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一生都不要忘记四个字:激情,创新

2010-05-26 16:59:01

来源: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詹国枢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詹国枢,人呼老詹,他也自称老詹。曾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著有《没有热点的世界》、《活得有滋有味》、《豪华三轮》等著作。199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3年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不久前,老詹退居二线,许多同行在网上表达了对这位颇有个性的新闻人的祝福和惜别之情,读之令人感动。他以前的一位同事这样感慨:“你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事业的大小,官位的高低,而是在于你的为人,那么多人在你退下来之后还想着你。每个人都会老,每个领导干部都会从位子上退下来,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老詹这样得到众口一词的拥护、信赖、赞美。”
  春暖花开,天朗地润。老詹欣然与本刊记者聊起新闻生涯中的感悟。
 
  感谢那些关心支持过我的人们
  赵金:詹总,您好!一直关注您的博客,看到在人民日报宣布中央关于调整人民日报海外版领导班子决定的干部会上,您有一个发言,讲自己退下来最想说的是四个字:感恩、回报。前不久,您写了《恩师老范》一文,感慨“没有老范提携,哪有老詹今日”。在自己人生路程的又一节点,回忆那些曾经温暖、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和力量的。在您的新闻生涯中,还有哪些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詹国枢:让我不能忘怀的人,确实很多。比如,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王浩天。是他,1981年秋前往复旦大学招人时,在已经确定人选后,因在老同学、我的指导老师家中吃饭,偶然看到我的毕业论文,由文识人,断定“此子可教也”,于是决定调整人员,将我招到北京。我一生的命运,这才发生转变。这是我难以忘怀的。我曾经以《缘分》为题,写过“师母炒菜的快慢,决定了老詹的命运”,感叹命运的奇妙与无常。
  又如,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杨尚德。是他,在接任范敬宜担任一把手后,对我十分信任,放手使用,给我压了不少担子,也给了我很多难得的锻炼机会,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如,安岗,张沛,王昭栋,刘树烈,罗开富,徐心华,艾丰,武春河,徐如俊,王若竹,姜波,汪朗,钱进……开列出来,达数十人,有社领导,部主任,也有普通编辑和交通处司机。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生都不要忘记四个字:激情,创新
  赵金:今年全国两会,您既是政协委员,又不忘自己还是一名记者,随时用“微博快板”的方式,报道和评论两会,简洁明快,妙趣横生。我看到您退休后的若干打算,当委员、当爷爷、当厨师、当游客、当木匠,还有当创意总监,做一个“专门刊登纯新闻的真正的新闻网站”……感觉您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新事物,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好奇心,甚至有些“天真烂漫”,或许这就是很多有所作为的人才能达到的那种举重若轻、返璞归真的境界吧。这种轻松对世事、保持好奇心的状态,对一名记者是不是很重要?
  詹国枢:确实非常重要。轻松对世事,保持好奇心。您的这个概括,很新鲜,也挺准确,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说明采访之前,您对采访对象是下过一番调研工夫的。前些天,我曾在一个新闻研讨班与年轻同行探讨如何做一个有作为的记者。我希望他们一生都不要忘记四个字:激情,创新。回忆自己的从业经历,几乎每一次比较成功、能够留下一点印记的采访写作,都是激情和创新的产物。
  比如,今年3月5日,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我拿着手机,从离开饭店到进入大会堂,到温总理作报告,再到离开会场,从头至尾,不停地发短信,搞微博“现场直播”。虽然很累,但心里美滋滋的。心想,作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使用手机搞微博直播,很可能创造了中国新闻史甚至世界新闻史上的“第一次”,起码,也是个人新闻从业史上的第一次吧!所以,自始至终,非常兴奋,非常自豪,一点不觉得辛苦。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篇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的“现场直播”》,怎么可能写得出来?
  赵金:用“微博快板”报道政协会议,无论是从报道内容还是从报道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联想起您在经济日报工作了24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您能把经济学的深奥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新的理论。像您的“消费五层次论”、“幸福公式”等,广为流传,被称为具有人文色彩的经济学理论。现在,经济新闻“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意看”的状况,还困扰着很多经济类报刊。您是怎么把经济新闻写活的?
  詹国枢:把经济新闻写活,是我一生从未间断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初到经济日报工作后,我曾冷静想过,自己此生当记者,到底如何定好位,怎样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有自己个性和价值的“这一个”呢?经过思考,我决定以“举重若轻,通俗易懂”这8个字,作为自己写作的终极追求。不管碰到怎么深奥难懂、怎么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我都要先下一番工夫,把它细细吃透,加以消化。在融汇贯通、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再以中学生都能看得懂的通俗明白的语言,将它表述出来。我把这一过程称为记者的“第二种翻译”,并曾以此为题,在经济日报编辑记者的演讲比赛中,得了个一等奖,范敬宜当场发给奖金200元。这在上世纪80年代,可不是小数目。

  一个记者,最终有没有出息,归根结底还是看他怎样做人
  赵金:有网友在读了您的《恩师老范》一文后这样评论:伯乐相马在于马,先有马然后才有伯乐。您被范老看重,也是您的才德所致,年轻人不要哀叹没有伯乐,而实在是缺少千里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新闻工作队伍中,他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您一直很关注现在年轻记者的成长,去年7月,您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实习生》,对新闻学子的殷殷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詹国枢:对年轻记者,我一向比较看重,也格外照顾。首先,因为自己也曾经年轻过,晓得在年轻之时,有人哪怕轻轻地扶一把,拉一拉,对其一生,都大有帮助,这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二,我认为,报纸办得好不好,报社有没有前途,最终取决于报社的年轻人。一个单位,年轻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敢创新,这个单位就大有前途。
  说到现在年轻记者最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我想,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做人,二是为文。一个记者,最终有没有出息,有多大出息,归根结底,还是看他怎样做人,懂不懂得做人,所谓功夫在诗外也,这是一辈子的功课,这门主课修好了,不但记者当得好,人生也会过得更潇洒,更幸福。至于写文章,当然有技巧,有方法,但我认为,说到底,还得扎扎实实做到三多,即:多看,多思,多写。三者缺一不可。只要工夫到了,一定会有长进。
  赵金: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新人辈出的同时,每年都有很多老同志要退下去。新闻是易碎品,这些老同志中很多人一生为新闻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没有得过大奖,甚至在留有他们文稿的报纸被装订存库后,不会有一篇让读者记住的稿子。但他们也有自己珍藏的欢喜和失落,上面打着“新闻”的烙印。您觉得,该怎样评价一个新闻人的成败得失?
  詹国枢:我想,这恐怕得有两个标准。一是读者即客体的标准,一是记者即主体的标准。从第一个标准看,一个成功的新闻人,当然要写出一篇又一篇有特色的、当时让读者喜欢阅读,事后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从第二个标准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了,那也可以算得是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自己做人的成功。而这个成功,我认为比前一个成功更重要。我曾写过一篇微博说,世人评价成功,往往以此人曾经作出何等成绩、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或者在社会上有多大知名度作为评判标准。此标准的最大问题是,只看到了外界即客体的标准,而恰恰忽视了内在即主体的标准。这就难免出现有的人拼命挣了好几十个亿,自己做人却非常失败乃至众叛亲离的现象。悲夫!我以为,所谓成功,总是相对而言,世上没有绝对的成功。
 
  “老革命”如何面对新问题
  赵金:记得在2004年,您还在经济日报的时候,曾总结自己身上的三种角色:副总编辑、票友经济学者、记者,并坦言,第一个角色是行政赋予的职责,总会有还给组织的一天;第三个角色需要体力,自己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您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二个角色,所以退休以后,会一心一意致力于这项工作。这个设想有变化吗?
  詹国枢: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吧。退下以后,我当然要牢记自己票友经济学者的角色,继续写一些经济类的普及性文章,这是我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但同时我也可以继续做一个新闻人。因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做记者或者说做一个新闻人,已经越来越不需要再依赖于体力和现场采访。也就是说,你呆在家中,也完全可以做一个出色的新闻人。因为,网络、电视、电台、报纸每天给了我们那么多新闻素材,你如果真有本事,完全可以凭借这些素材,加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扮演一个全新的新闻人角色。当然,这个角色,更准确一点说,主要是评说与解释的角色,而不是在现场第一手发现和挖掘的角色。我认为在网络时代,前一种角色或许更加稀缺,也更加可贵。
  赵金:的确,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媒体的诞生,网络让我们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种变化对传统媒体的许多同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十年之前,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还司空见惯,但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公众逐步获得话语权,“记者”已经走下神坛,有人甚至惊呼,当年的“无冕之王”,已经开始变为“新闻民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怎样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
  詹国枢:“人人都有麦克风”,即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这确实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这是谁也阻挡不住、改变不了的趋势。但是,即便人人都是记者,毕竟还有专业和“票友”之分。新闻这个行当,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因为,人一睁开眼睛,就有获知新闻的欲求。必须有一批专门人才,去满足这个需求。当然,网络时代的媒体从业者,较之过去要求更高了,他得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以及获取新闻的方式的转变,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但恰恰因此,富于创新精神的媒体人,一定能够在新的挑战中找到新的乐趣,也一定会比老一辈干得更棒,更有意思。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赵金: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网络冲击,“唱衰”纸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响,也有越来越多的纸媒体记者编辑转而加入到网络媒体的队伍。记得您曾写过《网络时代的报纸对策》,对报纸的整体走向和前途,似乎并不悲观。您能对如今仍然在纸媒体工作的年轻同行提一点建议吗?
  詹国枢:如您所说,我对纸媒体的前途,确实并不悲观。因为我知道,经济学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基本原理,需求决定价值。即: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价值。我认为,在可以预料的几十年内,人们,当然不是所有的人,但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对纸媒体还会继续有需求的,所以,报纸绝不会因网络的兴起而灭亡,就像当年的广播也没有因为电视的兴起而灭亡一样。
  说到纸媒体从业者的出路,我曾不止一次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年轻记者说,你们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归纳和发布工作。这工作在人类灭亡前是肯定不会消失的。因为,人人都有获取信息的需求,必须有一批专门吃这碗饭的人,去为人们的这种需求服务。至于信息的最终发布是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只是发布形式不同而已。我们不必太在意于发布形式。技术为王也好,渠道为王也好,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技术和渠道不过是载体而已。你们时刻应该在意的是,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能干的、有作为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者。有了这个本事,不愁没有饭吃。正因此,临离开人民日报海外版时,我送给每个年轻人一句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话好像是孔夫子说的,我认为说得太精辟了,值得我们记一辈子。
  赵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忧虑没有合适的职位,而要忧虑自己有没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啊!谢谢您的勉励!
  最后,非常喜欢您创作的“微博快板”,我也试写一篇,表达《青年记者》同仁对您的敬意和祝福:
  詹老微博写快板,晚辈效法跟后边。
  新闻战线廿七载,硕果满枝香扑面。
  深意浅析论经济,幸福公式广流传。
  三项大奖揽囊中,五种需求乐无边。
  望海楼上观天下,风生水起海外版。
  网络时代不落伍,新闻人生看老詹!
  詹国枢:谢谢小赵!您这快板,写得比我好,真是后生可畏。○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