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记忆中的中国新闻奖

2015-10-10 00:33:1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李学梅 张凌 杜金存 兰传斌

摘要:  主持人:黄馨茹 蔡笑元  嘉 宾:李学梅 北京日报编委、社会新闻部主任  张 凌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编辑  杜金存 江西

  主持人:黄馨茹  蔡笑元

  嘉  宾:李学梅  北京日报编委、社会新闻部主任

         张  凌  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编辑

         杜金存  江西日报资深调查记者

         兰传斌  大众日报总编室编辑




  主持人的话:作为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是很多新闻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一。不久前,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落下帷幕,本期茶座,邀请曾获得这项殊荣的记者们,聊聊他们的获奖故事。


  我的三次中国新闻奖

  李学梅

  当记者25年,很幸运,我曾经获过三次中国新闻奖,但都是三等奖。

  第一次获中国新闻奖,拼的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勇敢。

  那是2003年的春天,“非典”突然袭击了北京。由于疫情来得非常突然,且各种情况不很明朗,社会上传言纷纷。我当时是北京日报社会新闻中心跑医疗卫生口的记者,也是北京市最早参与报道非典的记者。几个月里,我每天住在报社,跑遍了北京十几家“非典”定点医院,并揣着相机深入重症监护病房,最近时距离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

  4月初,社会上对“非典”还不太了解,一些猜测开始在坊间流传。4月9日,我一口气采访了刚刚转运完病人的120急救车司机、刚刚走出隔离病房的佑安医院大夫和疲惫的北京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回到单位已经很晚了,我顾不上吃晚饭,连夜写出通讯《非常考验下的非常战士》。这篇报道刊登在2003年4月10日的北京日报一版,引起了强烈反响。“非常战士”一词,也作为那段特殊时期白衣天使的代名词载入史册。

  第二次获中国新闻奖,拼的是选题和采写的细致。

  2011年的9月,北京同仁医院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砍了21刀,短短几天,事件在社会上持续发酵,不少媒体的态度摇摆。在这种情况下,党报不能失声,但又不能仅就事论事。

  我和另两名记者深入同仁医院,从清晨到深夜,蹲了整整一天。我们兵分几路,在医院的门诊、病房、手术室、药房、监控室,甚至食堂等岗位充分采访。用白描的手法,还原了北京这家三甲医院一天的忙碌状态和医护人员的状态。

  《同仁一日》发表在2011年9月29日北京日报一版,全文近4000字,发表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批示:“走转改”要关注社会热点,现在的有些热点、矛盾与信息不畅通、不对称有关,记者可到医院真实记录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奉献。

  第三次获中国新闻奖,拼的是策划的角度和呈现方式。

  2013年,我已经是部门主任,部门里的年轻记者方芳接替我跑医疗卫生口。正赶上当时的北京市卫生局有一个体验项目,希望让记者到医院挂职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酸甜苦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向报社建议让方芳去挂职,在报纸上为她开专栏。2013年1月,《方芳看急诊》专栏出现在北京日报一版。

  这不再只是简单的一天体验,而是为期3个月的挂职蹲点。方芳以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助理的身份,和医生护士一起上白班、值夜班,记录下急诊室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每当她疲惫但兴奋地回到报社,我们就在一起筛选故事、确定主题,并建议她在见闻后面配上记者短评,写下思考。栏目坚持了3个月,虽然篇目不是很多,但篇篇用心,而且呈现形式新颖。我作为这个栏目的编辑,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三次获中国新闻奖,中间的跨度是十年,见证了我在新闻路上的探索与尝试。正如《青年记者》约稿信中所说:获奖时的兴奋在时隔几年后会渐渐消退,但采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喜怒哀乐会是不灭的回忆。作为记者,与回望过去相比,我更喜欢思考明天该做些什么选题。
 

  一个持续做了9年的题目

  张  凌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10年,7获中国新闻奖。

  回想起来,有关高考加分的持续报道,是篇目中坚持时间最久的一组,结果也是让人欣慰的。这组报道从2006年的《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到《2015年高考加分现状调查》,持续关注9年,其中在2006年和2010年,都曝出了重磅事件。

  2006年5月末6月初的几天,部门主任吴湘韩没有来,听说是回家乡湖南了,有个线索要核实,深入了解情况。6月13日晚,稿件库里出现了这篇编辑部策划很久、记者艰难突破得来的《湖南高考加分统一测试出丑闻: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采访中,记者在统测现场捕捉到的细节,佐证了之前收到的举报:湖南省一些地区的体育局给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发假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之后或花钱请人代考,或贿赂主考官,以通过统一测试,获得加分。

  这组报道的举报人是考生家长,很多关键细节都没有透露。在前期策划过程中,没有准确信息很难继续调查。策划预案调整了好多轮,切入点终于敲定:记者几经曲折,在疑似发生交易的火车站、开往测试现场的公交车上大海捞针般找到了几个看上去不像运动员的考生,才初步证实举报事实,并确认目击统测现场是可行的方向。

  这篇揭露了3000余名应参测考生千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的稿件,及之后两月内的20余篇报道,剖析了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已沦为腐败温床的事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本组报道也获得了第17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三等奖。

  2010年,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的《今日出击》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此年度该栏目中,高考加分系列报道也是比较重头的稿件。编发的包括厦门、上海马拉松作弊丑闻事件,湖南娄底考生武术加分事件,河南焦作一中“三模三电”加分等系列报道,及用两个整版篇幅梳理的《高考加分乱象透视》,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那年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消息,规范高考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报道最终产生的连锁效果,在9年前揭开盖子时,是我们期望却不敢奢望的。

  要上山砍柴,


  就要先将刀磨得锋利无比

  杜金存

  历经18年新闻实战历练后,我采写的新闻作品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中纪委文件刚下发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违纪 副科级以上干部公款赴日游 第二批出游者计划明日出发》(以下简称为《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教师签到册上莫名其妙多了70多人 校方公然安排在职老师天天假签到 广昌实验小学教师名册弄虚作假迎“省检”》(以下简称为《弄虚作假迎省检》)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0年7月6日,气温接近40摄氏度。我前往景德镇市调查该市邮政局顶风违纪公款旅游一事。午饭后,我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暗访。

  先是与报料人见面。针对单位公款赴日游一事,报料人表示做好了最坏打算,不怕打击报复。从事舆论监督,必须有准确无误的第一手素材。我就在大街旁的一家小店,详细询问了其单位公款出国游的台前幕后,并就一些细枝末节追根究底。在那个如火的夏日,我喉咙直冒火,专注于采访,我连水也不记得喝了。

  报料人将公款出国游一事和盘托出,汗水已浸透我的衣背,但采访还远远没有结束。舆论监督报道必须采访多人,互相印证,单一的消息源怕不可靠,是片面的。

  此时,空中没有一丝风。我在景德镇市各大邮政所暗访,追寻事情真相。在各大邮政所与职工聊天后进一步核实:景德镇市邮政局的确组织过副科级以上干部赴日游,且职工对此颇有意见。

  这还不够。集体赴日游究竟是由哪家旅行社组织,每人费用多少?如直接问旅行社,问题太敏感,旅行社不会说。笔者只好以邮政局职工的身份打探。某旅行社证明,的确接了景德镇市邮政局一个团,费用为每人5000多元,且第二批将于7月9日出发。

  当天下午快下班时,我赶到景德镇市邮政局采访。该局工会主席对于我的突然来访一时手足无措。对方非常警惕,查看记者证件后一直沉默,并欲起身送客。而我必须问到该问的情况,否则此次采访前功尽弃。但对方显得不耐烦,说有事要走。我只好赶紧抛出两个问题:该局是否公款赴日游?第二批出游者何时出发?对方表示:去是去了,但都是利用休假的时间前往,且出游费用是自己出的;第二批准备7月9日出发前往日本。

  事实上,单位一下子30多个人同时休假,这不符合逻辑;通过对该局门卫和食堂师傅的一番暗访得知,出游并非各自出钱,而是将上级奖励的公款拿出来让副科级以上干部出游。

  2012年,广昌实验小学干部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授意下,明目张胆地对教师人数进行造假,使教师签到册上莫名其妙多出70多人,欺骗省教育督导评估组,造成学校教师配备人数达标的假象。我得到消息后前往采访。与报料人见面后,为进一步确认该校造假事实,我又在学校周边暗访,甚至坐在该校老师吃饭的桌旁,听他们谈造假的秘密。

  第二天,督导组前往广昌实验小学检查,我依然没有暴露身份,在现场暗访,进一步搜集证据,确保舆论监督报道准确无误。当天晚上写完稿后,又就相关事实与校方核实。文章见报后,省教育督导组立即对此事进行调查。

  舆论监督报道一定要客观公正,记者的内心可以波澜起伏,但下笔时一定要将事实叙说清楚,不能带有主观色彩。在《弄虚作假迎省检》一文中,导语则用场景式开头法,冷静地描写了校方的严阵以待:“5月16日,天色渐暗时,广昌县实验小学部分教师或在校门口悬挂彩旗,或在学校操场用自来水冲刷地面。如此高规格的准备工作并非校方一时心血来潮。大门口最醒目的横幅表明:学校正全力以赴迎接第二天有关省教育督导评估组的检查。”

  在行文时,大量使用百姓语言,使报道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一文中,有以下描写,如员工无奈地说:“领导想出国,员工又能怎么样啊?反映了又能怎样?” 这些语言比任何华丽的词句都要鲜活,都能说明问题。

  我采访时,能够将对方的话全部记下,这样的好处在于不断章取义,成文时速度也快。为了写好《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我采访的素材达到10多页。采访时,各方的一言一行均如实记录。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新闻采写技法,才能写出让人叫绝的新闻佳作;只有经过长期的新闻实战经验积累,才能在一次次的新闻大战中,高人一筹,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背后,或许更值一看

  兰传斌

  2012年10月11日的高密,飘浮着焦急的味道。许多挂着外地号牌的神秘车辆汇集,媒体纷至沓来,架起了长枪短炮,让这块以红高粱闻名的土地再为世人瞩目。于记者而言,大战一触即发。

  现在距采写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三年,回忆起相关采访背后的许多事,依然难忘。

  作为莫言老家省级党报的记者,面对打到家门口的新闻战,压力很大。搞砸了是失职,就是搞得不出彩,也抬不起头来。

  好在底气还是有的。在获奖之前,莫言报道就已成为大众日报的一大特色。之后两个月,又采用消息、通讯、侧记、评论、综述、研究等方式全方位报道,采写刊发稿件共48篇、10余万字。开设的专版专栏共刊发12个整版,形成气势。在众多媒体还在为莫言的出生日期、家庭状况、主要作品这些“外围信息”而费时费力之时,大众日报已经在考虑其他。

  就莫言报道而言,前方记者初期是冲劲有余而思考不足,兴奋有余而思路不多,而总编辑傅绍万对于报道组的指示,赋予报道新的生机。傅绍万分析,莫言是山东籍作家,要特殊处理,要突出处理、安排头条。从“新闻”上升为“大新闻”,给前方报道组指明了方向。

  而抵达现场后,前方报道组面临着最大的难题:莫言“隐身”了。新闻当事人不在场,谈何新闻?

  经过思考,记者认为报道若想拔乎其萃,必要出乎意外。手段无外乎两点,其一为独到的认识,其二为独特的写法。前者总编辑已运筹帷幄,后者则要记者有独特的视角和过硬的笔头。消息猜测纷纭,素材资料丰富,所缺的恰是当事人莫言的出现——而这,恰恰成为稿子写作思路的缘起:寻找莫言。

  “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这是稿子的开头,第一现场的场景跃然纸上。随后,莫言的二哥、村民乃至记者本身,纷纷出场,现场气氛逐渐预热。

  “来自国内外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

  “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经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

  接着,高潮即将来临。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事件本身借记者之口而出,这是一个“小聪明”,为的还是现场感。在做足了铺垫之后,主人公出场了,而一切都水到渠成。“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这一报道让笔者意识到,好的角度对于新闻报道是无比重要的。○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