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对外传播中百年大党的形象建构

2021-11-29 11:39:36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   作者:田宏明 熊山杉 黎源

摘要:——基于中国新闻社480篇报道样本的分析

  摘  要: 本文抓取中国新闻社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1日期间关于建党百年的新闻报道,并采用LDA主题模型挖掘分析其重点主题和主要话题内容,解析其在四大主题下塑造百年大党形象的方法,也指出了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传播;百年大党;中国新闻社;LDA模型;媒体即讯息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局势的躁动明显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国际上的复杂问题,我们党植根中华文化与群众力量,以CGTN、中国新闻社、海外网等主流媒体为发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建构百年大党国际形象。

  对外传播中的中国新闻社

  我国对外传播的具体概念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从中国立场出发,以官方力量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助力,采取双向多维的互动方式,以国外受众为目标受众,寻求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认同,以实现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目标。[1]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传播的理论文献与研究范式从国外传入后,我国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建设层面还是在实践创新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仍存在两大短板:一个是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下我们往往“有理说不清”;另一个就是保守的传播形式导致的中国观念“不被接受”。[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各大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主题和最重大的正面宣传题材。以对外报道为主要职责、使命的中国新闻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关注中国的外国友人为主要受众,已建立了完整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本文以中国新闻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其在建党百年之际如何面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剖析其对外传播策略。

  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径

  基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研究流程:a.数据选择;b.数据清洗;c.通过LDA主题模型挖掘中国新闻社官方微信公众号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1日所发布文章主题分布概率;d.分析主题中包含的不同话题权重概率;e.通过主题挖掘分析中国新闻社在建党百年之际的对外传播策略。

  (二)LDA主题模型

  文本主题分类的核心在于对主题的分析和挖掘,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不同主题的分布概率。对比以往的内容研究方法,需要从繁杂的内容中进行人工筛选。中国新闻社官方微信公众号,相比于其微博账号,内容发布较有规律,篇幅、体量也较为平均,采用LDA进行主题分类是较为合适的方法。

  (三)样本数据选择

  本文基于对外传播视角,选择中国新闻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样本对象,锁定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1日时间段内该平台发布的文章,共抓取到2420篇,经过数据清洗,筛选得到480篇关于建党百年的文章。

  (四)样本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文本分析重要的环节,为了直观地分析数据,采取python对文本数据处理,jieba分词库进行分析。此外,没有意义的词语不参与文本分析,进行近义词合并,避免产生歧义。标点符号以及表情符号都被删除。

  (五)主题数的确定

  困惑度是判断最优主题数的重要指标[3],同时通过困惑度也能测量LDA主题模型的预测能力[4]。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多次调试LDA主题分类模型参数,以困惑度为重要指标参数,得到困惑度为4方为最佳研究效果。

  (六)主题分析发现

  应用主题建模将所需的主题数量放入LDA之中,主题建模本身是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LDA主题分类模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通过LDA主题分类模型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

  (一)主题分析

  根据LDA主题分类结果,分别得到四个主题,并且每个主题都分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话题,筛选出符合话题特征的关键词。其中包括如下主题:(1)百年征程中的合作共赢;(2)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3)建党百年的奋斗历程;(4)中国踏上新的征程。其中具体的数据呈现如表1所示:

  表1:中国新闻社文本分析数据呈现

时间 对外传播官方微信公众号 主题 话题 特征词
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1日 中国新闻社 百年征程中
的合作共赢
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合作/企业/市场
文化交流 文化/认识/社会/历史
百年党史的
波澜壮阔
重温党史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故事/历史/建设
学习党史精神 学习/精神/人民/领导/民族/创新
建党百年的
奋斗历程
新中国的“首次”成功 奋斗/首次/第一次/成功/发现/努力
人民生活
蒸蒸日上
小康/扶贫/乡村振兴/攻坚/生活美满/收入
中国踏上新
的征程
新发展,新规划 未来/促进/加强/改革/科技/创新/开放/治理/推进
制度进一步完善 体系/能力/政策/基础/能力/公共/完善

  由此可见,中国新闻社在所选时间段的对外报道依据四大主题,呈现出的重要话题分别为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党史学习、首次成功、人民生活和未来规划等。这与中国的外交理念、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二)重要话题占比分析

  样本数据中主题涵盖不同的话题,对不同话题的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将重要话题含有的样本数据除以总样本数据(N=480)得到话题权重占比。如表2所示。

  表2:中国新闻社话题占比分布

排名 话题 微信公众号文章数量(篇)占比(%)
1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78( 16.2%)
2 重温党史 72(15%)
3 学习党史精神 60( 12.5%)
4 经济合作 59(12.2%)
5 文化交流 52(10.8%)
6 新发展,新规划 52(10.8%)
7 新中国的“首次”成功 24(5%)
8 制度进一步完善 15(3.1%)

 

  其中,“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话题的占比达到16.2%,排在首位。“重温党史”和“学习党史精神”的话题占比分居第二、三位。这与今年举国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直接对应。“红色精神”“红色江山”等话题是中国新闻社今年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

  讨  论

  (一)明确传播目标,着力标识建构与创新

  在对外传播中,要有明确的形象建构目标,这样才能在对外传播中做到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5]这就为中国新闻社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方向。如表1所示,中国新闻社在建党百年的对外传播中依据国家发展和所制定战略为中心,以党史和现实为基础,把握百年大党的形象根基,构建了“百年征程中的合作共赢”“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建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踏上新的征程”四个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大交流”“大精神”“大奋斗”“大征程”。中国新闻社依据这四个主题,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标识建构和创新,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全方位塑造百年大党形象。

  (二)回应全球关切,主动设置正面议题

  中国综合竞争实力的持续提高得到了世界的关注,2020年疫情吃紧时中国的有效应对和2021年疫情缓解后的快速崛起更是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世界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希望了解一个生动的中国共产党。而从中国自身的角度,为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广泛的国际尊重和支持,我们急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执政党形象。中国新闻社紧紧抓住“经济与文化的合作共赢”话题,比如发布《新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处?》来阐述党的主张与世界愿景。

  与此同时,2021年还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如何打破西方壁垒,在对外传播中展示中国形象、传导中国声音尤为重要。因此“踏上新征程”成为中国新闻社又一重要报道主题。中国新闻社推出的以《“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如何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为代表的类型报道,对“十四五”规划作了详细的解读和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世界加深了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中国新闻社把握两大主题,积极回应世界关切,主动设置利于塑造我们党正面形象的议程,牢牢地抓住话语主导权。以全球性的议题来建构党的正面形象,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国际影响力。

  (三)把握话题占比,形成多维传播合力

  媒介是认识主体对客体形象感知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使得各种舆论场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加大了国际话语权争夺的难度,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带来了挑战。[6]这就要求主流官方对外传播平台抢占舆论制高点,回应各方面声音,多元化地呈现对外传播内容。如表2所示,中国新闻社对外传播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重温党史”“学习党史精神”占比分别达到了16.2%、15%、12.5%。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这种有效话题和内容整合,是媒体构建百年大党形象的重要策略。

  中新社对外传播中需改进的问题

  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即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的意义才是人类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的基础。[7]从长远来看,讲好党的精神、历史,中国的主张、态度固然重要,但在海外塑造一个有“意义”的媒体也非常重要。想要同海外媒体争夺话语权,中国必须塑造拥有强意义的中国媒体,而在关键之年中国新闻社对外讲好党的故事,实则是对于媒体性质与媒体意义的赋能与强化。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二是部分基于媒介的提示,部分基于个人的所处社会环境来理解讯息;三是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或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8]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海外,受众容易对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在海外讲好党的故事,对我国主流媒体是一大挑战。按照基本数据分析,中国新闻社的对外报道本身的确存在着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自身国际媒体形象需强化

  在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大部分民众认为来自官方的新闻都是一场“表演”,不仅不接受,还相当地排斥。从表2话题占比分析可见中国新闻社的报道虽然故事和人物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区分上还应强化。通常官方媒体的属性、定位容易被标签化,造成媒体形态等同于政府形态的刻板印象。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新闻社本身作为权威国际媒体的形象打造极为急迫、重要。

  (二)受众定位针对性不强

  中国新闻社在对国际受众群做定位时,没有做到细分化。虽然中国新闻社对外明确表示是以海外受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但是并没有依据各个受众群体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特征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报道;四大主题呈现虽然立体、多元、全面,但并没有针对性地为特定人群服务。再就是报道的“本土化”不够,没有做到入乡随俗。单一地讲述与海外民众看似无关的中国故事,报道与受众距离较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通病。

  (三)传播模式和技巧有待改进

  中国新闻社在通过四大主题塑造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形象时,没有进行国际话语转换,依然像对国内传播一样,话语的艺术性和宣传策略有待提高;党史精神是中国新闻社重点报道的内容,但在讲述党史故事时并未与具有共性的国际话题——人权、生态等融汇贯通,不易获得海外受众的同理心,达到海外受众的共情点。

  结  语

  本文将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应用于数据分析领域,以对外传播理论为框架,并且以中国官方对外传播平台中国新闻社为研究对象,对其2021年1月1日-2021年7月1日期间关于建党百年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通过LDA主题分类模式挖掘出不同的主题类型;对主题中的不同话题进行二次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究官方对外传播平台在建党百年期间对外传播的侧重点。

  相比于传统的内容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法,LDA主题模型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在处理海量文档时优势较为突出,且内容分析较为客观以及准确。结合对外传播理论分析中国新闻社在2021年建党百年新闻报道的主题类型,直观地发现官方对外传播平台在传播对外声音时的重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展现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刘滢,伊鹤.回顾与前瞻:国际传播研究的新思考、新概念与新路径[J].新闻与写作,2021(03):86-90.

  [2]赵云泽.“对内传播”的“对外传播”效应——基于对在京外国人媒介接触状况的调查[J].新闻与写作,2010(10):19-21.

  [3]Arunr,Suresh V,Madhavan C E V,etal.Onfinding the natural number of topics with latent dirichletal location: Some observa-tions[C].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Berlin: Springer,2010: 391-402.

  [4]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1(02):83-91.

  [5]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26.

  [6]袁赛男.百年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国际语境及路径选择[J].对外传播,2021(05):14-17.

  [7]李俊.“媒介即讯息”与“讯息即媒介”——媒介技术与信息内容的关系辨析[J].青年记者,2019(20):4-5.

  [8]黄典林.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5):58-72+127.

  (田宏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熊山杉: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黎源: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