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从“有机报刊”到“有机互联网”:媒介的有机性及其延伸

2022-03-11 17:10:12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3月上   作者:叶俊

摘要:  摘 要: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观点。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报刊的有机运动思想的解读,提出了媒介的有机性观点,并以此入手,从

  摘  要:“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观点。本文基于对马克思“报刊的有机运动”思想的解读,提出了“媒介的有机性”观点,并以此入手,从新闻传播、媒体融合、互联网生态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有机性,从而揭示从“有机报刊”到“有机互联网”的规律性变化。

  关键词:有机报刊;有机互联网;媒介的有机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现象、新应用不断涌现,“新媒体”的概念已难以认识这些内容丰富、表现多样的新事物,而需要我们找出人类媒介发展中的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就是深层次的媒介剖析。在当前媒介生态大变局的环境下,马克思在一百年多前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尽管针对的是报刊和事实真相,但其对媒介运行与发展的规律性启示,对我们更好理解媒介、理解互联网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真相的有机性:马克思“有机报刊”思想的多重意涵

  作为第一代大众媒体,报刊自诞生之后就承担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新闻的核心是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揭示事实的真相成为报刊的职责所在。但受报刊活动的各方面制约,如何报道事实、揭示真相一直是新闻界探索的课题。

  马克思提出的“有机报刊”思想从理论上、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1842年12月,马克思在主持《莱茵报》期间发表了驻摩泽尔记者彼·科布伦茨采写的两篇通讯,揭露该地区的柴荒问题和出版不自由,反映摩泽尔地区酿酒农民生活贫困。该省总督冯·沙培尔指责报道没有详尽地包括一切细节和全部原因,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此,马克思于1843年1月在《莱茵报》发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马克思在文章里根据摩泽尔河沿岸地区酿造葡萄酒农民的贫困状况的大量材料,分析了劳动群众在物质上的极端贫困,用摩泽尔记者的名义有力地抨击了普鲁士的社会制度。这篇论文和1842年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一起,无论是对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形成,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证实的,马克思后来不止一次地向他说过:“正是对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泽尔河地区农民生活的状况的考察,促使他从纯粹研究政治转而研究经济关系,从而研究社会主义。”[1]其中,文章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成为马克思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报刊的有机运动”有多重意涵。首先,新闻的真相具有复杂性。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受到人的主观性和认知能力的制约,揭示事实的真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正因如此,“一个新闻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根本就不必随时准备详尽无余地叙述事情的一切细节和论证全部原因与根源。何况这样做需要许多时间和资料。”[2]其次,新闻的真相具有过程性。新闻报道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但因为事件的发展是动态的,这种追求也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媒体要根据事实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新闻报道,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全部报道。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3]再次,新闻的报道具有整体性。由于媒体之间定位不同,媒体内部分工不同,单一媒体和记者只能完成新闻的部分报道。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中的一小部分”,这一有机运动“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 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4]。

  由此可见,马克思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针对的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和新闻真相的揭示,但这种“有机运动”也暗示着一个更高的命题,即“报刊的有机性”或“有机报刊”。具体来说,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都是新闻业中的“有机体”,无论是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其他新闻活动,都依赖于各个“有机体”的总和,每家媒体、每个记者的侧重点不同。多数新闻在开始阶段,由一家媒体率先报道,其他媒体随后跟进,且因为各家媒体的定位不同,其新闻取向就不同,所关注的点也不同。正是有了不同媒体的不同关注点,才实现了报道的总体性,动态、完整地报道了客观事实。

  媒介的有机性:媒介自身的关系网络及其价值

  受媒介自身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报刊的有机运动”针对的是报刊,但这种“有机性”揭示的是媒介自身的内部规律,而不停留于报刊。这种“有机性”指的是由各种不同媒介及其所处环境、媒介内部、媒介之间所构成的媒介生态的有机性。尽管表面看,彼此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因共处同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不同媒介及内部各元素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媒介的有机体。

  媒介有机性的提出源于“报刊的有机运动”这一元思想,是“有机报刊”的延续,囊括全部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在新闻实践中,媒介有机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有机真实。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性存在,而“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5]。这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真实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理解,且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新闻真实本质上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趋向一致的过程,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杨保军把这种真实称为“有机真实”,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新闻真实实现的主体方式、媒介方式、符号方式、文本方式及其背后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其实质“是在不同报道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呈现的真实”,“是在不同媒介方式、符号方式、文本方式有机互动中呈现的真实”[6]。其次是有机新闻。有机新闻针对的不是新闻真实性,而是媒体如何报道社会、呈现社会、记录社会。新闻媒体面向整个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每天都有无数变动的事实发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呈现。在此背景下,新闻报道要反映社会,记录历史,需要各种媒体、各类新闻的互补,单一新闻只是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个有机体存在。再次是有机活动。新闻媒体的活动是全部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而存在,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因此,新闻媒体的活动是有机的存在。

  除了新闻媒体的有机性外,一切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都有有机性。从人类产生传播行为开始,无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达媒介,还是甲骨、竹简、纸张,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介载体,其内在结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等都具有内在的有机性。媒介有机性的价值在于,无论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如何发展,我们都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新媒介,科学地使用新媒介,同时,在运用媒介时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媒介功能,更系统地开展媒介行为,从而使媒介行为更好地嵌入社会系统。

  有机的互联网:“有机报刊”的互联网呈现

  随着互联网及媒介技术的快速更迭,新的媒介技术、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层出不穷,互联网及系列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已经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深深嵌入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互联网、新媒体展开各种前沿研究,但由于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学术共识不够,呈现出一种追逐热点的研究现象,急需从规律性、理论性层面予以审视。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提出的“有机报刊”思想,所揭示的是报刊报道新闻事实的真实性的规律。这一思想及其所揭示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是由此而延伸出的“媒介的有机性”,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无论是互联网新闻传播,还是媒体融合,抑或整个互联网生态,都呈现出“有机性”,“有机互联网”已经浮出水面。

  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新闻真实的有机性更加显著。在互联网上,有些新闻一开始可能会出现报道偏差,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后续报道和网友补充等等,都会弥补这些偏差,不断还原事实真相。互联网经常出现的所谓“反转新闻”就是如此。这是因为,新闻事件刚发生或被报道时只是一个苗头或一个点,这既可能是真相也可能是假象,需要各大媒体和网民跟进,逐步还原事实真相。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可以利用各自优势,对新闻进行全方位剖析。无数的网络媒体、平台、网民都是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有机的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

  在媒体融合上,融合发展内在的“有机性”也日益凸显。从媒体融合到构建全媒体体系,其核心在于打通新旧媒体、不同媒体、不同渠道、不同平台、不同要素、不同方式之间的壁垒,建立起新的媒体内部和外部关系。在媒体融合中,大到一家媒体,小到一个自媒体账户、一个网民、一款融媒体产品,其中无不包含着各种关系要素的重塑。在这里,各个要素就是一个个“有机体”,媒体融合就是要通过新的机制有效聚集各个“有机体”,打造出新的媒体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有机融合”。

  就整个互联网生态而言,同样蕴含着“有机性”。互联网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并非同一层面概念,而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更具完整生态的媒介空间。互联网技术是与印刷术、无线电技术一样的颠覆性的技术,互联网世界是几乎可以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其中不仅有众多的传播平台,更有各种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乃至生活的要素,且个人或组织在互联网上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要素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有机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例如,当前业界焦点议题“元宇宙”就是“有机互联网”的体现。这种看似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一方面,与现实世界一道构成人类世界;另一方面,“元宇宙”由虚拟世界中无数纷繁复杂的、彼此交织的有机体组成。如果缺乏互联网的有机性,没有“有机互联网”作为基础,“元宇宙”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马克思新闻思想的起源及其转型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6.

  [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1.

  [5]叶俊.新闻的有机运动:新闻真实的概念与实现方法[J].编辑之友. 2016(04):48-51.

  [6]杨保军.论新闻的“有机真实”[J].新闻大学. 2020(01):40-52.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