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融媒人才 > 正文

“直播+”模式下节目主持的演变及发展路径

2020-12-22 18:54:1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中   作者:徐童

摘要:  融媒体时代,传媒领域产生了深远且全面的变革。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以网络直播为鲜明特点的直播+融媒浪潮,如直播+

  融媒体时代,传媒领域产生了深远且全面的变革。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以网络直播为鲜明特点的“直播+”融媒浪潮,如“直播+电商”“直播+娱乐”“直播+新闻”,一系列具有典型互联网特点的直播产品层出不穷,网络直播类产品的创新生产与研讨亦引发关注。在这一影响下,传统播音主持理论中节目主持的生产样态、呈现特点及其适用方法也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对“直播+”模式下节目主持的样式转变及其特征流变进行阐述,探讨在网络直播语境下所适宜的节目主持发展路径,以此提升在“直播+”模式下的主持传播力和话语影响力。

  “直播+”模式下节目主持的样式转变

  1.以“直播+电商”为特点的产品推荐类

  所谓产品推荐类,是指在“直播+电商”模式下兴起的电商直播节目主持,如淘宝直播、京东商城、网易考拉等电商平台,以高关注度和高转化率吸引大量传统媒体主持人试水转型。尤其在疫情背景下的央视新闻直播带货,形成网络红人与传统主持人相互依存的直播热象。

  “直播+电商”模式下的节目主持,一般由单人主持或多人搭档,通过节目把控、流程引导、交流互动、产品体验等形式,提升受众的直播认同和产品认可,以达到产品购买和资本转化的目的。与传统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不同的是,产品推荐类是一种以产品推荐完成消费社交的主持行为,主持人从节目主持者转变为产品推荐者。其工作重点并不在大篇幅的主持说辞上,而是在产品体验和受众互动上,通过直接试吃或使用的方式代替受众亲身体验所推荐的产品,形成主持人与受众间的双向互动,以此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和购买热度,提高直播效果。主持人的主持属性较为隐性,而商业属性和社交属性较为鲜明。

  2.以“直播+娱乐”为特点的娱乐互动类

  网络直播高互动性可以引发较强的游戏娱乐效果,使得“直播+”模式下的娱乐互动类也成为节目主持的典型样式之一,各类直播平台均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直播节目模式。如芒果直播曾推出快乐男声粉丝线上互动直播;酷狗直播以酷狗音乐为主体,为排行榜歌手或平台合作歌手进行打榜直播。

  和过去的泛娱乐直播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以娱乐互动完成情感社交的主持行为,主持人的主持属性和社交属性较为鲜明。因为除了完成常规的流程衔接、嘉宾访谈、游戏设置等主持工作之外,一般还会手持直播手机注意粉丝评论,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实际上是以主持人为中介,以嘉宾为主体,通过音乐、舞蹈、游戏等娱乐形式实现受众对嘉宾的情感连接,形成主持人、受众、嘉宾之间“三位一体”的循环互动,以此达到最佳的娱乐互动效果。

  3.以“直播+新闻”为特点的新闻直播类

  在媒介融合驱动下,“直播+新闻”成为主流直播样式之一。各大媒体平台依托自身的用户基础与生产优势,在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表现活跃,如央视新闻在自媒体平台推出《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再走长征路》《遇见乌镇——带你体验乌镇的互联网生活》,实时展示现场情况。直播平台可以借助媒体的专业团队提升内容质量,媒体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的巨大流量取得传播效果。

  新闻直播类的节目主持,在形式上更趋近于传统电视节目主持,因为此类节目更侧重于新闻事件本身,一切主持活动皆为新闻内容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以新闻直播完成信息社交的主持行为,主持人依然是网络直播环境下的空间引导者和信息传播者,新闻属性较强。不过,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当下的新闻直播已逐渐向人格化、互动化倾斜,主持人也在尝试用更为鲜明的主持方式、轻快松弛的主持风格、亲切活泼的语言表达,呈现更多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闻产品。

  “直播+”模式下节目主持的特征流变

  1.直播与社会场域拟剧化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本身就具有表演性。生活犹如剧场,在面对面的符号互动背后有更为庞大的背景,这便是由互动者之间所营造的一种拟剧化场域。过去的节目主持往往依托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塑造了一个个固定演播室的主持场域,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演播室场域被打破,主持活动被放置到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于是整个社会都成了可供“表演”的场地,构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拟剧化融合。

  在这样的拟剧场域里,新闻事件发生地、直播所需场地、甚至一个简单的办公室都可能成为主持场地,而所需设备器械等物资、前期后期工种及工作人员等“表演”成本也被大大缩减。同时,这种拟剧模式下的互动不再是拟态的、虚构的,而是真实可见的,受众通过弹幕、评论、点赞、购买等行为直接参与并表达意见。主持人也不再是孤独的表演者,而是和受众成为场域中的共同表演者,借助直播中持续、临时且没有界限的互动,实现“直播+主持”这一拟剧化的“社会表演”。

  2.主持与受众关系亲缘化

  “小哥哥”“小姐姐”“宝宝”等这些从“饭圈”(饭,即fan的音译,指粉丝)兴起的网络称呼,已经将传统家庭环境中的亲缘性称谓变为网络平台中广为熟知的社交符号。在这种亲缘性交际符号的帮助下,主持人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快速构建一种虚拟的亲密关系,在“直播+主持”场域里营造“全网一家亲”的热烈氛围。

  如央视新闻直播中就有过这样的表达:“现在有个漂亮的小姐姐正在进行安检”,用“漂亮的小姐姐”这种典型的网络亲缘性称谓,不仅是为了转移直播镜头进行相关画面解说,更是以易于亲近的网络用语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为受众营造临场化直播和在场感情。因为主持人和受众的亲近感越强,受众的参与感和黏连性就越强,内容接受度和信息转化度也就越高。通过亲缘化构建网络直播中的互动强关系,往往在大时段直播中帮助主持人增添话语色彩,使受众维系在主持人所构造的网络亲缘关系里,持续不断地观看直播内容,增强直播效果。

  3.演绎与社交功能融合化

  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多维传播语境中,受众对休闲放松的单一需求已经转变为表达社交的多元需求。因而在“直播+主持”模式中,要逐渐增强角色演绎等个人外化功能和社会交际等职业内在功能的多重融合。

  在直播场域中,主持人借助自我呈现不断塑造角色意识。通过流程串联、话语引导、采访提问等语言传播活动,加上“角色”扮演、体验展示、临场互动等非语言传播活动,不断强化自我的角色演绎功能,对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同时,在直播过程中不断引导受众参与互动,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成为直播社交中的一环,“共享”着由主持人所塑造出的直播场域,并利用弹幕、评论、点赞等形式实现跨越空间的无间隙互动,不自觉地迎合了主持人内化的价值观念,由此,个人主持行为被转化为集体社交行为,实现节目主持中演绎与社交功能的融合。

  “直播+”模式下节目主持的发展路径

  1.立足节目定位,推动人格化主持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往往是节目推动者,以内容为中心实现节目意图。但在“直播+主持”模式下,摒弃了较为繁杂的前期和后期工种,主持人被推到了节目中心,成为整个直播过程的实现者,主持人是否有足够吸引受众的能力,甚至已经成了直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因此,网络直播语境中,主持人应该是一个人格特征鲜明的“人”,立足于节目定位,推动人格化主持。

  这里的人格化,不是抵触合理共性的“特别、自我”,也不是背弃主流意识的“新奇、抢眼”,更不是浅薄恶劣的唯“个性”至上,而是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依附于节目主旨立意和典型样式,通过鲜明的性格特点、独特的话语表达、鲜活的身份魅力,塑造人格化的网络直播节目主持。如“偶买噶(OMG)”“买他”的夸张式李佳琦,“si不si撒”“闹心啊”的善怼式小颠儿老师,都用很有特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吸引大量受众。未来融媒体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各家媒体平台人格化产品的竞争。“直播+”模式下的节目主持,也应秉持人格化、典型化特点,形成不断圈粉的主持创作风格。

  2.适当降低主持姿态,提升身份认同

  当网络直播打破了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主持人得以借直播场域构建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拥有着传统媒介生产力和话语权的主持工作者要学会脱离“固有姿态”,适应在互联网生态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网民的社交逻辑,用去主权化和被隐喻化的主持身份,借平等、真实、舒适的主持风格拥抱网络直播受众。

  在“人人都是主播”的互联网环境下,化妆、穿衣、吃饭等个人私域行为也成为一种网络社交方式。主持人不再是遥远神秘的人物,而是可以通过一部手机直接亲近的普通人,在镜头前展示着无异于常人的真情实感,讨论着妆容、饮食、交友等常态话题,甚至有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所摒弃的口误等“犯错”行为。其身份构建、话语表达、性格展示、情绪宣泄都被网络直播场域放大,展现在受众面前,塑造有真情实感的直播风格。再借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带领受众引发一场情感宣泄的狂欢,提升网络社交文化下“直播+主持”的平等互动和情感贴近。

  3.主持节奏短趣快新,营造直播社交氛围

  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直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话语表达样态。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模态组合而成的网络直播,更容易迎合受众深度体验和碎片接收的使用习惯。因此,“直播+”模式下的节目主持要成为直播场景中的“点睛之笔”,摒弃长篇大论的说理,将移动变化的直播画面融入鲜活多元的直播内容,用较为精练的语言方式进行传达,节约受众的信息解读成本,营造良好的直播氛围。

  同时,伴随着受众的随时离开和重新介入,网络直播面临着固定用户的时刻流失以及潜在用户的重新加入。在分散又聚合的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必须建立独具特色的语言特征,以短、趣、快、新的表达节奏,在有限时间内做到信息输出的最大化,用分块又集中的话语信息契合受众的观看需求,从而在轻快愉悦的直播体验中建立一种良好的网络社交关系。

  参考文献:

  ①濮波:《社会剧场化:全球化时代社会、空间、表演、人的状态》[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页

  ②王越:《新媒体直播“播”出中国好声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6期

  ③朱传欣:《融合与抵牾——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的转型升级》[J],《中国电视》,2018年第4期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2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