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我策划的融媒体产品

2018-12-21 05:03:16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上   作者:蔡笑元

摘要:年来,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许多主流媒体成立了自己的融媒体中心,统一调度新闻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制作出了大量优质融媒体新闻产品。

  主持人:蔡笑元

  嘉 宾:张意轩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中国一分钟》项目负责人

  尚 丹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中国一分钟》项目组成员

  赵海建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主任、广东南方新型智库/广东海丝研究院总经理

  郑闻文 东方网媒体业务管理中心主任助理、要闻部主编
 


  主持人的话:近年来,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许多主流媒体成立了自己的融媒体中心,统一调度新闻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制作出了大量优质融媒体新闻产品。但其中一部分仍然停留在“融而不合”的阶段。

  创新离不开实践,每一款优质融媒体产品既是推进媒体融合的基础,也是成果的展示。新闻人在策划融媒体产品时有过怎样的构思?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样一步步克服技术、创意、资源调度难题的?请看本期嘉宾的体会。
 

“中国一分钟·地方篇”

系列视频创作谈

张意轩  尚丹

  《黑龙江一分钟》《吉林一分钟》……从10月1日起,“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视频以一天一集的频率在人民日报“两微两端”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并迅速形成刷屏的态势。在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每集视频在推出后不到半小时,阅读量就达到“10万+”;在微博平台,截至10月29日,#中国一分钟#的话题阅读量已超过7.3亿;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及APP等纷纷转载,各卫视频道聚焦;同时,视频还在各地的户外大屏、机场大屏、地铁和公交系统屏幕等多处线下渠道循环播放,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三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以“一分钟”为时间维度,运用快速的剪辑、精美的画面、直观的数字,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系列微视频上线后,引发了网友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从产品形态看,“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视频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此前推出的国家宣传片系列《中国一分钟》的延续。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我们与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合作,联动各地,推出“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微视频。系列微视频均以“一分钟”为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祖国的山河魅力,突出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全景式展示各地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反映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变化。

  从产品创意来看,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大架构的选题,“中国一分钟?地方篇”系列微视频则另辟蹊径,跳出“大成就”“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从“一分钟”这个小切口进入,记录中国各地在“一分钟”这个时间刻度内发生的事情,从小角度进行全景表达,聚焦每个人都切身可感的“小视角”“小切口”,用直观的数字和精美的画面生动表现出各地发展。

  选择“一分钟”的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成就,来自每一分钟;中国人与日俱增的获得感,体现在每一分钟。从这一维度出发,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除了宏大叙事,也可以有小切口的全景式触达;展示面向新时代的决心,也可以用更加可感的方式。

  从传播创新角度讲,对宏观数据的叙述和呈现是常用的方式,也是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对宏观数据进行拆解,将其具象为一分钟的直观数字,信息含量丰富,与精心选择的画面结合,对于受众而言,更加真实可感,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

  此外,从传播效果看,具象到一分钟,对受众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具有陌生感的表达,这种陌生感,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增值。

  确定了创意,对创意的执行就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大物博,具体到每个省份,风土人情、山川江河、人文风貌等,多姿多彩,各不相同;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更是不胜枚举。要将林林总总浓缩在时长不足3分钟、文案短短数百字的微视频中,实属不易。

  在具体操作中,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我们秉承的一个核心原则是“真”——用真材实料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用真情实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振。

  在文案阶段,将海量而宏观的数据拆解,反复斟酌,寻找最能代表当地又可数据化的“干货”;同时,注意避免同质化,努力呈现各地的独特风貌和精神气质。这从系列微视频的主题选择中就可见一斑,“天府之国 守正出新”的四川、“潇湘锦绣 中流击水”的湖南、“业广惟勤 粤创粤新”的广东……这些主题都基于对该地精神气质的深度挖掘。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微视频是与各省(区市)的新闻单位联合制作的,这也为挖掘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画面选择上,我们为避免公式化的镜头,寻找可以打动人心的画面,尤其注重人物镜头的使用。无论是《黑龙江一分钟》里众人在滑雪时飞扬的雪花,还是四川茶社四溢的茶香,抑或云南茶马古道的铃声,都令人印象深刻。在剪辑中,注重不同景别的有效配合,形成镜头语言的合力,让受众进入一个微观的感受单元,以用户的情感共鸣点为精神核心,与大家对家乡的深深认同感相呼应,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

  此外,作为系列视频,“中国一分钟?地方篇”各集既充分保证展示各自特色,又在整体风格、视觉标识等方面保持统一标准,以系列化的形态架构起改革开放40年的整体风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有助于实现与受众的深度连接,增强受众对国家和家乡的认同感。有网友表示,一集一集看下来,对改革开放40年所带来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以新塑形,以真叙事,以情动人。其实,不仅是“中国一分钟”系列视频,纵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现象级产品,虽然形态各异,但都离不开这几个字。外在注重一个“新”字,在形式、角度、互动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内在注重“真”和“情”,注重真材实料的信息传达,注重与用户形成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唯有如此,才能在入眼、入脑、入心的传播中建立起用户的价值判断共同体和情感传递共同体。

“一带一路”大型跨境报道:

媒体融合初尝试

赵海建

  与大多数传统媒体不同,21世纪经济报道内部一直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各板块自成体系,分别拥有自己的采编团队、版面和APP频道。在媒体融合方面,各板块也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我所在的海外部也是如此。

  从2017年年初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推出“一带一路”大型跨境报道。报道分两条线进行,其一为“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系列;另一条线为“丝路新征程——唤醒繁荣通途”系列。

  在前一个系列中,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赵忆宁用120天时间走访非洲7国,总行程6.5万公里,实地考察中国企业在非洲的102个承包工程与投资项目,共访谈302人次,其中包括3位总统、3位总理、18位部长,以及8位中国驻外大使、代办与经济参赞;在后一个系列中,我们派出10多名记者分赴埃塞俄比亚等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访各界人士逾300位。

  按照预期,本次大型跨境报道将通过文字深度报道、视频、图片、数据图表、可视化长图、H5等多种形式,对“一带一路”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扫描,整体上体现出报道的专业性以及采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为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准备。首先是组建团队,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部门之间的壁垒,组建由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报道策划团队;其次是搭建平台,2017年4月在21财经APP端上线了“一带一路”频道,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得以在此呈现;最后是技术“加持”,我们专门针对记者组织了一次摄影培训,并为某些记者配备了航拍设备。

  我们深知,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做好传统深度报道的同时,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在传统报纸方面,“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系列共推出7个专题,72个版面,共有83篇文章、43万字;“丝路新征程——唤醒繁荣通途”系列共推出13个专题,48个版面,共有91篇文章。

  在新媒体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与新媒体团队联手,推出的H5产品《“一带一路”还可以这样看!AR体验,记者为你呈现满满干货》,制作耗时1月,我作为主持人出镜串讲,出境采访记者分别以短视频形式介绍各自的采访情况。作品均用原创代码编写,通过竖屏视频技术模仿虚拟AR效果,再将视频植入H5里,最终将文字、图片、视频结合,形式酷炫、体验流畅,既体现了专业财经报道特色,又展示了移动传播特色。

  接着,我们在21财经APP“一带一路”频道上推出了近20段视频。单是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国家,我们就推出了5段视频,其中题为《非洲“天路”:亚吉铁路航拍》《航拍埃塞俄比亚中企鞋厂》的两段航拍视频,经过后期剪辑并配上音乐,成为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采用航拍技术制作的新闻产品。在题为《关于中国,埃塞小伙伴这么说》的视频中,数名埃塞俄比亚人对“一带一路”的评价也很有特色。此外,我们还在21财经APP“一带一路”频道上推出了近30个图集。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来自异域的视频和图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直观视角,点击量都还不错。

  针对相关热点事件,本次大型跨境报道还策划了只以新媒体形式呈现的专题报道。在肯尼亚采访的时候,适逢蒙内铁路通车。记者第一时间拿到了大量现场独家图片和视频,我们随即在21财经APP“一带一路”频道上推出“蒙内铁路通车”专题。其中,《图集|厉害了蒙内铁路!九大车站个个颜值爆表》一文就获得了近5万的点击量,是21财经APP当周最高点击量。

  本次大型跨境报道最终获得积极反馈和高度评价。“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系列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刊文称赞,“丝路新征程——唤醒繁荣通途”系列部分文章也被中国政府网和外交部网站刊登。在国家信息中心推出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中,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带一路”媒体关注度排行榜(国家级报纸)上位列第四位。

  本次大型跨境报道的媒体融合成果获得2017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奖。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这样看!AR体验,记者为你呈现满满干货》发布后,点击量超过100万,并获2017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然而,本次媒体融合尝试还远算不上成功,由于受众不同,报纸和新媒体之间仍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传统采编团队和新媒体部门之间的合作也缺乏长效机制。只有真正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21世纪经济报道才能最终成为新型主流财经媒体。

重回一九二七:

严肃历史和趣味游戏的碰撞

郑闻文

  去年东方网为庆祝建军90周年推出小游戏《重回一九二七,八一南昌起义》,这是一款文字游戏,以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为背景,让网友以第一视角参与体验,通过答题来逐步推进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友既能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也能体会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

  这款游戏从策划到推出,历时整整三个月,媒体中心要闻部与技术中心设计部多名编辑通力协作,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一次次试探调整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努力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耐心打磨、有取有舍,最终在建军节前夕推出该款产品。在这次工作任务中,我总结出了很多经验。

  首先,我们为什么选择制作这么一款文字游戏。当时设定的目标是在建军90周年的时间节点推出一款产品。我们希望它比较特别,能让网友有代入感,充满故事性,又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十分幸运,要闻部有热爱游戏的发烧玩家小邱,有爱好军事且大学时期写过小说的胖胖,还有一名资深军迷领导火山。小邱负责研究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文字游戏平台,胖胖负责撰写故事脚本,而火山负责对史料真实性把关。这很符合制作一款相对简单的文字游戏的条件。可以说,选择制作文字游戏,既是我们对产品传播效果的追求,也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其次,我们是如何推进这一项目的。要闻部的编辑根据个体的自身特性,承包了游戏脚本撰写与承载平台的研究,但一款游戏呈现给网友的第一印象是视觉,因此我们需要优秀的美术设计。我们和设计部门沟通,约了一个画风合适的设计师,并一起确定绘画内容、制作周期和时间节点。这在日常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融媒体产品而言,很难通过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完成制作,多个部门发挥合力是一种常态。

  同时,为了加快项目进度,我们先做了个演示版,对画面风格、语言风格、游戏运作模式不断调整改进。我们把先期准备的时间约定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先制作游戏的一个章节,来估算我们是否有能力在建军节前完成这一项目;同时,也让同事参与评估游戏的操作性及趣味性,判断是否有价值继续制作。

  再次,我们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万事开头难,如何编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曾让我们犯难。在比较过多个版本后,游戏最终被设计成:孙子翻开爷爷的相册后化身为1927年从军时的爷爷,进行了一场时空穿越。

  由于是历史类游戏,有些细节很难确定。例如,“为起义的成功,朱德在起义前一晚,将城内守军头领约去打麻将”。事实上,历史上对这一段的描写都是比较模糊的,但这段剧情对游戏的推进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此,我们特地参考书籍、戏剧等,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拿给同事测试,最终选择了大家最喜欢、最能接受的版本。这类民意测验在脚本的撰写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

  文字游戏的困难还在于脚本不止一套,在制作主线脚本之外,还要编撰若干“错误”线路的脚本。若网友选择了错误的答案,游戏会中止,或者走入歧途。如何设计有趣的题目、避免枯燥的说教也是我们思考的课题。在朱德和周恩来见面的环节,我们设计朱德为周恩来炒一份麻婆豆腐。此前,我们考证了朱德是四川人,会做菜而且喜欢做家乡菜的史实。这题的考点是朱德是哪里人,如果知道就可以选对答案。

  在画面的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了年代因素。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图片史料,尽可能找到与人物原型年龄相仿的照片提供给设计师。但设计师更倾向于选择大众对故事原型的印象,因此我们需要说服设计师这是1927年的故事。通过不断沟通,我们最终找到了兼顾史实与大众印象的形象。

  最后,适当的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在游戏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部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常有突发事件影响绘图过程。我们曾多次删减背景图的制作任务,通过简化场景确保游戏准时完成。在产品策划中退而求其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产品质量,而是为了项目按期完成。○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上

编辑:蔡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