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有话好好说

2009-05-22 16:50:49

来源:   作者:

摘要:——传媒论坛的和谐建设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肖余恨  西祠胡同“记者的家”版主之一
      姬德强  中华传媒网·传媒学术网主编
      师  静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目前,传媒论坛在不同地域、不同媒体的新闻人进行业务研讨、信息交流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传媒界的渠道之一。维护论坛的健康和谐发展,营造传媒界活跃理性的业务研讨交流氛围,是当前新闻同人当共同努力的事情。

  肖余恨:以公平、公正、公道、公义建设“媒介沟通新渠道”

  赵金:您好!西祠胡同记者的家在新闻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版主之一,请您介绍一下它的特色。
  肖余恨:记者的家是中国传媒圈中最著名的讨论版——甚至有人说,一个记者或新闻系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家,在同行看来就几乎还没入道,至少是初级阶段。
  1999年底,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的牛吃草在《南京晨报》做记者,虽然他对网络的认识仅仅限于“可以当字典用”,但他凭借着敏感和热情,在西祠胡同这个当时还不甚有名的社区上建立了记者的家这个论坛。论坛很快来了一批非常好的写手,挑起了一些能引起争论的话题。
  真正让记者的家在圈里出名的,是我以肖余恨为网名写的“南京报业五评”。这组文章在当时的南京传媒圈引起了巨大反响,据说当时很多报社的老总还不会上BBS,就让办公室的人把文章打印出来给他看。一时间各方意见云集,跟帖无数。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论坛在2001年开始红火起来。这个转折点确立了记者的家在传媒圈里的影响力,同时也使记者的家走上了参与传媒业现实的道路。
  记者的家最大的特色,就是内容开放、包容、甚至有些驳杂。和驿钊传媒小组以及中华传媒网论坛相比,更注重信息交流,而不是以学术交流为重。事实上,现在的记者的家早已从一个讨论版变成了提供资讯的论坛和行业交流的平台。记者的家的版首语换过多次,最初是“报道事实,守护良心”,后来变成“上记者的家和1000个记者成为朋友”,现在则是“媒介沟通新渠道”。
  赵金: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同人开始把论坛当作一个表达意见、影响业内舆论的平台,您认为目前国内的论坛在传媒界的业务研讨和信息交流方面是否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肖余恨:知名的传媒论坛,诸如记者的家、铎钊传媒小组、中华传媒网、天涯传媒论坛,在业务交流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记者的家和天涯传媒论坛,更注重信息交流,而铎钊传媒小组则偏重于业务交流,中华传媒网论坛则兼而有之。无论是大到监督舆论、传媒改革、人事变动、内部规定,小到版面创新、标题特色,在论坛里都有反映。这既是了解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是业内业务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尽管也有一些知名博客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传媒频道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但这几个知名传媒论坛因开放、宽容,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传媒人士进来,或弹或赞,或发贴或潜水,从中了解信息,进行学术交流。
  赵金:新闻应是一个激情和理性并存的行业,在论坛管理的过程中,您觉得现在媒体研讨的氛围怎样?
  肖余恨:应该说,论坛是一个门槛很低的平台,而新闻从业者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都较强,因此,论坛上的媒体研讨气氛还是较浓的。有的是对业务处理方面进行探讨,里面有激赏,有质疑,有商榷,有不屑;有的是转载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有的是进行个案分析。网友通过这些研讨,一方面得到免费的启蒙,一方面也能强化新闻专业能力和专业思想。特别是对刚入门的新闻从业者,这些论坛是不可多得的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交流平台,是打开视野的天窗,是深化业务能力的阵地。以记者的家为例,记者的激情可以在这个论坛上放飞和生长,同时,理性的探讨、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又使得不少有识之士对过于放纵的激情进行了必要的克服和约束。
  赵金:您如何看待在探讨新闻业务观点发生分歧时出现的“论战”?
  肖余恨:纯新闻业务观点发生分歧是正常的,在论坛上进行论战,是论坛能够吸引网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样的论战,我们是持欢迎、鼓励的态度。即便出现一些攻击性强、言辞激烈的帖子,如果不是涉及到政策底线、进行人身攻击,我们还是宽容对待。对一些媒体出现的失误,对有些记者的过分表现,有人发文进行披露和质疑,我们一般也不予删除。但对一些媒体出现的政治失误,出于善意,我们往往进行控制,不放大,不传播,不给媒体的生存安全造成影响。
  对一些媒体之间的业务冲突,比如成都商报和南方都市报围绕杨丽娟事件的采访,有关采访权垄断的论战,尽管当事记者出于某种考虑,要求删帖,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帖子有助于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理念的普及,还是拒绝删除。总之一句话,以公平、公正、公道、公义为诉求,来进行平衡处理。
  当论战升级,言论和手法过激的时候,我们都是通过删除、加酷或不加酷进行适当的引导。
  赵金:作为论坛的管理者,您希望新闻同人在论坛发帖时注意什么?
  肖余恨:同人们在论坛发帖时,有的是出于公心,有的则是出于一己之见,进行发泄和攻击。理性、激情与偏激、发泄交混,所以论战的硝烟不断,骂战的场景也时有出现。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希望看到客观、公正的信息发布,给新闻同人提供一个共享的机会。在发帖时,能够谨守政策和伦理底线,多说人长,少揭人短。少发水贴,多些理性、建设性的建议,多些有见地的业务交流。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更不能发布与现有宣传政策相悖的观点,以免危及论坛的生存和安全。

  姬德强:网络论坛已经由幕后闲庭成为工作场域

  赵金:您好!很多网友评价中华传媒网的传媒人论坛专业性很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姬德强:传媒人论坛是中华传媒网建构媒介一线业者交流和探讨经验的平台。建成以来一直是很多媒体从业人员交流心得,乃至发起相关合作的空间。我们很希望这个论坛能够成为一个有所说、有所得的公共讨论空间。在这个论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经验、心得和进步,同时也听到了大家的唏嘘、困顿和偶尔的迟滞。论坛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我们从这里也多少感受到中国媒体业表象下的几许真实。
  当然,随着大的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变化,传媒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所观察和呈现的社会,也需要我们拭目以待。我们会以一如既往的热心来维护这个平台,给大家忙碌的身影背后预留一个宁静而真实的后花园。
  赵金:“一个宁静而真实的后花园”,很美丽的构想。现在关于传媒的网络论坛很多,您认为这些论坛在传媒人的交流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姬德强:的确,现在这样的论坛有很多,而我们是这其中专业的论坛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讲,日常的制度化的媒介业界交流是很多的,比如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印刷版的期刊和报纸,乃至圈内日复一日的人员往来等等。网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比如可以免除一些客套的语言和光鲜的外设,以匿名但真实的渠道将媒介人内心的感触表达出来,形成同业中的公共论坛。可以说,这是网络论坛对传媒业的最大贡献,或者说是最鲜明的特色。
  现在国内的论坛,除了专业论坛之外,还有综合性论坛的传媒人板块,满足了一部分同人交流乃至发泄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基于整个传媒业的从业环境,加之网络管理的特征,我们发现,传媒业通过网络论坛在交流信息和业务探讨上虽已有成效,但有些边界还是突破不了。这俨然是一个现实世界从业秩序的翻版,我们也希望网络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金:经常从一些论坛上看到一些言辞激烈的帖子,有时本来讨论的是一个业务问题,因为意见相左,甚至会有网友对骂现象出现,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姬德强:激情和理性一直以来是新闻业所标榜的充满着矛盾与悖论的行业特征。这也形成了一百年来现代新闻业的职业图景。可以说,从网络论坛的管理者来说,现在媒体同人的探讨拘泥于一些偏于“激情”的问题,换句话说,在“理性”的日常工作之外,我们无法要求业者绷紧神经再投入闲谈之中。这是很正常的,尽管网络里有着一些具体工作方法和理念的讨论,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同时,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向。随着网络在整个新闻工作中作用的提升,网络论坛已经逐渐由幕后的闲庭成为一个工作的场域。业者开始在其中讨论一些具体的工作技巧和合作可能。现在社会上的很多重要议题也是来自对网络资源的挖掘。在这种趋势下,我们相信今后传媒论坛的讨论会有更多理性的因素。激情和理性会在网络上达成一定的平衡,或者说是比现实世界更为稳定的平衡。
  赵金:对于那些攻击性强、言辞激烈的帖子,您一般如何处理?
  姬德强:网络论坛的一般管理机制是事后审查。因此出现一些论战在所难免。这些论战之所以出现在网络上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一些问题。这里我们需要首先表明的态度是,虽然不能说“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们需要宽容任何人的观点,当然,这种观点需要把持,不管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舆论中都有一些底线,比如对他人和机构名誉等不造成严重侵犯等。
  因此,遇到有攻击性、言辞激烈的网络发帖或跟帖,我们就需要首先做出判断,如果这种帖子在上述这个范围内,我们会尊重你表达的权利;如果明显存在着谩骂、泄愤等有违道德和法律的声音,我们也会坚决维护受损害公民、团体的权益。当然,在相关规范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其中有一个度的把握。而且,网络论坛的健康与否也是一个社会舆论生态和言论环境成熟与否的表征。
  中华传媒网经历的论战有很多,尤其是前些年。焦点主要在有关传媒的学术圈内,因为涉及很多学术问题,我们也主要是在上述底线内做一些维护,并未参与太多。毕竟,这个论坛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大家来参与和维护的,我们相信参与者的能力和理性。

  师静:利用好传媒的“公共领域”

  赵金:师老师,您经常上哪些论坛?
  师静:我觉得,在若干传媒论坛中,西祠胡同的驿钊传媒学习小组可以说特色鲜明。西祠胡同经多年积累和发展,定位于大型华语综合社区门户网站,采用“自由开版、自主管理”的开放式运营模式,站方管理和维护社区平台及分类目录,用户自行创建讨论版、自行管理、自行发展,自由发表信息、沟通交流。驿钊传媒学习小组正是在“胡同口—职场同事”目录下创办的,面向媒体界人士,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一线新闻记者、编辑,理性地进行新闻业务交流。是特别适合年轻媒体人学习提高的论坛。论坛宗旨如其所言明的“媒体不分南北,朋友不分老幼,在这里静下心来研究业务、分享体会——传媒人充电的地方”,在传媒人这一很注重知识积累与提高的专业人群中以业务交流特色建构了其自身的影响力。
  再如鞭牛士网络社区(http://bbs.bianews.com),自从2006年2月创办起,定位就很明确,致力于打造“第一网络编辑社区门户”,努力成为中国300万网络编辑的交流社区,并提供与网络编辑职业相关的所有资讯与交流以及网络编辑解决方案。其第一版为网络编辑交流区,包括网编经验、网编访谈、网编挑错、网编招聘以及网编认证。第二版为业界资讯区,为网络编辑汇集业界最鲜活和精华的帖子及文章,其中网编招聘、网编经验、网编挑错、网编访谈已经成为核心板块。如今鞭牛士以其细分的传播对象与具有行业特色的板块设置增强了凝聚力与亲和力,在网络编辑这一新兴的传媒新职业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赵金:作为一名网络舆论的研究者,您认为目前传媒论坛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师静:网络虚拟空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论辩环境,形成了有着评论与协调功能的“公共领域”,从而出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多元化的言论。在传媒专业性论坛中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往往时事评点与学术论争相互交织,理性思辩与情绪宣泄激烈交锋。当然,由于这种专业论坛中汇聚的多为传媒界的人士,属于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大多数网民能够用客观冷静的职业视角看待所讨论的问题,非理性的宣泄与无聊的“口水帖”较之一般论坛要少。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不理性的言论攻击时有发生。有些原本属于新闻传播业务层面的探讨,如关于地震预报报道、都市报媒体功能与报道重点的讨论,以及一些社会敏感问题的评论常常是某一意见刚出笼,对立的言论立刻接踵而至,争议的双方或多方进而迅速将事态升级,有时甚至上纲上线,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相互攻击,不时会出现全盘否定对方,甚至谩骂、人身攻击等现象。如果双方势均力敌,有时会出现以双方意见领袖为代表对骂的局面;如果一种意见在某个论坛中占上风,会出现更多网民跟风,使得这种意见成为压倒多数的主流意见,从而导致“群体极化”倾向,而对立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被完全弃之不顾,“孩子与洗澡水”被一起泼掉。有的争论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情绪指向,如不同媒体人由于媒介竞争或媒体业界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设置的议程,争论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更重。
  赵金:促进专业论坛的良性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师静:我认为从网站管理层面和网民角度有必要加强他律与自律,共同使专业论坛成为推动中国传媒业积极健康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对于网络论坛的管理而言,最核心的“他律”方式应该是培养“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包括版主与活跃网民。版主有专职兼职两种,对于专职版主,当然应强化其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而许多论坛以兼职版主为主,他们作为论坛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论坛意见领袖发言的,其言论也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因而选择具有良好素质的版主是论坛培养意见领袖的一个途径。另外,资深活跃网民对于论坛讨论氛围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应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协调,使其引导作用正向转化,而不是走向非理性,有的资深网民还可以发展成为版主。
  同时,传媒界的网友也要加强自律。现在,对理性的粗暴肢解,情绪化、极端化的思想也不少,这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非理性的网络民主汇聚成的舆论显得非常可疑。
  当今的中国传媒专业论坛还没有像一般论坛那样出现严重的网络暴力,但非理性表达同样存在。传媒论坛的网友,大多是新闻界业内人士,对于民主、言论自由的理解自然应该比普通网民更深刻。传媒人担负着建设中国公民社会的使命,更应该做到理性地辩论,即使在网络空间中,也应该做到“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赵金:谢谢各位!○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5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