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
首页>冷风劲吹 > 正文

跳出“事实审核”陷阱,探索中国治理模式

2018-02-27 10:50:06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上   作者:毛伟 文智贤

摘要:  假新闻泛滥的现实背景  假新闻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西方黄色报刊盛行时期,假新闻就曾泛滥成灾。我国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与

  假新闻泛滥的现实背景

  假新闻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西方黄色报刊盛行时期,假新闻就曾泛滥成灾。我国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与假新闻进行了长期斗争,不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反“客里空”运动,还是十八大以来新闻界开展的“走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实践。①进入网络时代,尤其社交媒体的异军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信息“把关人”的角色,②而过分追逐时效性等也让当前一些传统媒体自身内部的“把关人”形同虚设。假新闻与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必然联系,但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尤其是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的日益普及,个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成为新闻的发布者,这使得信息发布主体从新闻工作者,扩大到无记者资格的商业网站编辑,进而再扩大到普通人。信息发布主体的多元化,从新闻发布的源头上留下了虚假新闻的隐患,更增加了鉴别真伪的难度。③

  综合来看,国内外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四个维度,一是个人原因,包括记者编辑或者信息发布者媒介素养较差,被蒙蔽而造成的被动造假;二是技术原因,因为计算机操作失误或者计算机文本错误等造成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三是政治原因,包括特殊的利益诉求、政治需要等;四是社会原因,包括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记者心态浮躁、片面的收视率标准逼迫、法制不健全、监督缺位、媒介的社会责任感淡薄等。④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社会秩序等,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刚性、长效的追查、问责、监管、惩戒机制。西方更是推崇言论自由缺乏制度性的新闻审核导致假新闻泛滥,西方新闻学在应对假新闻方面异常无力。当前国内外对于假新闻的应对措施基本上是依靠记者编辑的职业素质和道德责任。

  近期西方推出“事实审核”的动因分析

  西方新闻学乃至西方社会各界都默认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视为天赋人权,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谣言的孕育和扩散提供了难以管控的温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甚至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也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和议程设置效果而编造假新闻。虽然西方关于打击假新闻或者进行新闻事实核查的诉求和行动一直存在,但执行方往往亦是滋生谣言和假新闻的新闻媒体自身,被称为“Twitter总统”的特朗普上台后大力谴责主流媒体散播假新闻,而其也热衷于选择社交媒体作为澄清谣言、表达自己施政纲领的主要渠道。

  其实假新闻、虚假广告等长期存在于西方Google、Facebook等网络平台以及一些标榜客观公正的主流媒体中,且缺乏监督和治理。西方尤其美国公众对于媒体肆意传播假新闻的愤怒以及对于新闻“事实审核”的诉求也于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集中爆发。作为回应,2016年9月,西方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和Twitter先后加入了并不被国人熟知的“反假新闻联盟(First Draft News)”,其会员主要为CNN、ABC、路透社等西方新闻业巨头,尚没有东方国家的媒体机构加入。具体行动方面,2016年10月,Google在新闻搜索栏中加入了“事实审核”(Fact Check)功能,对通过国际事实审查网络组织(The 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所认证的第三方机构事实验证的新闻进行标记;2017年3月,Facebook推出了“争议标签”(Disputed by)功能,同样也是对经IFCN成员认证的信息进行标记;2017年4月,Google将“事实审核”标签应用扩展至普通搜索栏目,对一些搜索结果(并非全部)添加了第三方完成的事实审查标签。⑤

  表面上看,西方网络巨头的所谓“事实审核”功能似乎是一条治理假新闻的必由之路,能够高效率地清朗互联网环境,阻止谣言传播。但目前,西方推出的“事实审查”功能并不是由Google或Facebook自己通过大数据技术完成,而是通过跟像Snopes、Politifact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来核实消息。⑥

  第三方审核机构能否坚持其标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事实审核”能还群众一双雪亮眼睛吗?作为目前“事实审核”的唯一国际机构——国际事实审查网络组织(IFCN)掌握着全球假新闻的定义权、裁定权及话语权,该机构于2015年9月由“奥米迪亚网(奥米迪亚基金会The Omidyar Network)”和“国家民主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赞助成立。当前西方开展的“事实审核”的具体执行方是IFCN成员之一的美国波恩特研究院(Poynter Institute),该机构长期从事国际记者培训等,其座右铭即为“强化民主的全球新闻领导者”,而波恩特研究院的主要赞助商为8个西方民主基金会及商业公司。⑦当前,互联网中由第三方机构完成的新闻“事实审核”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都尚未公开,在基金会和商业资本的运营逻辑下,如何保证第三方机构对“事实审核”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实际上又回到了如何让新闻媒体做到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的原始轨道。当前,新闻传播行业和网络信息产业愈发关乎国家的繁荣稳定,假新闻和谣言却越来越危害社会发展甚至制造社会矛盾;在假新闻治理方面,如果缺乏真正的国家意志而只依靠商业公司或者市场手段,将使治理之路陷入死循环。

  “后真相”时代治理假新闻的对策建议

  当前掌握全球假新闻定义权、裁定权及话语权的国际事实审查网络组织(IFCN),共有169个认证成员,其中美国有76个,占45%;欧洲地区有82个,占49%;中国只有1个,是属于腾讯公司名为“较真”的机构。⑧但从当前国际事实审查网络组织(IFCN)认证成员开展的“假新闻”识别工作看,尚未公开其“事实审核”的方式方法,如果是通过技术手段验证,必须向公众公开其计算机算法;如果是人工验证,必须公开参与工作的验证人员和方法等。但目前这些最重要的信息都还未对外公开,而在这些核心信息或者技术都尚不明确的时候,国内学界、业界却出现了一些支持微博、微信、百度等学习Google和Facebook的做法,通过与国际事实审查网络组织(IFCN)等第三方合作进行“事实审核”。

  盲目引进西方主导的第三方合作机构进行国内假新闻的识别可能导致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我国主流媒体实际上放弃了对“假新闻”的定义权和话语权,这套规则被第三方也即西方民主基金会、商业公司等掌握;二是按照西方现行的“事实审核”运作方式,存在巨大的隐患和漏洞,也即尚未被第三方验证的新闻或故意忽略的信息成为等待验证或者永远不能被验证的“新闻”,而如果第三方出现验证错误,将再无机构监督,“假作真时真亦假”;三是如果在中国推广西方的第三方“事实审核”方式,将消解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的国内权威性和话语权。

  在我国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认清西方推出所谓“假新闻标识”“事实审核”等的复杂动机,Google、Facebook等大力推广的“Fact Check”到底是旨在建立一个真正客观公正的舆论环境,还是建立一个彻底有利于西方精英阶层并可被控制的舆论环境?诸多如“事实审核”的计算机算法、参与核查的工作人员等未公开,实际上也表明了“事实审核”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或者问题。

  各级宣传部门及新闻机构必须跳出西方向国内推广“事实审核”的陷阱,有关部门应当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和政府掌握“事实审核”的主导权,新闻的事实审核一定要避免商业化、市场化趋势,同时,政府应当大力推进业界、高校联合开发新闻“事实审核”大数据系统,不断优化计算机算法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力争向世界推广“事实审核”的中国标准。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治理“假新闻”并不是简单的“事实审核”,而是需要从确立观念到制度安排上构建一个顶层设计,将其作为一项“长治久真”的系统工程来组织实施和综合治理。假新闻的出现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治理假新闻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开拓思路多方借鉴,不管是创新开展对新闻报道的“事实审核”工作还是保持互联网清朗的舆论环境,都需要制度保障。制度化才能常态化、长效化,也才能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服务。2017年5月,中国国家网信办公布了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了在华互联网新闻媒体机构“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⑨该规定确保了网络舆论场中的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并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互联网空间中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但如何根治假新闻并真正确保社交媒体及众多自媒体中不再滋生谣言或者“UGC(用户生产内容)”流程的规范化,可能需要多部门、跨领域统筹研究规划。

  此外,我国有关部门及主要新闻机构不仅应当深入研究如何从根源上治理假新闻,净化舆论环境,而且应当聚焦内宣和外宣中的舆论引导重点工作,在提高“议程设置”“框架设置”能力等方面下真功夫。当前,在假新闻治理方面,若仍用旧思维去指导新变化或者照搬照抄西方的商业化模式,将陷入治理困局;根治网络谣言需要国家意志推动,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探索出假新闻治理的中国模式。

  注释:

  ①姚海芹:《新闻史上反“客里空”运动和“走转改”活动的比较》[J],《东南传播》,2014年第6期

  ②范文德: 《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引导人”——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角色的转换》[J],《编辑学刊》,2013年第3期

  ③王志峰:《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的产生》[J],《新闻采编》,2008年第4期

  ④郑一卉:《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分析》[J],《青年记者》,2008年第8期

  ⑤【英】BBC:《Google News launches fact check label》,BBC,www.bbc.com/news/technology-37657524,2016年10月14日

  ⑥【美】Snopes:《Google Adds Fact-Check Info to Search Results》,Snopes,www.snopes.com/2017/04/07/google-fact-check-tags/,2017年4月7日

  ⑦【美】Poynter:《About us》,Poynter ,www.poynter.org/about-us,2017年11月1日

  ⑧【美】Poynter:《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fact-checkers’ code of principles》,Poynter,www.poynter.org/international-fact-checking-network-fact-checkers-code-principles,2017年10月25日

  ⑨中央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http://www.cac.gov.cn/2017-05/02/c_1120902760.htm,2017年5月2日

  (毛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文智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