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匠心文化主题短视频传播范式研究

2021-06-30 15:29:55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6月下   作者:吕晖 唐雨

摘要:  摘 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短视频作为立体化与多维化的信息载体,对推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技术传播与创新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摘  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短视频作为立体化与多维化的信息载体,对推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技术传播与创新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匠心文化主题的网络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着重探讨了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的呈现特征,并针对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为探寻有效实现我国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的精品传播之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范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对匠人的尊崇,不只是赞叹他们精妙绝伦的技艺,更是折服于他们技艺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1]从民族文化学研究的角度,匠心文化是一个以追求完美、极致、创意、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为内核,以手工创作为特色,以精致创物为载体,重在师徒相授为传承制度并践行于实践的复杂文化生态系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以B站为例研究匠心文化的传播现状,对传承和发扬匠心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匠心文化的扩散与传承

  (一)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的兴起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匠心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但由于工匠技艺的专业性较强、复杂性较高,主流文化的宣导基本处在国家政府层面,普通大众对于匠心文化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作为一种文化传承,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拓展,匠人精神的传播也在内容、形式和渠道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2]随着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短视频的制作权下放,人人都可以成为“发言人”。因此,“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模式逐渐流行,匠心文化开始走向大众视野。

  (二)匠心文化的复刻

  中国匠心文化经历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它的价值底蕴经过沉淀和积累有了新的定义。随着现实的赋能与再造,目前形成了以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四位一体”相互关联的匠心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的存储和展示功能是对大众媒介复刻技术的检验。短视频传播不单单可以完成文化的复刻,同时自身对其还有再造功能。为了消解匠心文化的陌生感,引发受众的共鸣,网络短视频制作者往往会对匠心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文化解构,并在内容上,通过对匠心文化的转译,解决“人亡技忘”的传承问题。

  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的呈现特征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其传播效果。因此,笔者以B站为主要视频平台研究对象,以“工匠”为关键词在B站中所获的短视频,采用多级抽样的方式,对所有样本的互动性、视频主题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透视网络视频传播的内容生产、使用偏好。

  2.界定总体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择总体为B站中关于匠心文化的所有短视频,由于总体数量较大,需要对总体进行抽样选择。

  (1)第一维度的筛选。内容:B站以“工匠”为关键词搜索的视频,时长在30秒至5分钟之间;频度:在B站搜索关键词后,获得与工匠相关的视频;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综合以上原则,本次研究抽选关于匠心文化的短视频样本总量1000则。

  (2)第二维度的筛选。根据匠心文化的基本内涵,手动选择与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和工匠精神等内相关的视频。删除重复以及不相关等无效视频后,最终确定此次研究的样本总量为150则。

  3.类目构建与编码表

  本研究关于分析的具体类目分为两个维度:视频基本情况和视频内容。视频基本情况包括时长、发布者和互动性;视频内容包括内容主体和视频主题。各子维度的类目单元构成如下:

  时长:30秒,30秒-3分钟,3分钟-5分钟;发布者:素人,文化传承者(个人),文化传承者(团队),政府媒体,地方媒体,创作机构,其他;互动性:转发量,投币数,弹幕数,点赞数;内容主体:传统工匠技艺介绍,现代工匠技艺介绍,工匠精神,匠人故事,技艺教学,其他;视频主题:文化,手工制作,日常生活,工匠精神,数码,历史,游戏,知识分享,艺术,其他。

  (二)研究发现

  通过对播放量与弹幕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判断播放量与弹幕数成正相关,即播放量越高,用户发送的弹幕越多,互动性更强。同时,播放时长和互动性也成正相关,即时长越长,互动性越好。

  从发布者身份与用户视频互动性来看,文化传承者(团队)上传的视频更受用户喜爱。相比于其他身份的作者来说,文化传者的视频内容专业性和相关性更强,他们并非简单搬运其他作者的视频,而是作为创作者(97%为原创)制作视频。不论是视频的清晰度、连贯性、剪辑技巧方面,还是内容的创意性,都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感官体验。

  关于各主体的用户互动情况和变量之间的差异程度,其中发布者与内容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大。以传统工匠技艺介绍为主体的视频播放量最高,发布者既包含素人和文化传承人,也包含各媒体机构。

  通过提取分析150条视频的关键词,发现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生活”,因此发布者的视频主题大部分为日常生活。

  研究总结与讨论

  (一)工匠手作类视频的互动特征

  互动是网络短视频的重要特点,也是反映传播效果的最直观的方式。通过研究发现,互动性最高的是工匠手作类视频,由于视频与观众的贴近程度更高,能够对观众产生和引发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共鸣。究其原委,可以推断在当下浮躁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居住在城市的个人已经难以切身感受到传统手工创作的美好,而视频给予了他们了解匠心文化质朴而深沉的创作过程及文化背景的窗口。

  (二)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的呈现特征

  第一,团队运营,精美剪辑,持续为视频“输血”。一般来说,视频从起草到上线包含了策划、拍摄、剪辑、包装等多个流程,分析发现,播放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视频其背后基本拥有专业的制作团队。视频所呈现的拍摄水平、剪辑节奏与画面渲染等方面都较为精良,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继而吸引用户持续关注。

  第二,贴近生活,传统手工文化引发观众共鸣,掀起互动高潮。手工是蕴含人类文明之始的工艺文化,精细的手工作品更加提高了用户的期待值。传统技艺尤其是民间手工技艺相对比较接地气,制作者的视角大部分都贴近生活,从而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和参与度。在B站已经拥有超百万粉丝的UP主“李子柒”和“手工耿”,他们以日常生活分享和技艺为视频主要内容,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

  第三,独特视角,趣味升级,“素人”也能“上热门”。素人是指粉丝基数小、没有制作团队的个人,相比于其他媒体或机构,他们的视频发布之后很难快速获得点击,但是并非没有创造爆款视频的机会。素人发布者的视频获得了大批观众观看,其中内容的趣味性是传播效果产生的关键因素。

  (三)匠心文化网络短视频传播的现实困境及建议

  首先是“UP主”缺乏账号运营经验。许多优秀的原创UP主在传播匠心文化时效果并不理想,很大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视频账号建设、运营和维护方面的意识。这些优秀的UP主应该进一步提升对账号的运营管理手段,加强与视频平台、其他视频账号以及用户之间的联动,助力匠心文化的传播。

  其次是视频文化适应性弱。B站作为国内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社区,视频风格偏向幽默风趣、文艺知性以及接地气。但网络原生态文化过于注重娱乐性的特质,必然带来匠心文化本质的消解。网红是一时流行,但经典是流传,不是流行。因而,在网络原生态文化背景下,要做好匠心文化表达的正确打开方式与文化解构,通过“翻译+文化平台化”针对性地传播,建立协调和平衡的关系。

  结  语

  网络短视频拉近了匠心文化与受众的距离,同时也在复刻中重述着匠心文化的时代意义。在各方的尝试下,匠心文化的网络短视频传播已初见成效,但是匠心文化是否已经真正融入短视频传播体系,短视频的文化传播如何规避低俗化、边缘化风险,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传播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警惕娱乐化、低俗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侵蚀,在秉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与需求导向的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内涵的挖掘,抓住数字媒体时代的机遇,解决当前遇到的本质问题,不断提升传播质量,实现匠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

  【本文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课题项目“匠心文化的网络短视频传播范式研究”(编号:2020YB01)成果】

  参考文献:

  [1]柳冰芬,樊传果.文化体验类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构建与传播——以《非凡匠心》为例[J].青年记者,2018(20):86-87.

  [2]张婧.泛文化背景下匠心文化体验类节目传播形态比较——基于《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的分析[J].出版广角,2019(8):74-76.

  (吕晖: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唐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