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向同行
2022-08-05 11:32:50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上 作者:于蕾
摘要: 我们所从事的最具大众传播力的电视文艺创作,或许就是帮助文博领域创造性地实践“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突破口。
2022年1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和全国29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展。举办这样一个盛大的文物特展,是我在策划《国家宝藏》节目之初的夙愿,它与节目相伴而生,成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一个终于兑现的诺言。
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作为这个节目IP的创造者,我有幸经历和见证了一档爆款电视节目扎扎实实地成长为一个根深叶茂的IP生态的全过程。对于这一历程的回眸和思考,无疑是一笔可鉴来者、可启前程的创作财富。而对于这份财富的分享,也再次让我深深感恩于职业与理想带给我的幸福。
一颗初心:价值观是艺术的灵魂和创作之基
相比于展览,已经5岁的《国家宝藏》拥有更为惊人的传播数字:截至2022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和展演季,共创造了40.9亿视频点击量,覆盖了45亿人次受众,获得了104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
这一切,都始于一颗“让国宝活起来”的赤子初心。但这份初心的建立,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某一具体时刻的灵光乍现,而是一个在创作的探索和坚守中渐渐清晰的过程。
2015年,策划之初,当我第一次写下“国家宝藏”这四个大字、决定将节目创新的视野锁定在博物馆里的时候,一切都只是一个朴素理想和创作直觉,那时的我,其实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博物馆。2016年,当《国家宝藏》被确立为“台重点创新项目”、必须从纸面变为实践的时候,我怀着懵懂的热望四处求教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综艺制作的大咖同行。在那个时候,大家的建议友善而多样,却对这个方向有着一致的感受:“有意义似乎超过了有意思。”
2017年,我带着刚刚组建的团队终于叩开了一个个博物馆的大门,看到了那些让我们震撼的创造,调研时也看到了文博人投来的新奇而又充满疑虑的目光。那时候,脑海中回荡的声音就像是先祖们发出的启示:我们所从事的最具大众传播力的电视文艺创作,或许就是帮助文博领域创造性地实践“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突破口。
一切就这样滚滚向前了。坚定地拥有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灵魂,是《国家宝藏》的创作之基。但是,随着创作向前推进,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接踵而来——灵魂所依附的血肉身躯在哪里、该长什么样子?要“让文物活起来”,用什么具体的文艺和电视手法才能做到?文物长期以来留给人们的沉闷深奥的印象如何打破?和每一个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何建立?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更多人喜欢?怎么样才能将抽象的思想外化为易懂的艺术呈现?古老的物件,如何创造出一种年轻的观感?……这一切的问题,如今都有了无需赘言的清晰答案。但在艰难的创作路上,支撑我们走到今天的,是“初心”的指引和坚守初心的信念。
2018年2月,第一季的收官,一整季的上下求索、如履薄冰,已经转换为沸腾在亿万观众心中的“此生不悔入华夏”的文化自信。我们决定在故宫博物院的箭亭广场为挚爱我们的观众送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宝藏》数字特展。在为特展撰写《前言》的时候,回望两年七个月的创作路,我才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对“《国家宝藏》是什么”的思考和认知,早已随着创作,进阶到了一个更大的格局、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2015年《国家宝藏》的创意产生的时候,还没有更多的创作者关注到传统文化,文博领域更是一个少人问津、缺乏大众吸引力的学术圈层。2017年末《国家宝藏》开播,2018年因此被认为打开了“古典文化综艺元年”。因此,常有媒体同行和热心观众提出预言般的考问:从此会有大批以博物馆和文物为题材的各类创作和衍生纷至沓来,是否担心未来的创作和竞争环境?我想,如果深谙《国家宝藏》灵魂深处的赤子初心,就一定会理解:我们不但不会担心,反而还会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和觉醒而自豪。因为,这本身便是开启这份创作时所期待的更为深远的价值和不离初心的功德。
如今,整个文艺创作领域对文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注、热度和作品量,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景象,是当年的愿景,得益于无数人的参与和努力,让我拥有了初心得偿的幸福。
多元创新:用不断成长的IP生态构筑起强大的文化表达
在元宇宙盛行的今天,大家经常喜欢用“宇宙”来形容一个IP内容的多元发展。对于《国家宝藏》而言,我们所讲述的一件件拟人化的国宝、它们的“前世今生”,确实早已创造了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国宝宇宙”故事体系;然而针对作为文艺作品的《国家宝藏》IP本身,我更愿意用一个全新的词汇来形容它的成长蓝图——“IP生态”。
《国家宝藏》诞生之初,在深思熟虑后,我主动地克制和收敛了创作过程中萌生的五花八门的脑洞和野心,也劝说了团队所有成员一起,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筑牢根基。但是,我们深知“年轻的上下五千年”,是一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也希望《国家宝藏》不仅仅是一档开先河的“电视节目”,而更可以是一个多元发展的“IP”。
2018年上半年,与中信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国家宝藏》第一季同名图书,是《国家宝藏》“IP生态”里滋生的第一根朴素的枝丫。
2018年末,由《国家宝藏》版权运营方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授权推出的“你好历史旗舰店”正式上线,“国宝文创”从此以实体产品的方式惠及广大观众和粉丝——“宠粉狂魔”的形象再次深入人心。
随后的2019年初,伴随第二季开播,央视网推出的9集人物专题短片《国宝守护人》,成为我们打造的第一个网端中短视频衍生内容,延伸了节目中无法尽述的表达,也大大满足了节目粉丝的期待。
2018至2019年度,是《国家宝藏》作为一个横空出世的原创爆款IP,借助已形成的在全球华人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继续讲述中华文明、强势出海的两年。在这多次的横向交流和碰撞中,《国家宝藏》的“IP生态”也有了决定性的创新生长。
2019年10月24日,由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联合中央民族乐团、日本读卖新闻社共同主办的《国宝音乐会》,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表庆馆举办。整场音乐会回溯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伎乐图》、正仓院所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和刻雕尺八,以及四天王寺所藏“兰陵王”舞乐面具。《国宝音乐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影响,让我们意识到,这个样态或将成为国宝IP下生长出的一朵极具魅力的花朵。于是,2019年末至2020年春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号召,我们再次策划推出了《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当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48家文博机构首次集体亮相,当48瓶从黄河各段取来、饱含人文情怀的黄河水样共同在舞台上勾勒出可听可见可感的立体的“黄河文明”,当48名文博人齐声宣读“守护国宝、守护黄河文明”的誓言……《国宝音乐会》上“再看母亲河”的话题引爆全网,我们热泪盈眶。
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之际,《国家宝藏》第三季即将回归。践行总台媒体深度融合理念,作为第三季归来的开篇序曲,100集的融媒体音频节目《国家宝藏·挖藕季》于10月26日上线,以总台云听App为话题主持人的#国家宝藏挖藕季#话题总阅读量达1481万+,线上线下总品牌曝光超1亿次。
与此同时,由央视纪录授权、华侨城集团联合中央美院新媒体团队共同打造的《东方智美·国宝数字体验展》在济南落地。一直被网友称为“舞美炸裂”“视觉燃爆”的《国家宝藏》,第一次通过沉浸交互、数字艺术和装置艺术,将文物用现代科技艺术进行了全新演绎,沉浸式的数字文物体验场让国宝“IP生态”再添新兵。
之后的2021年,依托实现“文物特展”这一夙愿,我们为立体的IP矩阵创造了爆发式的生长。其中的重头戏,是全新形态的大型季播《国家宝藏·展演季》,以“思想+艺术+技术”的逻辑,将文博和文艺双向融合、彼此赋能。央视频配套定制的《宝证不一样》系列融媒体中视频节目,由总台主持人及记者担任“宝藏联络员”,再次掀动了《国家宝藏》三季以来积累的历史文博资源的全面参与。与此同时,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的《国家宝藏》全三季的图书套装,经过两年的打磨亮相给读者,在“文学好书榜”占得鳌头。
如今回望,在电视大屏端大型季播这一强大根基的滋养下,《国家宝藏》“IP生态系统”已经包罗:大型纪录片、中短视频专题系列、图书、文创产品、文艺演出、数字交互体验馆、文物展览等等。如果按照生态学研究领域里“越复杂越稳定”的理论,那么《国家宝藏》的“IP生态”已形成了一个稳定生长的态势。
从大屏到网端,从文博到文艺,从视频到实体……所有的多维联动、立体生长,最终汇聚于2022年1月25日开展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何以中国”。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谈及“我们为什么举办‘何以中国’大展”时写到:“‘何以中国’,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次叩问和探寻,是我们为新时代的丹青写出精神!今天的世界,很不太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回望过往,它也是在以一种知古鉴今的方式,正在为世界文明之路提供中国航标!”
我时常庆幸,我的职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为时代和国家做贡献的机会和基础。作为“播种机”“宣传队”,我们可以通过文艺创作,链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表达这个时代里各个层面的故事和精神。一路走来,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对文明的叩问和探索,从未止步。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和机遇。
持续探索:在交流互鉴中书写时代、书写中国
今年7月2日,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看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感慨万千——香港故宫的修建于2015年动议,那也是《国家宝藏》创意诞生的年份。
我们把自己称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这是一个如今看起来很平实、当年却思考了很久的形态定位。这其中,最具独特意义的词大概就是“探索”。有的时候,对于自身文明的探索常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国家宝藏》的迅速成长,也得益于带着对自身文明的探索和叩问,走向了世界。
2018年3月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吸引了约850家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参展。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代表性原创品牌,《国家宝藏》专场推介会于影展期间在香港会展中心的主会场亮相,这也是中国原创文博类综艺节目模式的首次对外输出。香港各界代表和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近400位嘉宾一起,参与和聆听了我们的推介,许多到场嘉宾和机构的名字,都是和香港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一天,把这些名字连在一起的,是《国家宝藏》。
依然记得,梁家辉先生在推介会上说:“为这个节目站台,义不容辞!”因为参与第一期《国家宝藏》、成为“国宝守护人”,他第一次知道“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存在;而由他引出的梁金生先生祖孙三代守护国宝南迁的故事,也让无数网友立志“国宝今日,吾辈守之”。他很感谢《国家宝藏》,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和观众一起了解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未断流的文脉传承。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国家宝藏》也是从这里开始,跨出了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国家宝藏》“春种秋收”,成功与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签约,合作推出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在我国台湾地区中视精彩台和中视综合台,《国家宝藏》繁体版落地;在英国博物馆里,我们联合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共同举办了“《国家宝藏》节目走进英国博物馆”的中英交流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圣多玛斯大学会议中心,以“共同守护伟大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家宝藏》展映会续写了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佳话……如今,节目已经译配了俄、西、阿、法、英、日、韩等多语种版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声音讲给了世界。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艺到文博……我们在探索祖先留下了什么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沉坚定的自知自信;我们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感知了美美与共的自尊自爱。“中国”,从来不缺少“故事”,只需要更多地“讲好”。所以,有生之年,我一定还会把中国的故事继续下去的。这就是从《国家宝藏》到“何以中国”,我一直在做的努力,也是将不懈坚持下去的方向。
今年五一,在“何以中国”大展圆满落幕的同时,我收到了一枚闪光的“五一劳动奖章”。捧起它,有无数的感慨、感谢和感恩在心中涌动。
我所从事的创作——无论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国家宝藏》,还是陪伴亿万观众的央视春晚,无论是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还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工程,没有一个创作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凝聚所有伙伴的汗水和努力,站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样一个巨人的肩头,我才有机会拥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格局,获得了职业的骄傲和荣耀,看到了这些创作因与这个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而熠熠生辉。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的创作和付出能够被认知、被喜爱,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影响一个行业、一个领域的发展,甚至能够影响一代人的理想和价值观……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为之奋斗的呢?
我常常寄望,如果一百年、两百年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复兴,当历史回首复兴的来路,能够看到有我们一代文艺创作者为之而做的铺垫和努力,此生足矣。
于蕾: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国家宝藏》总导演,《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历任多届春晚总撰稿、总体设计、副总导演,担任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文学总撰稿、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文学总撰稿,多次担任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国际艾美奖亚洲区艺术类节目评委。创办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被评为“2017年度最受关注大陆电视综艺节目”,并获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和第26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栏目制片人。202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