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两会归来话“记者”

2010-04-20 09:07:33

来源: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崔  丽  中国青年报综合采访部记者
      邱瑞贤  广州日报机动部记者
      魏  艳  人民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两会报道也告一段落。今年的两会民主政治气氛浓厚,从温家宝总理到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直面社会热点问题,集中公开了大到医保、社保政策,小到各类数字来源的种种信息;代表委员履职能力越来越强,敢于质询,大胆建议;公众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各种方式,与代表委员交流互动,这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空间得到拓展。
  公众对两会更关注了,对两会报道的要求也更高了,“数掌声”、“追星”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与一些上会记者交流,有的同事反映,采访两会压力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感到“本领恐慌”。两会归来话“记者”,看看我们资深的名记、崭露头角的同行们是怎么总结这次两会采访的吧。

  我思故我在
  崔  丽
  我已参加两会报道十余年。今年两会结束时,与同事聊天,他感叹现在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兵强马壮,规模浩大。十几年前,一个报社能参加两会报道的常常是一两个人,多经过千挑百选,是报社公认的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好手,所报道内容也通常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民主制度严肃而宏大的主题。
  近年来,两会民主开放氛围空前加大,两会成了年轻记者的“练兵场”。特别是在视频、音频、在线访谈、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覆盖下,中国的两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全民参与形成的舆论共振与共鸣,使得两会报道如同一个扩音器,既放大了两会的声音与影响力,也使得各种声音杂陈其中,给媒体及参与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带来了新的考验与挑战。
  不可否认,许多年轻记者是带着对两会的好奇与新鲜感上会的,近5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从国家领导人、各省“一把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性人物,齐聚北京,在十几天时间里,每天可以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采访。两会的议题更是包罗万象,从住房、教育、医改、社会保障,到代表委员履职及参政议政方式,无所不包。
  然而,在两会新闻盛宴和富矿面前,并不是每位记者都能满载而归。面对众多的代表委员面孔、面对纷纭浩繁的话题,记者常有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感。在两会上,常见到这样的场面:每次开大会时,在通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前,成了记者围追堵截的“战场”:代表委员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堵住不能动弹,待被围追者脱身出来,记者们往往面面相觑:这代表是谁呀?
  还有的,每逢记者招待会结束,记者们蜂拥而上,录音笔、摄像机对准部长们,此时却无人向部长发问,或所问提不起部长们的兴趣,记者潮随着部长而移动,成了一场“围堵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两会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游离主题、跑偏追星、热衷花边新闻、娱乐花絮的现象,大有将两会“娱乐化”、当作政治“嘉年华”之势。
  对媒体记者跑偏两会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会发现,其中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是准备不足,历练不够,以及对两会作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识不深。
  比如有的媒体罗列“雷人雷语”、排列雷人代表委员排名榜。有的将个别代表委员的言辞加以放大炒作,还有的为迎合网上情绪,将代表委员的发言断章取义,大加鞭笞。如有记者报道政协委员严琦建议整顿网络环境要将网吧关闭,遭到网友猛烈拍砖,一度将其个人网页黑掉;后又爆炒其雷人提案为自己公司增值5亿的无聊话题。
  殊不知,两会做为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政治平台,是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必然要求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两高”报告等进行认真审议、充分讨论,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力。代表委员对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共问题进行辩论、争锋,使各方利益通过博弈达致平衡。因此,媒体的关注点、兴奋点、聚焦点理应集中在代表委员对这些重大议题的审议、讨论中。
  所以,从我个人的跑会经历来看,能否做足功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对两会制度的深刻理解和洞察为积累,带着问题上会,是否拥有独特的价值发现眼光,决定着你能否从众多记者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还记得2004年两会期间,我们就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淘得了一颗闪光的“珍珠”,我们报道了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
  2004年3月14日,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最后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涉及对土地和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及补偿问题的条文,删除了一个小小的逗号。为此,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们提交了长达450余字的解释和说明。
  此前,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经审议,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被删去了。通过采访,我们获知删除有歧义的逗号,并且详尽地交代来龙去脉,主要是为了厘清立法本意,防止基层政府歪解宪法条款、侵犯公民权利,强调宪法的权威性。
  我们这组报道成为当年两会的一大独家亮点。有法学专家评价说,这样的报道应该进入我们国家修宪备忘库,建议今后将立法备忘制度化。这组稿件获得了全国人大好新闻奖。
  今年,中国青年报及我本人重点关注了预算审议情况。看看国家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如何替纳税人看好国家的钱袋子?进行财政预算报告审议,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但多年来,媒体对这个议题的关注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预算报告本身存在不全面、不细化、不透明的问题,让人看不明白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另一方面,不少代表委员作为非专业人士,预算知识不足,看不懂,因而积极性不高。预算报告“专家看着糊涂,外行看不明白”是多年弊病。
  今年我们将关注点聚焦在此。我们报道了预算审议当天遭遇冷场的情景,有的代表团还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在谈,不少代表把预算报告草案放在材料袋里,翻都没翻。我们没有停留在对如上现象的描述上,而是通过采访专家、专业代表,对科学审议预算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宣读预算报告草案、加长审议时间、财政部官员到场解释等。
  在后来的记者会上,我们还专门就此问题提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他表态“如何为代表有效地审查预算提供一些服务和帮助,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这组带有独家视点的报道,受到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在今年的两会,一个不得不说的新闻是发生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抢记者录音笔的事件。如何看待官员代表?官员代表如何履行代表职责?这是我长期以来跑两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和同事辛明在一次难得的机会中,独家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本次人代会新闻发言人的李肇星。李肇星的回答简短而明确:“人代会上没有省长、副省长,只有代表。”这篇稿件被近百家网站转载,“人代会上没有省长,只有代表”这句简洁而有力的话,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念的一个鲜明表达和历史性注解。
  我思故我在。专业积累、理性观察、职业修炼、开阔视野,无论你是否在两会上,无论全媒体时代信息如何轰炸,这都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永不离身的“宝典”。

  两会记者的“履职素描”
  邱瑞贤
  北京三月,春寒料峭,可是两会舞台热度急升——“跑两会”不止是代表委员的事,记者也是在履职。今年代表委员共4000余人,有证记者3000人,创下“跑会”纪录——按人头算,几乎可以实现“一盯一”。
  这是一场空前的“混战”。作为记者,无提案建议可以PK,唯有用专业素质较劲。跻身其中,笔者为“跑会”大队中的同行们画下几幅“履职素描”。
  ●“跑”一族
  第一幅是群像,这代表了记者队伍的主流。
  只要上过阵,跑两会的老记都自然明白“跑”字背后的真意——赴京14天,从开幕前到闭幕后,身心没有一刻稍闲,终日奔走、询问、记录、码字,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却犹恨自己资质有限,既不是千手观音,又没生出千里眼和顺风耳。
  细察群像中人的神情,行踪飘忽,眼光迷离,面目茫然,但深谙“凌波微步”——从来就没见其能把一个椅子坐热。这一分钟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场里,下一分钟就挤到了台阶上的移动“围脖”之中;再过一分钟,又到洗手间和吸烟处守株待“兔”去了。
  台阶上,会议厅外,小组讨论会上,迎面走来随便一个都是部委级高官,咧嘴一笑就是省长市长,探头一看就是各个领域的头牌专家。说实在的,他们要是发个话,不管啥时候搁哪个媒体,都是些“不管说什么都是新闻”的爆料。
  此时不堵,更待何时?所以群像中你随时能看到很多雷人却敬业的姿势——这位老兄刚伸出长臂把录音笔越过好几个肩膀,深深地探入一圈“围脖”的“圆心”嘴边,一双耳朵却往外伸得老长了——因为隔壁那圈“围脖”的发言人,也在发表难以舍弃的“金玉良言”。
  不过,跑完一天下来,整理录音是“跑一族”的最大难题——这位,到底说的是哪一出啊?
  ●“逛”一族
  第二幅是小组照,这代表了记者队伍的非主流。
  和爱“跑”群像的休闲打扮风风火火完全不同,爱“逛”两会的老记们最爱体面正装,而且随时不忘低头检查胸前的采访证件是否也“正襟危坐”。
  “非主流”同行们也很忙,但是他们目标很明确。笑靥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爱扎堆文艺界、体育界委员下榻地,以及明星代表分组讨论场外。每当看到有熟悉的明星走出会议厅,便迅速上前寒暄套瓷,随后简单直接提出要求——合影。
  因为态度专注,该组队友的成功率极高。再难伺候的明星代表、名人委员也会乖乖就范,双方共同面对镜头咧嘴一笑,摆个胜利手势——就冲胸前那个耀眼的采访证,谁都愿意给个顺水人情。
  除此之外,小组照中你会发现他们的另一个普遍动作——自拍。为此,“非主流”同行常常会让你感到面熟,因为他们永远只出席大场面,每次你在人头攒动的新闻发布厅遍寻不到座位时,他们一定已早早在座。
  一座难求的温家宝总理新闻发布会上,我身旁的一位地方媒体同行,激动的心情从开始一直保持到结束。其间好几次看他在座位上大幅度扭动身体,我以为他要举手提问,没想到他干脆转身背对正在答问的总理,高举相机,费力地把自己的脸和总理挤进取景框中。
  ●“审”一族
  第三幅是大特写,这是今年记者队伍的焦点。
  此处上镜的记者清一色双眼炯炯有神,表情朝气蓬勃。3G手机、DV、录音笔,装备齐全,气质是活泼又淡定——听不懂看不明的,低头就可以百度谷歌。
  他们不到处“跑”,更多是深具耐性地“守”。只要一锁定目标,就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在采访之前,大多先做好自己的调研——因为这不仅是自己履职之责,也是代表公众检视代表和委员履职能力的机会。
  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对代表和委员的提案和建议,他们从不全文照录——因为他们深信,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议事场所,只有最具价值的问题才值得拿出来讨论。
  作为被采访对象,代表委员对“审”一族记者的态度爱憎分明——既有冒出“这么敏感的问题你为什么来问我”的雷人之语者,也有因为欣赏提问角度而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主动应约专访者。
  该队同行称,他们最大的成就感来自——有时,代表、委员甚至会因为接受他们的采访而打开思路,给建议和提案带来另一种角度和深度。
  代表委员每年亮相,既有让人击掌者也有让人惊“雷”者,说明履职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同样地,我们难道不需要拷问自己——做一名两会老记,你准备好履职了吗?

  “新兵”跑两会
  魏  艳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准备工作从研究委员名单开始,要尽量对采访对象有更多的了解,并尽可能多地从各个侧面搜集资料,有时候一些“八卦”信息会在对委员进行专访时拉近与他的距离,使聊天更为轻松活跃。
  前期到驻地踩点也很重要。我发挥学生时代的“追星经验”,到委员们的驻地进行前期踩点,将各个会议室的地理位置和日程安排烂熟于心。也借此与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混了个脸熟”,以便上会时通过他们联系采访。
  还要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因为委员们在会议期间肯定是非常忙碌的,如果记者到处乱撞、随口乱问,那又该如何让委员们在短暂的交流中配合你的采访呢?但如果有了计划,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按照采访重点、采访步骤、时间安排等一一实施。
  相对于纸媒和电视台,“抢”新闻的描述对于我们网络媒体来讲可能更为贴切。两会是汇集了3000多名记者的媒体大战,如何在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一个宗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比如:初次上会的记者可能都没什么经验,头几天到了驻地也不知道要干嘛,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创造条件,媒体新闻官、会务组的工作人员都会成为你的助手,同时,跟着别人蹭采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发挥抢、抓、蹲、守的精神,抓住一切适当的机会与代表委员交谈、交换名片、约采访时间,很多时候一篇文章就是在蹭采访、换名片之后产生的。
  因为两会报道的特殊性,各家媒体、上千位记者抢吃“一盘菜”的情况时有发生,“抢独家”恐怕已经成了每一位记者的必备职业素质之一。那么,如何做到“人有我优”呢?
  我的体会是,在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时,发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深入事件或事物的背后去挖掘更深层的内容,合适的话还可以加入记者的一些体验或感悟,使新闻报道不再只是简单的堆砌和罗列,而是站在做新闻的角度进行剖析。
  跑了一圈、听了一圈、问了一圈,最后体现功力的还是笔头。准确把握会议的精髓,切中会议的“要害”,才能真正见识记者的本事。要知道,大段大段的摘抄会议纪要,已经明显不能满足读者特别是网友的需求。把细节突出,把会议写活,靠的是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有了细节才能让两会报道真正“活”起来。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两会,体会最深的一个字就是“累”。的确,紧张的议程、讨论、活动、写稿,让我恨不得变身哪吒,脚踩风火轮,在会场、住地、报社之间往返,但是累过之后的那股子兴奋劲,也是其他任何采访都体会不到的。○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4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