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如何“hold住”
2011-11-02 10:54:26
来源: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嘉 宾:贺 剑 都市女报文艺部副主任
倪自放 齐鲁晚报文娱新闻中心记者
轩召强 新闻晚报文艺部记者
主持人的话:前一阵子,广电总局限制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得到很多观众赞成。反观报纸,如何做好娱乐新闻,避免俗滥,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微博时代的到来,娱乐新闻有了更多“蜚短流长”的机会。而大众对娱乐新闻将信将疑、质疑优先的态度,也使对娱乐新闻“度”的拿捏更费思量。娱乐新闻如何既做出精彩,又能“hold住”?看看几位记者的发言。
做娱乐也需有人文味儿
贺 剑
“限娱令”一出,似乎闻风而动的都是些电视台,其实广电总局限的是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而不是这些节目本身。微博时代,让这个世界的道德底线和隐私权像高山上的雪线一样一再退缩,什么事都可以拿来娱乐一把。过度娱乐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电视上,还出现在众多平面媒体上。
什么叫过度娱乐,似乎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甚至连描述都描述不出来,不过,以笔者长期做娱记的经验来看,观众的观感可以当做一个标准。一档《非诚勿扰》,马诺就是过度娱乐,“哈佛男”就是有深度的价值探讨,关键就在于观众看了以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应。选什么样的人上节目,就是对节目组娱乐精神的考验,过度与否,立等可见。
再说平面媒体的娱乐报道。如今众多平面媒体的信息来源于网络,海量的网络娱乐信息给了平媒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就拿lady gaga来说,这位雷人天后怪招不断,其奇装异服的照片、令人诧异的举动频频在很多平媒上出现,却鲜见有媒体对她的这种雷人招数进行过反思。其实也不见得编辑记者们对这位1986年出生的歌星多么有好感,但媒体出奇出新的娱乐诉求,导致她不费吹灰之力成为头条人物。
再说近期爆红的“hold住”姐。这位本名谢依霖的台湾大三女学生,就因短短几分钟的恶搞秀爆红网络,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很多平媒的焦点。她的新扮相、她的新语录都会出现在娱乐版上,至于她把比基尼套头上公然拿来演节目、在大腿上拿笔画丝袜是否合适,是否真的幽默,公众的笑点为何如此之低,却很少有媒体去理会。
其实,这些娱乐事件和人物不是不可以见于报端,关键在于见报的方式和思路。笔者所在的媒体由于是细分化市场下出现的报纸,文化娱乐版曾经占到整张报纸的四分之一强,版数之多、信息量之大在同城位居前列,但多年来所坚持的报道定位和思路,让读者和同行都表示佩服,这个思路就是娱乐新闻也要做得有点人文味儿。
娱乐新闻要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一是配发言论。最近娱乐圈婚变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继张柏芝谢霆锋离婚后,梁朝伟刘嘉玲分居已达半年、黎明乐基儿陷入冷战,立时不少平媒娱乐版的头条又活色生香起来。笔者所在媒体在第一时间整合报道了这两条新闻,接着在第二天推出了自写言论“婚变是娱乐圈的地沟油”,拿当下社会热点“地沟油”来定义婚变新闻,作为媒体一方的立意和态度跃然纸上,既高于其他只报道此类新闻的媒体一筹,又让读者有了更深刻、更新颖的认识,和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也暗中契合。
娱乐新闻要想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二是配发链接。现在不少读者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如果言论过于直白,反而不易被他们接受,高明的编辑会在一则花边新闻旁,配发类似事件的相关链接。譬如“谢娜张杰奢侈婚礼被质疑有悖环保”的新闻,如若配发几个类似明星婚礼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新闻回顾,或者配发外国对国家一级保护区的严格保护规定,有思想的读者自然会从中感受到编辑背后想说的话,这一事件的是非曲直也会浮出水面。
娱乐新闻要想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三是对比刊登。即把两篇或者两组性质不同的新闻编发在一个板块里。这种手法在体育报道上经常使用,譬如说一胜一负两支球队的不同反应,在一个版上同时刊登,对比的意味十分突出。如果放在娱乐新闻版上,如此编排肯定会让读者费些思量,仔细辨别其中的滋味和用意,编辑思想便会力透纸背。
尼尔·波兹曼写《娱乐至死》一书的时候是1985年,那个时代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如果以后一打开电视都是“hold住”姐之类的人物在说话,一翻开报纸都是袒胸露乳的性感女星照片,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并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其结果是人类将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从这个意义上说,“限娱令”还是有价值的。
娱乐新闻要防止“将错就错”
倪自放
相对于电视综艺节目通过编造假故事换取收视率,平面媒体娱乐新闻主动制造低俗新闻的情况极其罕见,但“将错就错”的情况,在娱乐新闻版面上还是经常出现的。
所谓“将错就错”,并不是说某娱乐新闻缺少必要的新闻要素,而是该事件在道德取向等各方面存在问题,是爆料者蓄意炒作。这种所谓的娱乐新闻出现在版面上,表面上看新闻要素齐全,实际上这些要素经不起推敲,只是看起来非常火爆,但长此以往,娱乐新闻版面将非常俗滥。
最近,有媒体爆出“疑似王力宏同性激情照疯传”的所谓新闻。该报道说,该组照片曾被网友移花接木制成“男男”性爱影片,引发疯狂点阅;还有网友爆料称,留美友人指王力宏的男友在纽约。此言论一出引发王力宏粉丝的围剿,誓言捍卫偶像尊严,王力宏的经纪人许玉琴表示:“对这些不实传言,没什么好回应。”
与此类似的,是之前有媒体报道的“张柏芝被虐照”。当时的报道说,疑似张柏芝的女子身体被绳子捆绑,口中塞有红色异物,红色异物通过黑色皮带绑在脸上,表情狰狞,疑似在哭泣。这条报道后来被证实是炒作,所谓的虐照,不过是张柏芝参加某短片拍摄的剧照。
另外一些广为人知的事例是,自从某模特因为不雅照事件被媒体报道后成名,模特们“被潜规则”的所谓新闻就时不时见诸报端。诡异的是,这些所谓被潜规则的事件带来的效果,基本上都是某个模特的名气大了一些,而事件的真相,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如果上述三类事件的所谓新闻在某些版面上出现的频率大了,这样的版面被指俗滥就不足为奇了。而上述三类事件见诸媒体,基本属于媒体“将错就错”的表现。
这些报道表面上看新闻要素齐全,最关键的是都有图,但“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或者说“图不一定代表着真相”。王力宏报道中所谓“男男”性爱影片,在网上PS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其实,对于资深的娱乐新闻采编人员而言,上述新闻根本经不起推敲,但这样经不起推敲的图片或爆料,为什么被媒体“将错就错”地采用了呢?
首先,为了所谓的好看、热闹。这里边不乏娱乐新闻采编思路的自卑。在绝大多数的媒体里,娱乐新闻首先被要求“好看、热闹”,真实性原则反倒成为次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而在很多媒体的思路里,娱乐新闻被放到了“花边”的行列,娱乐新闻被叫做“娱乐”而不是“娱乐新闻”,长此以往,娱乐新闻版“自觉地”成为附属的版面,只管热闹,不去深究事件的新闻要素是否真的齐全。而受众长期形成的对娱乐新闻的娱乐心态,也让娱乐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比较放松,自己也混淆了“娱乐”与“娱乐新闻”的差别,在心理上对炒作新闻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
其次,为了“新闻竞争”。上述所谓的新闻爆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火爆,而娱乐新闻竞争,又是所有新闻竞争里比较敏感的,这样火爆的料,你不报道别人会报道,你的版面就不如别人的热闹。
第三,与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主动编故事造假不同,娱乐新闻的“将错就错”貌似“被动造假”,不用承担责任。比如频频出现的模特自爆“被潜规则”的事件,有爆料者讲述,有“涉案”另一方的回应,五个“W”一个不缺,根据采访到的资料,“何人、何事、何地、何时”都非常清晰, “何故”也有,只是有点可疑。资深的娱乐新闻采编人员如果深究下去,在专业能力上是可以将“何故”搞清楚的,但是,懈怠的心理,让不少从业人员放弃了对“何故”的深究。
第四,娱乐新闻“将错就错”里,也有明知故犯、配合炒作的个例。通常的套路是,从网络上流传出某知名男星和不知名女星的激情照,随后有媒体“跟进”,原来是两人拍某部作品的剧照。这样的炒作,有的是为了炒作作品,也有的是为了炒作不知名的艺人。因为爆料实在是“耸人听闻”,部分媒体明知是炒作,由于新闻竞争的缘故,也不得不配合炒作。
娱乐新闻“将错就错”导致版面俗滥的现象,虽然已经非常成规模,并成为不少媒体的痼疾,但并不是不可预防。
首先,要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俗滥新闻的炒作犹如爆料者设置的一个陷阱,可以批判地展示。现在俗滥新闻走的路径基本是这样:网上爆料——平面媒体跟进——网络引用平面媒体再次传播——平面媒体转载来自网络的内容。这样的路径,经常造成媒体娱乐新闻被炒作者牵着鼻子走,永远慢半拍。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新闻人,对于俗滥的新闻爆料,一是不予理会,二是批判,提出质疑。现在有多位经常制造假新闻的炒作写手,已经被主流媒体娱乐记者列入黑名单,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记者对他们的所谓爆料不予理会。而对娱乐传闻进行质疑,也可以使媒体在随后的报道中保持体面和主动。
其次,文化新闻可以和娱乐新闻分割版面。文化新闻并不仅仅是指书的新闻或作家的新闻,实际上,某些作家的新闻也呈现得非常俗滥,明星的新闻也可以呈现得文化味道十足,文化和娱乐的区别不在于所讨论的是明星还是作家,而在于探讨的东西是否表现了“真善美”。郭敬明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娱乐人物,以往郭敬明也同诸多的浮躁传闻联系在一起。但《齐鲁晚报》2011年3月8日刊发的《郭敬明:青春是一代代传递的》,则从文化新闻的角度,将以往的娱乐人物郭敬明拉回到文化圈,郭敬明应该感谢这篇报道。而在文化娱乐新闻版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样有文化味道的娱乐新闻越多,必然挤压俗滥的娱乐新闻的存在空间。
要“围观”,更须引导
轩召强
“微时代”的到来,无疑让传统纸媒的文娱报道大大丰富起来,明星们的微博留言、圈里人的热情爆料,让平日里苦苦追星但毫无头绪的记者们足不出户,便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纵览天下娱乐事,微博似乎成了最好的信源。但以迅捷见长的微博,同样无法摆脱互联网传播本身具有的诸多弊端,大量信息中难免泥沙俱下、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和网络水军的恶意炒作等,这让传统纸媒文娱报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在文娱报道领域有以下几个容易误入的网络“雷区”:
以讹传讹,最易滋生虚假新闻。如在《新闻记者》公布的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中,微博参与造假便成为一大“亮点”——去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出“金庸逝世”的惊人“新闻”,报道甫出,香港明报发言人立即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虽然造谣源头已难查到,但这条不足60字的微博,却连累了《中国新闻周刊》一名副总编辑、一名网站内容总监和一名网站编辑下岗。
网络水军,恶意炒作防不胜防。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影响日趋扩大,有些机构和个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网络水军”炒作操控,以达到控制“舆情”,获取最大利益的目的。如今年4月底,国产大片《关云长》片方忽然发表一份声明,称遭遇到了“网络水军”的故意抹黑,要悬赏10万元捉拿“幕后黑手”,这也是中国电影首次公开与“网络水军”发生关系。片方透露,影片上映一周便遭遇大规模网络“黑水”,大量新近注册、没有头像及个人介绍的马甲和账号给影片打低分,给恶评。而事实也证明,《关云长》确实遭受了重创,由于口碑不佳,该片后期表现乏力,1.5亿元投资,最终只在全国收获大约1.6亿元票房,分账后远未回本。
窥探隐私,抢眼球但涉嫌侵权。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自然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更何况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为争抢眼球不惜做出涉嫌侵犯隐私权的举动。如今年3月22日,大S、汪小菲在海南举行盛大婚礼,记者在场外守候却被告知婚礼不邀请记者采访。但婚礼开始不久,网上便流传出搜狐网的独家婚礼内场照片,因此惹来各家媒体不满。据悉,婚礼照片是嘉宾张朝阳公开在其微博上的,汪小菲称后悔请张朝阳参加婚礼,并一度气愤爆粗口。大S也表示委托律师发出公告,要求张朝阳公开道歉。但张朝阳方面随后回应称婚礼前半程发布图片,是得到婚礼现场家人方面的允许,稍后被告知不可以发新闻时便及时终止。张拒绝认错道歉,一场婚礼隐私和微博曝光引发的口水战开打。
尽管微博“雷区”不少,但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却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机遇所在。利用微博这一新平台,拓宽新闻线索,取微博之长,避微博之短,正是传统媒体人所应具备的态度。而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也初步总结了几点经验仅供参考:
调查核实,实现新闻落地。对于微博上的突发信源,传媒人绝不能照单拿来,简单拷贝了事,而须经过调查了解,找到第一信源或当事人,让事实说话。在网络上,哪些新闻是可追踪、可深挖、可解读、可再次传播的,要靠职业嗅觉去发现。如当时微博上出现“金庸逝世”的消息后,新闻晚报随即安排记者与金庸助手取得联系予以求证,同时联系当地媒体求证此事,最终证实此为假消息。
重视评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果光靠信息量比拼,报纸将永远落后于网络。但是报纸有独立的思想深度、恒定的权威发布平台、符合精准定位需求的内容再造能力。因此,在对微博信息的深度挖掘、二次传播之外,媒体发出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声音,无疑是发挥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表现方式。为此,新闻晚报文娱版面除了每周专门设置一期评论专版,集中刊发多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近期重大娱乐事件表达观点外,还不定期为突发文娱事件或明星访谈配发短评,使新闻更加立体,更有态度。
借鉴微博,倡导精炼新闻。除了最大限度提供新闻线索外,微博对传统媒体而言,从写作文体上也带来一定的启发。微博要求传播者不用长篇大论式的文字表达方式,而要求博主有凝炼概括事实、明确表达观点的能力,快速反应的小文体受到追捧。这一成功模式也再次证明,小而精的新闻在提高新闻传播效率方面更有优势,那些喜欢长篇大论的媒体人是该行动起来加入到改文风的队伍中来了。○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