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追问新闻照片造假

2008-06-12 20:02:22

来源: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许老师、曾老师,两位好!“广场鸽”、“藏羚羊”、“华南虎”,新闻照片造假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舆论的“关键词”。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围绕新闻照片的造假问题展开。

  新闻照片造假为何频发

  主持人:许老师,您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盛希贵教授、《深圳特区报》齐洁爽记者组成了一个“打假三人组”,在新闻图片打假工作中做了很多努力。近些年关于假图片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近些年新闻图片造假有增强的趋势?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许林:不是什么“打假三人组”。我们仨只是《中国新闻摄影2007打假行动联名倡议书》的发起人,2007年3月28日分别在我们的大旗网博客上正式发布,当时联合签名的有包括许多摄影界知名人士在内的100来人,一场网上新闻摄影打假行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这场运动第一个质疑造假的对象就是图片“广场鸽”。从4月16日我们接到网友报料“广场鸽”存在拼接嫌疑起,齐洁爽和我连续3天发表博文,正式质疑“广场鸽”造假。
  后来我转载石勇和陶春的博文,质疑《扬子晚报》照片《南京泼下特大暴雨》有假;石勇质疑《安徽日报》头版冲锋舟照片造假;我发博文《北京台为纸馅包子造假道歉》;网友和齐洁爽质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10月17日,网友和齐洁爽质疑“华南虎”,“色影无忌”网友跟进,打假虎照风起云涌……2008年2月12日,“色影无忌”网友质疑“藏羚羊”照片造假;2月19、20日两天,“广场鸽”再被齐洁爽和我曝光;2月底,人民摄影报金镜头评选两组获奖照片被取消资格……
  一时间,这么多假照片被暴露,新闻照片造假成了公众关注的热点,似乎新闻照片不可信了。于是乎人们就提出了“造假有增强趋势”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有道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摆拍回潮,PS造假增多,尤其是摄影师们大幅度使用数码相机并且掌握了PhotoShop这个图像软件以来,新闻照片PS造假呈上升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什么原因呢?
  第一,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促成造假,是主要原因。比如照片获奖后,摄影师的工资、职称、名气、社会地位都随之提高,摄影师所在单位也沾光受益,其领导脸上更是光彩照人。一张获奖照片带来的好处太多了。第二,造假的成本太低。在“藏羚羊”受罚之前,所有摄影师造假并没有受到真正的追惩,尽管他们不诚信,总编辑和摄影记者不道歉却还在岗——造假追惩呈零成本状态。再有,过去造假要在暗房中加工照片,印刷之前要经过比较复杂的修版过程,成本比现在要高出许多,而现在有了数字技术,PS造假成本变得十分低廉。第三,追求“艺术完美”所致。
  主持人:曾老师,2003年,您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图片编辑手册》,这是第一本从国际报道摄影格局审视中国图片编辑业务的书,也是第一本从图片编辑的角度出发,讨论图片编辑的思想和实践的书,已经成为许多媒体的工具书和培训教材。您能否给我们分析一下,除了PS造假,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也属于新闻图片的造假行为?
  曾璜:网络时代,与IT相关的话题,容易得到网络上的关注、讨论、监督,大家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好像都是在PS上。但实际上假照片有好几个层面,PS只是在影像后期处理的一个层面,可以说还是比较浅显的一个层面。实际上,一张照片的真假还涉及到它的文字说明是不是假的;图片跟文字说明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不恰当的文字说明会制造出一张假照片;更深层次的还有整个场景都是设计出来的,导演摆布出一个假的新闻事件,摄影师拍下来的假新闻照片——这种假照片早年太多了,比如说大家所知道的亩产多少万斤的新闻照片。实际上,目前我们媒体上也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假照片,一个公关公司策划出一个假场景,一个政府策划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事件,塞红包请摄影记者来拍,难道这些不是假新闻照片?所以,造假照片是有好几个层面的。

  新闻照片能否修改

  主持人:对于“广场鸽”造假事件,有人提出,只是多了一只鸽子,这对照片本身的质量,对能不能得奖,似乎是起不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像曾老师刚刚讲的,很长时间以来,有这么一个观念,如果是宣传的需要,稍微摆拍一下,弄点假的也没有关系。这种观念虽然是不对的,但在我们摄影界很多记者编辑的心中还是存在的。您怎么看这现象?
  许林:这个说法是对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亵渎,是对新闻摄影理论核心的背叛!这决不是多一只鸽子与少一只鸽子的问题,而是在新闻摄影真实性与否的博弈中,究竟是遵守游戏规则,还是越线犯规的原则问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我完全不能容忍某些人的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患了“健忘症”,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意抵制对“广场鸽”造假的质疑而混淆视听。
  文字报道在写作时可以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照片新闻是绝对不可以在后期制作中添枝加叶的,哪怕是加一点点或者减一点点影像信息,或者挪动照片上的影像信息,都是不允许的。因为加减影像信息是改变照片本来信息的一种篡改行为,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背叛。加那只鸽子就是加了实质性的影像信息。
  许多摄影师随意PS新闻照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篡改新闻的行为,他们混淆了新闻照片与艺术照片的根本区别,在片面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由新闻摄影的新闻传播轨道滑入到创意摄影的数码制作轨道上去了。
  我认为,摄影师最可贵的品质是在一张底片或者一个数码照片的取景框中定格你所见到的短暂一瞬(有意拍摄的接片除外)。因此,任何对新闻照片的后期PS,都是违反新闻摄影的“摄影”规律的行为(一般性调整除外)。
  如果有摄影师坚持认为“多一只鸽子没关系”,那么,建议他应该立即退出新闻摄影,转而去做创意摄影。因为创意摄影的游戏规则允许PS制作,创意PS制作不存在真假问题,在你拍摄的照片上加几只鸽子都可以。只不过那已经不是纯粹的“摄影”,而是“数码摄影制作”。“数码摄影制作”照样可以获创意性摄影比赛的大奖,在创意摄影领域里,PS不会被人指责造假,反而受人推崇创意性强。
  曾璜:实际上,我本身对“广场鸽”的真假,真的不感兴趣。因为这事很明显,处理这事也不难。我们政府和机构参与造假的照片多了去了,中国比这大的假新闻照片多了去了,那些照片的影响比“张鸽子”大了去了……我关心的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对该事件的态度、处理的方法和过程。
  针对中国的传媒的特性,中国摄影记者在宣传和新闻上的角色混乱的事实,我在1995年开始使用“宣传摄影”来对应那些与新闻摄影不同的摄影。如果你做的是新闻,就按新闻摄影的规律来,如果做的是宣传,你可以按宣传的规律来。
  主持人:大家还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新闻照片是否能够进行修改?如果能,有无一个限度标准?
  许林:能修改,有限度。
  电脑可以担当起传统暗房的全部工作,在编辑、制版过程中,编辑也可以对照片做一些局部的修改和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实质性的加减影像信息的修改。例如:对影调、色彩、剪裁等的一般性调整。
  限度是指对照片影像信息不构成伤害的修改。例如: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主体形象的真实性;没有改变照片中影像信息的结构和布局;没有增加和删除影像信息;没有对影像进行变形处理;没有张冠李戴的“换头术”;没有移花接木的集锦,等等。一句话,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包括影像信息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修改,就是修改新闻照片的底线。

  治理假照片有无良方

  主持人:目前,有什么很有效的防止PS照片的审核程序吗?在我们现有的一些措施基础上,除了事后追惩,还应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从而杜绝假照片?
  曾璜:为什么只谈PS呢?难道不PS了,中国假照片的问题就解决了吗?我们媒体中比PS还要假的东西多了去了。中国的新闻有问题!中国的体制有问题!
  抵制假照片,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增加造假成本的方式,如在现在已经有的开除、禁入等惩罚措施外,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举个例子,当造假者用假照片获得了1万块钱奖金,实际上等于是从别人的口袋里面把这1万块钱拿走了,在这个里面带有金融诈骗的性质。诈骗1万块钱的话,是可以判处一个罪的。再看看“藏羚羊”的事件,向新华社购买了“藏羚羊”照片的这些媒体,可以向新华社提出经济上的索赔,卖假货,那新华社就可以根据它与造假摄影师所签订的合同,向摄影师提起经济上的追诉。我们把经济上的案例搬到这里来,这样的操作模式是成立的,提高造假的成本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
  许林:假照片的出现是传播规律所致。打假是长期的,不是短期行为。不能说“杜绝”,因为“杜绝”不了,只能是“抵制”、“遏制”。
  目前,还没有什么更好的防止PS照片的审核程序。除了2005年《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第四条有一些对摄影师和图片编辑的自律约定外,2007年8月图片业界出台了一个他律性的行业规范文本《五大图片网站抵制虚假图片联合公告》,其中二、三、四条都有具体规定,不允许摄影师对拍摄的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加减信息的修改,以确保照片瞬间新闻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力。这个行规第九条规定,一旦发现摄影师有违规定行为,将联合一致取消其签约摄影师的资格,并在各图片网站公布其造假行为。PS“藏羚羊”的作者刘为强就是被这个行规执行下去的第一人。
  2008年3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出台,向他律性的行业规范文本前进了一大步。抵制假照片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章立制,动用制度、行规的他律性制裁,强化造假后果的代价。
  再有,就是靠网络网友、广大受众、新闻界摄影界人士、新闻摄影爱好者、新闻摄影研究者、学者和新闻院校师生的舆论监督。
  主持人:两位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在辨别假照片上的经验?

  许林:我并不是识别假照片的专家,更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在这次“斩鸽行动”中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这次“斩鸽行动”,最开始识别出有造假嫌疑的是浙江网友,网友首先把这个发现报料给齐洁爽,我们找出原获奖照片仔细分析,确认有重大造假嫌疑,只是“确认”并且正式揭露、促成华赛组委会调查解决而已。
  在“仔细分析”过程中,我先用图片编辑观看照片的“怀疑思维、批判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看到画面上的疑点主要有:1.两只鸽子的大小(主要是体态、翅膀、尾巴)完全一样;2.两只鸽子飞行的姿态完全一样;3.两只鸽子飞行的方向完全一样;4.两只鸽子肚子下和尾巴两处因飞行造成的阴影部分完全一样。进而采取使用电脑软件的方式分析,与4月3日在中国记协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赵德润执行会长介绍的电脑专家在PhotoShop上的图像分析法类似,通过对两只一模一样的飞鸽放大后对像素点距的观察、拷贝痕迹、两只飞鸽拷贝后的几个重点区域性RGB色彩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得出数据“太接近”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电脑专家的几个“高度一致”异曲同工),认定“左侧的鸽子是从右侧的鸽子拷贝PS上去的”结论。然后,把这个分析公布在我2007年4月17日的博客《华赛金奖遭质疑——请首届华赛金奖得主张亮出来证明照片不是合成的》上,我当时的用语是“这是我的分析和质疑:据我观察、分析,其图二(指左侧鸽子)是有把图一(指右侧鸽子)拷贝后,拼接在照片构图的左上方的嫌疑”(链接:http://blog.voc.com.cn/sp1/xulin/161614112877.shtml)。
  曾璜:辨别假照片主要靠生活经验。举个例子,一张孩子给死于艾滋病的父母上坟的照片,坟头上新摆上死者的遗像,你的生活经历告诉你,坟头上的那两张像很可能就是摄影师带去,摆上去的。
  还有一个是我个人的处世方法,看摄影师和发表的媒体,谁拍的照片,谁发出来的照片。摄影师的诚信度和照片媒体的可信度,这两个很重要的。
  主持人:现在,网友作为一支新闻图片打假的力量异军突起。《南京泼下特大暴雨》被博联社网友石勇指闪电与外刊相似,《扬州晚报》伪造版面获中国新闻奖后,有网友找出当天发行的报纸,拍成照片上传到网络。此外,网上还能搜出许多曾被网友质疑有假的照片,有的至今仍悬而未决。如何看待网友在“抵制假照”中起到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许林:网友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任凭造假者千变万化,网友都有把他挖出来的能力,什么假照片都能最终被发现。网友的广泛参与大大推动了抵制假照片的进程。没有广大网友的参与,只靠我们一些摄影业内人士,终究势单力薄,形不成气候。“广场鸽”、“南京闪电”、“华南虎”、“藏羚羊”首先爆料的就是网友。他们有的通过发帖,有的通过博客留言爆料披露。
  但是,在网络上开展新闻摄影打假行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们网友毕竟是草根阶层,网友所有的话语权只是在被限定的那个区域范围内,尽管有时候声音震天,如“华南虎”,而最终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还是官方,是陕西省林业厅。如果他们装聋作哑、暗中保护,甚至采取对抗态度,我们草根阶层是干着急没有用。
  令人欣慰的是,博客已经从当初的日志式载体演变为传播媒介。博客上所涉及的问题如果正好是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博客版主又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话,一下子就有可能由小众传播、区域性传播、行业性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并且拉动新闻媒体的传播。比如“华南虎”、“藏羚羊”和“广场鸽”。

  谁该为假照片“埋单”

  主持人:“广场鸽”造假事件后,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宣布退会,原因不是照片涉嫌造假,而是出于对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这一事件上的表现不满。
  假照片能够逃过众多专家评审的法眼,堂而皇之地登上领奖台,有些网友也对我们的评选制度有一些质疑。能否对下一步我们评选的改革提一些建议?
  曾璜:我们评选的改革方向应该反映和引导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变化。
  许林:评委看走眼,评出假照片,在任何一个新闻摄影比赛包括世界顶级的比赛中都不奇怪。假照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伪装性强,二是以真照片的面貌参评,三是热点题材,四是反映的新闻事件与时代脉搏同步,五是画面趋向完美,六是形象诱人。这几点足以迷住评委的眼睛。现在的数字技术使造假者“魔高一丈”,识别真伪的难度很大。说实话,如果我在评选现场,也不一定能看出假来。
  假照片获奖,除了难于识别之外,与我们评选程序和评选场地及其技术设备不无关系。近年来,新闻摄影评选已经从传统的照片评选,逐步改为数字技术的投影评选。在参评照片多,评选时间紧,评选场地及其技术设备不够专业,评委会对场地、灯光、投影仪、投影银幕的技术要求不严格的诸多因素下,就往往会对参评照片的观察、分析、评判出现遗漏和偏差而看走眼。鉴于此,我建议各级新闻摄影评委会对评选场地、灯光、投影仪、银幕的要求苛刻一些,使评选现场像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评选现场,为评委创造一个良好的评选技术环境,这对鉴别照片真假将大有裨益。
  在评选程序方面,像华赛、中国新闻奖复评、人民摄影报金镜头等大型新闻摄影评选,应该设立两轮评选制,即第一轮淘汰性评选和第二轮定评性评选。在第一轮评选中,把不符合参赛资格的,不够水平的,参赛类别不清的,文字说明等新闻要素不全的统统淘汰,淘汰量要大,给第二轮定评创造一个时间比较宽裕的评选条件,使评委能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仔细评,认真选。
  此外,评委要加强自身的学养和阅历,强化怀疑思维、批判思维,特别是对那些完美的照片要提高警惕性。原则上说,不具备怀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人是不能担当评委的,同时,不具备怀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人也是当不好图片编辑的。评委在评选时要调整心态,不要把法庭上的“无罪推定”理论误用在评选照片的过程中,误用“无罪推定”评选新闻照片是十分不准确的,也是评委看走眼的理论支撑上的误差。评委在评选过程中,不光是把好的新闻照片推选出来,不光是评好,也要评坏。评坏就是要对参评照片“找茬”,如果你评委不对参评照片“找茬”,要你来当这个评委干什么?评委的责任何在?评委在评选照片时“找茬”,正是评委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的体现。
  还有一点要引起注意,评选应该实行评委回避制。如果有照片处在被质疑过程中,那个被质疑照片的单位不能出任评委评选照片,例如“广场鸽”。事实证明,“广场鸽”作者单位的领导,在“广场鸽”被质疑造假的情况下担任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和华赛评委的社会效果非常不好,大大影响了两次评选的公信力。因此我建议,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事先已经预定为评委,那么,这个评委应该回避评选。回避方法有两种,一、主动辞去评委;二、组委会、评委会负责人出面劝其回避。
  主持人:新闻照片造假防不胜防,国外也经常出现,一般评委会怎么看待?怎么处理?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曾璜:我认为,造假只与造假者有关。与评选无关,与评选制度无关,与评委无关,与评委会无关。当然,如果评委会知道是假照片,不采取措施,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那样,还包庇,那就要反对。
  许林:2003年发生了《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的伊拉克战争合成照片造假事件,布莱恩·沃斯基被问责辞退,这个有25年新闻摄影报道历史的摄影师从此“人间蒸发”。2004年4月20日,《今日美国》主编凯伦·尤尔根森(Karen Jurgensen)突然宣布辞职,原因是该报著名记者杰克·凯利卷入伪造和欺骗丑闻。2005年10月《今日美国》报对赖斯的脸部进行了亮化,涉嫌妖魔化赖斯,编辑部公开在网上向公众致歉,并撤换照片。
  但是在中国,一些摄影师在个人和小团体私利驱动下涉嫌造假,他们多数并没有被问责,被既得利益的小团体保护起来,这导致了新闻摄影造假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从2007年起,事情发生了变化,开始问责。《扬州晚报》的《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作品报样附件严重违规,被取消中国新闻奖,报社给予摄影记者程建平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扬州晚报摄影部主任职务。2008年2月,《大庆晚报》因“藏羚羊”造假,摄影师刘为强被解聘,总编辑引咎辞职。
  这说明中国在新闻违规造假问题上,正在引进问责制的艰难进程中。
  眼下,亟待建立中国新闻摄影采访和图片处理的行业规范文本,制定行规。在新闻界引进问责制,向违规者、造假者本人问责,向违规者、造假者单位领导问责。这样,就大大强化了造假成本,迫使新闻界相关领导有意识地加强对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迫使有造假欲望的人不敢造假,不想造假,不愿造假——因为造假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涉及本人的饭碗和领导的饭碗,以及自家报纸的声誉。
  主持人:曾老师,从您关注的视角来看,当前违背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除了造假,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闻图片的采制中注意?
  曾璜:在我看来,假照片不在伦理讨论范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迈克·雷兹这样界定新闻摄影伦理道德: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以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某照片,但他们会怎样做呢?也就是伦理道德讨论的主要还是法律界定外的对与错,好与坏,合适与不合适。而照片做假肯定是错的。
  对新闻摄影来说,伦理关注的很多很多,比如在新闻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平衡公众知的权利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等。有学者将其总结为:1.拍摄过程中的伦理;2.摄影作品中的伦理;3.影像传播中的伦理等几个层面。
  主持人: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我们在以后的栏目中将继续探讨。谢谢两位!〇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