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首页>传媒骄子 > 正文

张建松:海洋新闻使者

2015-10-10 00:31:4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葛蕾

摘要:  “我是一名记者,如实记录国际救援行动中的每一个镜头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再危险我也要去。” ——张建松

  ● 葛  蕾

  她热爱海洋、执着于海洋报道,在成为新华社记者6000多天的日子里,至少有600多天是在大海上度过,采访足迹从南极到北极,踏遍东海。她是新华社历史上首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也是首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她还是我国首次公开发表的钓鱼岛巡航照片拍摄者。作为我国海洋维权的历史文物见证,她的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她,就是新华社上海分社调研部主任兼政文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张建松。

  走南闯北,她是我国极地考察新闻报道最多的记者

  当记者,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不可替代。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张建松有过彷徨,甚至想过放弃。张建松的先生常年在海外留学工作,她曾不止一次漂洋过海去探亲。隔着大海眺望祖国,总让她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隔着大海思考人生,也让她更加珍惜记者这个职业。张建松最终听从内心召唤,回到新华社上海分社,全心全意投入到海洋报道。

  1997年进入新华社,为了实现到南北极采访的梦想,她“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07~2008年获准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当时她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2010年,张建松申请参加了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成为新华社历史上首位抵达北极点进行新闻报道的女记者。2013~2014年,张建松主动申请参加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

  在每次艰苦的南北极科学考察中,张建松作为随队记者,充分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克服了晕船、感冒、通信不便、体力不支等种种困难,一人承担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三重职责,播发大量全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考察队员中留下良好口碑,被评为优秀考察队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国家海洋局主编的《冰海荣光》一书中,称赞张建松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现代海洋报道领域综合素质优秀和极地考察新闻报道最多的记者。

  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中,张建松跟随“雪龙”号进行首次环南极航行,一路航经24个时区,时差混乱,晨昏颠倒,频繁遭遇气旋,五脏六腑都被颠簸得“摩擦起电”、心烦气躁。在160天异常艰苦的工作状况下,张建松共采写发表了160多篇稿件,发表670多张照片,播发40~50条音视频稿件。此外,还采写了6篇新华社内参、4个社办报刊专版以及10万多字南极日记。在后方编辑配合下,播发了大量的新媒体报道。在最忙碌紧张的时期,张建松每天都是在吃着救心丸的状态下超负荷坚持工作。

  “雪龙”号在首次环南极航行过程中,成功援救了俄罗斯在南极遇险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撤离重冰区的时候,“雪龙”号自身被困受阻,引起全国人民极大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做出批示,国家海洋局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雪龙”号脱困应急小组。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雪龙”号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自主脱困、成功突围。在圆满完成南极考察任务,返回澳大利亚珀斯港的时候,还紧急接到搜寻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任务,又重返南大洋。

  张建松亲身经历、全程报道了这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在当时国内外舆论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她把握大局、临阵不乱,在南极一线采写的新华社独家报道,生动而很有分寸地掌握了报道节奏,把握了政治大局,在国内外舆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面引导了舆论,得到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赞扬。

  为了确保国际救援行动万无一失,“雪龙”号上的直升机将俄罗斯船上52名被困人员营救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之前,考察队组织了海冰先遣队在南极冰面上进行前期的各项准备。这项任务要冒着生命危险,没有计划让记者参加。在得知消息后,张建松第一时间冲到驾驶台找到领队,主动请缨,一定要一起去。她说:“我是一名记者,如实记录国际救援行动中的每一个镜头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再危险我也要去。”再三坚持下,她成为海冰先遣队唯一的女性,脖子上挂了两台专业相机,肩挎一个摄像机,左边口袋放着铱星电话,右边口袋放着对讲机,手上拿着出镜话筒,全副武装登上了直升机。

  那次海冰救援惊心动魄。张建松回忆说:“我当时从直升机的窗口清楚地看到,直升机的一个轮子刚刚落到冰面,立即就陷下去了一大半,非常紧张。好在驾驶员临危不惧,立即将直升机提升起来,保持住平衡,悬停在冰面。”

  从直升机上跳到冰面上,厚厚的积雪几乎没到了张建松的腰间。直升机的双层旋翼吹起巨大的风,刮起了一阵猛烈的“冰雪风暴”,劈头盖脸地打来,让人挪不开步子、睁不开眼睛。科考队员们冒着巨大的危险,极其艰难地从机舱卸下木板和科考仪器。张建松也几乎是连滚带爬,把他们的勇敢行为用自己的镜头拍摄下来。由于表现突出,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代表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极地考察座谈会的时候,张建松代表考察队向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赠送了纪念相册。

  “雪龙”号成功救援在南极被困的俄罗斯船人员,为我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极地大国的良好形象,在我国现代航海史上、极地科考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建松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大量珍贵影像资料、科考队员签名的“建松带你看南极”和“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息”两面旗帜捐赠给国家海洋博物馆,作为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负责人、天津市海洋局巡视员孙玉瑄表示,此次捐赠活动开辟了国家海洋博物馆向新闻媒体征集展藏品的先河,体现了新华社关心支持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新华社记者关心支持国家海洋博物馆建设的奉献精神。

  踏遍东海,她是我国第一个拍摄报道钓鱼岛巡航的记者

  记者的天职,就是应该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中。18年的采访报道,让张建松深信:无论多大的新闻事件,人始终都是新闻的灵魂。无论是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的科考队员,还是奋战在海洋一线的维权执法队员,他们许多人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对真理的坚守、对梦想的追求。这种信念也深深感染着她,激励着她。

  她曾经登上中国海监固定翼飞机亲历空中巡航,曾经乘坐直升机抵达中韩有争议的苏岩礁、日向礁上空,曾经到东海油气田钻井平台上采访一线工人,曾经到上海的领海基点佘山岛采访坚守的海洋观测员。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以后,张建松先后五次乘坐中国海监船、中国渔政船、中国海警船到钓鱼岛海域采访,是我国第一个拍摄报道钓鱼岛巡航的记者。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悍然宣布购买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的“国有化”。为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中国海监船两个编队启程奔赴钓鱼岛海域进行维权巡航,张建松千方百计登上了中国海监50船。

  这次巡航是日本宣布将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我国政府发表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声明以后,中日两国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第一次正面交锋。当时气氛剑拔弩张,会不会在海上擦枪走火,谁也没有把握。张建松和全体海监队员一样,勇敢地奔赴钓鱼岛海域,宣示我国的主权。进入钓鱼岛海域后,中日船只紧张对峙的时刻,也是她工作最忙的时刻。第一时间发出新华社快讯后,她赶紧拿起相机确保在第一时间拍摄到精彩照片,肩上跨着一个摄像机,拍完照片后,赶紧拍摄视频,把所有精彩的画面抢到以后,最后再写详细的文字稿。

  在紧张的钓鱼岛巡航中,张建松充分展现出一位优秀新闻记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人胆识。她说:“进入钓鱼岛领海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日本海保厅的船阻挠叫嚣,也不是日本飞机在头顶盘旋呼啸,而是钓鱼岛的美!作为一名记者,我一定要把钓鱼岛的美拍出来,让全国人民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她拿着相机走下舷梯来到底层甲板,选择角度,屏气凝神,非常镇定地等待海鸟飞过镜头,按下快门。她精心拍摄的这张美丽的钓鱼岛照片,后来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的封面。

  张建松拍摄的另一张经典照片是中国海监15船在钓鱼岛最高峰——高华峰的脚下巡航,当时距离钓鱼岛1.55海里。这张照片经新华社播发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大幅刊登。这是我国媒体首次公开发表的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巡航、距离钓鱼岛最近的一张照片,后来入选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并成为新版记者证的防伪照片之一。新华社也在历史上第一次用“钓鱼岛”的电头发出电讯稿,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主权。

  中国海监“9·14”钓鱼岛巡航是我国在钓鱼岛斗争关键时刻一次精彩的“亮剑”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彰显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意志。这次巡航在中日关于钓鱼岛的斗争中、在中日关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蛇年春节,张建松放弃和家人团聚,登上中国海监137船,报道海监队员在钓鱼岛海域巡航过年。冬季的钓鱼岛海域天气极其恶劣,七八级大风是家常便饭,海面上雾气蒙蒙、恶浪滔天。在绕岛巡航中,海监船时而顶着风航行,此时船身就会前后摇晃,船头在波涛中起起伏伏;时而横着风航行,此时船身就会左右摇摆,最大的时候摇摆幅度达到三四十度,人在船上根本站立不稳。在极其恶劣的海况下,张建松坚持采访、写作、拍摄。她和同事们充分发挥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优势,在网上征集中国海监船钓鱼岛巡航的春联,引起网上热烈反响,成为蛇年春节网上的热点话题。

  走向社会,她是用多种方式宣传海洋的专家型记者

  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张建松共采写了上百篇关于海洋问题的内参稿件。在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建造破冰船、中菲黄岩岛、中日钓鱼岛、南极外大陆架、北极航道、北极黑炭等诸多海洋热点问题上,深入采访,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她充分发挥记者联系面广的优势,乐做“学术红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极地研究发展;在东海维权关键时刻,她密切联系上海的海洋专家,在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多次组织召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问题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等众多专家,组织海洋问题沙龙,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积极为中央领导建言献策。

  极地考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我国极地科考成为每年常规性活动,为了增强极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张建松积极探索极地科考报道的新模式。在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中,她与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网紧密配合,积极探索策划“以活动促报道,以报道聚合力”的新模式。通过各种活动,将考察现场与后方科普活动结合起来,将一线考察成果与后方展览实时结合起来,将新闻报道与极地赞助活动良性结合起来,起到了“多家共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雪龙”号救援与被困事件中,张建松与新华网合作推出微话题“网友祝福雪龙号早日脱困”,制作了数据新闻“图热NOW:热心雪龙南极历险记”,连线进行了微访谈“张建松聊雪龙号南极历险背后的故事”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马年春节期间,策划了“发自南极的祝福”、“雪龙号上征集春联”和“科考队员向家乡人民拜年”互动活动,取得热烈反响,发来祝福数万条,应征春联达到上百条。科考队员对家乡的祝福在国内很多微信、微博“老乡圈”里转发率很高,既展现了考察队员的风采与风貌,也传达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的浓浓亲情。

  2014年的元宵节“邂逅”西方的情人节,张建松在“雪龙”号与上海分社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网联动策划了“让南极见证爱情”活动,组织“雪龙”号年轻船员投放爱情漂流瓶,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谢意,同时吸引网友参与。这一浪漫的创意活动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许多船员的妻子看到报道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三八”妇女节,她还组织船上女队员开展了“爱护地球、祝福南极”放飞千纸鹤活动,这一活动同时还与上海科技馆举行的“雪龙南极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展览”联动,将观众的留言也“放飞”在南极,取得了良好的公益宣传效果。

  以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报道为契机,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了“雪龙”南极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展览,并在展览中策划了多项活动,其中包括设置新媒体科普互动屏,实时展示张建松在南极的报道,使新闻与展览有机结合起来,共接待观众近19万人次。在马年春节期间,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举办了张建松的南极图片展,宣传“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理念,《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增加了新闻的叠加效应。

  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国极地事业,张建松还将多年来的极地采访经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集纳成书,出版专著《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南极、北极之旅》。2013年,《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科学科普类)。读者对《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好评如潮,《中国科学报》、《中国妇女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北京电台新闻广播还节选了书中的部分文章,进行了音频再创作,在纪实广播小说联播节目中连续播出了17天。

  近年来,张建松除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外,还走上讲台向读者面对面地宣传海洋。2014年4月,张建松应邀登上“上海科普大讲坛”,做“行走极地,科考未来”的演讲。2014年5月,在“绿色悦读 书香伴我成长”——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给上海市中小学生们做读书辅导报告。此外,张建松还应邀到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上海市科协、上海闵行区政协、上海大团中学、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传立集团、安利公司等单位做过报告,从不同角度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为提升海洋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做出了贡献。

  张建松:新华社上海分社调研部主任兼政文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上海闵行区政协委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国“2014年度海洋人物”之一,是新华社历史上首位赴南极采访、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采写的报道《中国海监船成功执行钓鱼岛巡航执法(Patrol around Diaoyu Islands successful:official)》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