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骄子 > 正文

有一种执着是情怀

2016-11-08 16:53:5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上   作者:平萍

摘要:  时政报道之急、难、险、重,交稿时间之紧迫,近乎“残忍”。我几乎每次都是手忙脚乱感叹时间之飞逝,演出着不计其数犹如大片的“生死时速”剧集。

  一个文弱女记者,在2003年那个非典肆虐的春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勇气,不顾危险一次又一次走进收治非典病人的医疗重阵,激情满怀地忠实记录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抗非历史瞬间。

  一个文弱女记者,在从事公共卫生报道领域7年间,先后20余次深入上蔡县文楼村,采访艾滋病人和医护工作者,致力于消除丑化和歧视,为遏制艾滋病传播播撒科学理念。

  一个文弱女记者,坚守奋战在时政报道第一线一干就是12年,她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拜谒焦裕禄纪念园亲手种下一棵焦桐的深情场面;记录了李克强总理深入丹江口水库沿线看望南水北调移民的感人画面;描述了胡锦涛同志细问柴米油盐价格的动人时刻;刻画了温家宝同志顶着漫天飞雪与文楼村艾滋病孤儿共度除夕的温暖场景;捕捉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少林寺举起小沙弥的“惊世”瞬间……

  她几乎时刻处于“应战”状态,不管是严冬酷暑、还是深夜黎明,也不管是病痛缠身,还是家事当头,任务来了,她始终是放下一切、说走就走,连续多年的大年三十,她都奋战在采访一线,万家团圆的时刻家里总是没有她。

  柔肩担道义,妙手写春秋,她就是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平萍。

  以上是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对于我事迹介绍的一段开场白。

  五年文艺记者,七年卫生记者,再后来转战时政报道一线一干就是十二年,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领域给我的记者生涯带来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文艺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浪漫而感性;卫生给人以身心上的关注,真实而理性。但文艺和卫生都充满了人文色彩,充满了人世间的疼痛与抚摸。时政报道则像是一下将我抛进了火热的熔炉,从此开始了记录时代的忘我奔忙。一个人就是一段故事,一件事就是一段历史,为读者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记录一段又一段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历程中的重大时刻、重要节点,我一直在路上。

  堆在家里和办公室的采访本,我数了数,竟然用了150多本。翻看起来,更是感慨良多。上面的字,很多都是站着时走着时速写的,歪歪扭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也有雨水渍湿的一片片很难辨认的模糊痕迹。

  激情满怀战SARS

  我清晰地记着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经是夜里10点半了,省卫生厅突然通知我要发布疫情消息:河南省确诊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连夜从家中赶向报社。那个暮春的夜晚,在我心中失去了应有的和煦,我只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紧张的味道。也就是从那个夜晚开始,我率先投入到了这个特殊的新闻战场。

  记不起去了多少次医院、穿了多少次隔离衣,也记不起采访了多少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泪,经常是采访归来顾不上吃饭睡觉立即进入写作状态,在星空和激情的陪伴下,我常常工作至午夜凌晨,每天休息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疲惫、亢奋、感动互相交织,有许多感受真是永生难忘。

  后来,经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次次地走进收治非典病人的医疗重阵采访,你怕吗?”我想用我的一段采访来做答。我在采访成功救治两例危重非典患者的河南省专家救治组副组长马希涛时,我也曾这样问他:“见到非典病人,你怕吗?”他这样向我描述他第一眼看见SARS病人时的感觉:“说实话,第一种感觉是恐惧,医院里那种阴暗、逼仄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第二种感觉就是兴奋,就像别人都说老虎厉害,老虎到底是什么样,作为一名呼吸科的医生,我有一种探究这种势若猛虎的新发疾病的本能好奇,我要亲自看一看,这个凶猛的SARS,到底是什么样!”

  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职业的神圣重于生命,为职业的荣誉而战,职业的本能在促使大家向前走、不回头,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在这一非常时期,我也同样忘我地工作着。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王菊梅看到我采用白描式的真情告白手法写就的反映医护人员崇高精神的通讯《爱是人间的春风》和《救治非典病人,请让我来!》这两篇文章后,立即作出批示,称赞文章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了进一步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开始了与医护人员心灵的深入碰撞。我在思索,除了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使他们这样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我的又一篇长篇通讯《一首洁白的赞美诗》被看作一篇和着泪水的献给广大医护人员的优美诗篇,许多读者称赞这是一篇很独特地提炼出了崇高精神的美文。在这篇文章的采写中,我多次激情四溢。

  在我电话采访收治了四名非典病人的襄城县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时,负责接听电话的张主任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我真的不忍心听到医护人员电话里和家人的对话,他们说的话,我听了光想哭。”我突然意识到这一部“亲情连线”中一定有我要寻找的最打动人心的东西。于是我就开始了对张主任的不停“追问”,在他朴素的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话语中,我听到了如金子般珍贵的人间至情至爱。我在听电话的过程中,一个个“亲情连线”的情节让我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是职责,有一种力量是感动,当写完“一个个泪水恣肆的美丽谎言”这一节时,我电脑的键盘被泪水打湿。我被深深感动着,难以自拔。

  在我正着手进行一个重要新闻的采写时,我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父亲不幸在老家从楼上摔下,头部缝合多处,情况十分危急!父亲是我最敬重最珍爱的亲人,我是父亲最钟爱的小女儿,可是当时,为了不使这次采访活动受到影响,我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顽强地工作着。当一个月后非典报道全部结束,我才赶回老家探望父亲时,一进门,看到父亲满脸依然没有痊愈的伤疤,我一下泪流满面,心里有一种难言的酸楚。

  儿子那个时候还在上幼儿园,我把他暂时寄放在了哥哥家里,因为我整天往医院跑,也怕万一传染给孩子。有时候忙完手中的活儿深更半夜了,太想孩子了,就跑到哥哥家,敲开门,远远地望一望熟睡的儿子,可是一出门便忍不住大哭。

  而三个月来150余篇30余万字的抗非典战斗檄文,却极大地鼓舞了河南人民的信心,为全省抗非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理性担当念艾防

  我从事公共卫生报道的7年间,正处于艾滋病全球流行高发时期。我时刻关注着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疫情,致力于消除丑化和歧视,让大众走出防治误区,为遏制艾滋病传播播撒科学理念。其间,我20余次深入上蔡县文楼村,接触采访艾滋病人和医护工作者近百人,连续18年对河南省世界艾滋病日活动进行报道。当时社会上普遍对艾滋病存在误解和歧视,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去咨询和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措施,所以每年12月1日的艾滋病宣传日活动现场,往往都是医生护士唱主角,主办方热热闹闹,但很少有人问津。我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采写了记者观察《省会艾滋病宣传活动缘何门前冷冷清清》进行深入分析,最早提出了避免形式主义,要真正把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更有效更人文的途径传递给千家万户这一紧迫命题。

  2006年3月,我作为7名中国艾滋病媒体报道成员之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参加了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在华盛顿美国新闻基金会举行的座谈中,我提出媒体要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进行生动的直观的有效的宣传,媒体应该告诉人们艾滋病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艾滋病防治做到集体有意识,才能有效阻断。美国新闻基金会主席鲍勃-梅尔斯先生听了之后,马上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说:“Very good!”他对我对在民众中提高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知晓率问题所予以的深刻认知和所付出的努力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我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记者对艾滋病疫情防控所肩负的理性担当。回国后不久,我收到了鲍勃-梅尔斯主席向我发出的参加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全球艾滋病大会的邀请。

  从这些难忘的经历中,我深感作为媒体人,如果能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健康幸福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该是何等荣幸。

  记录时代写春秋

  “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2009年4月1日,在兰考县焦家小院——焦裕禄夫人徐俊雅生前居住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专程看望焦裕禄同志的子女和亲属时说的那些话,并有幸有心把那些“会外音”付诸报端,使之成为河南日报的独家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09年4月,2014年3月、5月来河南调研考察,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三次作为随行记者全程进行了采访,共发表消息、通讯、侧记等体裁的报道7篇6万字,其中河南日报2009年4月7日刊发的《让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习近平兰考缅怀焦裕禄记》系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焦裕禄精神的独家报道,文章披露的许多翔实细节成为业界学界政界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与焦裕禄精神渊源的权威蓝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而那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活动结束时,正值清明假期,那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清明节假期。自从走进家门打开电脑后,三天时间,我没能出门。踏青归来的儿子,脸红扑扑的,浑身冒着热气,他看到我蓬头垢面呆坐在摊了一堆材料的电脑前忙活,说:“妈妈,看得出你这几天过得很惨!”我带着稿件去办公室发稿,一下楼,一阵热浪扑面而来,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院里的人们已经穿上了短袖,而我却穿着件棉袄,我觉得头很晕、步子很轻飘,三天不下楼,仿佛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三天不下楼,我潜心写下了1万多字的弥足珍贵的文字——

  习近平动情地回忆说,“焦裕禄精神不仅影响着你们,而且影响了几代人。1966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特别是讲到焦裕禄同志肝癌后期坚持工作,拿个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时,我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我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在焦裕禄同志纪念日,我感慨万千,就填了一首词,有感于纪念焦裕禄,当时《福州日报》登过。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很高很高的标杆,虽不可及,但我们要见贤思齐。”

  习近平感慨地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45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

  “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兰考,实地感受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我心情很激动、很不平静,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深感在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我们要与时俱进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命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赋予焦裕禄精神以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正是我们创新时政报道、提升时政报道的新闻性和艺术性的重要遵循,也是我多年来恪守并努力实践的方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对于我来说,3500多篇900多万字稿件背后,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005年春节,温家宝总理到文楼村与艾滋病孤儿共度新春,活动结束我回到上蔡宾馆已是夜里11点。房间太冷,我就坐进被窝,把电脑架在腿上写,5000多字的通讯是在除夕之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几乎苦坐到天亮写成的,拜年的短信一个接一个,别说回复,我连看的时间都没有。

  这12年,由于我常常处在十万火急的状态,妈妈的电话也常常被我挂断。后来,她就很少给我打电话,而是到附近的阅报栏查看我的行踪,只要河南日报上有我的名字、有我的大块文章,她就很郁闷;只要报纸上没我的名字、没我的大块文章,她就很开心。因为在一篇篇急就章的背后,母亲更多看到的是女儿的艰辛,她早就不忍心不愿意看我饭吃不成、觉睡不好、捧着电脑发呆的那副可怜样儿。

  为了打开思路,咖啡、浓茶乃至烟和酒,都成了我的兴奋剂,刺激着我的神经,长期陪伴着我夜深人静苦思冥想的艰辛寂寞。经常是披星戴月回到家中,疲惫得一句话也不愿说,只想倒头便睡。可是多少次夜半凌晨时分,半梦半醒之间想起什么,我会突然一激灵坐起来,打开灯,打开电脑,一次次确认发出的稿子是否为最后定稿。于是,失眠便开始困扰着我,“安定”成了我的标配,必须随身携带。以至于办公室里、家里、电脑包里、洗漱包里到处都有,因为我随时都有可能说走就走。

  时政报道之急、难、险、重,交稿时间之紧迫,近乎“残忍”。我几乎每次都是手忙脚乱感叹时间之飞逝,演出着不计其数犹如大片的“生死时速”剧集。即使是在这种分秒必争的紧迫状态中,我也会力争使作品既厚重高远,及时准确传达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又充满人文情怀,赋予时政报道一抹美学色彩。

  2004年以来,我先后承担对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来豫考察等活动报道百余次,先后承担李克强、徐光春、卢展工、郭庚茂四任省委书记日常政务活动报道近2000次,采写了《深学细照笃行》《总书记情系中原大地》《大国总理握手大工匠》《阳春三月问三农》《为群众办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普京零距离接触少林功夫》等一大批生动活泼、富有影响的独家时政新闻,为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感染力做出了探索和贡献。我坚信,无论媒体介质如何变化,也无论新闻如何变成明日黄花,能够留下来的,一定仍然是隽永的思想和无可挑剔的文字。

  歌以咏志、幸甚至哉!

  平萍: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2012年度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非典防治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荣誉称号。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河南新闻奖40余次。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