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突围,做出精彩的政经新闻

2016-03-10 10:04:53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上   作者:李兵 李兆辉 杜海英

摘要:主持人:黄馨茹嘉 宾:李 兵 半岛都市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   李兆辉 大众网采访中心记者   杜海英 山东法制报新闻采访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李    兵  半岛都市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

           李兆辉  大众网采访中心记者

           杜海英  山东法制报新闻采访部主任


  主持人的话:政经新闻担负着传递政经信息、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能。新媒体时代,如何呈现受众喜闻乐见的政经新闻?请看本期嘉宾的观点。


  扶犁深耕,创新前行

  李  兵

  身处变革的时代,尽管媒体生存环境在变、读者媒体接触习惯在变,但市场对高品质新闻内容的需求没有变。唯有不“变质”,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半岛都市报有个模拟炒股比赛栏目——《岛上论剑》。栏目凭借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有些投资者甚至把关注栏目作为订阅报纸的主要目的。栏目如何在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的大环境中继续吸引读者?我们进行了多次调整:

  首先,搭建了QQ群,变“我做栏目”为“我与读者一起讨论栏目”。QQ群交流平台的搭建,形成“参赛-群内讨论-提升成绩”的良性循环。其次,利用QQ群开展预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把栏目搬到微信订阅号上,并不断推出更多财经新闻、投资指导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读者阅读的便利性,目前已经有近5000粉丝。最后,栏目整合纸媒、QQ群、订阅号的读者、投资者、券商、私募等专业机构资源,打通线上和线下,定期组织线下交流活动,提升了栏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洞察读者的阅读习惯,不断创新栏目载体,《岛上论剑》栏目已经成为青岛本地最有影响力的模拟炒股栏目。总结栏目八年多以来的发展经验,我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的财经新闻要审时度势,号准媒体发展的脉搏。第一,新闻传播平台要调整。读者媒体接触习惯的变迁,要求媒体随之而动,否则就容易因“不方便阅读”而被读者所抛弃。第二,要增强互动性,更具指导性。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较强的互动性是被受众日益青睐的重要原因。第三,要打通线上与线下平台,实现媒体效能融合。以线上快速、高效的传播,庞大的受众群体为基础,做好线下的服务、指导功能,从而提高读者黏性。

  而在时效性方面,纸媒的财经新闻板块明显有劣势。那么,纸媒如何扬长避短呢?首先,财经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在微观上明察秋毫的能力,更要有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参透事物真谛的本领。其次,要巧妙运用新闻背景,在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上出厚度。

  如何做到以上两点?要避免忙于抢素材,疏于深加工,被新闻信息的表象所束缚,要在新闻素材的横向和纵向两条轴上下功夫。所谓横向,就是与同类事物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素材的内在“营养”不断被揭示。所谓纵向,就是事物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通过合理的梳理,素材的内在逻辑更清晰立体。

  2011年,半岛都市报集中刊发了一组有关食品安全的稿件,例如《请君入园,城阳十家豆腐坊摘掉“黑帽子”》《小作坊领到“身份证” 这是全省头一个》等,受到好评。这组稿子立足于食品安全这个热点话题,在行文中,对背景、原因、尤其是监管难点进行了梳理,对同行、同业的遭遇经历进行了对比。文章脉络清晰、立体感强,让读者对食品安全治理难有了直观感受,对法律法规的滞后有了反思,对社会症结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干巴巴的政府文件,成了生动活泼的新闻。

  财经新闻记者对党和政府的经济领域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都要了然于胸,对国际财经事件的脉络都要洞若观火,对全局和现实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叫“上通天气”——通晓大势、大理、大情。而新闻的沃土存在于群众的生活,从那里我们可以发掘生动、鲜活、有现实意义的原创新闻。如果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就会营养不良,采写的新闻自然会枯黄。这就叫“下接地气”——接群众的灵气、基层的人气、创新的风气。

  2014年和2015年,半岛都市报接连推出了“读财报、看转型”和“走进上市青企”活动,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解读,通过组织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企业和所处行业在转型中的探索与收获。看似“庙堂之高”的经济大势,让读者有了宛若咫尺的直观感受。

  网络媒体如何让政经新闻“接天线通地气”

  李兆辉

  结合全国两会和青荣城际铁路开通这两个在全国和省内备受关注的时政大事,我想分享一些利用新媒体做好政经新闻的新手段。

  使用大数据是我们近年来常运用的手段,它能把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搬下来,让老百姓感受到数据的魅力。2015年是大众网第7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对大数据新理念、新技术、多种表达方式的应用,让我们这个地方新闻网站的全国两会报道,更加可读、可视、可玩。

  数据新闻是很多媒体都在尝试的,而大众网在2015年两会期间,选择与中国搜索、盛华大数据合作,推出了每日两会热词榜、词云。以大数据为支撑,用图表的形式解读两会,解读重要的报告和事件。然后再就热词为什么热进行整理分析,找到原因,梳理传播过程,形成相应报道。如董明珠在两会期间的炒作,让格力和她本人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我们顺势而为,把这个老百姓关心的人物和事件,借助我们独家的大数据,经过二次整理分析,形成属于自己的热点报道。

  我们的数据应用是多方面的。两会期间,大众网舆情中心持续报送发布舆情信息。与以往不同,2015年的舆情监控做得很“任性”,舆情中心根据住鲁17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公开活动信息,整理出了7万余字的住鲁全国人大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得出了代表们关心的舆论热点,进行了发布。而这些,既给我们采访提供了话题和角度,又能让我们熟悉每一个代表最近关心什么。借助这些采访的素材,我们把数据信息和现场采访内容进行融合加工,形成一些接地气、耐读的稿件。

  两会期间,也是可视化手段集中使用的重要节点。2015年,我们首次动用了前后方两个视频团队,融入电视制作的手法,进行了北京演播室和总部主演播室的实时联动,开播了“两会读报”和“京鲁连线”两档视频栏目。

  “两会读报”同时也是对山东手机报进行视频化呈现的一次体验,后方团队自2015年3月1日至15日,每天早上录制一段时长在8分钟以内的视频读报节目,读的就是拥有700万用户的山东手机报的两会相关内容。这个视频节目在网站播出后,返回到手机报上,再通过手机报上发布的地址链接,返回网站。这样既拉拢了手机报读者,又为网站带来了流量。

  “京鲁连线”则以“代表、委员+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网友代表”的形式,进行北京和济南两地的视频连线互动,分别就民办高校师资薄弱、南水北调高水价、城管执法难、厚道鲁商故事等话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栏目很接地气,比起以往代表、委员们自说自话更有料,效果也很明显。截至两会结束,大众网融媒体可视化平台全国两会报道总发稿量5700余篇,采写刊发680余篇原创图文、视频稿件、访谈,各平台累计总阅读量超过3亿人次。

  融媒体报道是我们突围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武器。2014年12月28日,青荣城际铁路实现全线通车,大众日报、大众网再度联手,以融媒体的方式推出了“奔跑吧,胶东”青荣城际铁路开通特别节目,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多地、多平台、跨媒体的融媒体直播,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客户端等全平台滚动播报,实现了全方位深度的融合。

  为做好此次报道,我们按照分工,不仅首次策划并实施了近3个半小时的视频直播,还综合运用动漫、视频、专题、文字、图片,通过山东手机报、“山东24小时”客户端、微博、微信等覆盖PC端、移动端传播平台,呈现了网络特色的报道方案,融合大众日报专版报道,全过程、立体化地呈现青荣城铁开通。

  大众网采访中心视频团队提前1个月准备,与青烟威地方站密切配合,实地拍摄制作了14个视频短片,分别从站台施工现场、各站点探秘、最后的绿皮车、一条铁路改变一座城、铁路建设者等角度全景还原了城铁建设中的精彩故事。

  此外,我们推出动漫短片《坐着城铁闯胶东》,活泼的内容与接地气的介绍赢来网友的点赞。

  在直播过程中,济南主演播室进行多地联合3G直播,将开通现场、乘坐体验、到达终点的过程第一时间发回演播室;演播室内除主持人串场外,还邀请到两位嘉宾坐镇直播,全面解读城铁;直播时屏幕下方及时滚动互动内容,客户端、微信二维码,并独创网络互动抽奖环节,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现大众网网友及手机报、客户端用户的互动留言,还在现场为幸运观众抽出奖品,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特色。

  此次报道,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同时,也打通了报网融合机制,大众日报记者的参与为网站进一步提升新闻影响力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此次报道中,报纸的专业、深度,网络新闻的时效、立体,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体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今媒体格局变化,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做深做透做活,成就精彩报道

  杜海英

  作为法制类专业性报纸,山东法制报的政经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要多一层把关和提升。一个新闻事件,不仅要从其新闻方面考虑,还应对其进行“二次筛选加工”——法律价值的选取。这就要求记者在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加工处理,通过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双重筛选的新闻报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制特色的新闻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具有法制特色的政经新闻报道,首先,要转变理念,满足公众的更高需求。新闻宣传报道,不应再局限于简单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是对涉及的法律法规的简单解释,而需要通过报道新闻事件,注重对法律公正、正义精神的传递与弘扬。不仅要告诉读者“该怎么做”,还要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让读者不仅知法、懂法,还信法、用法。

  其次,报道方法上要注意平衡性问题。在做新闻报道时,既要讲故事,也要说道理。报道新闻事件,要遵循其客观性和严肃性,一定要保持理性,必须用严肃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要以法律的精神把好关、把好度。对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司法理念的做法应慎重报道,甚至是不予报道。

  几年前,我曾采写过一篇报道《八年七次审判,十一年维权仍在路上——一位“被贪污”村官的“维权”回顾与守望》。德州乐陵的一名村支部书记任某被以贪污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历经八年七次审判最终被宣判无罪。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国家赔偿决定书对其进行了国家赔偿。任某对赔偿和执行情况并不满意,又提出了听证申请。我旁听了听证会。在听证会上,任某要求的“诉累赔偿”58万元的赔偿申请因不符合现行《国家赔偿法》规定而被否决。对此,任某仍不服,并表示他将继续维权下去。

  我也采访了法律专家,指出按照当时的《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任某的赔偿也就是仅仅限于对其被羁押的4天共计397.24元的赔偿金,他提出的“诉累赔偿”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国家赔偿法》,法院做出的赔偿决定是正确的。

  我同时配发了一篇“记者手记”《如何保护“任××们”?》,呼吁国家应更好地保护受害人,体现国家赔偿的“人性化”,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并强调国家机关应依法办事,减少冤假错案,让“任××们”尽量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从源头上保护他们。

  而如果在今天,再写这篇报道的话,我会改变报道思路。在大标题上,也不会再用“维权仍在路上”这几个字了。原因是,报道后,在与法院的进一步交流中了解到,任某在维权路上已变得偏执,成为当地“老上访户”,每逢节假日或是国家搞什么大型活动时,他都会去北京、上海等城市闹访,而每次当地政府为维稳都会给他一笔“安抚费”,加起来也近10万元了。而这些钱,政府给得“不明不白”,任某拿得“理直气壮”却也不“领情”,并不认为就是给他的“补偿”,而只是为阻止他上访给的生活困难补助费(这也是政府给他的解释)。上访就有钱拿,这让任某上访更“上瘾”……

  任某的上访行为,是“信访”不“信法”的思想在作怪。而当地政府的做法更是“拿钱息访”而不是“依法息访”。我们做新闻报道,应该对这一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司法理念的“恶性循环”做法做出引导性的报道与评析。

  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政经新闻是一个有待更深入创新报道的新闻富矿,它蕴含着大量与社会、与民生攸关的信息。但这类报道又往往受专业报的传统报道思维的影响,记者写出来的多是被动性的稿件,内容简单化、同质化,缺少生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专业性报纸必须在报道内容上做深做透做活,在报道手法上创新,才能赢得生存空间。

  专业性报纸要以创新赢得读者。目前,我们的会议新闻多是一事一报,而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部门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我们记者能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隐含在文件里的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挖掘出来。

  要做到创新报道,记者的切入角度要准,要从读者应知、预知的角度切入。记者去参加会议时,就要琢磨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传递给公众什么信息;在写作时,要想到读者最需要知道什么,我们写出来的报道要尽量满足读者对这一新闻的信息需求。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以小见大,一个细节的关注,有时就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从而拉近政经新闻与读者的距离。专业性报纸还要创新报道方式和手法。同样是跑新闻发布会,有的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就像部门工作总结一样,而有的记者就能从中挑出几个关键点来细化报道。

  专业性报纸要将部门的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比如,一个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记者写报道多是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内容,而很少去关注与政策相关的人或事。而一项政策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会影响一些人群。如果记者能够再深入采访与该政策息息相关的人或事,从这些具体的人或事展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深度就出来了。○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