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道应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2018-11-20 13:37:1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中 作者:纪洪娟
摘要:——以人民日报1977-2018年高考报道为例
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到今年已40多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许多新闻媒体都在回顾高考的发展历程。然而,作为报道高考的媒体,同样需要对四十多年的高考报道进行回顾与反思。多年来,高考报道存在着一些误区:高考新闻套路化,为了追求眼球效应,甚至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等倾向。以上种种误区需要及时纠正,媒体在高考报道中应牢记自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自创刊以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本文以人民日报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高考报道为例,探讨新闻媒体如何在高考报道中彰显社会责任。
高考报道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媒体有责任引导社会理性看待高考,高考成功不等于人生成功,落榜生通过努力同样可以书写有价值的人生。遗憾的是一些媒体过分强调一考定终身,甚至颂扬为了考生触犯法律、无视生命的行为。2012年媒体用赞扬的口气报道天水市某出租车司机为送考生连闯红灯,所在公司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号召所有驾驶员向其学习,交警部门也表示,对其违背交通法规的行为不予处罚;2012年媒体报道上海考生迟到2分钟,母亲下跪求情;2015年大连女孩高考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等,诸如此类把高考凌驾于法律、生命、亲情、尊严之上的报道无限放大了高考的重要性,起到了不良的价值导向作用。
毋庸置疑,对于当前中国社会,高考依然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关键途径,无论对考生还是家庭都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但媒体不宜过分夸大高考的作用,高考再重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亲情、生命之上。对此,人民日报的相关文章为公众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引领。《考试先行彰显温情》(2017年6月7日)报道了“忘带准考证可以先考试后补证”、涉考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可以先予放行,事后处理。文章重点指出“后处理”并非“不处理”。柔性执法,既照顾到考生的利益,又坚持了制度的原则性。《做好高考后的人生答卷》(2018年6月12日)指出高考确实是人生的重要节点,但不是终点,应理性看待高考,将其作为人生的新起点,走好高考后的人生路。
此外,当大部分媒体争相报道高考状元的时候,人民日报把镜头对准了落榜生。早在1977年12月21日和26日就刊发两篇题为《高考以后》的文章,引导知识青年不以成败论英雄,以平常心态面对高考结果;《从落榜生到发明者》(1987年11月15日)用实例说明成功不止高考这一条路;《给高考落榜生的六个建议》(2003年7月1日)帮助落榜生走出低谷;《山东落榜生可享“技能培训套餐”》(2005年8月16日)、《国家为高考落榜生另辟成才路》(2006年7月7日)为落榜生提供政策帮助,拓宽发展思路。与此同时,人民日报一直反对炒作高考“状元”:《不必炒作“高考状元”》(2005年7月5日)、《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2017年7月6日)。这些报道不仅体现了媒体对落榜生的关爱,彰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大众理性看待高考,科学把握人生价值。
高考报道应紧扣素质教育的主线
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素质以外,还应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近年来,每到高考这几天,交警开警车为迟到考生开路、出租车为送考生连闯红灯、宾馆高考房火爆、高考期间工地停工、广场舞停跳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充斥于媒体中。诚然,这些报道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帮助。但这样的报道不宜过多,不应过度渲染,媒体更不能把社会对考生的“优待”当成“理所当然”来报道,否则将会造成不好的示范效应。
2017年6月8日媒体报道南京某复读考生乘坐滴滴拼车赶往考场,因记错英语考试时间迟到一分钟而被拒门外的消息。这是一则令人遗憾的消息,但更令人遗憾的是,最初媒体报道迟到的原因是考生本人称司机半路忘了东西回家取而耽误了时间。这条假新闻使司机成为舆论谴责的目标,幸而司机所在公司后台调取行车路线,证明并不存在司机绕路回家取东西等情况,假新闻才得以纠正。表面上看,这则假新闻的起因是考生说谎把责任推给司机,继而媒体未经核实就报道了此事,没守住新闻真实性的底线。但透过事件的表面起因,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考生和社会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司机,一个遵守工作纪律、按照规则行车的司机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这和新闻媒体各种“高考至上”的舆论导向不无关系。在媒体营造出来的“一切为了考生”的社会氛围下,考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司机就该为我改变行车路线,而不是自己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守诚信、缺少担当,素质教育从何谈起?或者退一步说,如果考生在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上还不能合理安排出行时间,还会犯忘带准考证、记错考试时间这样的低级错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也是不合格的。
无独有偶,2018年高考首日,深圳一交警暴雨中护送考生赶赴考场,因考生衣服被雨淋湿,遭到家长投诉。交警送考生是情分,考生及家长不懂感恩,反倒投诉交警的做法实在是寒了人心。何况考生已经成年,难道雨水淋湿了衣服就会影响考试发挥?一副连雨水都淋不得的肩膀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交付的历史重任?
媒体应该把握好这类新闻报道的数量,不宜过分渲染,否则“高考至上”的舆论导向会使教育回到应试教育的旧轨道,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纵观人民日报关于高考的报道,虽然也有《倡导高考期间少开一天车》《爱心车队服务高考》的报道,但此类议题所占高考报道的比重很小,且多是篇幅很小的消息或图片新闻。相比于一些报纸动辄开辟整版事无巨细地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为考生“减压”和“助考”,人民日报则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聚集如何消解社会对高考的过度紧张与关注。2005年6月9日的一篇人民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列举了高考期间社会对考生的种种优待,呼吁人们思考如何理性、适度地关爱考生;《以公平的名义向高考致敬》(2013年6月7日)并没有简单地诟病高考期间社会各界的过度紧张,而是引导人们“不必把焦点放在消弭全社会的高考焦虑症上,更艰难的改变在于彰显社会公平”。《且放宽心迎高考(行与思)》(2016年6月2日)不仅为考生、家长、学校减压,更可贵的是从教育体制方面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良方,“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多元的人才上升通道,方是解决学生压力的根本之道”。这些报道理性选择新闻视角,面对全社会的高考焦虑症,不跟风渲染,也不简单指责,而是从社会公平、教育发展的视角开出良方,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
高考报道应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报道属于教育新闻的范畴,应首先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报道我国高考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和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这两篇高考报道标志着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也拉开了高考报道的新篇章。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党和国家总结1977年高考的经验,在招生、命题和选拔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及时报道:《教育部召开电话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 挖掘高等学校潜力 积极扩大招生人数》(1978年3月19日),《今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组织编写高考复习大纲最近将在各地印发》(1978年4月6日)。尤其针对考生受父母政治问题牵连高考政审不过关的问题,1978年4月26日刊发了题为《高考政审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的评论员文章。这些新闻报道,使人民群众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党的教育政策,使一大批优秀青年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
同时,针对高考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深入报道,有效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维护高考制度 严惩徇私舞弊》(1979年4月27日)揭露了1977年山西考生王小平利用其父职权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事件。当年8月11日,《王小平高考作弊案得到严肃处理》又及时报道了王小平案涉案人员的处理结果。在恢复高考制度初期,对这一反面典型的曝光,起到了良好的舆论效果,也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教育政策和高考制度的信心。
进入21世纪,自主招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民日报刊发多篇文章对这一改革举措进行解读的同时,也刊发了《高校自主招生后,如何杜绝走后门?》(2003年6月4日)等文章,对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作弊现象进行了警示。2014年,深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又成为人民日报高考报道的关键词。2014—2017年,围绕高考改革,刊发了十几篇相关议题的文章:《高考改革,关键的第一步》(2014年9月5日)吹响深化高考改革的号角;《高考改革需要更多宽容》(2014年9月5日)培育改革进程中的理性心态;《高考改革,“定义”教育的未来》(2016年2月3日)深度解读由改革串联起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2018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高考由千军万马过的“独木桥”变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木”。高考改革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让高考回归起点公平》(2018年3月22日)、《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2018年3月26日)等文章明确了高考改革的价值追求,“必须严谨、细致、公正、科学”,方能走好高考改革的“平衡木”。
纵观人民日报四十多年来的高考报道,不论是对高考政策的解读,还是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或是对违反高考制度行为的舆论监督,无不是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 语
总之,媒体在报道高考时应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控制好热度,增加深度,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报道高考,新闻媒体才能有效履行自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①王若松:《高考报道:媒体是不是重视“过度”了》?[J],《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②苑芳:《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看媒体社会责任》[J],《人民论坛》,2016年第8期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