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2020年7月)

2020-08-17 09:59:14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作者:

摘要: 7月优异策划    ☆暴雨考验,《新民周刊》,2020年第25期,7月13日  简介: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这句歌词可以拿来形容6月以



 7月优异策划  

  ☆“暴雨考验”,《新民周刊》,2020年第25期,7月13日

  简介:“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这句歌词可以拿来形容6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遭遇的暴雨洪涝灾害。截至7月3日,26个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121人死亡或失踪,87.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万间房屋倒塌,全国防汛抗洪形势面临严峻考验。这期专题包含《直击重庆:密织防控网络,迎战特大洪水》《“三峡门户”宜昌:1号洪水过后》《三峡大坝拦截“长江一号洪水”》《暴雨倾“缸”的中国,防汛形势严峻》《全球极端天气为何扎堆而来?》等文章。

  点评:封面图片呈现了让人揪心的画面:昏暗的天空中暴雨如注,街道上车辆和行人被半淹在积水中。专题文章用细腻的文字和大量现场图片记录了灾难中的众生相和抗击洪涝的种种努力、三峡大坝怎样发挥了拦截洪水的作用,并站在全球视角分析了极端天气变化趋势,提出我们的防汛抗洪体系如何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这一紧迫的课题。

  备选策划:

  ☆“99年党历经的磨难与挑战”,《人民论坛》,2020年7月上,7月16日

  ☆“‘菜市场,升级吧!’”,《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第14期,7月9日

  ☆“‘强省会’时代”,《南风窗》,2020年第14期,7月1日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29期,7月20日


 7月优异报道  

  ☆《不一样的就业形态来了》/金春华 陈佳莹 张恺悦,《浙江日报》,7月14日

  简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被摆在突出位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今年的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今年一季度,浙江省登记失业率2.28%,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登记失业率不升反降的背后,是新就业形态的茁壮成长。核酸检测员、在线学习服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网店美工、带货主播、滴滴司机、兼职快递小哥、人工智能培训师、供应链管理员等新职业吸引了大量就业。组织内就业正转变为多平台就业、灵活就业,就业与创业正在快速融合。

  点评:记者走进就业群体进行了深入调查,灵活的新就业方式让很多因为疫情而暂时失去工作的人迅速找到了工作,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了收入。文章配发了“编者按”和“记者手记”,从个体遭遇看就业新变化,并进一步提出政府需要给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好的环境,引导求职者了解新职业,在劳动关系保护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报道既有趋势观察,也有问题分析,在疫情给就业带来严重冲击的形势下很有参考价值。

  备选报道:

  ☆《不同寻常的安徽歙县高考:暴雨洪水延迟考期 两场补考今日待续》/林子沛 吴佳灵 黄驰波 詹晨枫 杨峰,《南方都市报》,7月9日

  ☆《削减文山会海难在哪里》/张国栋 乔子轩 宋全浩,《中国纪检监察》,2020年第14期,7月17日

  ☆《0.5元一份!谁在出卖我们的人脸信息?》/颜之宏 闫红心 陈宇轩,新华社“新华视点”,7月13日

  ☆《疾控系统流调员抽丝剥茧勾勒疫情传播链条 “新发地”如何24小时内被锁定?》/李祺瑶,《北京晚报》,7月3日

  ☆《当中小企业“恋”上工业互联网》/王红军,《大众日报》,7月27日

  ☆《“明星夫妻官”成贪腐典型》/张笛扬 严胜男,《南方周末》,7月16日

  ☆《“温柔社交”背后的话术骗局》/俞文杰 李超,《中国青年报》,7月15日

  ☆《网上看病也能用医保!互联网医疗来了,你最关心啥?》/张尼,中国新闻网,7月26日

  ☆《直播带货“带”出犯罪如何治理》/毛亚楠,《检察日报》,7月2日

  ☆《特殊就业季上演“表格就业”?》/刘芳洲,《半月谈》,2020年第13期,7月10日


 7月优异评论  

  ☆《“宣扬仇恨”不是“出圈”,而是越界》/王钟的,澎湃新闻,7月24日

  简介:7月22日,@微博管理员发布《“宣扬仇恨”行为界定及开展专项整顿的公告》,提出将对宣扬仇恨引发对立的行为进行清晰界定,并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顿。明星、体育、游戏等领域中的粉丝群体,以及在性别、动保、宗教、种族、地域等话题中的相互攻击及不友善行为的治理,缺少治理的规则和手段,是微博社区秩序治理的难点。部分极端群体为了狭隘的小群体利益,甚至攻击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官微,干扰其正常办公秩序。只有把乌烟瘴气的言论清除出微博舆论场,才能让人们找到“好好说话”的状态。每个互联网用户都要明晰责任、守住心中的善意与理性,否则谁都可能被极端言论裹挟和吞噬。

  点评:近段时间以来,微博舆论场中一些粉丝群体为了偶像爆发冲突,Papi酱因为孩子冠夫姓而被贬低为“婚奴”,以及一些伤害人们感情的“地域黑”等现象,制造“想象的对立”。这篇评论以微博官方的整顿措施为由头,针对这些乱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与分析。

  备选评论:

  ☆《穿着旗袍陪考,真的好?》/李泓冰,人民网评,7月10日

  ☆《用政府过“紧日子”换民众过“好日子”》/王琳,凤凰网,7月24日

  ☆《“一人抛物全楼测DNA”是否可行》/张田勘,《北京青年报》,7月27日

  ☆《让“锈带”成为“秀带”》/姚雪青,《人民日报》,7月6日

  ☆《她没能走上考场,但所有人都给了她满分》/曹林,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7月9日

  ☆《95号段诈骗电话为何禁而不止》/殷呈悦,《北京晚报》,7月23日

  ☆《杭州女子失踪案:别让全民破案变成集体狂欢》/王梓佩,南方网,7月24日

  ☆《“天才少女”背后那些忽悠人的“大师们”》/狄宣亚,《新京报》,7月21日


 7月优异理论  

  ☆《全球疫情“新的危险阶段”的国际抗疫合作》/王磊 陈倩文,光明网,7月2日

  简介:最近世卫组织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正在加速,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面对疫情防控和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重要任务,接下来国际抗疫合作的重点可放在以下领域。第一,加快研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是重中之重。第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多边主义的有效性。第三,各国应着眼后疫情时代,从根本上提升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水平。第四,国际社会要加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政策协调力度,降低疫情的负外部性。

  点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波浪式扩散,民众因心理疲惫和警惕性下降给疫情传播带来巨大空间。疫情防控和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很难平衡,而且疫情被一些国家严重政治化。文章深入分析了疫情扩散的严峻形势和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国际抗疫合作的合理化建议。

  备选理论:

  ☆《深刻理解“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丰富内涵》/袁赛男,《经济日报》,7月21日

  ☆《“好政治”的特性究竟是什么》/杨光斌,《北京日报》,7月13日

  ☆《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建设》/徐进,《学习时报》,7月24日


 7月优异版面  

  ☆“火星,我来了!”,《科技日报》,7月24日

  点评:7月2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胖五”)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一版面布局错落有致,对这次发射和探测任务进行了通俗、简略而又提纲挈领的科普:一是发射速度、轨道以及时序;二是“胖五”的组成与改进;三是奔“火”时间的选择与路上的全过程;四是火星车的构造与功能,让读者对此次火星探测有了具象的理解。

  备选版面:

  ☆“考生在答题,我们也来答几道”,《长春晚报》头版,7月8日

  ☆“欢‘影’回来”,《新消息报》头版,7月21日

  ☆“纸间记‘疫’”,《广州日报》A6版,7月21日


 7月热点网议  

  ☆“3·15晚会”曝光9大乱象

  简介:受疫情影响,今年央视“3·15”晚会延期到7月16日播出,曝光了9大消费陷阱和黑产业链,涉及“汉堡王”偷工减料、过期面包照样用,养殖海参使用敌敌畏、抗生素,旧衣服没经过消毒被制成毛巾,手机软件窃取用户隐私,趣头条广告太假、没有资质也能发,嗨学网虚假宣传、学员退费难,万科精装房成“水帘洞”,宝骏汽车变速箱故障难解决,美容院设下消费“连环套”等问题。

  点评:央视“3·15晚会”今年已经走过30年,每年播出后都带来一阵冲击波,曝光的一些黑幕超出人们的想象。也有网友认为今年的“3·15晚会”不如当年,如拍打的是“小苍蝇”、央视发现问题与曝光之间的时延太长、被点名的企业回应敷衍等。为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3·15”晚会可以寻求新的突破,比如每月15日固定播出一期,做到曝光问题及时化、常态化;在“3·15”这天播出对以前曝光问题的回访,督促监管的完善,做到维护公共利益长效化,观众将不是因为问题被曝光而高兴,而是因为问题被不断解决、管理机制更加健全而兴奋,真正达到“晚会”的欢乐效果。

  备选网议:

  ☆贵州一公交车坠湖,系司机蓄意报复社会

  ☆苟晶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调查处理情况公布

  ☆腾讯与伪造老干妈公章的骗子签广告合同

  ☆汪涵、刘国梁代言的金融平台“爱钱进”爆雷

  ☆继新闻学后,清华大学宣布本科停招会计学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多项获奖作品遭质疑

  ☆中美互关对方一处领事馆


 7月传媒人物  

  ☆沈力:“荧屏第一人”病逝,《夕阳红》成温暖记忆

  简介:7月28日,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沈力病逝,享年87岁。1958年25岁时,沈力因为端庄大方的形象被选为我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50岁时,她担任首个电视专题栏目《为您服务》主持人;60岁时被返聘主持《夕阳红》,被观众誉为“良师益友”。沈力曾这样来总结自己的电视生涯:“主持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点评:沈老的播音与主持和蔼可亲、真诚朴实,感谢沈老的开创性成就和给几代人留下的温暖记忆。

  ☆杜骏飞:加盟浙大入选领军人才,“杜课”公号更新已近千期

  简介:7月14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确认,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1月发布的《浙江大学2019年第二批求是特聘学者(含文科领军人才)入选名单公示》显示,他已入选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此前他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去年4月卸任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他2016年11月创办的“杜课”公号如今已坚持更新近千期,接近他“一千零一夜”的目标,内容包含人文素养、思维方法、人生答疑、职场建议等广泛的问题。

  点评:杜骏飞教授有着深厚的社会学底蕴,曾提出“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期待他把新闻学带入更广阔的领域。

  ☆张振国:天命之年后辞官为民笔耕,鲐背之年后辞世风范永存

  简介:最近,91岁的人民日报老记者张振国病逝。1982年,53岁的他调入人民日报社安徽记者站任首席记者,之前职务是马鞍山市委常委、秘书长。他曾表明辞官从文的心迹:“此生不爱求官禄,只愿为民作笔耕。”他到人民日报社也是感动于报社求贤若渴。做新闻,张老善“抓活鱼”,内涵有三:一要别出心裁,二要放长线钓大鱼,三要把活事写活。“撒自己的网,捕四海的鱼,眼尖鼻灵下手快,不拘一格抓新闻。”

  点评:“五十而知天命”,“命”是“命运”还是“使命”?张老在天命之年后的人生转折生动地诠释了后一种理解。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