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首页>冷风劲吹 > 正文

媒体怎么看待受众的质疑

2014-01-07 16:55:0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庄电一

摘要:

  ● 庄电一

  一

  现在,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媒体的重视: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相信或不完全相信媒体的有些新闻报道,他们往往不从正面看待人和事,而是从反面去理解、解读、传播,有的人甚至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妄下结论。

  某地发生矿难或交通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伤亡情况,偏有人说是瞒报了;某地城管与商贩发生纠纷了,媒体如实做出了报道,偏有人认为报道有偏袒;某地发生突发事件了,尽管有了客观的报道,但仍有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其中的“疑点”,并就此提出许多毫无根据的议论、指责……即使对先进人物的宣传,也有人认为是在人为地“拔高”、被宣传者的事迹不可信也不值得学习。如果被宣传的人物已不在人世了,有人又会说,只有死了才能宣传、才敢宣传。

  如此不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说明媒体的公信力正面临挑战、有些报道的影响力正被削弱,有些稿件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也提醒媒体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新闻宣传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受到质疑,有复杂的原因。有的质疑,可能是没有多少道理、缺少客观依据的,有的质疑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但媒体还是不要轻易否定受众的怀疑吧!媒体人应该眼睛向内,多从自身来寻找原因。

  

  二

  有些记者、有些稿件,确实有不实事求是的问题,有的甚至既不客观又不全面。要说好,就说得天花乱坠;要说坏,就说得一无是处。这样怎能取信于民?

  有些记者、有些报道,存在着明显的“献媚”、“讨巧”、“谄官”、“傍富”、“爱财”倾向,对待有权者、有钱者常常露出一脸的媚态。讲到领导决策或讲话,常常离不开“英明”、“果断”、“正确”、“重要”等词语。说到领导视察,不是“顶着严寒”就是“冒着酷暑”,其实,真正长时间“顶着严寒”、“冒着酷暑”的是那些在一线辛勤劳作的劳动者,领导视察才有多长时间,又有多少辛苦可言?如此描写只能激起人们的反感。对有些灾难、事故的报道,有些媒体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分析原因、找出教训、避免再出现失误上面,而是将一场灾难、事故的报道变成对当地领导的颂歌。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危险”、“亲自指挥”等类似词语让人的耳朵都磨出老茧了,至于直接参与救援的普通人,有的报道则只字不提,似乎整个报道就是为了树立领导的亲民形象。有些记者报道会议和活动,不是尽力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并把它呈献给受众,而是关注哪些领导出席、到场领导如何排序,并在报道中不厌其烦地罗列一长串领导名单。有些媒体总是围着有钱的企业转,对一些企业家的报道充斥版面,溢美之词比比皆是,简直把他们说成是神人、奇人、完人。这样的报道,怎能让受众感到可亲可信呢?

  有少数地方媒体,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为本地领导和“大款”唱赞歌的载体,成为本地领导随意操纵的工具,成为本地领导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着领导转,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每天的活动都被写成新闻,领导说了一句话,他们就要唱一台戏。对领导的活动和讲话,他们常常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刊登,从不吝惜版面,而对困难企业、困难人群和民生问题则很少关注,所写内容不是百姓普遍关心的,所用语言不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媒体,怎么能让人从心里喜爱呢?

  有些记者作风漂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偏听偏信、不肯在采访上下工夫,没有经过深入采访就随意发稿。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写,既不分析又不核实,有的甚至是以讹传讹,所以稿件既不可亲又不可信。有的记者干脆不去采访,在网上找题目、偷材料,坐享其成,甚至生吞活剥别人的稿件,居然心安理得,脸不变色心不跳。有些记者,不是带着社会责任感去采访、写稿,而是为了挣工分、捞奖金、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甚至以稿谋私、搞不正当的交易。这样的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又能有多高的可信度呢?

  

  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人的分析力、鉴赏力、判断力都在提升,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人云亦云、轻易相信、盲目跟从的人越来越少了。以粗暴、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蒙蔽社会视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没有足够的公信力,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人们就会从别的渠道获取信息,谣言、谎言、传言、不实信息就会大行其道,我们的事业也将因此蒙受损失,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保持应有的警惕。公信力,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公信力不高,新闻宣传的作用就不会大;没有公信力,新闻宣传就徒劳无功,新闻媒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现在,人们不盲从、不轻信,不相信或不完全相信有些新闻报道,并不一定是坏事,就某种意义来说,这应该是一种社会进步,媒体应该从正面来看待这种现象。不仅如此,还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改进工作,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因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往往是政府公信力的反映,媒体不能因为自己的新闻报道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的形象受损。

  种种现象表明,有些媒体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工作方式都需要改革,如果继续沿用旧的一套,将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公信力、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还会进一步丧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3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