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短视频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2020-12-01 11:21:10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作者:邓晴
摘要: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 40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 88亿,短视频逐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国家乡村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短视频逐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更多的平台将发展目光投向农村地区,农村青年们也积极融入新媒体,开始走上拍摄乡村短视频的创作之路。
乡村短视频是指由农民作为拍摄者和拍摄对象,视频时长在3—8分钟,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包括日常劳作、特色美食、田园风光、乡土习俗等内容所创作的视频,充分展现了乡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及自给自足的生活风格。“身份认同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隶属某个群体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①即个人通过确认自己为“我们是谁”及“我们归属于谁”的认知过程实现身份认同。乡村短视频的上传与观看这一行为,不仅是情感的放松与满足,还唤起了人们的乡土记忆及乡土情感,使得创作者与观者生产属于自己的意义,即身份认同建构。
乡村短视频与身份认同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位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巧妇9妹、壮乡小莫、欢子TV、南方小蓉、山药视频发布的短视频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喜爱观看该类视频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创作者及观者在这一线上空间所完成的自我心理认同与身份建构。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回收310份有效问卷,具有以下特征: 年龄集中在18-28岁之间; 男性占53.23%,女性占46.45%。
1.着力表现乡村原生态。在短视频里并未简单复制乡村现实,而是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模式化叙事,再现了其背后的一种乡村生活方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乡村日常生活。在“欢子”看来,自己就是将手机对准了如捉鱼、割稻等农村日常生活。通过视频的拍摄与发布,微小与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观可感的生活影像的书写与传播和观者本身的乡土经历相结合,观者能够从中获得“社会认知”从而实现“身份认同”。
乡村景观。乡村短视频的拍摄场景多样,常常展现的是青山绿水、竹林木屋等原生态景观。“南方小蓉”的拍摄地是山间小茅屋,这类特有的乡村象征符号反复出现,被赋予无压力的、故乡的、过去的所指,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视频内容让观者找到归属感。
乡村美食。分享乡村美食是许多创作者的标签也是67.74%的人最爱看的内容。在视频中,不仅呈现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食物,还展示了不同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制作方法。视频叙事风格简单朴实,让观者得到一种带有乡野化的视觉享受,带来了跨空间的真实乡村生活体验。
2.乡土语言承载乡土文化。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归属地,语言背景构建着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即一个人在某个社会集体中对自己身份的社会属性的认识。无论一个人身处何方,一旦听到家乡话还是会倍感亲切,调查显示,37.28%的人因为怀念农村生活而观看乡村短视频。许多创作者在视频中以方言进行自我介绍或内容叙述,通过乡音作为视频讲述方式让内容更具亲切感与认同感。通过各种不同“乡音”的真实表达,传递出来的情感也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寻。
身份的强调与追寻
1.以视频标题凸显自我身份。人们通过乡村短视频这一线上空间来筛选、发现和建构乡村文化符号,在所创造的共享的过去及现实生活中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创作者往往通过视频标题凸显自我身份,并在视频中介绍、强调自己的农村背景以吸引他者观看,表现自身对于乡村的熟悉和热爱。这一行为揭示了身份认同所包含的内在方面“我们是谁”的同时又区分了外在方面“他们是谁”,体现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视频中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呈现,同时也是个人身份的表征。乡村短视频创作者通过视频标题突出自我身份,体现出自身特点并表明了与其他群体保持差异,强调“我们是谁”。
2.“返乡”:自我身份的主动追寻。在我国智能手机普及,农村宽带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媒介接触机会增多,媒介接触成本降低,许多农村青年得以拥有了在网络进行自我表达的权利,不再将务农作为自己生存的唯一选择,选择返乡做一个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山药视频”团队三人都来自四川安县,在外打工多年后决定辞去工作开始创作之路。“南方小蓉”也是放弃了安检员工作,回到了乡村用短视频记录云南的好山好水。长期以来,农村在大众传播话语中处于“失言”的尴尬地位,随着以农村青年为传播主体的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农村得以真实呈现,农村人自我身份得以在视频传播过程中被重塑及形成,他们不再是“被发言”,而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媒介使用行为生产属于自己的意义——身份认同建构。创造者通过这一系列主动追求行为,逐渐形成对主体自身的身份感、确认感和认同感。
乡村记忆的唤醒
在乡村短视频的观者画像中,90.65%的人有过乡村生活经历,71.94%的人目前居住地为城市,这意味着有着农村经历但目前生活在城镇的人即“都市农人”构成乡村短视频的粉丝主力。一个人主动寻求什么样的信息,意味着他接受或者暗示自己应当具备一种什么样的“身份”。乡村短视频中所体现的乡村元素及怀旧的信息尤其能够帮助人们确定自己的身份,因为这类信息能够圈定人们的“记忆空间”,进而圈定人们精神思想的界限。记忆与身份认同是紧密勾连的,“记忆构成了与个人相关的那些坚定信念的基础并且直接参与了身份认同的建构”。②“都市农人”通过观看乡村短视频的行为参与到他人现实生活,那些消散的乡村记忆在观者处理当下与过去关系的过程中产生,它反映着现实的需要从而被想象和重构。
同时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会关注跟自己来自同一家乡的创作者。可见,视频的吸引力不单单是内容本身,还包括视频中所体现出空间场景的改变,增强了观者的情境代入感。那些真实、亲切的乡村生活场景给予了“都市农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通过观看乡村短视频帮助他们重温熟悉元素, 唤醒心底感触,强化身份认同。
结语及思考
“乡村,传统中国安身立命的所在;乡村,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变迁的焦点;乡村,当代中国剧烈变革的前沿;乡村,更是探索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③在中国社会,“乡土”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深沉厚重的乡土情感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乡村短视频一方面吸引了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促使其找寻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影像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唤起了受众的乡村记忆,使得每个个体在对短视频的观赏与阐释中延续乡土情感,个体在这样的文化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本文为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类项目“乡村记忆的书写与传播:基于中国乡村原创短视频的考察”(编号:2020Y007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张彩霞:《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J],《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③赵月枝 林安芹《乡村、文化与传播:一种研究范式的转移(下)》[J],《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5期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中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