来,直播卖货事故接连发生。“口红一哥”李佳琦将“阳澄状元蟹”指为“阳澄湖的大闸蟹”,在另一场直播中演示不粘锅煎鸡蛋,却现场粘锅。另一网红带货主播雪梨的“刷单”疑云引起轩然大波。拥有上千万粉丝的主播天津李四推荐了“田哥大闸蟹”,之后很多用户表示发货延迟、缺斤少两,有人称收到的16只大闸蟹中有7只死蟹。

  点评:网红直播带货与传统的电视购物相比,优势大增,但乱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对这一传播行为与商业利益直接勾连的新事物,急需加强监管,给乱象亮“红灯”,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和惩戒机制,引导其良性发展。

  备选网议:

  ☆35岁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追我吧》时心源性猝死

  ☆深圳女孩科隆街头怒怼香港示威者,被赞“最美女孩”

  ☆医生飞机上用嘴帮排尿困难老人吸尿

  ☆英国货车惨案遇难者为非法移民,被证实均为越南人

  ☆王思聪多次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称“喝风辟谷”能治病公司被取消双创补贴

  ☆12岁智障少女遭性侵两度怀孕

  ☆征文比赛湖南作协副主席拿50万元大奖,网友挑错50处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多篇论文被质疑造假


 11月传媒人物  

  ☆陈铎:“心里有观众,才能最终赢得观众”

  简介:最近,陈铎入选“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陈铎1939年生于上海;1958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电视工作者;1959年主演我国第一部大型直播电视剧《新的一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83年解说的《话说长江》风靡全国,该片创造了纪录片收视传奇。

  点评:陈铎在不断探索创新中与新生的电视一起成长,深刻意识到电视人心里有观众,才能最终赢得观众。《话说长江》首次尝试纪录片主持形式,他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声音,成为很多国人心中温暖的记忆。

  ☆何道宽:“对于学术,我甘坐冷板凳”

  简介:深圳大学教授何道宽是“国内引进麦克卢汉第一人”。他1959年进入四川外国语学院英文系,1978年攻读南京大学英语系硕士,1980年公派赴美访学。1993年成为深圳大学教授,将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翻译、英美文化、比较文化研究带到大学课堂。他到深圳大学后,一共出了80多本书,退休之前只出了5本,其余的书都是退休以后出的,平均每年翻译一百多万字,因此被深圳大学的学生称为“百万教授”。

  点评:退休后,何教授常常每天晚上9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写作,将退休时光变成了翻译学术著作的黄金时间。他的勤奋与专注令人叹服。

  ☆徐勇:“如果不是因为对纯粹新闻的忠诚,我们无以支撑”

  简介:11月20日,新华社国际部专稿中心主任、高级编辑徐勇在办公室突发心梗离世,享年56岁。不少同事及同行纷纷写文章纪念这位一直工作在国际新闻一线的老记者、老编辑。徐勇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工作,曾任驻外记者,擅长国际新闻特稿写作。

  点评:很多年轻同事追忆徐勇改稿时的严厉。他对纯粹新闻的执着,对文字洗练、干净风格的追求,影响了很多新华社的年轻人。痛别徐勇,新闻人当且行且珍惜。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