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客户端小编成长记

2016-04-10 02:28:08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作者:陈晓婉 韩晓萌 姜珊 曹凯杰

摘要:客户端已经成为诸多传统媒体的“标配”,客户端小编的工作带有更多新媒体基因:从上班时间,到互动形式,再到采编流程

主持人:黄馨茹

嘉    宾:陈晓婉  新锐大众客户端编辑

          韩晓萌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

          姜    珊  九派新闻客户端编辑

          曹凯杰  半岛客户端编辑

主持人的话:如今,客户端已经成为诸多传统媒体的“标配”,客户端小编的工作带有更多新媒体基因:从上班时间,到互动形式,再到采编流程……本期“茶座”,请客户端小编们聊聊酸甜苦辣


“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

  陈晓婉

  2014年夏天,我毕业进入大众日报社,做了8个月记者,而后转岗做了客户端小编,转眼已一年多。如果让我概括这一年多来的小编生涯,我取6个词:新鲜,怀念,无暇,委屈,沟通,平静。

  新鲜。2015年3月新人定岗,我离开记者的岗位,开始学着做一名客户端小编。当时客户端还在筹备阶段,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就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离开记者岗位的惆怅之情还来不及酝酿,就被新岗位的新鲜感一扫而空。从没接触过的领域,从未接触过的观点,全新的模式,不同的视角。那段时间,大家忙着写策划案,忙着去向其他客户端学习,忙碌中充满欢乐。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会像拨浪鼓般摇头,毕竟,新大陆的诱惑力是无穷的。

  怀念。客户端的雏形出来了,我们也开始进入客户端正式上线前的试运行阶段。流水线式的日常更新工作密不透风地袭来,枯燥疯狂淹没曾经的新鲜感,我开始怀念曾经自由自在的记者生涯。每当自己在座位上一坐10个小时浑身肌肉酸痛的时候,每当听到身边的记者同事说起外出采访趣事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飘远,想象着如果我也在外采访,我也遇到了那么多值得高兴或者棘手的情况,那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呀。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会忙不迭地点头,若为自由故,新鲜可不要。

  无暇。很快,对记者们自由自在工作状态的向往也被忙碌的工作节奏打断了:7月17日,客户端正式上线,手忙脚乱成为每个客户端小编的标签。睁眼就上班,下班就睡觉,天还黑着出门,回家时又是一片霓虹。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像是绷紧的橡皮筋,再紧一点就会断。没有周末,没有业余时间,大家陀螺一样旋转,没时间再去慨叹自己以及别人的工作岗位。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估计都没有时间思考发稿子之外的问题。

  委屈。进入秋季,大家渐渐从一片无序中挣扎出来,开始较为从容地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随之新问题又出现了。作为报社的一个新岗位,当时不少人对我们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并不理解。从6月份开始试运行之后,我们所有的客户端小编再没有一个双休,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却被评价为“尸位素餐”的闲差,这些话传到我们耳朵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会说,我做啥不重要,如果能让记者们轮岗做做客户端小编倒是个极好的主意。

  沟通。这个沟通,既是客户端与用户之间的,也是小编们与记者之间的。进入冬季之后,大家也开始着力强化客户端和用户之间的沟通,包括及时回帖、发布参与性话题和设置发奖环节。还别说,效果真不错,经过几轮抽奖发奖活动,用户们的跟帖互动热情高了不少。有人关注,我们工作起来也有干劲。与此同时,经过了几个月的磨合,小编们和记者之间的摩擦也在逐步减少,大家在日常的供稿、改稿中常沟通交流,渐渐地,记者们也开始理解我们的工作。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会说,什么岗位都辛苦,干什么工作都不易。

  平静。小编们的日常工作逐步上了正轨,对突发事件、重大新闻报道我们不再会手忙脚乱,虽然人手紧张,但是也能较为淡定地应对眼前的工作。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我: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我想我会说:工作无好坏,做记者时做好记者,做小编时做好小编,唯此我就无愧于心了。

  从纸媒记者到客户端小编,一年时间完成蜕变,期待接下来的拔节成长。
 

在互联网思维下痛并快乐着

  韩晓萌

  我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新闻人,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读研的时候想选一个复合型专业,于是认准了“国际新闻传播”,把自己从外语事业的航线拐到了新闻上来。毕业的时候,带着研究生三年的新闻背景,选择来人民日报当一名客户端小编。

  我也曾是个狂热的新媒体爱好者。中学的时候开了个博客记录生活。上大学时开始流行校内网(后来的人人网),我把blogbus上多年的日志都搬了过来,矫情地不定期更新日志。后来我随大流地玩儿起了微博,140字的限制常常让我觉得倾诉欲被遏制了。最开始听说要来做新媒体,我的第一个想法是,那我岂不是可以天天刷微博微信APP啦?

  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从业于新媒体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近乎24小时的新闻周期中昼夜颠倒。我们的班次有早班、晚班、策划班,时常还要体验一把通宵的大夜班。冬天上早班的时候常常太阳还没升起,下了晚班又要见证凌晨时刻空旷的北京。科比曾经说过,“他知道每一天凌晨4点洛杉矶的样子”。那我也可以励志地说一句,“我知道每一天清晨6点北京的样子”。

  除了起得早、睡得晚之外,作为客户端值班小编,更重要的是要练就一双快手。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是用户的心愿,第一时间推送信息也是每个新闻客户端的追求。要做到这点,不仅要眼观八方还得严谨专业。

  这份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互联网思维。每天萦绕在脑海里的都是这么几个问题: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编辑整合新闻?如何才能做出转发量高的H5产品?一篇好的图解新闻的文案要具备哪几个要素?写什么样的时局最能引发受众的热议?

  现在的我关注朋友圈的时候,会主动从一个新媒体人的视角出发,考量最近大家爱看什么、爱分享什么。

  在原创稿件的写作上,我关注问题的视角也有了很大的延伸。工作以后常常需要完成原创时局类文章的写作,每天都得绞尽脑汁思考该选什么样的题目,直到这时才发现“让政治不再难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章的语言要简明易懂;政策文件的拆分解读要抓取与受众最相关的内容;要点密集的新闻更适合用图解的形式来呈现。

  作为一个新人,我常常被同事们的创意惊艳到。有人提出来打电话送祝福能让用户有惊喜感,这个想法最终被采纳,在习总书记来人民日报社调研的时候,他的问候被制作成了元宵节的语音祝福,这个H5创意刷爆朋友圈。运营推广的同事时刻在想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客户端,联想到每个上班族天天都要挤地铁、坐地铁,我们最终推出了设计精美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专列,打造“开往春天的地铁”的浪漫感,吸引了一大批新的用户。

  做一个新媒体人,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去年9月在为报道阅兵每天日夜加班的时候,我看到朋友圈大家都在转我们做出来的阅兵节目单和全景图,两会值班期间看到朋友圈刷屏的是我们制作的H5产品,我感受到了新媒体产品惊人的传播力。

  互联网思维不仅仅体现在我的日常工作中,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微博时代以后我常常被框定在140字的空间里,有几年时间不再写作。现在我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在闲暇的时候写东西。如果说博客和人人网记录了我的青春,那么微信公众号就见证了我开始职业生涯后的个人思考。

  身处新媒体行业,对我最大的诱惑就在于不知道明天又有哪些有趣的新东西在等着去挖掘,这些未知的成分让工作变成了一种探索的历程。曾经的新闻导师说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见证历史的行业,如今我也可以说,作为一名客户端小编,我在紧跟潮流的同时也努力做到了触摸未来。

心潮逐浪高亦不忘感恩当下

  姜珊

  回想与九派新闻结伴走过的这半年,心中不由地燃起了一团团壮丽的焰火,带给自己灿烂又鲜艳、壮美又炙热的人生感受,却也在焰火燃烧的那一刻在心口难开处,灼下了无法抚平、消退的烙印。这枚烙印落在我心头并不是代表一段苦痛的象形符,而是一枚家族荣光的徽章,标志着浓郁的爱与无上的荣誉。九派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它更像一个家,即便曾经在风口浪尖饱受争议,在九派这个大家庭中始终都有一群家人般存在的同事好友,紧握着彼此的双手同舟共济,不离不弃。

  记得与九派结缘是在去年的盛夏,那时九派还是长江新闻。7月中旬的武汉深受着暴雨的叨扰,刚刚回国就被困在家里出不了门的我,在好友的朋友圈里翻到了那篇激情澎湃、感召力爆棚的长江新闻招募信息。我参加了长江新闻的第一次招聘考试,有幸成为长江新闻的编辑,开始了一段从零起步逐渐成长的学习之路,也伴着长江新闻从地方性新生媒体成长为九派新闻——一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现象级新媒体平台。在九派新闻工作生活的这半年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尝试与突破,创新与传统的碰撞融合,使我体验到了新生事物破壳而出的艰苦卓绝,感悟到了时代变迁对创新的渴求、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是那么迫切,更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并不是无法跨越,而是靠思想搭建沟通的桥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宏大目标汇聚浓缩在“九派”这铿锵有力的两字之间。九派新闻怀揣着“心潮逐浪高”的烈火雄心,迎来了正式上线的挑战与考验。这一切都发生在丰收的9月。2015年的9月对于我来说,是忙碌充实又洋溢着喜悦的一个月。为了确保正常上线,加班选稿、编稿、审稿、写稿、策划专题,循环往复又充斥着挑战的工作将睡觉压缩成了每一天的奢侈品。同事间偶尔抬头插科打诨一番,成了那年9月温馨的生活娱乐。人事部给大伙点的外卖盒饭,是那30天里最抢手、最香喷喷可口的美味。也是那个9月,九派新闻在全国新媒体平台中奠定了“中九派”的核心地位;也是那个9月,九派迎来了股权结构的第一次扩容更替,引入了大数据技术开发公司中润普达的开发力量,令九派新闻站上了大数据新闻时代的风口浪尖。

  时势造英雄。迎风破浪中的九派新闻在2016年新年伊始,就迎来了时代的考验与献礼。作为一名九派新闻工作者,能够成为如此荣耀的亲历者,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激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为全国新闻媒体指引方向的48字箴言。为贯彻总书记箴言,落实相关工作,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先后到九派新闻考察慰问,听取九派新闻相关领导汇报工作。这是九派新闻上线以来受到的最高礼遇,我作为九派新闻内容团队的代表,极为幸运地接待了两位省、市级领导,如此深刻的经历在我平凡的人生里留下了美好荣光的一章。

  感谢九派新闻让我经历新生事物的破壳与成长;感谢九派新闻的每一位同事,是你们的出现,让我经受住了每一次创新波动引发的阵痛,这份风雨同舟的真挚情感我会收藏一生。感恩当下,感恩时代的眷顾,感恩一起拼搏一同创造的勇气与魄力,感恩九派新闻,愿明天一切会更好。

有本领,何须恐慌

  曹凯杰

  “小编”,曾经拿来嘲笑戏谑别人的两个字,如今别人拿来称呼我,生命中的反转和轮回就是这么有趣。

  2014年4月之前,每每我在腾讯、凤凰、网易留言,总是故意把“小编”写成“小便”。互联网是极度包容和有很大自由的世界,既然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那么发布新闻的你就要承受被相反观点那一方“刨祖坟”。2014年4月起,我成为我曾经藐视过的角色,看着别人在我发的稿子下面留言小编如何如何……

  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轻易将众口难调转变成异口同声,我不可能去纠正每一个网友甚至连领导同事也不能。上小学时,我同桌被别人起外号,他伤心地哭了,我安慰他名字就是个代号而已,不用放在心上。现在想想真是年幼天真,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体会,十多年前的那个外号又不是叫我,我怎么可能感受得到侮辱。十多年后“小编”的外号被戴到我头上,每天强迫自己去看淡,看轻,看不见这种自找的心塞,竟然花了好久的时间。

  既然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就随他去吧,那些在我心里没那么重要的外人,我在你们心里是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可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呢,他们可时时刻刻牵挂着儿子。

  5年前选择进入传统媒体工作的一个原因,就是听妈妈的话要找一份“像样儿体面的正经工作”,报纸记者这个在父母那一辈儿的人眼里,就如同媒体前辈曾经“安利”给我的精神:头顶是带有光环的。

  曾经尝试去旁敲侧击地扭转爸爸妈妈的思维,告诉他们移动网络媒体才是当下和未来最吃香的工作。但等到过年回家我打开电脑,像平常工作一样要值班整合发布稿件,每隔几分钟就要拿出手机把微博、微信和十几个客户端刷一遍的时候,老人们总是不高兴。因为无论我多么努力的工作,他们都以为我在玩手机,可玩手机就是我赚钱吃饭的工作内容啊。在客户端,每天24小时都要保持准备发稿的状态,9个人维护客户端80%以上的内容,一个萝卜一个坑,走一个人半个频道都要空着,假期对于我们简直是久旱逢甘霖的奢侈。

  作为参与了客户端从无到有整个创办过程的“元老”,我与同事之间的激情互相传染,正是凭借这股激情的支撑,我们担负起了除整合发布稿件本身之外的工作:包括线下的推广活动,扛着广告牌去大街上、商场里拜托路人扫码下载;包括线上互动策划,时不时得想着法儿地用奖品刺激用户让人家想起客户端;包括商家广告,一条视频写剧本两天,拍摄三天,剪辑一天,删掉重新剪辑来来回回好几次。

  最近有个老词儿“本领恐慌”被热炒。18世纪汽车诞生的时候,欧洲曾经贵为上流社会中人的马车从业者瞬间失业;今天的宝马中国售后技能大赛冠军,面对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故障一筹莫展。这引发我对“本领恐慌”最表象的理解。但是,以网络技术、视频内容为更重要组成部分的所谓的新媒体、还有野蛮生长的自媒体汹涌袭来,作为“既当爹又当妈”的客户端小编,我们并不恐慌。○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