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阅读空间生产逻辑探究

2023-02-01 16:09:27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下   作者:高焕静 李妍琪

摘要:  摘 要:数字阅读空间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存放和再生产阅读文本的场所,也是基于文本的社会化流动而形成的动态交互网络。数字

  摘  要:数字阅读空间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存放和再生产阅读文本的场所,也是基于文本的社会化流动而形成的动态交互网络。数字阅读空间是被策略性地生产出来的,其存在和发展与政府规划管理、资本介入、传统媒体和公共文化机构转型发展和服务社会、网络用户社交空间和生活空间拓展等密不可分,是多方力量互动、平衡和调适的结果。

  关键词:数字阅读;文本空间;关系空间;多元博弈

  媒介演化进程中的空间与空间生产

  空间是思考人类行为的重要维度。社会空间不仅是人类以种群方式生存的地理空间,而且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交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场所。[1]随着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大都市的发展,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空间转向”,以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代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也就是说,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即是说,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现在转变为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2]人类的发展史也是空间生产的历史,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空间、使用空间、重构空间和再生产空间,如在对城市的开发和利用中,需要进行广场、公园、商业区等空间的生产和规划。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种不同于通过长度、宽度和高度来计量的物理空间的新的空间形态——数字空间的生产成为可能,人类对空间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人类传播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技术演进带来了不同的空间体验,不断更新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影响人们空间观念的变化。口头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受人体能量的限制,只能近距离进行,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自己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或是自己身体和感官所能触及的地理范围。文字出现后,早期的阅读载体比较昂贵,不易运载,不利于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文字被统治阶层用作控制大众的手段,阅读能力只有少数精英人士掌握。由于信息的抵达和普及范围较小,人们感知到的空间范围较之此前并没有多少突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印刷品的出现和普及,阅读者向大众扩散,印刷品作为空间偏向的媒介连接起遥远的多个地点,感官系统因为信息的接触得到了延伸。而电子传播极大拓展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范围,人与人的距离也因信息的共享被拉近,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因为对信息的分享而建立了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突破了原有空间障碍的同时,又重构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图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进一步加速了“时空分离”和“时空压缩”,物理空间虽然仍以距离进行计量,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远方的控制能力增强,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地球村”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空间隐喻,或者说“地球村”就是媒介化进程中的新型空间。[3]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网络连接机器、信息和人,人类生活逐渐线上化、网络化,一个全新的数字空间得以形成。数字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传播实践,是各种力量交错博弈的结果,是观察和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

  数字阅读空间的特征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狭义的阅读主要指对纸质载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的阅读,阅读载体主要存放在图书馆、书店、书房等物理空间场所,阅读文本需要运载和携带,文字是主要的符号形式,视觉是主要调动的感官。阅读勾连起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受众,但受传播技术条件的限制,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还主要在心灵层面展开。新技术的出现开创了新的社会形态,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阅读进入了“电子书时代”,“读屏”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79.6%,其中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1.7%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4]借助数字技术,一个可供读者阅读、交流、评论的数字阅读空间得以形成。数字阅读空间是传统阅读空间向互联网的延伸,同时又是根据数字媒体的特征对阅读空间的重新布局和安排,既是对传统空间的模仿,又是对传统空间的超越。

  与实体阅读空间相比,数字阅读空间的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既包括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化的传统纸质文本,如电子报纸、电子图书和期刊数据库,也包括大量原创的网络文本,如网络文学、新闻、科普性文章等,各种阅读文本进行根据一定的规则被生产、分类与重新聚合,形成以超文本形式链接的海量信息的储藏室。数字阅读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合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多种符号手段于一体,数字阅读的外延不断扩大,阅读变为广义的阅读,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阅读文本的生产不再依赖专业人士,而是由所有用户(包括专家和普通人)集体协作,共同完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线上百科全书,其内容由普通网民、专业人士和机构采用网络协同创作的方式共同生产,不同用户可以对条目内容进行增添、删除和修改,相互协作参与知识的编辑和发布。知乎等知识问答平台也通过个人提问、众人回答的形式,汇集众人智慧,进行知识生产和分享。生产者的多元化,数字阅读文本的生产已经突破了专业平台的限制,无数的作者,无穷的文字,数不尽的评论、解释、参考和引用塑造了信息之间的复杂的关系。[5]社交媒体时代,读者即作者,阅读过程就伴随着分享、互动和评论等社会化行为,这不但有利于内容的推广,而且是一种知识交流和再生产,文本在不同用户之间流动,也因为用户的评论、点赞、转发而不断获得内容的丰富和意义的增殖。阅读由单向度的私人化行为和个体化动作向一站式完成“搜索、阅读、评论、分享”的社会性行为转变。[6]阅读不再是回归心灵之旅,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个体为实现自我提升而对知识的汲取,而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围绕文本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数字阅读空间不仅是存放和再生产阅读文本的场所,而且是基于文本的社会化流动而形成的动态交互网络。

  数字技术赋权普通用户,读者以真实或虚拟的身份,游走于数字阅读空间,其注意力和情感也随之迁移,数字阅读空间中的人、事、物也因此而进入他们的生活,参与了个体的形塑与建构。数字空间的阅读场景体现为传统场景与数字场景的合二为一,数字阅读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交织、彼此嵌入,重构了个体的生活结构和社会关系。同时,生产-消费、发送-接受的二元模式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言、讨论、互动,并以自身作为信息节点直接成为数字阅读空间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不同节点的空间实践通过阅读文本的流动和分享相互作用,新的社会关系得以重组和连接。主体的参与互动性成为新媒体空间生产最鲜明的特征,也成为支配新媒介空间运行的主导性逻辑。[7]空间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与人的紧密关系,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阅读文本的数字化转化以及多人协作参与的数字文本的海量生产成为可能,阅读文本的生产和流动都得以在交互的关系网络中进行,数字阅读空间不仅是文本空间,也是关系空间。

  数字阅读空间的生产逻辑

  空间生产的概念由空间内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因为列斐伏尔发现“现代性经济的规划倾向于空间的规划”,这一实践过程蕴含着经济、商业和政治力量各方的渗透。[8]数字阅读空间的生产过程体现了政府、企业、传统媒体、公共文化机构、普通用户等多元生产主体的互动博弈。

  首先,政府是数字阅读空间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保障。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和行政力量对数字阅读空间进行规划,对其发展方向和规模布局进行总体安排部署。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阅读从个人行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数字阅读被纳入国家全民阅读的整体规划之中,国家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数字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加快传统阅读转型升级发展,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和数字化内容传播平台建设,通过新媒体广泛开展在线阅读推广活动,向读者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数字化阅读服务。数字阅读不仅是国家全民阅读工作在数字媒体时代的重要规划和部署,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中均提出了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重要性,提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国家的政策和规定为数字阅读发展方向进行了指引,为数字阅读空间的生产提供了保障,为媒体、企业、公共文化机构和个人参与阅读空间生产实践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其次,数字阅读空间是在实体阅读机构之外开辟的阅读场所,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对用户和读者的争夺在网络上的延伸。

  互联网以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及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等特征,显现出较之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门户网站、原创文学网站、论坛、博客、贴吧等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不断从实体阅读空间向数字阅读空间转移,不同程度上造成传统阅读的读者流失。传统阅读媒体纷纷网络化和数字化,各种图书、报纸、期刊被搬上网络,进行可视化和有声化传播,传统文本的数字化转化是媒介融合这一重大工程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阅读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同时,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读者阅读空间。传统媒体与公共文化机构转型进行数字化文本的生产和传播,不断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数字阅读这一新兴的阅读形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纳。

  再次,市场是数字阅读空间生产的重要动力。

  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经济权力,是一种追求价值增值的工具。[9]各大企业纷纷布局数字阅读领域相关业务,积极参与数字阅读空间的争夺与生产,目的就是将空间作为载体以实现资本的增值。数字阅读空间的生产是重新发掘和规划空间的经济价值的过程。一方面,互联网空间是一种商品,就在于它作为技术空间具有使用价值,即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同时,作为社会空间它具有交换价值,可以用于交换。[10]因此,对空间的占有本身就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动。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空间中存在大量商品性的阅读产品,它们作为一种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商品被明码标价,数字阅读利润空间显现。期刊数据库、网络文学网站、电子图书等逐渐实现收费盈利,部分微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等推出赞赏功能,一些App通过专栏订阅模式、付费问答等方式向用户要求付费阅读。随着竞争的加剧,部分阅读产品推出免费阅读策略吸引用户,再通过“广告+流量”的形式进行变现。数字阅读空间的商业价值明显,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在数字化内容的创作加工、用户的培育吸引以及数字阅读平台的运营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了数字阅读空间的生产。

  最后,网络时代,技术赋权使读者参与了阅读文本的生产,越来越多的个人化、社交化的文本生成,丰富了数字阅读内容,数字阅读空间也与用户的生活空间不断重叠。

  数字阅读空间的开发使用户生活空间和社交空间得到拓展的同时,用户也被纳入了数字阅读空间生产的关键环节。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的行为轨迹和数据资源更容易被掌握和控制,用户生产和传播阅读文本,创造价值,同时,他们的相关信息以及相互关系变得可视化,成为“数字资产”被各种利益争夺。内容提供商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有针对性地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留住用户,并形成有着固定的特征和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这又转而成为吸纳广告客户以及洽谈企业合作的重要砝码。稳定和持久的用户关系是平台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保证,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平台通过阅读量、转发量判断一篇文章或一个短视频的受欢迎程度或成功与否。数字阅读空间是一个透明空间,用户参与生产的文本和用户数据都是数字阅读空间的重要内容,数字阅读空间的形成又以用户的数据资源及社交关系的可见性为基础。

  空间生产是现实利益角逐的产物,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成为对象被关注、被规划,数字阅读空间生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对数字阅读空间生产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对影响空间生产的各要素进行管理和协调;企业将数字空间及数字阅读内容作为载体实现资本的增殖;传统媒体和公共文化机构转型发展数字阅读,加速数字阅读空间的形成;普通用户利用数字媒体拓展其生活空间和社交空间的同时,又成为数字阅读空间网络的重要节点。数字阅读空间是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型空间,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但排除技术因素,其生产逻辑与物理空间多元博弈的生产逻辑还是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结  语

  数字阅读空间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多人协作生产的“文本空间”和通过社会化阅读形成的“关系空间”。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需要对导致数字阅读空间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进行协调管理,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和违规行为进行治理,打造优质的数字阅读内容,促进数字阅读空间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数字阅读空间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细玲.西方空间生产理论及我国空间生产的历史抉择[J].东南学术,2011(06).

  [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2):101.

  [3]高慧芳.“地球村”:媒介化进程中的新型空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4]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EB/OL].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04-2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103913.shtml.

  [5]孙玮,李梦颖.数字出版:超文本与交互性的知识生产新形态[J].现代出版,2021(05).

  [6]刘淑华.数字阅读的新特征与后现代反思[J].青年记者,2017(11):8-9.

  [7]揭晓.新媒体空间生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J].社会主义研究,2017(04).

  [8]郭洁.算法新闻的空间视角研究[J]青年记者,2021(14):22-23.

  [9]张安慧.资本、权力与地方的博弈: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逻辑分析——以谷雨祭海节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10]马艳,李韵,蔡民强.“互联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学术月刊,2016(11).

  (高焕静: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李妍琪: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2月下

编辑:范君